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別化活動中對幼兒數經驗觀察和指導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淺談在個別化活動中對幼兒數經驗的觀察和指導
個別化學習已經成為集體學習活動以外最重要的學習形式了,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尤其是幼兒到了大班階段,孩子們的自主性逐漸增強,能夠為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性的學習,因此大班的個別化學習對于幼兒的發展尤為重要。
但是畢竟孩子在個別化學習時是自主學習的,孩子的行為都是需要我們老師去觀察和指導的,怎么在個別化活動中觀察和指導孩子在數方面的發展是我非常關注的。
一、首先觀察活動環境是否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不能因為是數的內容就很單一的布置成桌面的操作,情境性的環境能讓數的材料更加有趣。如:《小雨點找家》的材料,我們可以幫雨點找家的情境將數經驗中的加減法融合在一起,讓孩子的操作更有意義。
二、在孩子的活動中觀察材料與之的互動情況是否積極。在材料的投放上我們要根據幼兒的發展進行,每個孩子都是存在不同差異的,所以教師投放的材料本身具有層次性并隱含教育目標,來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能力弱的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而能力強的幼兒通過材料給予他們一定的挑戰。教師就應將材料滲透在所創設的環境中,當幼兒一旦進入環境中,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即可獲得某方面的發展。
三、在操作數的個別化材料時,往往孩子們都是非常專心和認真的,但是也會有一定的挑戰等著他們。我認為作為老師還是要多選擇等待,適度指導。因為到了大班孩子們的探索能力在不斷提高,一時的困難并不代表他們不行,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將答案藏在隱蔽一些的地方,讓孩子學會自己去尋找答案、驗證。如果我們過早地指導,不僅打斷了孩子的思維,更是扼殺了孩子探索、堅持的精神。只有當幼兒確實因其本身經驗與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動難以繼續的時候,才能給予一定的支持。
四、善于運用多種形式的記錄,觀察孩子自我建構數經驗的方法。記錄有助于幼兒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它可以促進幼兒更仔細地觀察與更認真地思考將零散的知識經驗系統化,從而在讓幼兒在一次次的記錄與實驗的比較、對比中調整自己的認識,逐步實現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為最終形成科學的概念等奠定基礎,讓記錄成為隱形的教師。如:我們會在孩子學習組合的過程中投放《撒豆豆》的操作材料,如果每次操作都是撒撒玩玩的話對于孩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我們提供給孩子們記錄紙,讓孩子們把每次的結果記錄下來,他們就能在最后發現原來10可以有9種分法。老師通過孩子的一張張記錄表,能夠較清晰地了解每個孩子對于分成的掌握和理解。
五、針對大班喜歡比賽的心理,以競賽、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個別化活動,觀察孩子們同伴之間的互動。在個別化學習中我們很多都是關注孩子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但是往往孩子在學習中體現的品質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如:《動物比重》的材料中,我們以兩人合作的形式進行比賽,他們會自己協商、制定規則,在活動中幼兒常常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高度的團隊精神。對于幼兒來說,從伙伴那里可以學到很多先前不會的本領,發展了幼兒間的交往合作的能力,學會相互調節協調,共同完成一項工作。
通過在個別化學習活動方面的實踐和學習,讓我知道了觀察和指導方法的恰當運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數領域,好的觀察和指導既能使幼兒得到成功的體驗,又能使幼兒學會多種學習的方法,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促進了獨立思維的發展。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篇2:幼兒園教案觀察認識樹木活動設計及數學反思
設計意圖:
樹木森林對維護自然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在,由于亂砍亂伐現象頻繁,森林日趨匱乏,造成生態環境嚴重失衡。為了培養孩子從小具有愛護樹木、森林地意識,我們以樹為主體,設計了此活動。活動中,我們以幼兒自己探索、尋找為主,鼓勵他們去找關于“樹木”資料、去發現“樹木的用途以及大量樹木被砍伐后造成的危害”、去爭辯“樹能不能砍”……幼兒在自己的收集資料、探索的過程中,了解樹木的用途以及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激發孩子對森林現在所面臨的危機感到憂慮的情感,萌發孩子保護森林的意識,讓幼兒體會到我們小朋友該怎么做。另外,也讓幼兒在活動中逐漸學會一種自我探索、主動學習的方法。我們相信由孩子自己討論的這個“樹能不能砍”的問題,教學效果比直接向他們講人與樹木的關系、人要愛護樹木,所起到的效果要好。
活動思路:
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探究心里強,對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雖然森林離現實生活比較遠,但組成森林的基本單位
篇3:引導幼兒觀察螞蟻活動課設計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根據興趣獲取有關螞蟻的一些趣事。
2.能說說自己看到的有關螞蟻的一些趣事。
活動準備:電腦七臺,大屏幕等。
設計思路:
在以往的常識活動所不同的是,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更加注重調動幼兒自己學習的能力,注重孩子對螞蟻觀察、了解、親近的過程,重視孩子自己提出一些問題,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再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強調灌輸式地把知識一股腦地塞給孩子,完全不顧孩子的需要。因此,教育環節是一個大框框,而不是一個一個的細節,教師在參與孩子共同觀察,討論過程中,積極促使孩子與孩子,孩子與多媒體課講的相互作用,從而促進幼兒盡可能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積極接納兒童的觀點,并且能接納不同的觀點,認同兒童的認知,積極運用激發、引導、鼓勵的方法,使孩子的思維更活躍,學習積極性更高。
“螞蟻”這個活動內容,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使孩子的觀察得到了在普通條件下無法觀察到的過程與現象。多媒體技術還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把教學內容在大和小、遠和近、快與慢、整體與局部、外觀與內涵之間相互轉化,有利于細致觀察,還可以多次使用,創造了最優的學習情景,使幼兒增加了情緒體驗,接受感染。同時使幼兒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回憶上節活動所提出的有關螞蟻的問題。
老師:上節活動中有許多小朋友提出了有關螞蟻的有趣問題,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就問,螞蟻的家在哪里?有哪位小朋友能回答的。
幼兒可能答:螞蟻的家在泥土里;螞蟻的家在樹上;螞蟻的家在石頭縫里
教師追問: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過渡:小螞蟻真有趣,還能在樹上筑巢,小朋友看見過嗎?讓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
二、集體觀看黃瓊蟻筑巢,了解筑巢過程。
完整觀看一遍后,教師提問,黃瓊蟻是怎樣在樹上筑巢的?
幼兒可能答:它們把葉子都拉在一起,還請小蟲子來吐絲等。
教師繼續問:黃瓊蟻是怎樣把樹上的葉子都拉在一起,又請誰來吐絲呢?請小朋友再看一遍。
在第二遍觀看過程中可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將幼兒看不清楚的過程定格,讓幼兒邊看,邊講。
三、幼兒自由地在多媒體中尋找感興趣的信息。
教師:還有小朋友想知道螞蟻能做藥嗎?有的小朋友想弄明白螞蟻是怎樣長大的?還有想看清楚螞蟻是怎樣搬東西的?
請小朋友自己到電腦中找一找,可能會找到答案的。
四、經驗分享。
幼兒講講自己從電腦中看到的有關螞蟻的趣事。
幼兒可能答:我看見螞蟻真的能做藥的,還能做成酒。
教師:是真的嗎?小朋友你們剛才看到了嗎?我們一起來看看。放大屏幕,師生共同觀看,引導幼兒邊看邊講。
教師再問:還看到什么有趣的事?
幼兒可能答:我看到黃瓊蟻在斗害蟲,黃瓊蟻咬住螞蟻不放,還翹起腹部,射出毒液。
教師:黃瓊蟻這么小,它是怎樣對付比它大的害蟲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集體觀看“黃瓊蟻斗鳳蝶幼蟲”,幼兒邊看邊講。
五、教師小結,引起幼兒再學習的愿望。
教師:螞蟻王國的趣事說也說不完,你們知道嗎?全世界有許多種螞蟻,我們今天看到的黃瓊蟻只是其中的一種。老師現在要向小朋友提一個問題,請小朋友們再看看,找找,問問跟我們在電腦中看到的不一樣的螞蟻,它們叫什么名字?在哪些地方不一樣?下次我們再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