《為了孩子》讀后感
《為了孩子》讀后感
我在書架上無意中看見了《為了孩子》一書,就順手翻了起來,沒翻幾頁幾個紅體大字就印入了我的眼簾《怎樣對付“軟硬不吃”的孩子》,這不正是我們所碰到的一個問題嗎!于是,我就認真的閱讀了起來。
文章一開始就出示了一個案例。案例中講到了一個叫洋洋的5歲小男孩,特別調皮,在幼兒園總是招惹其他小朋友。老師講道理他不聽,還大哭大鬧地耍賴。老師叫他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就獎勵他大大的紅五星,他卻滿不在乎地說:“我家里有好多好多五角星呢!”在家里,更是了得,丈著有爺爺奶奶護著,不管爸爸媽媽對他多“兇”,他都不怕,而且還說:“我才不怕你們呢!”真是一個“軟硬不吃”的小家伙。針對這個案例專家找出了為何“軟硬不吃”的原因,同時給出了“軟硬兼施”戰略,使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發。
軟的不軟,硬的不硬,我當然都不吃”這是孩子“軟硬不吃”的第一個原因,也是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任何有效的辦法都要“到位”,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事與愿違。“大人一會軟,一會硬,我也不知道該吃哪一套”,當情緒好的時候,大人對孩子的不合理行為常常“寬大處理”,說幾句就好了;而心情煩躁時,對孩子的不合理行為則會“狂風暴雨”一通,美其名曰“不打不成材”。但是大人這種情緒化,缺乏內在的一致性的表現往往使孩子覺得行為結果取決與大人的情緒,與自己怎么做無直接關系。
軟的不軟,硬的不硬,我當然都不吃”這是孩子“軟硬不吃”的第一個原因,也是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任何有效的辦法都要“到位”,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事與愿違。“大人一會軟,一會硬,我也不知道該吃哪一套”,當情緒好的時候,大人對孩子的不合理行為常常“寬大處理”,說幾句就好了;而心情煩躁時,對孩子的不合理行為則會“狂風暴雨”一通,美其名曰“不打不成材”。但是大人這種情緒化,缺乏內在的一致性的表現往往使孩子覺得行為結果取決與大人的情緒,與自己怎么做無直接關系。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學到了許多育人的方法,也增長了自己的知識面。
篇2:《沒有孩子是差生》讀后感
《沒有孩子是差生》讀后感
五指山市暢好學校王麗萍
“沒有孩子是差生,只有老師不會教。”這是我在讀完山東濟南七里小學朱國紅老師(網名清澈小舟)所寫的《沒有孩子是差生》這本書后,給自己立下的教育誓言。一直以來,在教育教學這條道路上,“差生”總伴我左右,既不能任意挑選又不能熟視無睹更不能冷嘲熱諷…可怎樣才能很好地轉化他們?這又成了我心中抹不掉的隱痛。
《沒有孩子是差生》書中馬媛媛同學這樣發言:“…老師們在辦公室里公開爭搶著驗證自己班的某某同學是最笨的,某某同學是弱智,某某是朽木不可雕也,某某不可救藥了。雖然,他們可能也給這些學生補過課,但補課的同時不會忘記冷言冷語幾句。缺少愛的補課費時費力,不會有好的效果。我就經常想,老師怎么那么笨,不知道“攻心術”嗎?只有學生喜歡你,他才愿意學你所教的科目呀!…”這種情景,我常常見到,甚至參加過,現在想來真是無地自容啊!
“差生”為什么差?“差生”差在哪兒?“差生”又是怎樣形成?…這許許多多的問題,朱老師都在書中做了全面分析,咀嚼這些文字,我覺得自己以往對待“差生”的態度,真是糟糕透了,怪不得我怎么努力輔導總不見多大成效呢!原來問題出自我身,或許我還曾制造過差生呢!“沒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異的學生”。身為老師又是家長的我舉雙手贊成這句話,十個手指還不一樣長呢!孩子生下來就是有差異的,包括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生活環境等等。面對班里四五十個孩子,他們的“千差萬別”我還沒看清楚,就先給他們扣上了“優生”“中等生”“差生”“特差生”帽子,這是教育心態問題。現在,我愿意把“沒有孩子是差生,只有老師不會教。”這句話銘刻于心,以此為目標,時時鞭策自己。這樣想這樣做著,竟然發現自己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差生了,以前總是越輔導越不耐煩,現在卻可以親切地鼓勵,耐心地引導…只要每天能見到差生的一點點進步,就會興奮不已,幸福萬分!以黃仕茁為例:前幾年,我教他的哥哥時,情況和現在差不多,一個生字要帶讀*x遍,才能勉強記住。當時,我給他單獨輔導了近兩個月后,自己就沒精力再堅持了,因為看不到多大起色。讀完《沒有孩子是差生》后,我重新接一年級,遇到了黃仕茁,就嘗試著以“沒有孩子是差生,只有老師不會教。”的心態去面對他、輔導他,堅持一年多了,雖然他的進步緩慢如蝸牛,我還是不覺得他令人討厭,我還愿意輔導下去,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吧!
朱老師在書中這樣描述:對待“差生”,我們要舍得多投入。投入什么呢?情感!多在他們身上動動腦子,想想他們喜歡什么,看看他們愛做什么愛想什么,設身處地誘導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克服自身的弱點,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學習成為孩子們終身愿意為之的一項活動,還愁學生學不好嗎?我把這個策略用在本學期剛轉來的張展文身上,他比黃仕茁的情況糟糕,不會寫字不會讀書,上課又如坐針氈,也許是曾經的“差生”身份讓他練就了“滾油刀”的功底。我觀察了他兩個星期才開始單獨輔導,第一次我教他寫字,手把手一筆一劃地教,還不時驚嘆:“原來你會寫字呀!”“你認真寫的字挺漂亮的!”…“這支鉛筆送給你,希望你每天都能寫這么漂亮的字。”…三個星期后,我與他媽媽偶然相遇,她興奮地告訴我:“我孩子有進步了!他會寫字了,他愿意讀書了。”…期中考試,我們交換監考,黃仕茁和張展文都只考了十幾分,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我想保護他倆的學習興趣,我想給他倆證實我平時輔導他們所說的話
篇3:《決定孩子命運12個習慣》讀后感
《決定孩子命運的12個習慣》讀后感
寒假里,讀了林格所著的《決定孩子命運的12個習慣》。在打開電子文件以前,不由得回憶起13年暑假時在藍海匯州培訓的那次養成教育。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對于一名老師來說,把孩子培養成具有好習慣的人,對于我們的教學工作又是事半功倍的,所以這本書對我們的意義尤其重大。
本書中所提到的十二個習慣是:一、把一件事做到底;二、孝敬父母;三、做事有計劃;四、堅持每天鍛煉身體;五、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六、干干凈凈迎接每一天;七、耐心聽他人說話;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九、微笑待人;十、說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十一:認真寫字;十二、在錯誤中反思自己。本書作者給我們培養五個步驟的習慣:(1)提高認識,引導孩子在習慣感興趣。(2)明確的行為規范,是讓孩子們知道一個好習慣的具體標準。(3)行為訓練的持久性,讓孩子從被動到主動自動,養成良好的習慣。(4)及時獎懲性評價。(5)形成環境。我認為步驟3和步驟4是最關鍵的兩個步驟,這需要從細節的父母和教師,堅持訓練,反復提醒,制定計劃,及時地進行有效地評估和獎懲,讓孩子們從被動開始活躍,然后形成一種自動的行為。這些看似小的習慣,正是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甚至是我們這一輩子都需要的,換句話講,它關乎我們一生的成敗。如果將這些至關重要的人生習慣傳授給我的學生們,那一定是作為一名老師今生中最大的成功!
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希望我們的孩子通過我們的努力都能掌握這十二個習慣,掌握人生的大智慧,從而走向自己的成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