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老師工作心得光愛還不夠必須善于愛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當我第一次登上講臺,神圣的使命就落在我的肩頭。經過一學期的洗禮,讓我深深感受到當一名教師的不易。
我面對的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思想單純,模仿力強,可塑性也大。對抽象的東西接受能力還不夠強,光憑講大道理和簡單的說教是不夠的,重要的是還要從關心愛護他們的角度出發,像媽媽愛自己的孩子那樣,真誠地把愛傾注在他們身上,才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中,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更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但光愛還不夠,必須善于愛。
首先,要善于關心愛護學生。其實,學生的心靈是最敏感的,他們能夠通過老師對自己的態度來判斷老師是否真心愛自己。同時,他們也渴望老師能夠時時刻刻關心愛護自己。“羅林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只要教師真心愛學生,并讓他們感受到這種愛,他們就能以極大的努力向著教師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問題是,有些老師走進了“愛”的誤區,對“愛學生”的認識表面化,以為不諷刺不挖苦不歧視不體罰就是關心愛護,以為噓寒問暖為學生提供物質幫助就是關心愛護,以為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考試分數就是關心愛護,殊不知,真正的關心愛護,不僅是生活上“扶貧”,學習上“扶智”,更應該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
其次,要善于尊重信任學生。有人說,對學生,可以沒有愛,但要尊重。我卻以為,尊重就是一種愛,真正的愛不能沒有尊重。很難想象,一個無視學生人格、漠視學生尊嚴的教師,會是一個熱愛學生的教師。一個善于愛的教師,他一定懂得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學生的尊嚴,因為“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反之,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就會阻礙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甚至毀掉他們的前途。一個善于愛的教師,他一定懂得尊重學生的個性。黃沙如海,找不到兩顆完全相似的沙粒;人海茫茫,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獨特的形象出現在老師面前,沒有個性的學生是不存在的。我們有責任了解學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個性。
再次,要善于理解寬容學生。何謂寬容?有人說:“寬容就是去擁抱學生,讓他覺得你是人而不是神;寬容就是去包容學生,讓他覺得你看到了他的不是卻沒有揪住不放;寬容就是允許學生反對,讓他覺得你不是學習的權威而是學習的伙伴……”我還想說,寬容就是平等,讓學生覺得你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跟他們無話不談的朋友;寬容就是理解,學會了理解,你就擁有了寬容,也擁有了愛。試著去理解學生吧!有了理解,你不會為學生調皮搗蛋而光火;有了理解,你就不會為學生辯解頂撞而發怒;有了理解,你就不會為學生幼稚無知而生氣。你只要想想:學生還只是個孩子呢!你只要想想,我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呢!你的心就平了,氣就順了,你就能夠冷靜地采取為學生所理解所接受的方式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忘擦黑板了,我會說:“該我值日了嗎?以后可得事先通知我,以免耽誤上課。”值日生低下了頭,為自己的失職難過。講臺上,我講興正濃,講臺下,一學生睡意正酣,我摸摸他的頭;“不舒服嗎?”他搖搖頭。“那是老師的催眠曲唱得太棒了!”他臉紅了,睜大了眼,挺直了腰。是啊,他們還只是孩子。孩子怎能不忘事,孩子怎能不貪睡?作為從孩子走過來的大人,作為教師,你不能對孩子的錯誤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你也不必為學生的過錯大動肝火小題大作。善于愛的教師會小心翼翼,“拐彎抹角”地去啟發、去教育。這樣,學生即便做錯了事,也不必提心吊膽等著挨批;就算挨了批,感受到的卻仍然是教師深切的愛。
學生需要愛,教育呼喚愛。愛像一團火,能點燃學生心頭的希望之苗;愛像一把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頭的智慧之門;愛是灑滿學生心靈的陽光,能驅散每一片陰坦,照亮每一個角落,融化每一塊寒冰。愿每一位教師不光有愛,而且善于愛。
篇2:小學老師工作心得讓學生在被尊重中快樂成長
一份尊重,也許只是在學生犯錯誤的悔恨中給他一道信任的目光,卻能溶解學生與老師之間幾乎所有的堅冰。
學生是可愛的,也許只是我們缺少了一雙欣賞他們的眼睛。作為老師,首先就要學會欣賞學生,學生在被欣賞的眼光中,在充滿信任的肯定中,在滿懷熱情的交流中,在恰如其分的鼓勵下,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我們班有個特別愛動的男孩,幾乎閑不住,就是不讀書,于是我走過去想和他聊聊。
我微笑著對他說:“老師很想聽你讀書,如果從今天起你都能這樣用心讀書,這些生字你都能讀出來,信不信?”他點點頭,非常用心地接著讀下去。
在學習略顯枯燥的文章時,孩子們順利地完成了每一個環節的學習研究,其中特別是他,在這一節課上聚精會神地讀書、識字,還多次舉手發言。在最后的學習總結時表達流利,好詞用得生動有趣,引來臺下老師的一片笑聲,我狠狠地表揚他:你真了不起,老師還向你學習到了一個新詞……
下課了。看著同學們帶著成功的喜悅退場,我感到欣慰。回顧這件小事,我想如果我們能用贊美和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孩子,他們的可愛之處也許就會不斷出現,帶給我們驚喜。如果這樣能幫助他們自尊自信,我們何樂而不為?
篇3:小學老師教科研工作心得教育科研
眼下,有一些人不愿意踏踏實實地搞教育科研,認為那是專家、科研人員的事。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在依靠中被惰性所消磨,被時間所迷離;二是認為教育科研很難。這里有一個故事:
鷹媽媽搬家的時候,搬了一窩蛋在空中飛翔,不小心有一只蛋從空中掉了下來,落到了一個農夫的雞窩里,和雞蛋混在了一起,結果被雞媽媽孵化出來。這只小鷹便和小雞們一起生活一起長大,它沒有發現自己和別的小雞有什么不同。
小鷹慢慢長大了,終于有一天被鷹媽媽發現。鷹媽媽把它叼到懸崖上的鷹巢里,告訴它:“孩子,這里才是你的家,你是能夠在風雨藍天上飛翔的鷹。”小鷹看著見不到底的下面,顫顫巍巍地說:“我在地上長大,我不會飛!”鷹媽媽不在說什么,趁小鷹不備,一把將小鷹推下懸崖,奇跡就在那一刻出現了:小鷹掙扎著張開翅膀飛了起來。
這個寓言是在告訴我們人類: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有時連自己也發現不了。所以,我們時時要像鷹媽媽敦促小鷹一樣,催促并強迫自己飛翔起來。強迫我們進行教育科研,這樣才會逐漸成長起來。
第二個問題,教育科研難嗎?不難!那就需要弄明白,對于我們一線教學人員來說,教育科研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的教育科研,不就是從我們的身邊做起,踏踏實實的研究我們的教學,研究我們的課堂,研究我們的學生嗎?把我們的困惑轉化為我們的課題,讓專業的引領、專家的經驗成為我們化解困惑的佐證。專家的經驗、專家的理論從哪里來?不就是從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學和管理中來嗎?所以,我們一線人員是最有資格做科研的人。舉個例子,我們是不是遇到這樣的情況,上課的時候,學生“啟而不發”,問一個問題,學生全部埋頭不搭理你,更不用說舉手了,這堂課上不下去了。老師們,我就把這個當作課題來研究,我做個一個調查,有的學生講:老師,我知道就是不想講。也有的同學講:我不知道,所以我不講。還有些同學:怕,我怕我講錯了,老師批評我。我說老師不批評你,那同學會笑話我,那我管不著了。但是一堂課你不讓學生講,你不讓他表達,你作為教師你怎么去觀察學生掌握內容的情況呢?怎么辦?后來我聽了一個老師的課,他的方法非常的絕妙。你不是不舉手嗎?好,同學們,今天咱們不舉手,但是我出一個問題給你們一分鐘時間,每個人準備一個答案。你必須準備答案,然后,從這一排挨著來開始往下說。
我也是從講公開課一步步走出來的,我一直在想怎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老師配合的問題。后來,我發現我們的學生特別喜歡找老師的錯誤,課堂上他一言不發,你只要稍微出一點錯誤,連那些經常在課堂上打瞌睡的學生也會說:“李老師,你弄錯了!”所以,我在講優質課《太陽禮贊》時故意出現一些錯誤,讓學生找。我說:“同學們,我試著把這首詩背下來,可是,有一個條件,你們必須幫助我。”學生一聽,幫助你,沒問題,我還想看看你到底會不會背誦。我接著說:“我這個老師腦筋不好使,背了好多次還是出錯,我在背的時候,你們仔細看書,看哪些地方背錯了,背完后,你們幫助老師糾正背錯的地方。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起來,連那些不愛讀書的學生也死死地盯緊課本。我故意讀錯容易讀錯的地方,學生“刷刷刷”把手舉得老高老高。這樣,即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培養了他們認真看書的習慣,同時,也完成了如何讀這首詩的問題,一箭三雕。有的老師會說:“你們財會專業的學生素質好,好辦。陌生的班級,你的方法行嗎?”行!我用這種方法借陌生的班級上課,屢試不爽,包括以前在滎陽職專、新鄭職專等地講公開課。后來,經過反復實踐、思考,我就探索怎樣和陌生班級的學生交流,怎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隨后,我就很樂意在陌生的班級上公開課。
反思教學案例,潛心教育科研成為我一步步成長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