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煤礦高溫防治管理制度

煤礦高溫防治管理制度

2025-03-13 閱讀 2570

  煤礦高溫防治管理制度

  1、采掘工作面空氣溫度不得超過26℃,機電設備硐室的空氣溫度不得超過30℃;當空氣溫度超過時,應當縮短超溫地點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并給予高溫保健待遇。

  2、采掘工作面的空氣溫度超過30℃、機電設備硐室的空氣溫度超過34℃時,應當停止作業。

  3、井巷工程施工時,工作面及空氣溫度超過規定時應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通風,提高風速,適當增大風量。

  (2)隔絕熱源。

  (3)減濕降溫或增濕降溫。

  (4)人員集中處可采用壓氣引射器、水風扇,增加人體舒適感。

  (5)當上述措施不足以消除井下熱害時,可采用人工制冷降溫。

篇2:煤礦粉塵防治管理制度

  煤礦粉塵防治管理制度

  1、建立完善防塵系統,防塵管路、水源符合有關規定。

  2、采掘工作面等有粉塵危害的作業場所綜合防塵設施、措施,應當達到煤礦安全規程的要求。

  3、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深度應當符合以下標準:

  粉塵種類  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mg/m3)  短時間接觸容許深度(mg/m3)  煤塵(洲離SiO2含量<10%

  總粉塵  呼吸性粉塵  4  25  6  3.5

  水泥粉塵  總粉塵  呼吸性粉塵  4  1.5  6  2

  矽塵  總粉塵  含10%~50%游離SiO2的粉塵  含50%~80%游離SiO2的粉塵  含80%以上游離SiO2的粉塵  呼吸性粉塵

  含10%~50%游離SiO2的粉塵  含50%~80%游離SiO2的粉塵  含80%以上游離SiO2的粉塵

  1  0.7  0.5  0.7  0.3  0.2

  2  1.5  1.0  1.0  0.5  0.3

  4、井巷工程的施工,必須采取濕式鑿巖、水炮泥爆破,放炮噴霧、灑水出矸、沖刷巖幫、加強通風等綜合防塵措施。

  5、井巷工程的施工,應采用機械通風,風速、風量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安全規程的規定。

  6、噴射混凝土的降塵措施,宜符合下列規定:

  (1)采用近距離噴射,噴射壓力宜為0.1~0.12Mpa,噴頭與受噴面應垂直,距離宜為0.6~1.0m。

  (2)在距噴頭3~4m處,用雙水環預加水。

  (3)在噴射機或混合料攪拌處,設置集塵器或除塵噴霧裝置。

  7、必須按國家規定對生產性粉塵進行監測,并遵守下列規定:

  (1)總粉塵

  A、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井下每月測定2次。

  B、粉塵分散度,每6個月測定1次。

  (2)呼吸性粉塵

  A、工班個體呼吸性粉塵監測,采、掘(剝)工作面每3個月測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業場所每6個月測定1次。每個采樣工種分2個班次連續采樣,1個班次內至少采集2個有效樣品,先后采集的有效樣品不得少于4個。

  B、定點呼吸性粉塵監測每月測定1次。

  (3)粉塵中游離SiO2含量,每6個月測定1次,在變更工作面時也必須測定1次,各接塵作業場所每次測定的有效樣品數不得少于3個。

  (4)開采深度大于200m的露天煤礦,在氣壓較低的季節應適當增加測定次數。

  8、礦區水源和供水工程應保證礦區工業用水量,其水質應符合國家衛生標準。

篇3:湘江流域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實施方案

  衡陽市城區湘江流域養殖污染治理項目實施方案

一、項目依據

  為了貫徹落實《衡陽市湘江保護與治理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衡政辦發[20**]1號),加強對湘江及飲用水源的保護,防治畜禽養殖污染,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保護和改善湘江流域環境,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保障人體健康,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污染防治實施方案。

二、實施地點和范圍

  20**年對雁峰區、珠暉區、石鼓區、蒸湘區四個城區湘江干流500米區域內及蒸水下游兩岸500米區域內(禁養區)3個規模養殖場關停、搬遷,對四個城區湘江兩岸1000米區域內(限養區)8個規模養殖場進行糞污治理。

三、實施內容與步驟

  1、禁限養區的劃定。將湘江干流兩岸500m內、湘江一級支流兩岸300m內劃定為畜禽養殖禁養區,禁止建設養殖場或者養殖小區從事畜禽養殖。四個主城區的限養區域規劃由市政府統一規劃發布,并在充分考慮環境承載能力以及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要求的基礎上,確定畜禽養殖品種、規模、總量。計劃9月底完成。

  2、禁養區內養殖場的關停、搬遷。

  (1)養殖場關停搬遷的申報與確定。按照省人民政府“一號工程”要求,湘江干流兩岸500米內及飲用水源保護區1000米范圍內養殖場要在20**年前關停搬遷完畢。20**年4個城區要完成3個規模養殖場關停。

  (2)做好基礎工作。如欄舍面積的核定、種畜禽的技術處理指導、搬遷地的選址等。

  (3)驗收。按照湘江保護與治理“三年行動計劃”的年度目標,由“三年行動計劃”辦公室牽頭成立由政府各相關部門成員參加的項目驗收領導小組對搬遷項目的執行情況進行逐個驗收。

  (4)養殖場關停工作的激勵措施。20**年年底前完成關停的養殖場由市財政給予關停補償費20萬元的獎勵。

  3、四城區湘江流域限養區養殖場糞污治理

  對城區限養區內8個規模養殖場建設糞污處理設施,主要包括:干濕分離設施、雨污分流設施、糞污儲存設施、糞污輸送設施(如管道、溝渠、車輛等)、污水處理設施以及糞污循環綜合利用設施等。

四、資金用途及來源

  (一)、資金用途:養殖糞污治理項目

  1、區域規劃調研費8萬元。珠暉、雁峰、蒸湘、石鼓4個城區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測量與調研,每個城區2萬元。

  2、規劃編制費2萬元。

  3、關停補貼60萬元。城區禁養區內的3個規模養殖場關停補貼,每個場安排20萬元。

  (二)、資金來源:申請市級農業公共服務資金70萬元。

五、效益評價

  本項目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通過對禁養區內養殖場的關停、搬遷,可以徹底解決養殖糞污直排湘江造成水污染的問題,通過對限養區養殖場糞污進行治理,可以減少糞污的排放量,同時采取農牧結合、林牧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又能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顯著改善湘江流域養殖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環境,社會、生態效益十分明顯。

  附件:《衡陽市湘江保護與治理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衡政辦發[20**]1號)

  衡陽市畜牧水產局

  20**年4月29日

  衡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衡陽市湘江保護和治理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

  衡政辦發〔20**〕1號

  湘江是衡陽的母親河,干流穿城而過,流經衡陽境內226公里,承載著800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納污、灌溉、航運等功能,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把環境保護作為貫徹落實*****、構建“兩型”社會的重要舉措來抓。通過綜合開展湘江流域水環境保護系列工作,全市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區域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但由于工業、農業、生活和歷史遺留污染長期疊加,水污染形勢仍然嚴峻。加強湘江流域污染防治,事關我市居民飲水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市政府按照省政府的工作安排,決定連續實施三個“三年行動計劃”(20**年―20**年)。為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x理論、“****”重要思想、*****和黨的“**大”精神為指導,牢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若毀綠水青山,寧棄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根據水環境承載力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以水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污染綜合防治工程提升水環境和生態質量,以政策機制創新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全面推進湘江保護和治理。

二、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民生優先。把水質達標、確保飲用水安全擺在優先位置,努力解決關系民生的重大水環境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喝上干凈水,享受水環境”的迫切要求,切實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環境權益。

  (二)保護優先,協調發展。按照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對不同區域、不同環境功能區實施差別化的環境政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保護優先。科學統籌區域與流域、發展與保護、遠期與近期、局部與全局、供水與排水的關系,充分發揮環境保護的引領和倒逼作用,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三)控新治舊,綜合整治。嚴格環境準入條件,嚴控新增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不欠新帳,多還舊賬。按照“流域-控制區-控制單元”三級分區體系推行水環境精細化管理,以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為抓手,采取控源、治理、修復、風險防控等綜合措施,強化工業、農業、生活源協同控制,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

  (四)政府主導,共同參與。縣市區政府嚴格履行環境保護監管職責,明確目標,配套政策,加大投入,強化措施;各有關部門加強聯動協作,齊抓共管;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促進企業切實履行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共同推進湘江保護和治理。

三、總體目標和基本步驟

  (一)總體目標

  通過實施三個“三年行動計劃”,到20**年,確保湘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質達到III類或優于III類標準,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達到II類或優于II類標準,確保湘江流域水環境質量不斷提高,重污染區域和流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飲用水源高標準穩定達標,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在強化保護和發展的良性互動中逐步構建湘江經濟繁榮、水體清澈、生態平衡、人水和諧的格局,實現“江水清、兩岸綠、城鄉美”的美好愿景。

  (二)整體部署

  按照“遠近結合,分步實施”的原則,區分輕重緩急,按三年一個周期開展三輪整治行動。

  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以“堵源頭”為主要任務。加強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沿江縣級及以上城市、重點建制鎮生活污水污染;深化有色、化工等重點行業企業污染治理,削減重金屬等污染物排放總量;推進礦山、尾礦庫、渣場專項整治,嚴控污染擴散;完成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污染整治,確保群眾飲水安全。同時,有效控制規模化畜禽養殖、網箱養殖污染,加強河道采砂、水上餐飲、運輸船舶和港口碼頭污染防治。通過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到20**年,確保流域企業污水穩定達標排放,涉重金屬企業數量和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比20**年下降50%,局部地區水質惡化趨勢得到徹底遏制,全流域水質實現初步好轉。

  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治”與“調”并舉。推進工業企業污染深度治理,并對沿江一般城鎮和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實施有效處理,進一步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逐步實現江邊退耕還林、還綠,提高岸邊生態水平和環境自凈能力;深入推進歷史遺留污染治理,化解區域環境安全隱患;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實施老工業基地整體搬遷和重化工企業的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使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第三個“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主要抓鞏固和提高。圍繞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進一步實施綜合措施,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兩岸城鄉環保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深化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使主要環境指標值在湘江流域得到全面提升。

四、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期間(20**―20**年)的主要工作任務

  (一)大力推進重點行業工業企業污染防治

  1.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依法關停小化工、小冶煉、小造紙、小電鍍、小皮革等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對于潛在環境危害風險大、升級改造困難的企業,在20**年前逐步淘汰。嚴格控制敏感區域高污染高風險行業環境準入,湘江干流兩岸各20公里范圍內不得新建化學制漿、造紙、制革和外排水污染物涉及重金屬的項目,鼓勵發展低污染、無污染、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重點關注水松地區污染防治,扎實推進區域污染集中整治,加快重點污染企業的搬遷。

  2.推進清潔生產與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經信部門按照工作職能,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工作,落實清潔生產中、高費技術改造方案,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生產,降低能耗,鼓勵企業推行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環保部門按照上級要求,重點推進有色金屬礦(含伴生礦)采選業、重有色金屬冶煉業、含鉛蓄電池、皮革及其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五個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防控行業,以及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電解鋁、造船七個產能過剩主要行業的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加大礦山采選、冶煉、化工等重污染行業企業污染治理力度,鼓勵企業在穩定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治理,提高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

  3.規范工業園區環境管理。推進有色、化工等重點行業企業進入專業工業園區發展,20**年底前,工業園區必須配套建設集中污水處理設施等環境基礎設施,并逐步提高園區集中處理規模和排放標準,逾期未能建成污水處理設施或污水處理設施出水不達標的工業園區,暫停審批新、擴、改建設項目。

  4.加強重點污染源監管。全面實行排污許可證、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和企業環境行為信用等級評價管理制度,積極推行綠色信貸政策。對超標、超總量排放水污染物的排污企業進行限期治理;對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務的企業依法取締關閉;對申請上市環保核查前一年內發生過嚴重環境違法行為企業,環保部門不予受理其核查申請。20**年底前,全面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環境信息公開。

  (二)大力推進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

  1.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和排污口截污、雨污分流改造工作,系統提高城鎮污水收集能力和處理效率。到20**年底前,湘江流域縣級市和縣城新增污水處理管網583公里,重點建制鎮新增污水管網255公里。

  2.積極新建和擴建污水處理設施。全市現有污水處理能力主要集中在市城區及縣城,鄉鎮沒有集中的污水處理設施。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要加快生活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改造,重點推進市城區、縣城和具備條件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到20**年底前,湘江流域縣以上城鎮新增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1萬噸/日,污水處理率達到88%以上。

  3.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安全處置和污水再生利用。到20**年前,脫水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50%。積極穩妥發展再生水用戶,擴大再生水利用范圍。

  (三)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網箱養殖污染防治

  1.加大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力度。依法劃定規模化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20**年底前,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陸域保護區內的畜禽養殖企業全部搬遷或退出;20**年底前,湘江干流兩岸500米范圍內的畜禽養殖企業全部退出或搬遷,其中20**年完成任務總數的40%;新、改、擴畜禽養殖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污染治理設施與生產設施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運行)制度;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須建設和完善廢棄物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設施,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20**年底前,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處理達標率達到75%以上。

  2.科學合理確定網箱養殖規模和布局,嚴格控制網箱養殖面積,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及其他環境敏感區域禁止網箱養殖,已有的必須在20**年底前全部退出。

  (四)加強尾礦庫、渣場環境安全隱患整治

  1.開展尾礦庫專項整治行動,加強尾礦庫排水污染治理,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尾礦庫,采取加固或閉庫處理等措施,消除安全隱患,并逐步恢復堆存庫區的生態。分類處理沿江沿河兩岸含重金屬危險固廢等嚴重危害環境的固體廢物,對有利用價值的固體廢物,推進綜合利用,逐步消化堆存量;對難以資源化利用、且危害大的固體廢物,采取無害化填埋等方式進行安全處置,阻斷其污染擴散途徑。

  2.加快對市吉興垃圾填埋場、耒陽市南京垃圾填埋場2家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老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升級改造、轉場或封場處理。重點加大滲濾液收集處理力度,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五)全面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1.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在城鎮集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20**年底前,依法拆除或關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排污口及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對城鎮集中飲用水水源加強監控和風險評估,20**年底前,縣級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飲用水水源污染應急體系;20**年底前,完成500人以上的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和調整工作,在保護區設置界碑、開展水質監測,及時取締工業和生活排污口、規范畜禽和水產養殖行為。

  2.強化水質良好湖泊治理和保護。突出抓好常寧天堂湖、南岳興隆水庫等水質較好湖庫的保護工作,通過對湖庫納雨區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減少入湖庫污染物,改善湖庫水質,確保水質穩定達到水環境功能區環境質量標準。

  3.開展河道綜合整治。全面取締湘江干流和一、二級支流以及其它環境敏感水域的水上餐飲,禁止沿岸餐飲業向水體直接排污。嚴格監管水上危險化學品運輸,禁止船舶向水體排放含油廢水等污染物和傾倒垃圾,嚴禁港口碼頭生產生活廢水直排。從嚴控制河道采砂,20**年底前,全面取締湘江環境敏感水域范圍內的采砂作業。

  (六)全力推進水利工程建設

  1.提高防洪保障能力。加快流域內病險水庫和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加快湘江干流、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重要河段以及山洪溝治理,大力開展河道疏浚、清障和護岸工程建設,提高防洪抗災能力。

  2.加強河道及水域岸線管理。強化流域河道管理能力建設,嚴格涉河建設項目行政審批,杜絕不符合河道功能定位的涉河開發活動。組織編制湘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利用規劃,科學確定岸線保護區、岸線保留區、岸線控制利用區、岸線開發利用區,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河道岸線資源。建立完善建設項目占用水域審批制度,嚴格控制建設項目非法占用水域。開展非法占用水域岸線治理行動,集中多部門力量查處打擊非法占用水域岸線行為。

  3.加強水源工程建設,增強蓄水能力。因地制宜新建一批重點骨干水源工程,新建常寧廣濟水庫,按照“民辦公助,農民為主,政府獎補”的原則,大力推進骨干山塘和微型集雨工程建設,清淤擴容骨干山塘,成為骨干水源工程的有效補充。

  4.加快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確保飲水安全。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全面解決流域內列入國家規劃內人口的飲水不安全問題,農村居民安全飲水比率達到90%,農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率提高到60%以上。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進程,開展城鎮供水設施提質改造,增強城鄉飲水安全保障。

  5.加強水土保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險區和泥石流易發區從事取土、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動;在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的地區,限制或者禁止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活動。嚴格落實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治理坡耕地1333.5公頃,治理農業綜合開發水土流失面積60.61平方公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做好湘江污染防治工作。衡陽市湘江保護和治理委員會負責組織和監督指導全市湘江污染防治工作。有關部門根據責任分工要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定。

  (二)落實責任分工

  縣市區人民政府為方案實施的責任主體。市直相關部門要將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縣市區具體單位,定期召開專題調度會,檢查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情況,分析水環境質量狀況,解決工作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同時,重點推進市本級項目的實施。各縣市區全面負責落實本行政區域內污染治理具體工作任務,負責落實配套資金和治理項目建設,確保各項目標任務按期完成。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大行政問責和責任追究力度。市直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水污染整治工作進行指導、監督檢查和推動落實。

  (三)創新政策機制

  1.實施“一支筆審批”制度。嚴格環境準入,加強投資項目審批管理,未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項目一律不準開工建設。對未通過能評、環評審查的項目,有關部門不得審批、核準、備案,不得供應土地,不得批準開工建設,不得發放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排污許可證,金融機構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有關單位不得供電、供水。對涉重金屬的礦山開采項目,涉重金屬的有色冶煉、化工等項目,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轉移項目,省政府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中規定由省人民政府分管環境保護工作的副省長在有關部門嚴格評審的基礎上實施“一支筆審批”的項目,市級預審意見由分管環保的副市長實施“一支筆審批”。

  2.建立環境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度。進一步落實地方政府和企業環境保護的法定責任,建立環境保護工作檔案,對因不按程序審批項目,盲目決策,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引進污染項目以及弄虛作假編制環評文件,違規承接環保治理工程或工程質量不滿足要求等行為導致環境污染事故的,實施環保責任終身追究。

  3.完善督查督辦和聯合執法機制。加強部門聯合執法,不定期開展水污染源的巡查,對典型水污染問題,進行督查督辦。按照《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5號),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對涉嫌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

  4.開展排污權交易和企業環境信用等級評價。對企業環境行為進行綜合評價,并與企業稅收減免、金融信貸、項目審批、資金安排等優惠和支持政策全面掛鉤。

  5.落實差別化水價。運用經濟杠桿促進水資源節約利用,加大水資源費、污水處理費的征收力度,實行差別水價,適當拉大高耗水、高污染行業與其它行業用水的差價,遏制限制類和淘汰類行業盲目發展。

  6.推進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在湘江流域內建立和完善跨縣市區斷面考核和賠償補償機制,建立上游對下游超標排污和環境責任事故賠償的責任機制。

  (四)加大資金投入

  加快建立“政府引導,地方為主,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籌資機制,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的責任。充分調動全社會特別是企業對水環境治理投入的積極性,拓寬融資渠道,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在繼續大力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的同時,市、縣市區財政要加大對湘江流域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湘江保護和治理資金投入保障機制,有效整合城市建設、環保、農業、節能減排、水利建設、淘汰落后產能、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資金。

  (五)加大考核力度

  市政府將湘江保護和治理工作任務逐年分解下達到湘江流域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市直相關部門,由衡陽市重金屬污染和湘江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委員會辦公室組織考核。建立激勵與約束并舉的水環境保護工作目標責任制,按照考核辦法,對完成任務好的,予以獎勵;對完成任務差、環境質量持續惡化、出現水污染事故的,予以“黃牌警告”、“一票否決”。

  (六)加強能力建設

  進一步完善水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增加、調整優化省控、市控監測斷面,加強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市際跨界水體監測斷面(點位)的自動監測能力建設;建立沿江、沿河排污口數據庫,加強重點排污口及重點企業污水處理設施的監管;實行環境應急分級、動態和全過程管理,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

  (七)強化科技支撐

  積極鼓勵和支持水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平臺建設,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水污染治理技術,提升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科技水平。大力推進重金屬污染治理、污水污泥資源化利用工藝和設備技術創新,加強指導,抓好先進適用技術的開發、示范和推廣培訓工作。建立健全專家委員會工作機制,加強決策咨詢。

  (八)推動公眾參與

  建立水環境信息共享與公開制度,加快環境信息公開平臺建設,及時發布信息,讓公眾了解區域水環境質量。加強環境宣傳與教育,通過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養,推動公眾踐行文明、節約、綠色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同時,建立完善部門與公眾良性互動機制,暢通環境信訪平臺和環保熱線,及時解決熱點難點問題。大力倡導“保護湘江,人人有責”的理念,充分發揮環保志愿者的積極作用,由市文明委牽頭,每年聘請10名環保志愿者參與湘江保護的宣傳示范和監督工作。切實維護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鼓勵群眾積極檢舉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建立獎勵制度,對做出成績的志愿者和群眾舉報實施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