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教學隨筆:《梅蘭芳學藝》

小學語文教學隨筆:《梅蘭芳學藝》

2024-08-01 閱讀 8911

小學語文教學隨筆:《梅蘭芳學藝》

我在教學《梅蘭芳學藝》第二自然段的時候,在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初步了解了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及初步的意思之后,讓學生用“~~~”標出寫梅蘭芳勤學苦練的句子。

在交流過各自找到的句子之后,我用多媒體出示梅蘭芳緊盯空中鴿子的圖片,并提出了一個這樣的要求:請大家一邊讀讀自己找到的句子,一邊把畫面在腦中轉化成動畫片,展開想想來感悟梅蘭芳的勤學苦練的精神。當學生們交流的時候,一位學生這樣說:“我的腦中好像看到梅蘭芳抬著頭,眼睛緊緊盯著飛翔的鴿子群中的一只羽毛雪白的鴿子,鴿子飛到哪里,他的眼睛就看到哪里,眼睛澀了,也不眨一眨,脖子酸了,也不歇一歇......就這樣,梅蘭芳的眼神越來越靈活,眼睛越來越明亮了。”另一位學生說:“我好像看到梅蘭芳不管是冰天雪地的冬天,還是炎炎烈日的夏天,都在練習自己的眼神,他的雙眼越來越靈活,終于練好了京劇的基本功。”還有一位學生急著補充說:“我好像看到梅蘭芳在臺上演京劇的時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大家看完梅蘭芳演的戲,都在夸獎梅蘭芳的眼睛能把人物心里的演出來,就像是會說話了一樣。”......聽著孩子們簡單而直白的話語,我禁不住心花怒放。一次簡單的點撥,把一個教學難點轉化成了學生們想象的天空,使孩子們的個性在想象的天空中馳騁。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從新課程實施的角度來分析,我覺得《梅蘭芳學藝》這個課堂教學片斷充分體現了個性化閱讀的理念:

一、積極借助學生內心豐富的基礎視像。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往往以內心視像作為問題思考的依托。因而在教學中以形象思維為突破口,做到依托學生原有的內心視像,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上面的案例中,通過教師引導,把文本中句子化作了孩子們喜愛的動畫形式,既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使學生的個性在閱讀中得到了張揚,使低年級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的能力在形象的依托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二、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

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上述教學案例中學生對文本通過動畫片的閱讀,充分發展了學生的個性。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在閱讀過程中,多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談談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三、巧妙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

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對話主要是以文本為中介進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學生有權利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自由意志,擁有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擁有舒展生命、張揚個性的空間。而我只是一個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境的創設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與欣賞者。正因為有這樣合理的師生定位,學生才能擁有自主閱讀和思考的時空,才能與文本充分對話的同時產生個性化感悟,才能有效地展開思想的碰撞與交流,才能切實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并提高閱讀質量。而上述教學案例中所呈現出來的亮點,正是源于教師巧妙地營造對話的良好氛圍。

篇2:小學語文教學隨筆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

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篇3:初中語文教學隨筆:改進作文課堂教學?

如何改進作文課堂教學?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學習課文的一個關鍵指標就是體會作者文章的特色,學以致用,為今后走向社會,成為有用之才打基礎。要使學生得到發展,先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能言堂,樂言堂,讓課堂成為他們的話語自由空間,做課堂的主人。我們的課堂實效性才得以保障。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多讀書,善于積累,勤動手是提高語文作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關鍵。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改進作文課堂教學呢?現就此話題談淡幾點具體的做法。

1、日記或者片段描寫入手,激發寫作興趣:

“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求真、向善、愛美。”(魏書生)從日記入手激活學生興趣,在愛好興趣中打開學生寫作之源,引出“情感活水”。

第一,學會觀察,寫好分類日記。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教給學生有條理、有層次、分類別的寫日記的方法。第二,創設情景,寫好活動日記。“運動會”、“五四”、“十一”、“教師節”、“元旦”等學生有了豐富的實踐,寫起作文來新鮮、刺激,就能抒寫真情實感。并用“新聞發布臺”、“故事笑話林”“手抄自辦報”、“班級明星榜”、“聰明一休屋”等形式,營造作文環境。以此來擴大他們的生活范圍,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引導他們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對生活既觀察又思考,以微知著,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各種”生活信息,真實地、創造性地“再現”到文章中。

2、在作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形象性、再現性、可控性的特點。將人、事、物、景等寫作材料通過實物、圖片、錄音、投影、錄像、電腦等多媒體進行再現,讓聲光色像充分刺激學生感官,喚起學生的記憶或再造想象。②這樣的作文教學能營造寫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有效地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思考,實現全體參與、個別輔導。拓展寫作空間,幫助學生更廣泛地積累材料,促進思維和表達。

寫作時應該做到:

一、學會審題,把握選材。

寫作的第一步是審題,只有弄清題目每個字的含義,才能確定中心。所以審題是作文成敗的關鍵。初中以記敘文為主,應注意題目的范圍和抓住題目中關鍵的詞。接下來是如何選材,有些同學作文中心不突出,內容沒有詳略。一定要讓學生有這樣一個概念:選材必須圍繞中心,最能表達中心思想的要詳寫。接著給他們作文趣目,讓他們確定中心,概述所選的幾件事。通過專項訓練,學生對如何審題和選材有了正確認識。

掌握了審題和選材,還不能寫好一篇作文。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干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它告訴我們材料的積累是寫作非常關鍵。

二、拓寬閱讀面,善于發現。

如果我們僅憑借語文課內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可是很多學生對身邊發生的新鮮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我要求學生要善于觀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對男邊的人、事、景、物進行細致觀察,異且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以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進入電子時代,電視與網絡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們給學生比書本更直觀、更容易理解的知識。面對眼花繚亂的電視節目,應如何選擇呢?我建議學生和家長一起看,在家長的幫助下認清真善美假丑惡,提高提高的審美能力,并把它和看書、參觀,做游戲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各種積累相互聯系,更系統化。而網絡為學生打開通向遙遠世界的窗戶,讓我們更快、更有選擇地接受更多、更新的知識。

三、勤于積累,注重練習。

寫日記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但是中學生課業負擔比較重。因此我要求每周寫一次隨筆,把最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每天有一名學生把自已所寫抄寫在小黑板上,課間同學們幫助他論證字、調、句的錯誤。使同學們少寫“土語”,多用“雅詞”。總之,凡自已的親身經歷,喜怒哀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寫。這樣,學生在生活和實踐中豐富自己的“材料庫”,讀書、看報,積累了知識。仿寫、改寫、周記、書信掌握多種寫法,激發學生寫作欲望和興趣,又互相取長補短,拓展思路,活躍學生思維,又不加重學生負擔,達到多練的目的,提高寫作速度,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