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有余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有余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6119

《有余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有余數的除法》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平均分和表內除法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圈一圈,算一算,拼一拼認識余數,知道余數的意義。然后嘗試擺一擺知道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通過觀察大量算式歸納發現“余數比除數小”的規律。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和知道余數比除數小,要求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知,同時感受余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本節課通過用“8根小棒,每4根小棒擺一個正方形,能擺幾個?”引入。然后再加1根小棒,變成9根能擺幾個了,引出有多余的1根小棒,以此類推,讓學生更加深刻感知余數的意義。一節課上下來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基本掌握,當然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練習安排妥當,最后的判斷題的錯誤有可能不是余數的錯誤,而是計算的錯誤,改成以下形式實現,☆÷5=6......△,△可能是幾?

2.擺小棒的操作方法單一,層次可再加強。

3.在整個課堂活動中,讓學生說的機會太少,而是我一直在灌輸,以后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多說多做,自己多引導。

4.余數和除數的結論得出的太快,節奏可放慢一點,讓學生慢慢發現余數和除數有關系,從而引出余數比除數小的規律。

5.缺少鼓勵性的評價語言。

6.對于用4根小棒擺正方形的問題上,對于余數為什么不是4可以適當擴展,為什么5不行,那6呢?7呢?

在今后的教學中,希望能進一步改正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篇2:小學數學公開課除法驗算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的是除法的驗算,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不僅要讓學生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而且通過情景的創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意識和習慣。

對于學生的驗算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我在以往的教學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動方式,學生往往產生不了驗算的心理需要,體驗不到驗算所帶來的意義,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進一步讓學生體驗驗算的意義和功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學會驗算,體會驗算的實際意義,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驗算。

由于除法計算的結果可能有余數,也可能沒有余數,所以除法的驗算相應地也有兩種情況。本課教材分兩段:第一段教學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第二段教學有余數除法的驗算。而由于叔叔的除法的驗算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除法驗算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看情境圖,引導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用100元買7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買5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列算式解決。學生算出得數后,我接著以:“你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驗證?”的話題引起學生探究驗算方法的欲望。驗算的方法,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但學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數這一方法進行驗算,因為學生對乘除法的關系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將新舊知識相聯系。但是對有余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對學生來書有點困難,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然后讓學生通過探索、交流、匯報、質疑,明白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個別學生能進行口頭檢驗,但用豎式進行驗算很不夠理解,對驗算的意義和方法還不明確,總忘了加上余數,雖然商乘除數的結果非常明顯與被除數不一致,但他們也認為自己進行了驗算,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務的進行除法的驗算。我讓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沒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等于被除數;驗算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余數才等于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

篇3:《除法簡便運算》教學反思

《除法的簡便運算》教學反思

八村學校林進方

一、數學教學必須遵循學生數學的認識規律。

讓學生在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在教學時,學生對于“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這兩個數的積較難理解。但是,由于我給學生建立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分小木棒的活動,感悟出分的兩種方法,然后再探索分小木棒,讓學生計算、討論,得出簡便計算方法。

二、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學生從動手分小木棒,自主探索分小木棒,經過小組合作交流得出兩種方法計算12÷3÷2,和12÷(3×2),列出的算式不相同,我及時把握這個契機,對第1、2種方法進行重點講解,并進行比較,得出簡便計算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體現了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從各個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出現兩種算法后,我讓學生把分步式列成綜合算式,從而建立起這堂課的數學模型:12÷3÷2=12÷(3×2)=2為后面的變式,靈活、合理地進行除法的簡便運算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敢于擺脫教材的束縛。

當我提問,用哪些方法比較簡便,學生出現爭論的情況時,我出示例3題讓學生討論,學生通過討論做數學,體會到到底哪些方法比較簡便。這個念頭當時我被教材所束縛了,不敢打破導學設計,而是按原來的導學設計,出示測評訓練題。這樣就失去了一次讓學生評判的機會,如果當時把后面簡便計算的練習題提上來,通過計算,孰優孰劣,一感便知。

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我們要敢于擺脫教材的束縛,根據學生出現的情況,適時地調整導學案,更好地為課堂導學服務。讓學生學得快,學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