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群英薈萃精彩紛呈
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群英薈萃精彩紛呈
非常感謝領導組織這次活動,使我們足不出市就可以領略到我省課改前沿的最新成果。這次活動我們兩天共聽了十節課,三個課題,一樣的課題,不同的設計,體現了執教教師不同的教學理念,展現了他們不同的教學風格,真是群英薈萃,精彩紛呈。每一節課都充分體現了有效課堂的特點:真實、細膩、深刻、生動、創新。
一、真實
真實、本色是課堂教學的基礎,然而,課改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曾一度出現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趨勢和現狀,我們不禁要問:在那些華麗的外衣下,熱熱鬧鬧的表象里,究竟有多少真實的成分?而這次的十節課,執教的老師都是用低一年級的學生上課的,充分體現了組織領導和執教老師重教務研、求真務實的敬業態度。他們的課沒有課前過度的熟悉學生,沒有花哨的設計,教學過程是常態的,課堂生成是自然的,老師的講解是自然引領,真情流露的。我想,課堂教學改革的最終落腳點可能就是返璞歸真。
二、細膩。
教學是一項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對每個細節進行精雕細琢,細節處理的質量往往決定一節課的效果。我們看到,執教的十位老師都十分重視細節的處理。如z等四位老師在執教《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時,讓學生經歷指、量、找、比劃、閉眼想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了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特別是讓學生比劃1毫米時,先讓學生捏一捏硬幣感受它的厚度,然后讓學生輕輕的把硬幣抽出,讓學生比較準確的比劃出1毫米的長度;再如威海的z老師指教《3的倍數的特征》時,先讓學生通過用不同根數的小棒擺數得出“只要小棒的總根數是3的倍數,擺出的數就是3的倍數”,然后再借助計數器撥珠子,讓學生進一步得出“如果各個數位上珠子個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然后在此基礎上歸納概括出一般規律,最后在引導學生借助小棒進一步理解特征原理,教學設計細膩,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這些表面看似普通的教學過程,但經過優秀教師的處理,就產生了不樣的效果。總之,教執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細膩的教學設計、凝練的教學語言給與會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深刻。
回歸數學本色,注意對一些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交給學生科學探究問題的方法又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兩位教師都向學生介紹了帕斯卡12歲總結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數學故事,并且在得出結論過程中都采用了“猜測--驗證--結論--應用”這一數學問題研究方法。特別是棗莊的張彤彤老師,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向學生滲透轉化、不完全歸納、猜測驗證等學習方法,給學生深刻的啟迪,凸顯了數學的本質。再如臧曉梅等老師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沒有簡單的停留在讓學生掌握3的倍數的特征上,而是借助分小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這樣這樣判斷的原因,讓學生知其然并自其所以然,深刻挖掘了教材的內涵。
四、生動
對于學生來說,缺乏生動的學習無疑是一種苦役,我們看到,在今天的課堂上,不論是課前的談話,還是課中交流,都努力創設出民主和諧的氛圍,為學生營造傾聽的氣氛,搭建欣賞的平臺,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心態下,敞開心扉,放飛思想,真情對話,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正是有了這種和諧、平等的環境,學生才會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全部調動到課堂學習中,大膽表露自己的內心體驗,使課堂變的生動而又豐富。這是所有執教教師表現出的又一共同特點。
例如幾位老師在執教《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時,都選擇從學生喜歡的西游記入手,從會變化的金箍棒引入,學生興趣盎然。煙臺的z老師、濟南的z老師,他們幽默詼諧的語言、特有的教學風格感染了學生。z老師在執教《三角形內角和》時,給學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用不同方法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催生了多種驗證方法,課堂生成精彩不斷。上這樣的課,學生是快樂的;聽這樣的課,老師是享受的。
五、創新。
創新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我們滿懷期待來參加這次活動。聽完課后,執教老師銳意創新的精神的確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臧曉梅老師在執教《3的倍數的特征》時,先回顧2、5倍數的特征進行鋪墊,接著引導學生對3的倍數的特征進行猜想設計懸念,然后借助直觀的小棒幫助學生發現歸納抽象的規律,層層深入,逐步歸納,設計新穎。濟南的米老師在執教同一課題時,設計了1-100數的表格,讓學生先找出3的倍數,并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規律,設計獨特,更是給人眼睛一亮的感覺。
盡管活動中的每一節課都是經過精心打磨過的,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美麗中的遺憾,也許真實的課堂就應該是一種有缺憾的藝術吧。
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一位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一組數就得出3的倍數的特征,還是缺乏說服力的,因為學生要發現這一規律需要經歷不斷猜測、否定、再猜測驗證的過程,顯然在處理這一環節時不夠細致。
再如教學《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時,我們發現,盡管執教老師重視了毫米和分米長度觀念的建立,但學生在完成后面修改的數學日記題目時仍顯得有些吃力,原因是什么?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活動,使我們深刻的認識到:思想方法是提升學生思維的手段,細節是決定課堂效率的關鍵,樸實創新始終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
篇2:參加快樂玩有效學:幼兒園游戲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參加“快樂玩,有效學―幼兒園游戲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年4月15日我們乘客車千里迢迢、一路奔波來到了四川成都,參加了有關“快樂玩,有效學―幼兒園游戲與教學研討會”為期兩天的培訓活動.在這兩天的學習過程中,讓我了解了不少、學習了不少、懂得了不少;總之是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通過各位專家的講座、培訓,引發了我在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其實,我們的孩子應該回歸到游戲中,在游戲中成長、學習。針對我園的教學實際情況,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問題一:對游戲教學化、教學游戲化的認識誤區;問題二:游戲是幼兒自己的,應讓幼兒回歸到游戲中;問題三:正確認識教學與游戲的關系。
一、游戲教學化、教學游戲化的理解及運用
游戲教學化即強調游戲的重要性,提醒我們關注游戲;教學游戲化即避免幼兒園教學的小學化傾向,關注幼兒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發展個性。教學活動中可以運用本體性游戲即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還可以運用手段性游戲即體育游戲、音樂游戲、智力游戲。在教學活動中,游戲可以運用在開始部分,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及興趣;游戲還可以運用在高潮部分,讓幼兒加深體驗,幫助幼兒理解;游戲也可以運用在結束部分,讓幼兒運用經驗,延伸拓展。總之,游戲運用于教學活動的不同環節,其組織策略也不同。
二、游戲與教學的關系及教師應具備的各種能力
游戲與教學對兒童發展的促進:發展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游戲有具特殊的發展價值。游戲與教學對兒童發展的效應:即未來效應與即時效應;潛在效應與顯在效應。教學讓幼兒直接獲得知識技能,游戲讓幼兒變得聰明和智慧。游戲的兩個特征表現在:一是重過程輕結果,二是轉換替代。游戲生成教學―游戲中捕捉教學契機―不中斷游戲。這時,教師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一是準確解讀幼兒游戲行為所蘊含的發展水平;二是判斷課程目標與幼兒當前發展的可能性;三是支持幼兒行為意愿前提下的引導機制。
三、當前教師在組織和指導游戲時存在的問題和困惑
1、關于游戲的時間
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幼兒自由游戲時間不夠,但沒有時間可增加了。這種現象顯然是不正常的,因為按照教師的要求玩和按照自己的意愿玩對幼兒發展的意義是不同的。保證一次連續游戲時間,有助于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
2、關于區角活動的性質
有了區角活動游戲反而減少了,這是教師普片意識到的問題。為什么區角活動不是游戲呢?因為區角活動中的大量材料都有教師預設了特定的目標,規定了玩法,而幼兒對很多內容并不感興趣,常常需要教師引導著去選擇。教師的困惑是區角活動究竟應當如何定位,它是自發性游戲還是個別化學習?區角活動應該是游戲性的還是個別化學習性的?我的觀點應該倡導游戲性的區角活動。
3、關于主題活動與游戲的關系
大部分幼兒園都是以主題的形式來實施課程的。然而,如何通過有內在聯系的各類活動來展開主題,可以反映教師對主題活動的不同理解,從而決定游戲在主題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幼兒園開展主題活動的形式差異很大,如果教師把主題活動做成主題背景下的分科教學,那么游戲至多就是服務于某種特定教學目標的手段;如果教師把主題活動做成主題背景下的探索活動,那么具有游戲意義的自主探索和自發表現就會滲透在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如果教師把主題活動做成主題背景下與主題名稱相關的系列活動,那么教師就會根據這些活動的需要組織不同形式的游戲;如果教師把主題活動做成主題背景下的環境創設,那么幼兒的美工建構活動就會占據主題活動的主要過程。
無論我們怎么理解游戲,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游戲是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開展的活動,因此教師只需為幼兒提供游戲的時間、空間與主題相關的某些材料。在幼兒園課程中體現“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可以有兩種做法,一是模糊教學與游戲的界限,是兩者融合互為生成;二是分清游戲與教學的界限,是兩者并列,相對獨立。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篇3:聆聽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專家講座心得體會
聆聽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專家講座心得體會
4月9日至10日,我參加了“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在這次研討會中,我共觀課5節,聽講座3個。這次學習,讓我感受頗深,也受益無窮,它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語文視野,讓我看到了專家對課程標準的深刻解讀與實踐。在專家的課堂示范與思想引領下,我只感到學習--提高--修煉教師基本功,是當今教師的必修課。現將這次學習感受表述如下:
一、語文課堂是情智教育。
主要體現在曲曉蕓老師所上的觀摩課上。她所執教的是古詩《乞巧》。她的課堂更是“情”的引導,“智”的生成。她的課猶如舞臺上演出的評書,妙語連珠,抑揚頓挫,聲斷氣不斷,課堂中無不體現曲老師尊重學生的情感;既照顧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極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釋放。聽者無不感嘆:聽這樣的課真是一種精神享受哇!這也告知我們:語文課不僅要啟迪學生的智慧,還要注重學生情感的陶冶。
二: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閱讀
提到閱讀,我們可能會想到我們的語文課本。然而小學六年,學生僅僅讀那薄薄的幾本語文書是遠遠不夠的。馬琴老師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中國小學的語文教學實效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們中國的孩子閱讀開始的時間晚;二是中國學生的閱讀量少;三是中國學生閱讀能力不強。因此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重要條件。她還強調:閱讀要注重質量。好的閱讀可使學生得趣、得益、得言、得法。重在讓學生打好基礎。在閱讀過程中,教師的活動應該少一些,而學生的活動要多一些,且讓每個孩子都參與活動。
三:教師要永保一顆童心
陳明祥老師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教育工作者,他燦爛的微笑使人感覺在面前的不再是老師,而是最和藹可親的爺爺。他執教的是一節作文指導課,題目是《爸爸媽媽,我愛你們》.在這一節課里,他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處處表現出童真、童趣、童言、童心。在讓學生聽閆維文的歌《母親》時,陳老師邊唱邊演,那聲音雖有些蒼老卻很入耳,動作雖有些僵硬卻配合協調。五十多歲的老教師,能保存著一顆純潔的童心,是多么的難得。那么作為我們長期與小學生打交道的老師,不是更應該永遠保留一顆年輕的心嗎!只有具備一顆年輕的心,才能真正溶入到孩子中去,做好“孩子王”。
四:教師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聽到各位教育專家精彩的演講,看到他們讓人動情的觀摩課,我感到自己與他們相差甚遠。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擁有講臺,要熱愛講臺,更要研究講臺,要讓自己的生命因講臺而精彩。那么我們如何能讓自己的講臺流光溢彩呢?我認為這需要我們平時多鉆研,多學習。多看別人的公開課是學習;多鉆研教材是學習;與同行之間交流是學習......
五、語文教學的真諦
通過這次學習,我才明晰地找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學的真諦,那就是“培養學生寫出一手好字,練就一副好口才,能寫一篇好文章。”這就需要識字與寫字的有效結合,讀說寫的有效結合。語文教學是母語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把握教材的編排意圖,在語文課中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學生,涵養學生性情,陶冶健康個性和健康情操,而并非教兩個生字,熟讀課文,寫兩個千篇一律的作文。
讀,讓學生在教師、文本中進行對話;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引發共鳴,進行情感的碰撞,激發思維的火花;說,解放學生的口,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說出內心的體驗,開啟表達的源泉;寫,讓學生將內心的感受與想象,傾注于筆尖,流淌在字里行間。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是一名語文教師的職責。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不斷的去追求、探索。我們當以專家們為榜樣,加強學習,勇與實踐,敢于創新,善于反思,做一個有心的讀書人,做一個真正能與孩子分享成長快樂的好老師。竇桂梅老師這樣說道:“一個教師在他自身的成長狀態里可能他懂得了要學習,這就給他帶來了好處和實惠。”“書籍是你的最好的,最美麗的容顏。”我們教師本身從事的是教書育人的工作,天天在跟書本打交道,如果我們離開了書籍,不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嗎?我想起了陸游在《觀書有感》中寫到的這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書籍就是我們老師的源頭活水。吸納百家,才能自成一家。不管如何的忙碌,我們都應該在浮躁的現實中尋求一份屬于自己的寧靜心境,并置身其中朝著理想的目標默默地努力,靜靜地成長。
我們應該閱讀各方面的書籍,來擴大我們的知識面,還應該閱讀專業方面的書籍來提高我們的專業水平,更應該閱讀學生這一本本無字的書,來讓我們攀登上教學藝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