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數學教學反思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數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1254

四年級《乘法分配律》數學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四年級學生比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如何使學生掌握得更好,記得更牢?我想學生自己獲得的知識要比灌輸得來的記得更牢。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在教學過程中有坡度的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體驗中理乘法分配律,從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我是這樣設計:

一、讓學生從生活實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

出示:

每件上衣60元,一條褲子30元,買這樣的服裝5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學生解答:板書兩種解法:(60+30)×560×5+30×5說說理由。

在兩個算式中間畫=。

即:(60+30)×5=60×5+30×5。

借助對同一實際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讓學生體會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這是生活中遇到過的,學生能夠理解兩個算式表達的意思,也能順利地解決兩個算式相等的問題。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難點

相對于乘法運算中的其他規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結構是最復雜的,等式變形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系列的練習。

1、在□里填數,○里填運算符號:如(25+45)×4=□○□○□○□......

2、在相等的一組算式后面打“√”:如16×7+24×7(16+24)×7□......

在這一組題目中我重點評析了最后一道題:40×50+50×9040×(50+90)□。先讓學生說說這一題為什么不能打√,再根據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分別寫出與左右算式相等的式子。如:(2+3)×4=2×4+3×4......

提問:

1)在這些等式中,等號左邊的算式有什么特點?右邊的算式呢?

2)等號左邊的算式和右邊的算式有什么聯系?

3)從上面的觀察與分析中,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通過練習學生對乘法分配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最后歸納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

(a+b)×c=a×c+b×c。

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由具體--抽象--具體。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老師都予以肯定和表揚,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問題:

在練習中發現,很多孩子對形如:a×99+a或a×101-a的式子,解答時有困難。另外就是有時對形如:32×25×125的式子受學習乘法分配率的影響,也把中間改為加號了。

所以需要加大練習的量,并重點加大指導的力度。

篇2:小學《乘法分配率》數學教學反思

小學《乘法分配率》數學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階段學生比較難理解與敘述的運算定律,但是確又是非常重要,運用廣泛。新教材在對于這種運算定律方面的教學沒有要求從文字語言方面加以敘述,只是要求學生能夠在觀察、發現、猜想、舉例、驗證、總結的一系列基礎上得出規律,所以在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上,我的定位是:讓學生通過列式計算、觀察發現、舉例驗證、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含義,并且教師要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本課教學中,我首先設計“懸念”,把學生引到“兩算式的結果相等”的情況中來,先請學生猜想,而后驗證,再請學生編題,讓每一個學生都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研究中來。在編題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交出了正確的“答卷”,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繼續研究的欲望。接著,請同學在生活中尋找驗證的方法,以四人小組為研究單位,學生的思維活動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探究其中的奧秘。小組討論的方式,更促使學生之間進行思維交流,激發學生希望獲得成功的動機。通過實踐、討論,揭示了乘法分配律。

再通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內化。學生表述方式多種多樣,且一個比一個精彩。這樣做,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快樂,自己動手編題、自己動腦探索,從數量關系變化的多次類比中悟出規律,教師“扶”得少,學生創造得多,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一條規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自主自動,學會了進行合作,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像數學家一樣進行研究、發現!這對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其激勵作用無疑是無比巨大的,而“愛思、多思、會思”的學習習慣,會讓孩子一生受益。縱觀教學過程,學生學得輕松,學得主動。

思維是由問題引起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如:“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述乘法分配律嗎?”問題一經提出,學生立即活躍起來,紛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闡明自己的想法,并展開討論,通過學生自己舉例,進一步鞏固了對規律的理解和識記,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在整堂課中,隨著教學層次的步步深入,教學氣氛、學生思維愈來愈活躍,學習的積極越來越高,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使學生的學習能力進步強化,從而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篇3:三上數學《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三上數學《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筆算乘法是義務教育人教版三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即加減法的筆算的基礎上學習,為下面繼續學習筆算乘法打下基礎。我教學的是筆算乘法的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是:

1、理解筆算乘法的算理。

2、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一、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

在設計這節課的一開始,我是只教學例1,就是不進位的筆算乘法,在試教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能馬上找出12×3的筆算方法和算理,這個學習任務對他們來說非常的簡單,沒有什么學習的難度,為此我把例2的內容即個位滿幾十的也放在一起教學,增加這堂課的容量,和密度。讓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發現學生還是能比較輕松的接受的。

二、讓學生自己探索計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于有筆算加減法的鋪墊,還有一些學生可能已經接觸過這樣的豎式,所以我設置學習的過程由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整堂課都由學生自己來介紹筆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師主要是把學生說得方法進行小結。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

三、體現算法多樣化,并為筆算的計算方法、算理所服務。

計算12×3時,我先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有些學生運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有些學生用的是,有的是用加法的方法12+12+12=36(元),還有是用筆算的方法。讓學生一一來介紹各種方法,最后引出筆算的方法,過程自然、流暢。同時在理解算理時讓學生比較三種方法你有什么發現,得出方法其實是一樣的,讓學生更深理解算理,同時感受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萬變不離其中。

當然我的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筆算課在于其他類型的課相比相對比較枯燥,為此我設置了一定的情景,但從這次上課的情況來看,情境沒有很好的為教學所服務。此外,練習的量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