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級教師劉德昌老師唱歌教學語錄
上海特級教師劉德昌老師關于唱歌教學的語錄
l不要去掉“聽、模、唱”,唱歌課最主要的是多唱少說。
l演唱時學生對老師的手勢很敏感,所以老師的指揮動作要到位。
l合唱主要是要學會控制,音量的問題好解決,加大氣息音量就大了。
l教學班的合唱是中小學重要的音樂表現形式。讓學生獲得基礎的音樂表現知識和技能很重要。
l音樂的審美是讓學生在音樂表現的過程中獲得音樂審美的經驗。
l在感受和表現音樂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從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l結合歌曲的表現進行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培養。
l要使學生獲得歌唱的方法,加強呼吸、發聲、咬字等基本技能的訓練,這些都是為表現音樂而服務的。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識讀樂譜的基本能力和加強聽力的訓練。
l歌唱的呼吸要安靜,安靜的呼吸。
l唱會歌和唱好歌同時進行,每一遍有每一遍的要求,老師要給學生唱好歌曲的腳手架。
l要讓小學低年級學生養成學習音樂的良好習慣,充分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低年級主要唱好齊唱,主要方式為“聽、模、唱”。
l“聽”:養成靜心聆聽的習慣,要充分發展學生的聽覺能力。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教學時要聽覺領先,小耳朵要關注一切音響。
l“模”:是一種主要的音樂學習方式。你給學生什么樣的聲音,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老師要有準確的范唱,歌唱的教學過程也是學生欣賞體驗音樂的過程。良好的范唱要能傳遞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產生具有凝聚力的情感交流。
l“唱”:指導導學生演唱。對音樂內容進行透徹的剖析,不能只走過程,執行教案,要有重點指導學生去體驗、去唱,并且要找到很好的切入點進行指導。
l唱歌教學要以直接切入音樂的方式進行,強調學生的體驗。
l朗讀形成歌唱語言,要多一點對歌曲有情感的朗讀。注意調整學生語言的聲調、情感,聲調的變發與語言的情境有關系。
l演唱主要有兩種方式,即連音和頓音。頓音演唱要在一條線上,點不能離開線。
l要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進行發聲,調整學生的聲音。
l低年級學生選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歌曲演唱,少用四拍子歌曲。在學生輕聲自然的歌唱狀態下再對聲音進行調整,用高位置的語言統一音色,用同樣的狀態演唱。歌唱的聲線要直,在平穩的基礎上做變化。
l識讀樂譜從音準備開始,綜合聽覺,指導學生準確的發聲與識讀樂譜結合起來。唱譜要唱出音樂,要有音樂形象。發聲練習中的五個元音都在唱名中,發聲要準確。
l合唱歌曲兩聲部的學習強調聽覺體驗,多聽,再唱。
l學生聲音的分類:圓潤、明亮的聲音;輕柔、纖細的聲音;渾厚的聲音;尖細緊壓的聲音;嘶啞的聲音;蒼白的聲音。
篇2:名師上課開場白及評析大全(特級教師課堂導語)
集錦一名借班上課的老師站在一個陌生的班級面前,如何第一時間走進學生,縮短因師生不熟悉而產生的心理距離?我們無數次地追問,千百次地嘗試,但總覺得與學生之間有距離。“山窮水盡”之時,我們不妨暫時從這個問題的深思中走出來,去聽聽名師們是怎樣進行開場白的?也許會受到一點啟發,找到一些答案,也許會迎來“柳暗花明”。
案例1:
人物:【于永正】
風格:簡約而不簡單
【經典片段】:
師:小朋友們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你們認識我嗎?
生:不認識。
師:那我得自我介紹一下。(師板書:于永正)你們應該怎么叫我?
生:于老師。
生:于爺爺。
師:還可以怎么叫呢?(生默然,師指著名字)誰敢叫我的名字?
生:于永正。
師:(立正)到。還有誰愿意叫的?
生:(大聲)于永正。
師:(雙手抱拳)在下便是。(全場笑聲)
師小結:名字是給人叫的。你們可以叫我于老師、于爺爺,也可以對我直叫其名。這不是沒禮貌,因為我是你們的大朋友。總之,你們想怎么叫就怎么叫。
【評析】:
“簡約是一種境界。”聽于永正老師的課,給人的第一感覺:這種開場白方式真簡便,不就是讓學生“想怎么叫就怎么叫”自己的名字嗎?再一聽語言也十分簡樸,似乎每個老師平時都在這樣說。細一想,又不是這樣的,我們老師平時這樣說的,多半是在課下,一到課上,“師道尊嚴”,立馬扮演起“法官”、“傳道士”的角色。于永正老師真正地把新課程倡導的“你
篇3:聽特級教師王愛華講座《語文教學三味》心得
5月21日,我校組織部分人員前往如東縣賓山小學參觀學習。在**年度省教育廳組織的結隊幫扶活動中,如東縣賓山小學是幫扶我校的結隊名校。今年1月份,他們學校曾組織了8位老師到我校送教,8位教師的課都相當出色。這次學習,首先聽取了南通市小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王愛華執教的小古文《世無良貓》,以及她所作的講座。
我認為,著名特級教師的標志性特征在于能有自己的主打研究課題。
特級教師王愛華的省級精品課題《三味課堂》,指的是語文味、兒童味、家常味。與情智語文、文化語文、生命語文、詩意語文等等相比,三味課堂顯得不夠大氣,不夠個性,卻又很接地氣,具有普適性,我是這樣認為的。
王愛華老師指出,語文味是指向語文科課程性質,即語文課應該遵循語文課程的教學規律與習得。許多名師,很會討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刮哪邊風向哪邊倒,發表了很多文章,卻很少有自己的主見。在語文教學又傾向于語文主體性知識:語、修、邏、文的時候,王老師依然堅持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王老師提出的兒童味,是指語文教學應以尊重、理解、發展兒童為要義,根植于兒童的靈性之根,喚醒兒童的發展潛能,發展兒童蝗言語智慧,在實踐中享受精神生活,提升言語品質,具有兒童的情味。她認為兒童的特征是真,兒童不完全追求美。王老師講了個真實的故事:孩子隨母親去參觀解放軍叔叔疊被子,看到他們的被子疊得有棱有角,像豆腐塊。回家后,媽媽要孩子像解放軍叔叔學習疊被子,孩子實話實說做不到。孩子是真實的。教學中,為什么要讓孩子接受成人的言語范式?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王老師提出的家常味,指向語文課堂的情態方式。公開課示范課畢竟很少,而且也無法像公開課示范課那樣去上每一節語文課。忽視了家常味,我們的課堂就失去了自身,找不到語文教學的真了。
王老師不僅找出了語文教學中三味缺失的困惑,更重要的是給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她所提出的順應策略、催發策略、主感策略,是基于自己的實踐研究發現,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聽了她的講座,我深刻地感受到特級老師要是不能立足實地發展自己,只靠吃老本遲早會坐吃山空。那么,我們普通教師,要是不能讀書學習與時俱進,只想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只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