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對待幼兒一日生活中亂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總結:如何對待幼兒一日生活中的“亂”
春節回來,孩子們無論是在日常課堂上還是戶外活動等其它活動。給我的感覺是:回家回來以后,孩子們比較浮躁,經常出現孩子不聽老師的要求,聽不清老師的要求,自由討論、發言。整個教室是處于“浮動”、“說話不斷”的環境。有時,作為教師的我也會控制不住,采用“強制”的方式讓孩子安靜下來,繼續帶著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達到事先預定的目標。但是長時間的相處方式,會影響我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對待處理“亂”的現象呢?陷入了沉思當中。
從表面上看,“亂”主要是孩子們不按老師的指示行動,自由地說話,行為散漫。教室里毫無秩序可言,亂作一團,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進行。但是經過仔細的觀察發現。“亂”中有因。
一、教師組織的活動,孩子不感興趣。注意力不集中,好朋友之間調皮、打鬧等造成“亂”的現象。
二、教師提出的問題具有發散性,感興趣的孩子他們爭先恐后地回答自己對于問題的看法,自己的表達意識過于強烈。“亂”。我認為這個“亂”的很有價值。
而面對一日生活中的“亂”,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細心傾聽,不要急于讓孩子們安靜下來,自己要保持清晰地頭腦,靜心傾聽孩子的言語。
活動中不怕亂,就怕不清楚問題的關鍵所在。在教學活動中,只有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反思、善于創造。
給予孩子去表達、思索,才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師才會有所進步,我們的日常活動才會“亂”中有序。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篇2:讓小班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提高語言能力
讓小班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提高語言能力
什玲中心幼兒園小2班林海燕
語言是接受知識的工具,沒有這個工具我們就很難獲得廣泛的知識。語言又是幫助我們更好與人交流生活的工具。陶行知所說“生活教育”的主要精神是:生活有教育的意義,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因此語言來源于生活,也必將回歸于生活,這讓我認識到讓生活發揮教育的作用,把生活中可用的作為學習語言的教育內容的可行性。小班年齡階段的幼兒正處于學習使用語言的最佳期,幼兒的語言教育更應該結合一日生活多練習。作為教師應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和機會,激發幼兒說話的興趣,使他們能樂意運用語言進行交往,幫助幼兒在生活中積累運用語言的經驗,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
一、幫助幼兒積累詞匯
1、把新詞和幼兒“一日生活”聯系起來,讓幼兒進一步掌握和理解新詞。
現在的孩子們喜歡幫老師做力所能及的事了,如:戶外活動完,孩子們喜歡幫著搬玩具筐,幾個孩子搶著搬或各往一處使力,玩具筐,沒法搬動,這時我引導孩子一起使力,往同一方向搬,并告訴他們這叫“齊心協力”,有了實踐對詞語的理解,幼兒記得很牢,在下次搬玩具筐沒法搬動時,有的孩子就會說:“要齊心協力才能搬得動!”其實語言學習它是一個詞語、句子信息量的不斷積累過程,只有在孩子們的頭腦中不斷積累詞的信息量,孩子在運用語言的時候爆發力才會很強。
二、在“一日生活”中為幼兒創設語言表達的機會
1、注意引導幼兒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進行語言交往。
小班幼兒年齡小,很多小朋友剛剛脫離家庭生活的懷抱進入一個陌生的集體環境中,他們和老師、同伴都處于一個熟悉的過程中,因此,要對他們進行語言教育只有“讓教育存在于不教育中”,也就是讓他們在一日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習得。比如,在接園時我先跟幼兒打招呼”小朋友們早上好”,然后引導孩子學習跟老師打招呼”老師早上好”,孩子們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就學會了“老師早上好“并能老師表達,除此之外還有鞠躬、用微笑和用手勢等來打招呼的方法,對于內向不愿開口的孩子,我會鼓勵他:“如果下次你能說‘老師早‘我會非常高興的”,就在打招呼這件事情上,我相信會給孩子們有所幫助的,因為,他們了解了同一個意可以用不同方式表達,這對他們以后語感的提高是有促進的。另外,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吃、穿睡、入廁等活動中,注意給幼兒提供語言交往的機會,使全班幼兒在飯前、睡前及脫衣前都可以用語言來了解對方的需要,給予幫助,增強對同伴的親切感、責任感、加深友誼。
2、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
首先創設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幼兒有話愿意講。幼兒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由于環境的變化和同周圍人的生疏,就容易“沉默寡言”,有的與老師、同伴雖已很熟悉,但也常常不愛交談。因此,我們要努力創設家庭式的氛圍,與幼兒平等相處,尊重每個幼兒,積極鼓勵,引導幼兒說話。尤其當幼兒主動與教師說話時,教師總是認認真真地聽,熱情地與幼兒對話,并能善于將話題稍作延長,幼兒解除了緊張心理,就越來越敢說,越來越愿意說了。。
3、通過游戲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
小班的體育游戲中常常結合了朗朗上口的兒歌。兒歌一般比較短小精悍,很適合小年齡孩子,能讓孩子感受語言的措辭美。而體育游戲中的兒歌不僅具有了短小精練的特點,由于它結合了體育游戲的生動、有趣,幼兒在游戲中潛移默化的就學會了,這樣有利于幼兒學習兒歌,從而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能力。如:體育游戲《小白兔和大灰狼》中,是讓幼兒學習兔跳,游戲中的兒歌“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愛。”由于此兒歌淺顯易懂,而且兒歌中“白、來、菜、愛”字壓韻,讓幼兒感覺到兒歌的韻律美,又結合游戲,幼兒就很快學會了兒歌,很久不念,只要玩到此游戲就會念了。而且兒歌中的“蹦蹦跳跳”一詞結合游戲中的兔跳幼兒很好的理解了詞意,也幫助幼兒積累了新詞匯。
總之,只要我們做一個教育的有心人,然后持之以恒,孩子們的語言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幼兒園,陶行知,可行性,林海燕,能力
篇3:《中班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管理》讀后感
《中班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管理》讀后感
生活常規管理的目標是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是教育和保育的培養目標之一。從小就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幼兒將終身受益;反之,則將終身受害。由此可知,良好生活常規的培養對幼兒今后的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班幼兒已經過一年的培養,他們已形成了一定的常規,如:飯前便后或手臟時自覺洗手、能安靜進餐、飯后洗臉漱口、安靜午睡、能夠獨立穿脫衣服鞋襪等等,但在這其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洗手時愛玩水、洗臉時衣服容易弄濕、進餐中愛講話等等,針對于這些存在的問題,結合中班幼兒特有的年齡、學習特點,我們運用了榜樣示范法、行為練習法、及時補強法、圖示圖表法來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方面的培養。而在這四種方法中運用得最多的是前三種方法。由于中班幼兒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為主,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以具體、生動的形象提供給幼兒,才能引起幼兒注意,激發幼兒學習模仿的興趣。如:在學習穿脫衣服時,對于個別穿脫衣服較快的幼兒及時地給于表揚,并讓這些幼兒把自己的方法示范給大家,讓其他的小朋友學習;又如,當幾乎每次都吃得慢的幼兒第一次快速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時,我會鼓勵他“老師希望你以后天天把飯菜都吃完”,同時在全班幼兒面前對他進行表揚。通過這些方法,使幼兒滿意的行為得到強化而鞏固下來,久而久之,幼兒就會形成對好的常規形成了一定的認識,就會自覺地區遵守這些常規。當然,良好的生活常規培養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只有與家長密切聯系,共同配合,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實施家園同步教育,才能使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得到鞏固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