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結:幼兒常規培養

小結:幼兒常規培養

2024-08-01 閱讀 2631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小結:淺談幼兒常規的培養

陳鶴琴先生說過:“幼兒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一個基礎,若是基礎打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其中,我認為習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對于3―6歲的幼兒來說。所謂常規培養就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通過常規培養,可以使幼兒從小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抓好常規工作可以有效地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常規培養:

一、常規培養應面向全體,做到一致化。

陳老先生曾說過:“不管他是聰明的、是愚笨的,或是富貴的、是貧賤的,總之,當有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常規培養和其他教育一樣,要面向全體。同時,要做到各方面力量協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合力。”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本學年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班上換了一位教師。在開學初的一段日子里,由于三位教師間缺乏溝通培養不夠默契,同時也存在對原來班級的孩子的思維定勢,在實施常規教育中要求不一,期望值存在差異,造成班級常規一度陷入混亂之中,孩子搞不清到底怎么做,無所適從。之后,我們及時地協調了工作方法,相互間多討論、多溝通,盡力做到協調一致,分析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做到要求統一,使班級常規有了明顯改善。

除了教師間的教育方法、手段一致性外,還包括教育過程的連續性。不僅要求每一位教師對幼兒的整體要求一致,而且力求每一位教師在一日活動的不同環節上,要求前后相一致。絕不能朝令夕改,隨心所欲。往往在平時工作中,普遍存在著這種想象:教師在指定一些細小的常規時,往往不加重視,隨口說一條便是了,到后來自己連講了什么要求都不記得了,更別說是實效如何了。

此外,必須重視家長工作。陳老指出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兒童教育是幼稚園與家庭的共同責任”,而且“往往兒童到學校得到一些好處,抵擋不住家庭環境的壞處。”因此,常規培養也應做到家園一致。我們要經常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使其明確常規培養的重要性,并和其共同收集有關資料,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發現孩子苗頭性的問題及時處理,家長自身也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作孩子的榜樣,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二、師幼共同建立合理的常規要求,做到堅持不懈。

常規要求的建立應是科學的、符合幼兒心理的、生活特點。每一個常規的指定,教師都要反復思考,用最合適的方法引導孩子共同討論共同提出,并做到合情合理。合理的常規制度建立后,就要嚴格要求,做到經常化,不能前緊后松。這樣才有利于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例如:有的教師在剛實施的幾天對常規非常嚴格,過了幾天就松下來了,可有可無;還有的教師根據自己的心情來處事,心情好時怎樣都行,不好則樣樣不對……,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應做到堅持不懈,促使幼兒“從知到行、從不自覺到自覺、從被動到主動、從形成到精神、從認知、法治到心理。”

三、采取多種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陳老指出“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形之中將會深刻地影響兒童。”因此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良好的待人處事的態度,并做到言而有信,作孩子的表率。在實施常規教育的過程中,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應考慮不同的孩子,分析不同的原因,給予不同的教育引導。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教師應本著以鼓勵為主的原則,堅持正面教育。對孩子的點滴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揚。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自尊心。當幼兒出現問題時,教師應認真分析原因,進行恰當的評價,耐心細致地引導幼兒改正,或者給予幼兒積極的暗示,來幫助孩子改過。應極力避免用消極的命令來要求孩子如何如何,更不可用一些懲罰的手段來逼迫孩子養成良好的常規。

2.采用“隱意識”教育。抓住“孩子都是善模仿”的特點,利用榜樣的無聲力量,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即“兒童教育兒童”的原則。

3.體現因人而異的原則。每個孩子原有的常規基礎都不同,接受能力也不一樣。陳老的教育思想中就非常強調兒童的個體差異,他要求施教者要向“私塾教育”的先生那樣,做到“因材施教”,我們教師要熱愛、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對不同年齡、不同基礎的幼兒應有不同的常規標準,根據實際情況分層次進行指導,將目標落到實處。比如:我們在區域活動的指導中,即使兩人同時玩一種玩具,教師所提的要求應是不同的;根據玩具種類的不同,對同一孩子的要求也不一樣,因為孩子的能力發展存在不均衡性,只有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和培養,才能讓孩子在自己的努力學習下逐漸縮小與同伴的差別。

綜上所述,常規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發展的過程。教師在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由淺入深、前后一致、持之以恒,使常規工作取得卓越的成效!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篇2:培養小班幼兒自主游戲常規

淺談如何培養小班幼兒自主游戲常規

瓊海市教育幼兒園陳鑫麗

摘要:自主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活動。它不同于集體游戲活動,它是幼兒自由、自主、自發生成的游戲。想怎樣玩,玩什么內容全都由幼兒來決定,所以自主游戲的規則性指向弱,再加上小班幼兒的年齡較小,導致他們在玩游戲時常規比較亂,經常出現爭搶玩具的想象。那么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自主游戲常規?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方式,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游戲常規。

關鍵詞:小班;自主游戲;常規

一、轉化幼兒的自我中心意識,有助于幼兒常規意識的形成

現在大多數的幼兒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長輩對幼兒很是寵愛,凡事都會遷就他們。特別是小班的幼兒剛從家里的糖罐中走出來,自我中心意識特別強,不會去關注同伴、不會與他人分享、不會退讓,所以導致幼兒在游戲中經常會出現爭搶玩具的現象,甚至會因為爭搶玩具而發生肢體上的沖突。在自主游戲活動中,幾乎每天都有幼兒向我打小報告:“老師,有人搶我的玩具;老師,小朋友打我。”針對這種搶玩具的現象,平時我的做法是以同伴的身份介入,再根據實際情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有一次,我們班有兩個小朋友因為一個炒鍋而發生了肢體上的沖突,這時候我以玩伴的身份介入,邀請他們和我一起玩,一起分享玩具,結果通過我們三個人一起合作,共同做了一頓豐盛的大餐。在游戲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很投入,誰也不再有爭搶玩具的行為,而且還會共用玩具,我幫你找菜,你幫我找勺子,在一起合作得很開心。通過我的介入,孩子們慢慢融入到了游戲中,他們不再是自己一個人玩游戲了,而且他們還意識到了玩具還可以兩個人,或者是多個人在一起玩,一起合作玩游戲更開心。在游戲結束后,我及時地組織幼兒進行評價與推進,肯定及表揚在游戲中把玩具分享給同伴的幼兒,并與幼兒共同討論:當出現爭搶玩具的情況時,應該怎么做?引導孩子們學會把玩具分享給同伴,或者和同伴商量著輪流玩,還可以和同伴一起合作玩玩具。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我發現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慢慢開始轉化了,爭搶玩具的現象也少了,而且幼兒之間會商量著兩個人輪流玩玩具,孩子們現在很喜歡結伴一起參加游戲,在這過程中幼兒學會了分享,在自主游戲中他們也得到了發展,他們的規則性意識也逐漸形成。所以,轉化幼兒的自我中心意識,有助于幼兒游戲常規意識的形成。

二、善于觀察,給予正確的引導,有助于游戲常規的建立

在游戲中老師是觀察者和支持者。我們要學會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去觀察。現在提倡老師在游戲中管住手、管住嘴,老師們都欣然地接受了這一點。但在實踐地過程中,發現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小班幼兒游戲常規差,玩具灑落一地,整個活動室里亂哄哄的。我認為:管住手、管住嘴要針對情況而言,當我們發現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周邊的環境或者危害到幼兒人身安全方面時,老師應該立即采取措施,但前提是必須在幼兒仍處于游戲的狀態下,老師以玩伴的身份介入,用情境性的語言對幼兒進行引導。例如我們班上有一個小朋友在娃娃家里玩游戲時聲音很吵,剛好旁邊有個小女生正在照顧小寶寶,正不耐煩地盯著他。這時,我決定加入到他的游戲中,在游戲的過程中,我悄悄地對玩伴的他說:“噓,小聲點,我們的娃娃在睡覺呢,吵醒他會哭的。”他聽了我的話認同地點了點頭,教室里的噪聲瞬間消失了。因此,善于觀察,給予幼兒正確的引導,有助于班級游戲常規的建立。

獨生子女,游戲活動,幼兒園,關鍵詞,小朋友

篇3:《中班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管理》讀后感

《中班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管理》讀后感

生活常規管理的目標是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是教育和保育的培養目標之一。從小就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幼兒將終身受益;反之,則將終身受害。由此可知,良好生活常規的培養對幼兒今后的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班幼兒已經過一年的培養,他們已形成了一定的常規,如:飯前便后或手臟時自覺洗手、能安靜進餐、飯后洗臉漱口、安靜午睡、能夠獨立穿脫衣服鞋襪等等,但在這其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洗手時愛玩水、洗臉時衣服容易弄濕、進餐中愛講話等等,針對于這些存在的問題,結合中班幼兒特有的年齡、學習特點,我們運用了榜樣示范法、行為練習法、及時補強法、圖示圖表法來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方面的培養。而在這四種方法中運用得最多的是前三種方法。由于中班幼兒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為主,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以具體、生動的形象提供給幼兒,才能引起幼兒注意,激發幼兒學習模仿的興趣。如:在學習穿脫衣服時,對于個別穿脫衣服較快的幼兒及時地給于表揚,并讓這些幼兒把自己的方法示范給大家,讓其他的小朋友學習;又如,當幾乎每次都吃得慢的幼兒第一次快速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時,我會鼓勵他“老師希望你以后天天把飯菜都吃完”,同時在全班幼兒面前對他進行表揚。通過這些方法,使幼兒滿意的行為得到強化而鞏固下來,久而久之,幼兒就會形成對好的常規形成了一定的認識,就會自覺地區遵守這些常規。當然,良好的生活常規培養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只有與家長密切聯系,共同配合,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實施家園同步教育,才能使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得到鞏固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