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使一節集體活動能夠適合各個年齡階段開展?:以《空氣在哪里》為例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如何設計使一節集體活動能夠適合各個年齡階段開展?――以《空氣在哪里》為例
新工作實習的時候,我被幼兒園安排在了大班進行實習。三個月的實習生活稍縱即逝,我迎來了一次挑戰:實習生考核!考核的內容除了技能考核以外,另外有一項一節集體活動的考核。于是我開始積極地選課試課,希望通過精心準備可以在考核中取得優異成績。起初所選的課是《小水滴漂流記》,是一節幼兒根據故事繪畫出小水滴旅行的全過程,從而初步了解水循環的集體活動。第一次試課以后,指導老師提出這個活動無法突出我把控課堂的能力,活動太過枯燥無味,缺乏挑戰性。她希望我重新尋找一個難度比較大的科學活動,最好含有幼兒操作實驗過程的。于是經過再三選擇,最終選擇了科學活動《空氣在哪里》,其教學過程如下:
活動名稱:空氣在哪里
活動目標:
1、通過找空氣實驗,初步感知空氣的存在,發現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2、在觀察“毛巾的變化”的實驗中,感知到空杯子里也是存在空氣的,進一步了解到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3、通過實驗“氣球小人站起來”,對空氣的存在感興趣,感受科學實驗的樂趣,擁有積極的情緒體驗。
活動準備:塑料袋(人手一個)、塑料瓶(人手一個)、氣球(人手一個)、透明水杯、水槽、毛巾各一個。
活動過程:一、自由探索塑料袋尋找空氣,初步感知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A、教師示范塑料袋找空氣
老師:這是什么?眼睛仔細看,我要用它做一件事情。(用塑料袋捉一袋空氣)
咦,現在塑料袋變成什么樣子了?
哦,原來啊,我去捉一捉,再把塑料袋的口扎緊,它就鼓起來了,你們說塑料袋里是什么?
那我剛剛是從哪里捉來的空氣?只有那里有空氣么?還有哪里有空氣?那請你們來找找看,好么?
B、幼兒自由探索塑料袋找空氣,并嘗試清楚地表達探索經驗
老師:誰坐得好,眼睛仔細看著老師,等會兒先給誰發塑料袋。
等會兒啊,老師給坐得好的小朋友每人發一個塑料袋,請你像剛剛老師那樣,找一個地方捉一捉空氣,捉到后啊,趕緊把口扎緊,不要讓空氣跑出去,然后趕緊坐回你的小椅子上,等著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幼兒操作尋找空氣(教師關注沒有捉到空氣的幼兒的困難)
老師:都捉到空氣了么?你是從哪里捉來的空氣?
老師小結:哇,小朋友們本領真大,從這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氣。原來啊,到處都有空氣,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二、教師進行實驗“毛巾的變化”,幼兒觀察討論
A、第一次實驗
教師拿一玻璃杯,讓幼兒觀察杯子里有東西嗎?(杯子里沒有東西,杯子是空的)
教師將毛巾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著壓入水下,對幼兒進行提問:毛巾濕了嗎?
幼兒猜測,并說出原因。
請幼兒手摸毛巾,驗證自己的猜測。
師幼討論:毛巾為什么沒有濕?水為什么進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東西不讓水進去呢?
B、第二次實驗
教師將毛巾放入杯底,然后將杯子倒扣傾余著放入水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同時提醒幼兒觀察毛巾的變化,并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師幼討論:第一次手帕為什么沒濕?第二次手帕為什么濕了呢?
教師小結:原來啊,空氣真是無處不在的,連空空的杯子里都有空氣,當杯子垂直放入水中,空氣充滿杯子,水無法進入,毛巾就是干的。當杯子斜著放入水中,有氣泡出現,空氣跑出來了,水進入了杯子,毛巾就濕了。那么老師手里的塑料瓶里有沒有空氣呢?我們一起來試試看。
三、幼兒做氣球實驗,在玩的過程中,感受科學游戲的樂趣,并再一次感受空氣的無處不在。
A、教師利用氣球和塑料瓶激發幼兒嘗試探索的欲望。
教師:這是什么?(氣球)怎么讓這個氣球鼓起來?
你們覺得這個塑料瓶里有什么?那怎么讓這個塑料瓶幫助氣球鼓起來呢?
套在上面有用么?請你們自己來探索。
B、幼兒操作氣球和塑料瓶的實驗,感受實驗的樂趣。
教師:你是怎么讓氣球站起來的?為什么捏一下,氣球就能站起來呢?
(請一個幼兒來表演)
教師:我們來一起試一試好不好?(幼兒再次捏塑料瓶讓氣球站起來)
教師小結:我們通過這么多試驗,發現了空氣是無處不在的。其實空氣還有許多其他的與眾不同的地方,我們以后繼續來探索,好嗎?
此活動在大班開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孩子們興趣濃厚,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我也順利通過考核,開始正式進去工作狀態。工作以后,我所接手的班級是中班。很快,11月份,我們迎來的幼兒園每學期一次的家長觀摩活動。我也重新開始準備家長觀摩活動的活動內容。然而,我突然想給予自己一個挑戰,《空氣在哪里》這一集體活動在中班上學期可以開展嗎?如果可以,該如何進行活動過程的調整呢?
一、分析這節集體活動《空氣在哪里》的核心經驗
自己需要堅定把握這節集體活動的核心經驗,即: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二、分析幼兒年齡特點
中班上學期的幼兒,思維水平和觀察能力有限,他們較大班幼兒,能觀察現象較為明顯的科學實驗。
經過以上兩點的分析后,我初次考慮將中間環節的“毛巾的變化”實驗換掉,用現象比較明顯的實驗進行代替。經過和老教師的再三溝通,換成了實驗“土壤里的泡泡”即在土壤里倒入水,會有氣泡產生,從而讓幼兒知道土壤里也是有空氣的。然而在試教的過程中發現,這個實驗雖然現象明顯,但如果由老師操作,無法照顧到每位幼兒都能觀察到,因為現象出現時間較短,如果由幼兒操作,則中班幼兒操作該實驗有難度,因為水倒入土壤中的速度和水量對實驗效果都有影響,對中班幼兒挑戰太大。所以最終放棄了該實驗。后來再次修改,修改為實驗“水里有泡泡”即將空瓶子放入水槽中,會有氣泡產生,從而讓幼兒了解到瓶子里有空氣。此實驗選擇了將實驗錄制成視頻讓幼兒進行觀察討論的方式。然而在試教以后,發現活動氛圍一般。經過再三斟酌,活動過程最后方案如下:
活動名稱:空氣在哪里
活動目標:
1、通過找空氣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發現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2、在進一步的探索過程中,對空氣的存在感興趣,感受科學實驗的樂趣,擁有積極的情緒體驗。
活動準備:塑料袋(人手一個)、氣球小人(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一、自由探索塑料袋尋找空氣,初步感知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A、教師示范塑料袋找空氣
老師:這是什么?眼睛仔細看,我要用它做一件事情。(用塑料袋捉一袋空氣)
咦,現在塑料袋變成什么樣子了?
哦,原來啊,我去捉一捉,再把塑料袋的口扎緊,它就鼓起來了,你們說塑料袋里是什么?
那我剛剛是從哪里捉來的空氣?只有那里有空氣么?還有哪里有空氣?那請你們來找找看,好么?
B、幼兒自由探索塑料袋找空氣,并嘗試清楚地表達探索經驗
老師:誰坐得好,眼睛仔細看著老師,等會兒先給誰發塑料袋。
等會兒啊,老師給坐得好的小朋友每人發一個塑料袋,請你像剛剛老師那樣,找一個地方捉一捉空氣,捉到后啊,趕緊把口扎緊,不要讓空氣跑出去,然后趕緊坐回你的小椅子上,等著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幼兒操作尋找空氣(教師關注沒有捉到空氣的幼兒的困難)
老師:都捉到空氣了么?你是從哪里捉來的空氣?
老師小結:哇,小朋友們本領真大,從這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氣。原來啊,到處都有空氣,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C、發現在找空氣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并將其解決。
老師:有幾個小朋友剛剛沒有捉到空氣,我們來幫助他們好不好?你們來說說你們的困難。
老師:你是去哪里捉的?你是沒有找到空氣呢?還是沒有把口扎緊啊?(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困難)
老師:誰能來表演一下怎么扎緊塑料袋的口?
D、請幼兒第二次用塑料袋捉空氣。
(教師關注個別指導,盡量讓每一個幼兒都成功)
老師:這次你們都捉到了么?這次是從哪里捉來的?
教師小結:這一次啊,我們去了很多和上次不一樣的地方,也捉到了空氣,看來啊,空氣還真是到處都有啊。
二、幼兒做氣球實驗,在玩的過程中,感受科學游戲的樂趣,并再一次感受空氣的無處不在。
A、教師利用氣球和塑料瓶激發幼兒嘗試探索的欲望。
老師:這是什么?(氣球)怎么讓這個氣球鼓起來?
你們覺得這個塑料瓶里有什么?那怎么讓這個塑料瓶幫助氣球鼓起來呢?
套在上面有用么?我們來試試看,好么?請你們自己來探索。
B、幼兒操作氣球和塑料瓶的實驗,感受實驗的樂趣。
老師:你是怎么讓氣球站起來的?為什么捏一下,氣球就能站起來呢?
(請一個幼兒來表演)
老師:我們來一起試一試好不好?(幼兒再次捏塑料瓶讓氣球站起來)
老師小結:啊,小朋友們都通過捏瓶子,讓瓶子里的空氣跑到氣球里,讓氣球站起來了,真是個好方法。看來啊,瓶子里也有空氣。空氣還真是到處都有呢。你們喜歡和空氣做游戲么?那下次老師帶著你們,我們和空氣玩更好玩的游戲,好么?
這樣修改的意圖:
一、省掉中間“毛巾的變化”這一實驗,使得活動容量減小,更適宜中班幼兒的接受能力。
二、將“捉空氣”的實驗進行兩次,第一次讓幼兒操作后,分享發現的同時注重分享困難,給予失敗幼兒以幫助。并鼓勵幼兒進行第二次實驗,爭取讓每一位幼兒體驗到實驗成功的樂趣,更愿意參與到以下的活動中去。由于中班幼兒精細動作發展不夠完善,因此扎緊塑料口袋存在困難,經過幫助和指導后,讓更多的幼兒有了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
三、最后一個實驗保留,是考慮到這個實驗簡單有趣,中班幼兒同樣樂于體驗。
四、教師語言上的修改,在大班活動中更加簡練,而在中班活動中需要更多的遞進式引導。
五、通過兩次捉空氣,發現空氣無處不在。再通過“氣球小人”實驗,發現連空瓶子里也有空氣,進一步感知空氣無處不在。始終圍繞活動核心目標“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在中班進行多次試教后,在中班開展此活動定于上述教案,最終的家長觀摩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家長一方面了解了幼兒園是如何引導幼兒通過游戲進行集體活動的,也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游戲中的快了,在游戲中的收獲。那這次活動以后,我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什么是一節優秀的集體活動?我認為一節優秀的集體活動,它應該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面前,活動的形式可以變化,范圍可以擴展,但中心思想是必須把握的。這次的挑戰,前后進行了七次教案修改,四次試教。讓我明白了設計一節集體教育活動,應該更多地從多角度去思考,一個活動能夠設計得層層遞進,在每個年齡段都能讓孩子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和思維習慣去理解和嘗試。在不斷的提出和推翻,并且請教老教師,聆聽老教師的指導意見過程中,我收獲頗多,感悟頗多。也通過這樣的挑戰,讓自己得到了一次受益匪淺的鍛煉的。所以,這樣的鍛煉也是極其富有意義的。我將繼續努力挑戰自己,嘗試將更多的優秀活動調整為適宜不同年齡段的幼兒。
文章來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篇2:學校集體活動上報審批制度
為切實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維護學生權益,營造良好校園環境,正確引導學生健康發展,推進“平安華清”建設。經研究決定,制定華清街小學集體活動上報審批制度,具體事項如下:
1、各處室、各年段、各教研組、各班級組織師生參與各種集體活動(包括大型文藝活動、*、班級文藝活動等所有活動),要嚴格執行上報審批制度,活動前一周撰寫審批報告,上交有關部門領導審批,經批準后方可開展。未經批準開展活動,經查實后由校務會研究處理,出現學生、教師傷害后果的由組織者承擔一切后果。
2、所有活動組織者,在上報審批時,必須附活動組織時間、地點、人數,研究制定有效安全保衛措施及具體安全責任人。經審批活動過程中如發現存在安全隱患,應立即停止活動,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隱患。
3、學校各處組織的活動由教育局審批,報教育處備檔;年段組織的活動由校長審批,報教育處備檔;教研組組織的活動由分管教學校長審批,報教育處備檔;班級組織的活動由副校長審批,報教育處備檔。
4、外出活動過程,出現事故及危險情況的,根據學校應急方案,必須立即上報,不得隱瞞。
篇3:學校集體活動安全制度
1、嚴禁組織中小學生參加商業慶典或其他商業性廣告宣傳活動。要按有關規定,維護教學秩序和學校正常工作,嚴格控制師生參加與教育教學無關的社會活動,如個別活動確需學生參加,須報請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嚴格審批,并采取有獨立自主措施,確保師生安全。
2、組織學生集體活動(如體育運動、勞動、社會實踐等)特別是組織游泳、登山、劃船以及其他大型文體活動時要有領導和足夠的教師帶隊,并指派有經驗的干部、教師事先勘察活動場所,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弄清有關情況,消除事故隱患。凡不安全的地方,或安全措施不落實的地方,不得組織學生前往。嚴禁組織學生參加超越其年齡、生理和自我保護能力范圍的活動(如去高層建筑物擦玻璃、到有傳染病源的地方做好事等)。
3、嚴格執行審批制度。學校在教育教學計劃內安排的整年級、整班集體活動必須報請校長批準。若組織外出集體活動時,組織者要提前寫出“集體外出活動請示報告”并上交區教育局主管部門審批。沒有經過審批擅自外出活動的,要追究組織者的責任,對有關人員從嚴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