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心得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心得
以“蘭文化”研究為例談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農村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能否開展?怎樣有效開展?實踐活動姓“語”還是姓“綜”?筆者認為:農村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照樣可以有聲有色地有效開展,活動應該以“語文綜合”為前提,以“語文學習”為核心,以“語文體悟”為情感教育方式,以“實踐活動”為有效載體,以小學生已有語文知識實際為出發點,開展綜合性語文學習實踐。與此同時,有機適時地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鄉土資源,豐富農村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內容。下面重點就“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談談思考與實踐。
一、以“語文綜合”為前提,選擇活動主題與活動形式
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必須以“語文綜合”為前提,學習資源立足于語文“維度”進行整合,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選擇小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主題,然后選擇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活動方式來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下面是我校開展的以“蘭文化”研究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系列設計方案。
1、“蘭文化”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背景
(1)歷史文化背景:紹興漓渚的“蘭渚山”傳說是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句踐種蘭之地,我們的家鄉不愧為中國蘭花的故鄉,蘭文化的發祥地,“蘭渚山”也不愧為蘭花的祖地。
(2)地域經濟文化背景:漓渚是紹興縣西南部古老而繁華的歷史名鎮。又是“中國花木之鄉”和“浙江省十強花木鄉鎮”。鎮內有“中國春蘭樣品園”。全鎮花卉大戶有400家,花木面積在10畝以上的有345戶,面積在100畝以上的大戶也達43戶,最大的一戶面積已經超過1200畝。
2、“蘭文化”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系列活動設計
設計一:探尋家鄉“蘭文化”的歷史
有“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變節。”的詩句,寓以蘭自勉。也有陸游詩句寫到“漓渚滿目綠無涯,棠棣無處不逢花。”又有“君不見城南賣花翁,朝賣一枝紅,暮賣一串紫......賣得花錢進酒家,取酒盡時還賣花”,這是當時紹興花市鬧猛的生動寫照。
設計二:搜索歷來“蘭文化”的故事
有越王勾踐來蘭渚山養蘭植花的故事;有孔子頌蘭,屈原佩蘭,朱德愛蘭,魯迅采蘭等名人與蘭花的不解之緣的小故事。
設計三:尋找富有“蘭文化”的作品
有蘭的繪畫,蘭的照片,蘭的書法,蘭的文學作品等。紹興四名人組成了“句踐種蘭”、“書圣寫蘭”、“文豪詠蘭”、“總理愛蘭”。“紹興蓮花戲”電視劇《三朵蘭花》等。
以上設計體現知識的整合,實現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特色。新課程強調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鄉土文化和學生生活的聯系,拓寬語文學習的廣度與深度。對各學科、各領域收集的資源材料進行篩選與整合,學會合理地選擇與吸納,進行有效地語文實踐。有些材料是非語文領域中獲得,已經跨越了語文學科本身,正真體現了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彌補了語文課程的不足,使課程之間加強了應有的溝通與交融。當然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需要一定的活動形式來實現,以體現實踐活動的活力,活動需要載體,可以選擇小學生喜歡的講故事、詩文朗誦、戲曲欣賞、自由畫畫、考察采編、文藝表演等多種有效的活動形式,讓語文充滿語文味,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通過語言的學習、積累、運用,提高語文能力,讓農村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得到有效開發。
二、以“語文學習”為核心,加強語言訓練和文字表達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強調書本知識和生活實際、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拓寬語文學習的范圍,緊緊抓住綜合活動,積極開展“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整體訓練,以“語文學習”為核心,加強語言訓練和文字表達,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能力。
設計四:尋訪家鄉“蘭文化”場景
1、“小記者”實地走訪鎮內“中國春蘭樣品園”,采訪蘭園主人,聽聽他的養蘭經,學習養花秘訣。
2、小學生考察“蘭渚山”、“蘭花山莊”等名勝,了解家鄉養蘭的歷史與父輩種蘭、養蘭雅致情趣和經濟效益。
3、拍攝照片進行展示,欣賞作品。
設計五:表達家鄉“蘭文化”發展
1、寫一寫走訪、考察的收獲。
2、說一說感受,可朗讀自己饌寫的考察文章。
3、編寫家鄉“蘭文化”場景的導游詞。
4、做一回“小導游”,解說采編的導游詞。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走訪考察、采編撰寫、表演解說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親力親為,親身感受,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嘗試發現,在實踐中碰撞,在探究*鳴,在創作中提高。有感而發,從閉門造車中走出來,靈心表演,從死讀書中解放出來。在語文實踐中運用語言文字,提高語文能力。
三、以“語文體悟”為方式,滲透情感教育和審美體驗
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是相當重要的,應該貫穿于整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重點要放在語文學習的“體悟”上,是一種和風細雨的潛移默化,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審美教育,讓學生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不但學語言,而且得到情感熏陶和審美體驗,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出一個健全的現代人。
設計六:贊美家鄉“蘭文化”
1、贊一贊家鄉的蘭花,蘭花作為我們的校花,紹興的市花,富有什么優點,具有什么精神品格。讓學生寫一寫,說一說。
2、家鄉的人民如何勤勞致富,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帶來家鄉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3、我們怎樣做一個像蘭一樣高雅、大氣、熱烈綻放小學生。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能脫離學生實際,也不能束縛于課本、課堂,把學習活動的視野投向生活,通過贊美家鄉和家鄉的人們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熱愛人民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通過談理想,做一個具有蘭花一樣品格的人,加強學生真善美的教育,讓小學生在幼小的心靈土壤中播下一顆健全的種子,以后必將收獲完美的人格。
篇2:讓信息技術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插翅添翼
讓信息技術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插翅添翼
甘肅省民勤縣北街小學景愛榮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新課程背景下開設的,是新課改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它以其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等特點,給教育從內容與形式上都注入了活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而信息技術手段又具有載體多樣化、節奏緊湊化、方式主體化等特征。為激發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具有很大的優勢。因而信息技術的運用,能為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插翅添翼
一、巧用信息技術,使活動形式靈活多樣。
綜合實踐活動必須以活動為主要的開展形式。因受時空和條件的限制,好多綜合實踐活動都無法使學生在活動中去實踐,綜合實踐活動課也就成了走過場,做樣子,沒有實質的訓練意義。為使綜合實踐活動盡可能地開展得有聲有色,并且收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就要巧用信息技術。如在“無處不在的廣告”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圖片、錄像,還通過一些軟件下載、集中整合的方式,將五花八門的廣告視頻展現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興趣,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通過各種方式開始本次綜合實踐研究活動。這樣一來,同學們有的通過網上查詢了解了廣告的起源、定義、種類、形式等;有的下載了古代廣告形式的相關圖片;有的觀看了很多廣告視頻;還有的將自己創作的廣告詞發布在班級QQ群、博客、網上聊天室等地方與同學、老師交流信息。從而拓寬了“活動”領域和學生的思想空間,使他們從中擷取到了更多的素材,獲得了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加深了對活動主題的認識,提高了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要求。如果沒有一些現代媒體的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就會單調乏味,他們的智慧,才能的施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妙用信息技術,使活動主題生動有趣。
綜合實踐活動不同于一般的游藝活動。它是一個主題性很強的活動,活動主題的確定應基于學生自身的興趣。而多媒體技術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集文字、聲音、圖像、色彩于一體。它在處理圖文、動畫、視音頻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視聽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在活動中,教師如果借助多媒體“形、聲、光、色”的特征,將自然現象、社會生活,形象、生動、直觀、快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就可以增長他們的見識,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引發他們對自然、社會、自我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的整體認識,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催化他們的心理,使他們在有趣的發現和思考中選定活動的主題。如有一次,我用數碼相機拍下了這樣一組照片:小朋友亂折柳枝、踩踏草坪、亂扔果皮食品袋,街道邊垃圾成堆,河面上雜物漂浮等等。然后利用powerpoint配上文字和符號,制成課件。在“向往綠色家園”的活動課上,當一幕幕真實的鏡頭再現在同學們眼前時,什么話都不用多說,教室里的沉默已經說明了一切。接著我便啟發思考:要改善生存環境,要改變家園面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臟、亂、差的現象,你認為需要解決哪些問題?怎樣解決?學生馬上便確定了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題:有的提出了如何解決亂倒垃圾的問題;有的提出了如何保護綠化的問題;有的提出了如何做一個文明市民的問題等等。在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靈活地運用多媒體,盡情發揮自己的特長,開展好主題研究活動,擅長繪畫的,通過電腦繪畫表達主題;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把研究的成果寫成論文;喜歡說唱的,借助多媒體進行音響合成,通過表演的形式達到實踐活動的目的;有的把自己采訪他人的錄音拿來播放。總之,使大家更真切地了解到同學們向往綠色的美好愿望以及對愛護花草、呵護綠色的想法和建議,從中意識到保護環境是自己的義務,讓自己生存的地方變成綠色是自己的責任。如果沒有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學生的實踐活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活用信息技術,使活動效果鮮明突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廣泛,面向廣闊的自然界,它同時又綜合了其他學科的大量知識。而現代信息技術把各個學科的特點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把各個抽象的知識點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圖像、聲音等多媒體要素。學生在這樣的信息海洋中自由的探索、發現并對所獲取的大量信息進行分析和進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根據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因而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語文實踐活動突破了固有書本、課堂的樊籬限制,擴大了學生實踐的時空,增加了每個學生參與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同時,學生能通過網絡與整個世界共享資源和知識,與教師、同學共享各種信息資源、學習資源,學生的學習世界成為了一個可以無限擴展的世界。學生可以利用網絡上所能得到的一切資源為自己的學習服務。學習過程的開放性,使得學生有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和選擇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分享、合作、溝通。如:在“安全伴我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們在網絡資源中搜集到了關于校園安全的各種信息,并對有效信息進行整理歸類,與同學們合作完成電腦小報,個人專題主頁等,更好的展現了此次綜合活動的成果。同學們還通過校園網絡資源,建立班級主頁,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網絡上進行信息發布,展示自己的活動成果。這一切無疑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自主學習環境,創造了一個有利于全面發展的條件,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創新意識得以充分發揮,才華得以展示,綜合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總之,多媒體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各學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對綜合實踐活動這門新興的課程,它的引領、配合、輔助作用日益明顯。隨著綜合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多媒體諸多功能將會進一步得到開發和利用。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只要我們從實際需要出發,巧妙地把信息技術融入其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手段豐富和擴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就一定能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高插翅添翼。
篇3: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研究階段性課題組小結
本課題組共四位成員,擔任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四位成員都有了生長和進步,下面就從三個方面,小結本學期的本課題。
一年中,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實踐活動的時候,同學可以這么積極主動的發言,大膽的參與。是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讓我們看到了小朋友們的另一面,也讓我走進了小朋友的心里,這是我們在語文教學工作中體會不到的樂趣。
本學期,我們都進行了各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使我們研究小組的成員都對對綜合實踐活動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現結合活動談自身的幾點體會:
一、真正實現小組合作、發展每個同學的個性
活動的開始,我們鼓勵同學選擇自身喜歡的合作伙伴組成合作小組,并讓他們在小組內選擇最想研究的子課題,在小組成員分配工作時,我讓同學根據自身的特長選擇自身在小組里承當的任務,給同學個性的發展發明了空間,這樣做,使每個小組成員之間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覺,團隊精神大大增強,為活動的開始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活動中,我關注了每個同學的表示,盡可能的給同學主動探究的機會,讓他們按自身的意愿去調查,按自身的想法去多方面的搜集資料,引導他們在完成分內工作的前提下也去協助他人、協商他人開展調查研究,使同學在活動中不再是坐享其成,盡可能使每個同學都獲得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有的小組不但與組內同學合作、效果展示時還請來了外援;有的小組在活動中意見不統一,這時同學想到了“為了小組的團結,我只有聽他的了”,看似無耐,卻也是一種睿智的表示。至少,在大力弘揚個性的今天,小朋友們學會了權衡利弊、學會了尊重他人、學會了與人愉快的合作,這也正是我的初衷所在。
二、關注同學的年齡特點、興趣喜好
選題階段,我們都注重發揮同學的自主性,然后引導同學談對這個對選題的了解,由于同學發生了一種從多方面了解的愿望,于是活動主題就確立了,主題確立后,我引導同學提出自身感興趣的問題,根據同學的意見,確立了研究的子課題,這一系列的活動,可以說都是不著痕跡的,尊重小朋友意愿符合小朋友心理特點的。
各年級的小朋友對每個選題的了解都是片面的,在我們的眼中,他們提出的問題也許沒有深度的,也許是沒有價值的,然而我卻接受了他們的選擇,因為我們始終認為,綜合實踐活動的真正參與者是小朋友們,他們有權力選擇自身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他們研究的應該是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問題,而不是教師認為有價值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只能起一個“支架”的作用,只能協助,引導同學研究、考慮、設計,只能協助同學在自我的探索中構建新的認知。
一、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注重過程性指導
活動中,為了讓小朋友們不在自身的研究中孤立無援,也防止老師過多的參與和指導,我只是以一個協商者,一個顧問的身份出現,這使小朋友們心理上的了依托,也得到了活動的主動權,開展活動也更有熱情了。如同學在調查其它同學愛吃的蔬菜水果時,他們采取了問卷的形式,我發現這種方法廢時廢力,就問他們是否還有其它更快捷的方法,一個小朋友提出來:拿一個小黑板到班級調查,說明情況后只需要舉手,數數就可以了,我寫上對他的方法的肯定,陪他們深入到班級采訪,有我的陪伴,他們膽子大了,勇氣足了,即使面對六年級的大哥哥、姐姐仍是那么自如,結果出色的完成了調查任務。
二、注重探究式學習方式,培養同學用多種方式搜集資料的能力
在讓同學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的動身點是讓同學走進生活、切實地進行調查研究、強調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小朋友們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時提出問題,通過自身的考慮、求助、與他人的討論等把問題解決,這樣的探究對小朋友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這一次實踐活動小朋友們確實在實踐能力上有所突破。如:他們不但能從書本上、網上找到一些資料,還學會了從他人那打聽消息,獲得一些有用的資料。其中,為了了解蔬菜、水果的銷量、保管,他們去市場進行了采訪;為了了解同學們愛吃哪些水果,他們調查了800余人,并把數據制成了表格,用具體的數據說明問題,我們欣喜的看到,小朋友們正在他們自身的研究中變得善于考慮,懂得了從多角度了解問題,學會了用多種方法說明問題。中國小學教育網--
三、改變評價方式,注重同學的感受和體驗
教語文時,我總想一節課讓同學學會什么,很少關注同學的發展,綜合實踐活動,讓我明白了活動要以同學為主,不一味的惦記著“給”同學什么,而關注能為同學“做”什么,注重同學的感受和體驗。在交流時,我把此次活動的最終評價權交給了同學,這也體現了活動中同學全程參與的主動地位。在評價時并不要求同學調查效果有多具體,而是以同學調查的熱情高低、合作的是否默契、參與人數的多寡為評價依據。
四、拓展延伸,尋找新問題
在活動的最后,我引導同學談:對于每一次活動,你還想做些什么?我們還能做些什么?鼓勵同學說出更多自身感興趣的子課題,可以說是給同學留下了“考慮題”,又為以后的研究性學習埋下了伏筆,也體現了此燈學習的連續性。
五、缺乏
本學期的活動已結束了,由于終究是嘗試階段,活動中我還有較多的“敗筆”,比方:內容不夠全面,調查不夠深入,沒有充沛的利用家長,特別是活動中教師對于同學的回答,處置不夠細,沒有帶著目的去評、隨意性太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不時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基礎;不時嘗試,全面提高自身的“指導”藝術;不時反思,在反思中生長、幼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