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救助工作細則
司法救助工作細則內容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人民檢察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根據《關于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結合檢察工作實際,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人民檢察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是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對遭受犯罪侵害或者民事侵權,無法通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生活面臨急迫困難的當事人采取的輔助性救濟措施。
第三條人民檢察院開展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輔助性救助。對同一案件的同一當事人只救助一次,其他辦案機關已經予以救助的,人民檢察院不再救助。對于通過訴訟能夠獲得賠償、補償的,應當通過訴訟途徑解決。
(二)公正救助。嚴格把握救助標準和條件,兼顧當事人實際情況和同類案件救助數額,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救助。
(三)及時救助。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應當根據當事人申請或者依據職權及時提供救助。
(四)屬地救助。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應當由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負責救助。
第四條人民檢察院辦案部門承擔下列國家司法救助工作職責:
(一)主動了解當事人受不法侵害造成損失的情況及生活困難情況,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告知其可以提出救助申請;
(二)根據刑事申訴檢察部門審查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需要,提供案件有關情況及案件材料;
(三)將本院作出的國家司法救助決定書隨案卷移送其他辦案機關。
第五條人民檢察院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承擔下列國家司法救助工作職責:
(一)受理、審查國家司法救助申請;
(二)提出國家司法救助審查意見并報請審批;
(三)發放救助金;
(四)國家司法救助的其他相關工作。
第六條人民檢察院計劃財務裝備部門承擔下列國家司法救助工作職責:
(一)編制和上報本院國家司法救助資金年度預算;
(二)向財政部門申請核撥國家司法救助金;
(三)監督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的使用;
(四)協同刑事申訴檢察部門發放救助金。
第二章對象和范圍
第七條救助申請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予以救助:
(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重傷或者嚴重殘疾,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死,依靠其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或者其贍養、扶養、撫養的其他人,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五)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向檢察機關舉報、作證或者接受檢察機關委托進行司法鑒定而受到打擊報復,致使人身受到傷害或者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六)因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七)人民檢察院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情形。
第八條救助申請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救助:
(一)對案件發生有重大過錯的;
(二)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查明案件事實的;
(三)故意作虛偽陳述或者偽造證據,妨害訴訟的;
(四)在訴訟中主動放棄民事賠償請求或者拒絕加害責任人及其近親屬賠償的;
(五)生活困難非案件原因所導致的;
(六)通過社會救助等措施已經得到合理補償、救助的。
第三章方式和標準
第九條國家司法救助以支付救助金為主要方式,并與思想疏導、宣傳教育相結合,與法律援助、訴訟救濟相配套,與其他社會救助相銜接。
第十條救助金以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確定,一般不超過三十六個月的工資總額。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需要適當突破救助限額的,應當嚴格審核控制,依照相關規定報批,總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的賠償數額。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根據已經公布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尚未公布的,以公布的最近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為準。
第十一條確定救助金具體數額,應當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一)救助申請人實際遭受的損失;
(二)救助申請人本人有無過錯以及過錯程度;
(三)救助申請人及其家庭的經濟狀況;
(四)救助申請人維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支出;
(五)賠償義務人實際賠償情況;
(六)其他應當考慮的因素。
第十二條救助申請人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后仍然生活困難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建議有關部門依法予以社會救助。
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所在地與救助申請人戶籍所在地不一致的,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將有關案件情況、給予國家司法救助的情況、予以社會救助的建議等書面材料,移送救助申請人戶籍所在地的人民檢察院。申請人戶籍所在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建議當地有關部門予以社會救助。
第四章工作程序
第一節救助申請的受理
第十三條救助申請應當由救助申請人向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提出。無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救助申請人,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申請。
第十四條人民檢察院辦案部門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對于符合本細則第七條規定的人員,應當告知其可以向本院申請國家司法救助。
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辦案部門應當立即告知刑事申訴檢察部門。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立即審查并報經分管檢察長批準,依據救助標準先行救助,救助后應當及時補辦相關手續。
第十五條救助申請一般應當以書面方式提出。救助申請人確有困難不能提供書面申請的,可以口頭方式提出。口頭申請的,檢察人員應當制作筆錄。
救助申請人系受犯罪侵害死亡的刑事被害人的近親屬或者其贍養、扶養、撫養的其他人,以及法定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的,需要提供與被害人的社會關系證明;委托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的,需要提供救助申請人的授權委托書。
第十六條向人民檢察院申請國家司法救助,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國家司法救助申請書;
(二)救助申請人的有效身份證明;
(三)實際損害結果證明,包括被害人傷情鑒定意見、醫療診斷結論及醫療費用單據或者死亡證明,受不法侵害所致財產損失情況;
(四)救助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生活困難情況的證明;
(五)是否獲得賠償、救助等的情況說明或者證明材料;
(六)其他有關證明材料。
第十七條救助申請人確因特殊困難不能取得相關證明的,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調取。
第十八條救助申請人生活困難證明,應當由救助申請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村(居)民委員會、所在單位,或者民政部門出具。生活困難證明應當寫明有關救助申請人的家庭成員、勞動能力、就業狀況、家庭收入等情況。
第十九條救助申請人或者其代理人當面遞交申請書和其他申請材料的,受理的檢察人員應當當場出具收取申請材料清單,加蓋本院專用印章并注明收訖日期。
檢察人員認為救助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要求,需要補充或者補正的,應當當場或者在五個工作日內,告知救助申請人在三十日內提交補充、補正材料。期滿未補充、補正的,視為放棄申請。
第二十條救助申請人提交的國家司法救助申請書和相關材料齊備后,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填寫《受理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登記表》。
第二節救助申請的審查與決定
第二十一條人民檢察院受理救助申請后,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立即指定檢察人員辦理。承辦人員應當及時審查有關材料,必要時進行調查核實,并制作《國家司法救助申請審查報告》,全面反映審查情況,提出是否予以救助的意見及理由。
第二十二條審查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人民檢察院需要向外地調查、核實有關情況的,可以委托有關人民檢察院代為進行,并將救助申請人情況、簡要案情、需要調查核實的內容等材料,一并提供受委托的人民檢察院。受委托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辦理并反饋情況。
第二十三條刑事申訴檢察部門經審查,認為救助申請符合救助條件的,應當提出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核意見,報分管檢察長審批決定。認為不符合救助條件或者具有不予救助的情形的,應當將不予救助的決定告知救助申請人,并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第二十四條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提出予以救助的審核意見,應當填寫《國家司法救助審批表》,并附相關申請材料及調查、核實材料。
經審批同意救助的,應當制作《國家司法救助決定書》,及時送達救助申請人。
第二十五條人民檢察院應當自受理救助申請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予以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決定。
人民檢察院要求救助申請人補充、補正申請材料,或者根據救助申請人請求調取相關證明的,審查辦理期限自申請材料齊備之日起開始計算。
委托其他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的時間,不計入審批期限。
第三節救助金的發放
第二十六條人民檢察院決定救助的,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將《國家司法救助決定書》送本院計劃財務裝備部門。計劃財務裝備部門應當依照預算管理權限,及時向財政部門提出核撥救助金申請。
第二十七條計劃財務裝備部門收到財政部門撥付的救助金后,應當及時通知刑事申訴檢察部門。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在二個工作日內通知救助申請人領取救助金。
第二十八條救助申請人領取救助金時,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填寫《國家司法救助金發放登記表》,協助計劃財務裝備部門,按照有關規定辦理領款手續。
第二十九條救助金一般以銀行轉賬方式發放,刑事申訴檢察部門也可以與救助申請人商定發放方式。
第三十條救助金應當一次性發放,情況特殊的,經分管檢察長批準,可以分期發放。分期發放救助金,應當事先一次性確定批次、各批次時間、各批次金額以及承辦人員等。
第三十一條人民檢察院辦理的案件依照訴訟程序需要移送其他辦案機關的,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將國家司法救助的有關材料復印件移送本院辦案部門,由辦案部門隨案卷一并移送。尚未完成的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應當繼續完成。
第五章救助資金保障和管理
第三十二條各級人民檢察院應當積極協調政府財政部門將國家司法救助資金列入預算,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第三十三條各級人民檢察院計劃財務裝備部門應當建立國家司法救助資金財務管理制度,強化監督措施。
第三十四條國家司法救助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五條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在年度屆滿后一個月內,將本院上一年度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情況形成書面報告,并附救助資金發放情況明細表,按照規定報送有關部門和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接受監督。
第六章責任追究
第三十六條檢察人員在國家司法救助工作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依紀追究責任,并追回已經發放或者非法占有的救助資金:
(一)截留、侵占、私分或者挪用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的;
(二)利用職務或者工作便利收受他人財物的;
(三)違反規定發放救助資金造成重大損失的;
(四)弄虛作假為不符合救助條件的人員提供救助的。
第三十七條救助申請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獲得國家司法救助金的,應當追回救助金;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救助申請人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出具虛假證明,使不符合救助條件的救助申請人獲得救助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建議相關單位或者主管機關依法依紀對相關責任人予以處理,并追回救助金。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九條本細則由最高人民檢察院負責解釋。
第四十條本細則自發布之日起試行。
司法救助的范圍
(一)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的;
(二)孤寡老人、孤兒和農村“五保戶”;
(三)沒有固定生活來源的殘疾人、患有嚴重疾病的人;
(四)國家規定的優撫、安置對象;
(五)追索社會保險金、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金的;
(六)交通事故、醫療事故、工傷事故、產品質量事故或者其他人身傷害事故的受害人,請求賠償的;
(七)因見義勇為或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致使自己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本人或者近親屬請求賠償或經濟補償的;
(八)進城務工人員追索勞動報酬或其他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請求賠償的;
(九)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特困戶救濟或者領取失業保險金,無其他收入的;
(十)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難,正在接受社會救濟,或者家庭生產經營難以為繼的;
(十一)起訴行政機關違法要求農民履行義務的;
(十二)正在接受有關部門法律援助的;
(十三)當事人為社會福利機構、敬老院、優撫醫院、精神病院、SOS兒童村、社會救助站、特殊教育機構等社會公共福利單位的;
(十四)其他情形確實需要司法救助的。
篇2:司法救助工作細則
司法救助工作細則內容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人民檢察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根據《關于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結合檢察工作實際,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人民檢察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是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對遭受犯罪侵害或者民事侵權,無法通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生活面臨急迫困難的當事人采取的輔助性救濟措施。
第三條人民檢察院開展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輔助性救助。對同一案件的同一當事人只救助一次,其他辦案機關已經予以救助的,人民檢察院不再救助。對于通過訴訟能夠獲得賠償、補償的,應當通過訴訟途徑解決。
(二)公正救助。嚴格把握救助標準和條件,兼顧當事人實際情況和同類案件救助數額,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救助。
(三)及時救助。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應當根據當事人申請或者依據職權及時提供救助。
(四)屬地救助。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應當由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負責救助。
第四條人民檢察院辦案部門承擔下列國家司法救助工作職責:
(一)主動了解當事人受不法侵害造成損失的情況及生活困難情況,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告知其可以提出救助申請;
(二)根據刑事申訴檢察部門審查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需要,提供案件有關情況及案件材料;
(三)將本院作出的國家司法救助決定書隨案卷移送其他辦案機關。
第五條人民檢察院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承擔下列國家司法救助工作職責:
(一)受理、審查國家司法救助申請;
(二)提出國家司法救助審查意見并報請審批;
(三)發放救助金;
(四)國家司法救助的其他相關工作。
第六條人民檢察院計劃財務裝備部門承擔下列國家司法救助工作職責:
(一)編制和上報本院國家司法救助資金年度預算;
(二)向財政部門申請核撥國家司法救助金;
(三)監督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的使用;
(四)協同刑事申訴檢察部門發放救助金。
第二章對象和范圍
第七條救助申請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予以救助:
(一)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重傷或者嚴重殘疾,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二)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
(三)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死,依靠其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或者其贍養、扶養、撫養的其他人,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五)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向檢察機關舉報、作證或者接受檢察機關委托進行司法鑒定而受到打擊報復,致使人身受到傷害或者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六)因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
(七)人民檢察院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情形。
第八條救助申請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救助:
(一)對案件發生有重大過錯的;
(二)無正當理由,拒絕配合查明案件事實的;
(三)故意作虛偽陳述或者偽造證據,妨害訴訟的;
(四)在訴訟中主動放棄民事賠償請求或者拒絕加害責任人及其近親屬賠償的;
(五)生活困難非案件原因所導致的;
(六)通過社會救助等措施已經得到合理補償、救助的。
第三章方式和標準
第九條國家司法救助以支付救助金為主要方式,并與思想疏導、宣傳教育相結合,與法律援助、訴訟救濟相配套,與其他社會救助相銜接。
第十條救助金以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準確定,一般不超過三十六個月的工資總額。損失特別重大、生活特別困難,需要適當突破救助限額的,應當嚴格審核控制,依照相關規定報批,總額不得超過人民法院依法應當判決的賠償數額。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根據已經公布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尚未公布的,以公布的最近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為準。
第十一條確定救助金具體數額,應當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一)救助申請人實際遭受的損失;
(二)救助申請人本人有無過錯以及過錯程度;
(三)救助申請人及其家庭的經濟狀況;
(四)救助申請人維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支出;
(五)賠償義務人實際賠償情況;
(六)其他應當考慮的因素。
第十二條救助申請人接受國家司法救助后仍然生活困難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建議有關部門依法予以社會救助。
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所在地與救助申請人戶籍所在地不一致的,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將有關案件情況、給予國家司法救助的情況、予以社會救助的建議等書面材料,移送救助申請人戶籍所在地的人民檢察院。申請人戶籍所在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建議當地有關部門予以社會救助。
第四章工作程序
第一節救助申請的受理
第十三條救助申請應當由救助申請人向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提出。無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救助申請人,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申請。
第十四條人民檢察院辦案部門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對于符合本細則第七條規定的人員,應當告知其可以向本院申請國家司法救助。
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辦案部門應當立即告知刑事申訴檢察部門。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立即審查并報經分管檢察長批準,依據救助標準先行救助,救助后應當及時補辦相關手續。
第十五條救助申請一般應當以書面方式提出。救助申請人確有困難不能提供書面申請的,可以口頭方式提出。口頭申請的,檢察人員應當制作筆錄。
救助申請人系受犯罪侵害死亡的刑事被害人的近親屬或者其贍養、扶養、撫養的其他人,以及法定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的,需要提供與被害人的社會關系證明;委托代理人代為提出申請的,需要提供救助申請人的授權委托書。
第十六條向人民檢察院申請國家司法救助,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國家司法救助申請書;
(二)救助申請人的有效身份證明;
(三)實際損害結果證明,包括被害人傷情鑒定意見、醫療診斷結論及醫療費用單據或者死亡證明,受不法侵害所致財產損失情況;
(四)救助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生活困難情況的證明;
(五)是否獲得賠償、救助等的情況說明或者證明材料;
(六)其他有關證明材料。
第十七條救助申請人確因特殊困難不能取得相關證明的,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調取。
第十八條救助申請人生活困難證明,應當由救助申請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村(居)民委員會、所在單位,或者民政部門出具。生活困難證明應當寫明有關救助申請人的家庭成員、勞動能力、就業狀況、家庭收入等情況。
第十九條救助申請人或者其代理人當面遞交申請書和其他申請材料的,受理的檢察人員應當當場出具收取申請材料清單,加蓋本院專用印章并注明收訖日期。
檢察人員認為救助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要求,需要補充或者補正的,應當當場或者在五個工作日內,告知救助申請人在三十日內提交補充、補正材料。期滿未補充、補正的,視為放棄申請。
第二十條救助申請人提交的國家司法救助申請書和相關材料齊備后,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填寫《受理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登記表》。
第二節救助申請的審查與決定
第二十一條人民檢察院受理救助申請后,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立即指定檢察人員辦理。承辦人員應當及時審查有關材料,必要時進行調查核實,并制作《國家司法救助申請審查報告》,全面反映審查情況,提出是否予以救助的意見及理由。
第二十二條審查國家司法救助申請的人民檢察院需要向外地調查、核實有關情況的,可以委托有關人民檢察院代為進行,并將救助申請人情況、簡要案情、需要調查核實的內容等材料,一并提供受委托的人民檢察院。受委托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辦理并反饋情況。
第二十三條刑事申訴檢察部門經審查,認為救助申請符合救助條件的,應當提出給予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審核意見,報分管檢察長審批決定。認為不符合救助條件或者具有不予救助的情形的,應當將不予救助的決定告知救助申請人,并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第二十四條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提出予以救助的審核意見,應當填寫《國家司法救助審批表》,并附相關申請材料及調查、核實材料。
經審批同意救助的,應當制作《國家司法救助決定書》,及時送達救助申請人。
第二十五條人民檢察院應當自受理救助申請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予以救助和具體救助金額的決定。
人民檢察院要求救助申請人補充、補正申請材料,或者根據救助申請人請求調取相關證明的,審查辦理期限自申請材料齊備之日起開始計算。
委托其他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的時間,不計入審批期限。
第三節救助金的發放
第二十六條人民檢察院決定救助的,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將《國家司法救助決定書》送本院計劃財務裝備部門。計劃財務裝備部門應當依照預算管理權限,及時向財政部門提出核撥救助金申請。
第二十七條計劃財務裝備部門收到財政部門撥付的救助金后,應當及時通知刑事申訴檢察部門。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在二個工作日內通知救助申請人領取救助金。
第二十八條救助申請人領取救助金時,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填寫《國家司法救助金發放登記表》,協助計劃財務裝備部門,按照有關規定辦理領款手續。
第二十九條救助金一般以銀行轉賬方式發放,刑事申訴檢察部門也可以與救助申請人商定發放方式。
第三十條救助金應當一次性發放,情況特殊的,經分管檢察長批準,可以分期發放。分期發放救助金,應當事先一次性確定批次、各批次時間、各批次金額以及承辦人員等。
第三十一條人民檢察院辦理的案件依照訴訟程序需要移送其他辦案機關的,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將國家司法救助的有關材料復印件移送本院辦案部門,由辦案部門隨案卷一并移送。尚未完成的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應當繼續完成。
第五章救助資金保障和管理
第三十二條各級人民檢察院應當積極協調政府財政部門將國家司法救助資金列入預算,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第三十三條各級人民檢察院計劃財務裝備部門應當建立國家司法救助資金財務管理制度,強化監督措施。
第三十四條國家司法救助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五條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應當在年度屆滿后一個月內,將本院上一年度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情況形成書面報告,并附救助資金發放情況明細表,按照規定報送有關部門和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接受監督。
第六章責任追究
第三十六條檢察人員在國家司法救助工作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依紀追究責任,并追回已經發放或者非法占有的救助資金:
(一)截留、侵占、私分或者挪用國家司法救助資金的;
(二)利用職務或者工作便利收受他人財物的;
(三)違反規定發放救助資金造成重大損失的;
(四)弄虛作假為不符合救助條件的人員提供救助的。
第三十七條救助申請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獲得國家司法救助金的,應當追回救助金;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救助申請人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出具虛假證明,使不符合救助條件的救助申請人獲得救助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建議相關單位或者主管機關依法依紀對相關責任人予以處理,并追回救助金。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九條本細則由最高人民檢察院負責解釋。
第四十條本細則自發布之日起試行。
司法救助的范圍
(一)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的;
(二)孤寡老人、孤兒和農村“五保戶”;
(三)沒有固定生活來源的殘疾人、患有嚴重疾病的人;
(四)國家規定的優撫、安置對象;
(五)追索社會保險金、勞動報酬和經濟補償金的;
(六)交通事故、醫療事故、工傷事故、產品質量事故或者其他人身傷害事故的受害人,請求賠償的;
(七)因見義勇為或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致使自己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本人或者近親屬請求賠償或經濟補償的;
(八)進城務工人員追索勞動報酬或其他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而請求賠償的;
(九)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特困戶救濟或者領取失業保險金,無其他收入的;
(十)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難,正在接受社會救濟,或者家庭生產經營難以為繼的;
(十一)起訴行政機關違法要求農民履行義務的;
(十二)正在接受有關部門法律援助的;
(十三)當事人為社會福利機構、敬老院、優撫醫院、精神病院、SOS兒童村、社會救助站、特殊教育機構等社會公共福利單位的;
(十四)其他情形確實需要司法救助的。
篇3:賓館治安管理工作細則
賓館治安管理工作細則
1.0目的
維護賓館治安秩序,保障賓客及員工的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
2.0適用范圍
適用于賓館各部門對治安工作的管理。
3.0職責
3.1保安部及各部門嚴格執行賓館總經理室的指示,完成賓館領導布置的各項工作,積極主動做好賓館的治安防事故工作。
3.2保安部負責處理(或協助公安機關處理)治安案件,檢查及巡視各值班崗位。
3.3監控室負責賓館24小時的安全監控工作。負責閉路電視、防盜報警及消防系統報警的處理,并作好記錄。
3.4后門崗、鐵閘通道崗、超市崗負責控制員工通道進出人員動態及貨物放行的執勤,并負責本區域各種車輛的停放和管理工作。
3.5大堂崗負責大堂、中庭區域的值班巡查:掌握大堂客人活動情況,維持大堂秩序,控制閑雜人員進入賓館。協助領班、主管工作,配合監控室處理可疑人員的監控。
3.6加強客房入住客人的控制和管理,督促客房部嚴格執行來訪人員登記制度。
3.7保安監控設備由市新東方公司負責維修保養,并填寫《新東方設備維修記錄表》及所需維修費用,由保安部經理簽名確認。
4.0工作程序
4.1制定規范
4.1.1根據賓館有關規定及部門的實際情況,保安部制定《巡查崗工作規范》、《監控中心工作規范》、《車場崗工作規范》、《通宵班(夜班)工作規范》、《保安部工作規范》。
4.1.2各崗位必須嚴格執行上述各項崗位工作規范,發現問題及時報告當班主管。
4.2日常工作
4.2.1日常安全防范檢查由領班、主管按“巡查崗的檢查工作規范”要求執行。
4.2.2監控中心值班員在工作中應嚴格執行《監控中心工作規范》
4.2.3后門、超市、鐵閘通道崗值班員要嚴格按照《進出館貨物放行管理規定》及各崗位工作職責落實。
4.2.4各崗位保安員要嚴格按照《通宵班(夜班)工作規范》要求上崗。
4.2.5保安員按照《保安部工作規范》嚴格執行。
4.2.6各班組按照保安部制定的“班組崗位輪值表”安排值勤,并將值勤情況登在《主管值班記錄》上,重要事情需向部門領導報告。
4.2.7保安部主管、領班在值班檢查巡視過程中,如發現違反紀律行為的應立即正,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刻制止并采取措施。如遇不能處理的問題應及時匯報值班經理主動協助值班經理處理,并填寫《保安部值班記錄》。
4.2.8各崗位在執勤過程中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如無法處理的應立即報告領班、主管;如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時,請參照COP-TY-22《重大及突發事件處理程序》處理,并填寫《重大事件處理登記表》。
4.3消防保安器材管理
4.3.1保安部建立《賓館消防保安器材領用登記表》。
4.3.2保安部監控室每半年對消防保安器材的數量及性能進行檢查,發現損壞報有關部門進行維修,以確保消防保安器材處于良好狀態。
4.4保安員技能培訓
4.4.1保安部每年制定《保安員業務技能培訓計劃》并嚴密組織實施,不斷提高保安隊伍的整體素質,以適應高星級酒店對保安人員的要求。
5.0支持性文件
《巡查崗工作規范》
《通宵班(夜間)工作規范》《大堂崗工作規范》
《監控中心工作規范》
《進出貨物管理制度》
《失物招領和遺留物品管理制度》《鑰匙管理制度》
6.0支持性記錄
《保安部值班記錄表》
《主管通宵值班記錄表》《賓館總值班記錄表》
《監控中心來訪人員登記表》《重大事件處理登記》
《失物招領記錄表》
《賓館備用鑰匙借用登記表》《賓館貨物出館放行記錄表》
《消防保安設備器材領用記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