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精力不集中教學心得
初中數學精力不集中教學心得
本學期在課堂教學中,也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學生精力不集中、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不愿多做思考、提問時只有少數同學舉手或是得到一問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對這個現實,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愉快的學習氣氛,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挖掘他們潛在的能力,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我有以下的幾點認識:
1、學生思維與表達有差異。
應該允許思維慢的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允許表達不清晰不流暢的學生有重復和改過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允許學生有失誤和糾正的機會。使學生處在民主、平等、寬容的教學環境中,確保他們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主動探究的心態,常常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他們創新的欲望。勇于創新,善于創新。
2、要尊重學生的意愿,挖掘學生潛力。
把學生從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的體系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在課堂上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中的認知結合起來,[制度大全為您編輯]不妨講講一些課外知識,比如歷史、時事、自然、科學等等方面的知識,與學生共同討論分享,增長學生的知識。
3、教學過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動向自主性探索實踐轉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驗、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教學應當走過這樣的過程,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用在哪?學生要學習新事物,除了自身對新事物的興趣外,體會到學習的必要性,學習的價值。
如教學《探索規律》這一課時,傳統的教法是直接給出日歷的規律,然后應用這些規律件進行相應的練習,而新的教學方法卻安排了比較充實的實踐、探究和交流的活動。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日歷的套色方框中的9個數之和與該方框正中間的數有什么關系?這個關系對其他這樣的方框成立嗎?這樣可以激發學習動機。問題提出后,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在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得到了日歷中的規律,同時體會了分析問題的一種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會了學習的功效,整個過程讓學生動口,又動手,適時地進行動手操作活動,而教師只從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而學生學習主人的姿態、使其主動參與操作、討論、匯報交流、提問、質疑、爭論的全過程,提高其分析問題,辨別問題,創新發展的能力。
篇2:小學數學骨干教師教學心得以學促教智慧教學
在河南教師成長學院,很榮幸的聽了數學特級教師賁友林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下面我們一起分享賁老師如何在課堂中進行“以學為中心”教學。
教學環節梗概:
1.導入新課
賁老師采用談話的方式在黑板上板書課題。
2.分享新知
隨后,他引導學生同桌交流研究單中的第一個問題: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如何用字母表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面積計算公式?并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匯報,并板書在黑板上。
接著,交流研究單中的第二個問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并讓學生邊講邊在黑板上展示。
在展示交流后,賁教師在本節課教學中的本質,采用如下環節,一步步引導學生感受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引導學生在不斷的思考中理解平行四邊形的推導過程,感悟轉化思想。
賁老師拿出一張帶方格的平行四邊形,請一位學生來前面操作轉化過程。接著,追問:通過剛才的畫圖和操作,找到相同點,并總結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剪
篇3:教學心得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有效性必要性
分析近年來的小學數學考試,不管是我校乃至整個數學考試試卷,在考察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方面的題目時,學生們普遍失分率過高。根據這一情況,聯想到以前模糊的、混亂的、解題方法一成不變的教學現狀,再看看目前學生們的學習以及解題能力,學生們重視結果,卻又對解題的思維過程掉以輕心,有時會對數學解題過程帶有猜測的情況出現。
這不得不令我們教育工作者進行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查漏補缺,更新教學觀念,使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注重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思考,對解題能力的訓練與提升,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進而激活每一位學生腦海中蠢蠢欲動的活躍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有效性是以后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