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方案
**區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方案
為建設*市生態市及*區生態文明區,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經對我區自然生態環境情況調研,認真分析我區自然地理,生態環境條件及社會狀況,依據國家、省(部)頒布的自然生態環境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要求,并結合*區生態建設的實際情況,編制
*區生態修復實施方案。
***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
根據*區林地資源現狀及可利用林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我區可利用林地面積不足一萬畝。所以必須從提高我區林地質量為突破口,改造低產低效林地、疏林地、宜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紫色砂頁巖林地等,以人工促進手段,使我區生態系統的功能不斷恢復與完善,提高森林蓄積儲備,改善林相,恢復生態系統原有的保持水土、調節小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和開發利用等經濟功能。
一、指導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各項林業方針政策,著力保護森林生態環境、恢復和擴大森林植被、提高森林儲備,減少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環境,實現自然生態良性循環。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2、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
3、堅持*生態環境治理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分階段實施的原則。全面落實*生態治理的任務和目標,突出近期治理重點,使*生態環境有明顯好轉。
4、堅持依靠科技進步,科技創新原則。廣泛應用新技術、新方法,選擇最佳治理計劃,實現治理效果與經濟效果雙贏。
5、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切實可行的原則。從*生態環境現狀出發,結合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目標,分別對廢棄磚瓦廠、取土點及地產低效林等提出生態環境治理要求,使計劃切實可行,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二、目標任務、布局及技術標準
(一)目標任務
擬完成針葉林補闊11198.9畝,期限3年;疏林地改造2767.9畝,期限2年;宜林地造林2514.4畝,期限2年;未成林造林地重新造林1591畝,期限1年;紫色砂頁巖地造林2838.6畝,期限2年;風水林保護4824.1畝,期限5年;
裸露取土點和廢棄磚窯廠植被恢復734.8畝,期限1年。
(二)項目布局
全區土地總面積63.735萬畝,林地21.889萬畝,其中有林地17.642萬畝,針葉純林面積及所占比例過大是我區的突出問題。必須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合理配置樹種。
主要推廣優質的速生闊葉鄉土樹種,選擇濕地松、楓香、木荷、油茶等混交,建成以闊葉樹為主的混交林,既兼顧生態效益,又考慮到觀賞效果。把全區的可進行針葉林補闊(公益林)林地、疏林地(非公益林)、宜林地、未成林造林林地、紫色砂頁巖地、裸露取土點和廢棄磚窯廠等,通過不同的生態修復技術手段,使我區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資源儲備明顯增加。
表1生生態態修復修復項項目目匯總匯總表表
項目 比例
林地
針葉林
補闊
疏林地宜林地
未成造紫色砂
頁巖裸露
取土點和廢棄磚窯廠
風水(景)林
面積(畝)
.92767.92514.415912838.6734.85274
所占比例
5.111.261.150.731.290.342.41
(三)技術措施
1、造林技術措施
(1)造林樹種配置
根據山場情況和種苗情況,選擇一般造林樹種為濕地松、楓香、桉樹、油茶等,闊葉樹至少在30%以上。
在山體巖石裸露無法恢復綠色植被的區域,通過栽植爬藤類植物,逐步形成藤蘿網絡,達到巖石復綠、立體綠化效果,以覆蓋巖石、固定山體。
(2)清山整地
采用穴狀整地,對于雜灌較多的地段先進行帶狀或塊狀全刈,再按60cm見方規格打穴,整地后進行表土回填,先填表
土、細土,并撿盡石塊、樹枝。
(3)苗木選擇
選擇國標Ⅰ、Ⅱ級苗木,嚴禁三線苗上山,Ⅰ級苗達80%以上。優先采用芽苗切根移栽培育的苗木和優良無性系苗木,為確保苗木質量,起苗時苗木應分級,做到隨時隨運隨栽,當天栽不完應及時假植。
(4)栽植
造林時間:選擇冬、春季陰雨天氣栽植。
栽植要求:栽植前用配有適量ABT生根粉和磷肥的黃泥漿對苗木進行沾根,選擇雨后陰天進行栽植,栽植時,先要扒開回填表土,適當深栽、栽正、不窩根、踏緊并培土成饅頭形,要求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使苗木豎直、根系舒展、深淺適當。
混交方式:在造林時,樹種按行狀或塊狀配置進行栽植。
2、撫育管理
在每年的5-6月和8-9月進行撫育,連續三年,采用全刈、擴穴、培蔸的方法進行,要求在離苗木15cm處,墾深20cm以上,寬100cm以上,墾面應不見青雜物,不損壓苗木,并將苗木基部培土成饅頭形。
3、管護措施
(1)按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認真做好病蟲害和森林火災的防治工作。
(2)專人管護,嚴禁人畜危害。
(四)各項目具體措施
(1)針葉林補闊(公益林林地)。對于立地條件較差,郁閉度小于0.5,林木生長不良,林下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或林木分布不均,林中空地較大,不宜采取更新方式進行改造的公益林林地,則采取塊狀、林冠下進行補種鄉土闊葉樹。
平均每畝補植闊葉樹30-35株,確保針闊比為7:3。
(2)疏林地改造(非公益林林地)。對于立地條件較差,郁閉度小于0.5,林木生長不良,林下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或林木分布不均,林中空地較大,又不宜采取更新方式進行改造的商品林,則采取塊狀、林冠下進行補種鄉土闊葉樹。
平均每畝補植闊葉樹30-35株,確保針闊比為7:3。
(3)宜林地造林。對于宜于林木生長發育的荒山荒地,采取針闊林混交方式栽植,每畝110株,針闊比為7:3。
(4)未成林造林地。對于造林三年以內成活率高于40%低于85%的造林地進行補植楓香、木荷、桉樹等鄉土樹種。原則上要求采用兩年生以上大苗,補植密度每畝不少于20株,對于林間空地大的造林山場,在補植20株/畝的基礎上,可適當補植針葉樹。
(5)風水(景)林林地。對風水(景)林林地進行保護,禁止或限制人類、牲畜活動。建立宣傳牌、界碑等,同時利用宣傳畫、傳單、水保法宣傳材料等增強群眾保護生態、保持水土的意識。建立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可借鑒的示范點,以點帶面示范推動全區風景林建設。
(6)紫色砂頁巖地造林。紫色土林地土壤有機質層薄,水分供應不足,苗木不易成活,經過多年不同樹種的栽植結果顯示,柏樹類樹種在紫色砂頁巖成活率較高。選擇對紫色砂頁巖適應性較強的柏樹進行栽植造林,每畝80株以上。
三、投三、投資資概算與概算與資資金籌措金籌措
(一)投資概算
表2投資概算總表
項目
針葉林
補闊
疏林地宜林地未成造
紫色砂
頁巖
裸露取土點和廢棄
磚窯廠
風水(景)林
費用(元)
總計:5772384元
1、針葉林補闊:整地挖穴費35元/畝,造林栽植費42元/畝,苗木費70元/畝,一畝總費用147元。面積11198.9畝,共1646238元。
表3針葉林補闊項目費用預算表
鄉鎮興橋鎮長塘鎮樟山鎮曲瀨鎮總計
面積(畝).915011198.9
針葉
林補
闊單價(元/畝)
8費用(元).
2、疏林地改造:整地挖穴費35元/畝,造林栽植費42元/畝,苗木費70元/畝,一畝總費用147元,面積2768畝,共406881元。
表4疏林地改造項目費用預算表
鄉鎮興橋鎮長塘鎮樟山鎮曲瀨鎮總計
面積(畝).90220857.9
單價(元/畝)1471471470
疏林地改造
費用(元).30406881
3、未成林造林:整地挖穴費35元/畝,造林栽植費42元/畝,苗木費70元/畝,一畝總費用147元,面積1591畝,共233877元。
表4未成林造林項目費用預算表
鄉鎮
興橋鎮
長塘鎮樟山鎮曲瀨鎮總計
面積(畝)
單價(元/畝)
未成林造林費用(元)
4、紫色砂頁巖地造林:整地挖穴費80/畝,造林栽植費96元/畝,苗木費400元/畝,一畝總費用576元,面積2838.6畝,共1635033元。
表6紫色砂頁巖地造林項目費用預算表
紫色
鄉鎮興橋鎮長塘鎮樟山鎮曲瀨鎮總計
9
面積(畝)9901050493.63052838.6
單價(元/畝)
砂頁
巖地
造林
費用(元).
5、裸露取土點和廢棄磚窯廠造林:整地挖穴費110/畝,造林栽植費132元/畝,苗木費84元/畝,一畝總費用326元,面積734.8畝,共239545元。
表7裸露取土點和廢棄磚窯廠項目費用預算表
鄉鎮
興橋鎮
長塘鎮樟山鎮曲瀨鎮總計
面積(畝)17065466.833734.8
單價(元/畝)
裸露
取土點和廢棄磚窯廠
費用(元)55420**190152176.
6、宜林地造林:整地挖穴費110/畝,造林栽植費132元/畝,苗木費84元/畝,一畝總費用326元,面積2514.4畝,共819694元。
表8宜林地造林項目費用預算表
鄉鎮興橋鎮長塘鎮樟山鎮曲瀨鎮總計
面積(畝)178087477.41702514.4
單價(元/畝)
宜林
地造林
費用(元).
7、風景林管護費:管護費
30元/年/畝,面積4824.1畝,管護5年費用723615元。
表9風水(景)林項目費用預算表
興橋鎮長塘鎮樟山鎮曲瀨鎮總計
面積(畝)3590900629.11555274.1
單價(元/畝、年)30303030
風水(景)林
年限5555
總費用(元)
(二)資金籌措
1、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列入區重點工程年度計劃,由區財政落實配套資金;
2、取土點、林地征占用等收取的植被恢復費和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
3、上級各項生態環境修復、治理補助資金,造林補貼資金等。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1、切實加強項目區各鄉鎮對工程項目的領導,建立健全領導組織、工作隊伍,鄉鎮黨委書記為主要負責人。
2、堅持“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生態優先、適地適樹”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的穩步推進。嚴格按批準的實施方案和作業設計組織實施。
3、加強項目資金使用追蹤檢查和審計,嚴格財務制度、嚴格執行國家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省政府、省林業廳關于項目資金使用計劃、資金管理辦法、審計與監督等規定。項目資金應設立專戶,實行縣級報賬制,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單列賬戶,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先施工、后報賬,必須做到賬務清晰,原始憑證齊全,財務管理規范,嚴格按計劃規范使用資金,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挪用、截留、串用建設資金。
(二)技術保障
1、依靠科技提高工程質量。在工程項目組織實施過程中,積極推廣和應用ABT生根粉、芽苗切根移栽育苗、菌根土造林、化學除草等實用的科研技術成果,以提高項目的科技含量。總結取得成功的營造林實踐經驗,突出良種良法和適地適樹,提高項目的綜合效益。
2、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廣泛地與省市及周邊地區的有關技術科研部門加強聯系,以引入試驗成功的先進技術用于項目實施建設,邀請有關專家學者作現場技術指導,多渠道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方法。
3、分期分批對裸露山體進行治理,優先開展城區直觀可視范圍內、風景區、主要交通干線兩側及直觀可視范圍裸露山體的修復,逐步消除裸露山體對我區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4、加強項目管理。按照“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足額繳納植被恢復費,督促并監督征用單位編制生態修復實施方案并按照實施方案的具體要求,按時完成對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治理工作,避免新的裸露山體的產生。新建道路工程必須將道路邊坡治理費用列入項目概算,道路建設和邊坡治理同步進行。
(三)其他保障措施
1、加強輿論宣傳,利用標牌、標語、簡報、畫片、錄像等多種輿論宣傳工具,大力宣傳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的緊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通過對治理前后的對比,提高全社會對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的認識和支持。
2、引入工程監理機制,實行招投標制。根據項目性質,采用招投標制確定監理單位(人),可以采取租賃、承包、股份造林等形式進行建設和經營。落實責任制,統一規劃,統一實施。
篇2:最新煤礦土地復墾中的生態修復精品
煤礦土地復墾中的生態修復
1煤礦土地破壞情況
根據猴孫八圩煤礦的開發利用方案以及煤礦現場的實際調查,該煤礦的土地損毀主要發生在基建期和生產期這兩個階段。(1)基建期:礦山基建期對土地的破壞主要是指建礦之初,礦區工業場地、礦部(包括礦部辦公大樓、生活宿舍區、生產車間、材料庫、維修間及配電房等場地)、井筒等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場地平整,修建地基,開挖井筒等活動對土地造成的破壞。礦山基建期的建設不可避免地改變了原有場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對土地造成了直接的破壞。基建期對土地的損毀類型主要是礦部辦公大樓、生活宿舍區、廠房等對土地的壓占損毀和井筒開挖對土地的挖損損毀。(2)生產期:礦山生產期對土地的破壞主要是指煤礦生產過程中原煤和矸石堆放形成的煤場、矸石場對土地造成的破壞;巷道掘進、煤層開采形成的采空區可能造成土地沉陷使得土地遭到的破壞。礦山生產期的建設同樣也改變了原有場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對土地造成了直接的破壞。生產期對土地的損毀類型主要是煤場和矸石場等對土地的壓占損毀和煤礦開采形成的采空區可能造成的沉陷損毀等。綜上所述,該煤礦損毀的土地包括基建期和生產期破壞的土地,損毀土地的的地類、類型、程度及損毀面積情況見表1.
2煤礦土地復墾中的生態修復技術
煤礦采煤不僅破壞了區域的土地,而且破壞了區域的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只有采用生態修復技術才能真正恢復,只有恢復采煤區域的生態環境,煤礦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由于該礦還在開采中,土地復墾工作中的生態修復技術暫時還未實施,本文重點介紹猴孫八圩煤礦經過砌體拆除、場地平整、邊坡處理等土石方工程整理后擬采用的生態復墾技術,主要包括土壤改良、植物物種篩選、植被種植技術和管護措施等。
2.1土壤改良土壤條件是生態修復的基礎,但是礦區土地僅僅通過相應的土石方工程整理后,礦區土地存在理化性質、持水保肥能力較差,有機質含量較低等特點,因此在進行生態復墾前,必須對礦區土壤進行改良。土壤改良的方法有客土覆土法、生物綠肥法和人工施肥法等。本煤礦擬采用覆土法,即在煤礦基建期場地平整前對礦區工業場地等區域進行表土剝離,將表土集中收集和保護起來供復墾時利用。剝離的表土集中堆放在工業場地內的一角,表土堆置高度不高于3m,堆置邊坡坡比控制在1∶2.0以內,在臨時表土堆放坡腳修筑臨時擋渣墻進行擋土,并采用苫布覆蓋。臨時擋渣墻采用裝土草袋堆砌而成。生態復墾前利用剝離的表土對煤場、矸石場等工業場地進行覆土,覆土厚度為50cm。根據煤礦土地破壞情況,該煤礦損毀土地面積0.8482hm2,覆土厚度為50cm,共需土4241m3,基建期剝離的表土能滿足復墾中覆土的需要。
2.2植物物種選擇采礦損毀土地后,原植被也遭到損毀,在礦區脆弱生態條件下自然恢復植被較困難,且周期較長,應當篩選適宜的適生植物作為土地復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