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課程教學反思
初中物理教學反思
初中物理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于“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一、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系,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后發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多元化的。
二、終身學習,優化知識結構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并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
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于知識的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的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于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
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于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模式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不能單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涉及知識、教師和學生三大要素,教與學是一個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應明確教學過程的復雜性,綜合三大要素,權衡利弊,博采眾法之長,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改革創新,又要著眼實際,積極參與創設啟發式、開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并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物理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作用;善于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知沖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后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啟于思,思啟于問”。在新課標下的課堂應是這樣: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的養育圣殿,它是學生成長的殿堂,是學生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在這里學生有了探索新知識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得到豐富,有了親身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物理教學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篇2:物理牛頓第三定律教學反思
物理牛頓第三定律教學反思
牛頓第三定律是反映物體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它揭示了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間的定量關系和方向間的具體關系,是牛頓運動定律整體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牛頓第三定律作為牛頓運動定律的一個獨立定律,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僅從解答物理習題、定性地分析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我們就能發現牛頓第三定律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設計為讓學生動手實驗、通過自主探索得出,從而使牛頓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價值。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時注意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提高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倡導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本節課在設計上有以下亮點。
1、探究性實驗設計
本節課涉及到兩個實驗,一個探究性實驗,一個演示實驗,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的作用。學生利用彈簧測力計自主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間的關系,再利用DIS實驗系統進一步研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間的關系,同學們注意觀察屏幕上圖線(兩個力傳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的變化情況,并由此進一步總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這樣結論更有說服力。
2、導學案的編寫
在導學案的編寫過程中,努力將學生參與課堂的部分拓展,由教師提供相關器材和點撥指導,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通過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總結等一系列活動發現科學概念、科學規律。
不足之處:因時間關系板書得較為簡潔,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沒有在黑板上完整板書出來。板書的字也是我需要再進行練習的。
這些不足之處均是我在以后教學中要不斷去改進和提高的。
篇3:《密度》物理教學反思
《密度》物理教學反思
密度這節課是本章的重點課,密度是物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總的教學思路:
通過情景創設導入新課的學習,然后由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自主的進行情景創設,師生共同運用比較法,分析實驗數據,通過精心設計的啟發性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探索,使學生認識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定義、公式、單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地思考探索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
二、重難點的突破:
1、本節課重難點是學會應用比值法揭示物質的性質,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的一種性質;因此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是本節課的關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
(1)不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的比在實驗中獲得的數據是相近的.通過實驗結論建立密度概念。
2、對于g/cm3與kg/m3單位的換算過程沒有作強調,否則難點集中,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接受。本節課的關鍵是要讓學生能區別二者的大小關系。
三、不足之處:
1、由于學生分組探究用時偏長,在時間方面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每個同學都思考到位,沒有反饋練習,沒有達到讓老師驚嘆的效果。
2、通過本節學習,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應用密度知識解決問題,學生還不熟練,需要安排一節習題課進行鞏固拓展。
四、教學中的成功體驗:
1、通過活動:三個形狀相同,大小相同涂有相同顏色顏料的球,如何辨別他們的材料?這樣的設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有利于讓學生的心智集中到新知識中來。
2.本節課的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有了發展。
3.通過生活知識加深了學生對密度的認識,并通過生活情景加深對密度知識重要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