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數學教學反思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數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6546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數學教學反思

1、注重預設,更應注重“動態生成”傳統的教學注重教學預設,以教師的教和書本知識為本位,從教師的主觀判斷或教學經驗出發,偏重于教學過程的程序化,傾向于靜態的計劃性的教學設計,這能適應教師單向的傳遞活動,但不能適應動態的真實的教學過程。為此,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的學習和學生的發展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粗線條的靜態教案為基礎,綜合考慮過程中不確定因素,注重教學策略,特別是多種教學思路的設計,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把教學過程變為一個動態生成過程,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內容讓學生自己發現分數,,利用自己發現的分數解決問題。

2、放棄經典,出現更多“經典的經典”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會將一些所謂的“經典”練習、“經典”算法,迫不及待的教給學生,還自以為效果很好,其實不然。《新課標》中提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他們的學習往往是與天真、童趣聯系在一起的,成人“精妙”的想法卻不一定適合他們的胃口。為此,在教學中,我們的老師應該少一些“經典”,多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去動腦思考。這里我安排讓學生自己去利用學具去探究,解決問題,讓每個學生自己去動手畫、折等,感悟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這樣就會有機會出現更多“經典的經典”,而且創新往往就是從這一點一滴開始的。

3、創設“問題”,引發更多“問題的問題”我們設計學習活動,加工改造教材,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提出問題的過程。創設問題,讓學生在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是小學數學教學應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都把“創設問題--不協調--探究--問題解決--滿足--引發新的問題”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來做,這里我制造了問題:“那我們也學學整數。我們知道整數可以相加減,那分數可以嗎?”讓學生的思維經受來自問題的挑戰,刺激和激勵學生積極探索,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程度上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愉悅,這種成功的愉悅感將激起學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4、巧用“生活”,隨機取出生活實例生活是數學產生的根源,《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內容應當源于學生的生活、適應未來社會生活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課程內容應當成為學生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的生動素材”。無數的數學問題等待開發利用。作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有限的數學知識源于無窮的生活情境中,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生動,更有利于學好數學。分數,要讓學生明白它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它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為此,我們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改編,根據學生實際,巧妙地設置了課前的談話,隨機取例。一看似簡單地談話、隨意地提問,卻已從不經意中構建了學習材料,使學生感受到了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這樣的引入親切自然,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親和力。

5、制造“沖突”,誘發學生主動探究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耍處熢谡n堂上如何點燃這“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顯得尤為重要。當學生說出+=時,教師問:還有不同的意見嗎?學生沒有作答,教師便提出:我認為+=,你們說呢?學生紛紛搖頭,教師緊接著提出:那你們能用什么辦法來說服我+=呢?簡單的一句話,卻制造了矛盾的沖突,使課堂出現了觀點的交鋒、智慧的碰撞。學生們紛紛動手開始驗證:有畫圖的、有折紙的、有2人合作研究的、有4人合作交流的、還有學生把生活中的情境分蛋糕作為了他們思維的拐杖。課堂儼然是一個實驗研究室,學生在此經歷了觀察、實驗、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從而發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又如在學生提出+=時,同學有意見,提出應該得。

針對再一次的矛盾沖突,教師并不回避而是面對未學的假分數,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說出各自的理由。并讓學生思考,你知道等于不可能的原因嗎?教師善于制造矛盾的沖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臺,使學生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篇2:最新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第3單元1:5認識和加減法教材內容分析(編教案參考)

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

“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分為兩段: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兩段在編排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點。相同點是:數的認識都是從數的基數、序數含義,寫法,數的順序,數的大小的比較,數的組成等各個方面進行。不同點是:計算的編排方式不同,“1~5的認識和加、減法”是認數與計算分開編排,先集中認識1~5各數,再教學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是認數和計算穿插編排。計算穿插在認數(6、7;8、9;10)的各段中,每段在認數之后都有相應的加減計算。

(一)教學內容

分為三段:1~5各數的認識;加、減法的初步認識;0的認識和加減法。

(三)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1.1~5各數的認識。集中編排,從數概念的不同方面:基數、數的順序,書寫,大小比較,序數、數的組成等幾個方面進行認識。

◇充分感受基數含義。

篇3:五年級數學《小數加減法》教學案例

五年級數學《小數加減法》教學案例

江邊中心校:蘇斌

**年春季

我接手五年級這個班已有半個學期,則對于這個班有了充分的了解。他們喜歡算數,喜歡板演,但是計算過程很容易出現錯誤,基于這點,再加上本人也喜歡計算。因此,我對小數的加減法較感興趣。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如下: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減法的筆算和口算.

2.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3.注重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膽量。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其計算法則是教學重點.

2.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計算,是學習的難點.

三、教具準備

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準備

(1)下面各數不改變大小,變成三位小數.

8.90.4213.4600

(2)筆算

220+286=125-25=0.28+1.21=4.6-3.2=

問:前兩道題是整數加、減法,誰能說說整數加、減法的意義是什么?計算法則是什么?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什么?

2、引入

我們今天學習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及計算法則.(板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二)教學實施

1、例題講解

(1)引入

開學初,小明、小麗和小芳一起去購買文具,小明買1個講義夾用了4.75元,小麗買1本筆記本用3.4元,小芳買1枝彩筆用2.65元。

(2)提問并列式

小明和小麗一共用了多少元?

板書:4.75+3.4=(元)

復習整數加法的意義,遷移到小數加法的意義

(3)討論并板演

怎樣用豎式計算呢?

(4)師生訂正且完善解題步驟

2、鞏固練習(學生獨立完成并板演,然后總結計算方法)

8.35+24.6=10.84+2.6=29.79+37.21=56.74+75.238=

3、知識遷移

小明比小麗多用了多少元?

(1)學生獨立完成,要求用列豎式計算結果

(2)師生訂正并概括小結(小數加減法都要把小數點對齊,都要從最低位算起)

4、鞏固提高(教材第48頁的試一試及練一練)

(三)、課堂作業

1、口算

0.6+0.40.1+0.87.5+0.53.4+3.6

0.5-0.41.2-0.73.0-3.00.92-0.52

2、用列豎式計算一下各題

18.35+4.6558.3+10.17216.74+85.238

3.43-0.5636.42-4.2211.37-108.37

(四)課堂小結

談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教材第50頁的練習八第2、3、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