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數》數學教學反思
《最小公倍數》數學教學反思
本月初,我和五年級的孩子們一起學習了《最小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是一個內涵比較豐富的數學概念,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涵義,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才有可能形成有意義的學習。怎樣讓學生經歷"最小公倍數"概念的形成過程,教學中卻很有講究。
過去我們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通過"找倍數---找公倍數---找公倍數中最小的一個",在"純數學"的范疇內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的教學雖然突出了數學知識的內部聯系,并能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能夠"省下"較多的時間完成練習或學習更多的知識,但其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比如,學生無法體會到數學與外部生活世界的密切聯系,無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習數學知識;形式化的、缺乏實際意義的學習任務也往往很難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活動常是在老師的"命令"下被動地進行,等等。
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對教材內容做適當的重組,使課堂里的數學能夠以一種充滿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和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的體貌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構建一種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并且我在學習本課之前給學生發了導學案,讓學生做好了充分的預習,好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自學能力,并讓孩子們找到自信。
數學來源于生活,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尋找一些能夠"自動地"反映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內部結構特征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這些生動具體的實際問題,獲得對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概念內部結構特征的直接體驗,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從生活"進到數學",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數學概念,并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進一步提煉,總結出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這樣,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被"拉長"了,花的時間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當他們面對那些生動有趣的實際問題時,會自覺地調動起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那些"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主動地借助各種外部的物質材料來展示自己內部的思維過程;通經歷這一過程,學生能獲得對數學知識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清楚地體會到數學的內部聯系,而且能真切地體會到數學與外部生活世界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特點和價值,體會到"數學化"的真正含義,從而幫助他們獲得對數學的正確認識。
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中體驗數學,在"源"和"進"的互動中理解數學。通過"生活中的問題",為數學習提供現實素材,積累直接經驗;再通過"進到數學",把生活常識、活動經驗提煉上升為數學知識。這一一進之間,也許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含義;這一退一進之間,也許我們才能真正把握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真諦!
從教學的實踐過程來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知識的掌握也較為自然而扎實,學生的思維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趨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