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通南三中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指導思想
1、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依據,全面落實教育部新課程設置方案,逐步完善我校新課程結構。
2、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提高課程的適應性。
3、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4、實現學校課程的創新,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提升學校辦學的品位。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領導機構
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委員會,負責學校課程規劃與審定,發布校本課程開發指南。下設課程開發小組,負責課程開發。具體成員如下:
(1)課程開發委員會:
主任:z
副主任:zz
成員:zzz
(2)課程開發小組:
組長:zz
副組長:zz
成員:zz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整體思路
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整體思路是:立足本校,重點突破,全員參與,穩步推進,全面展開。具體地說,就是結合學校資源,立足本校,依靠全體教師共同開發校本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需求為依據,重點突破。工作上要堅持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前提,以加強教育科研為后盾,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突破口,切實加強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和領導,精心組織,保證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逐步把校本課程納入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中。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提倡和推崇科學,重視各門科學知識在校本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及時吸收科學發展的新成就。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塑造學生健康人格。
2、針對性原則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注意從學校的實際和辦學特色出發;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出發;從教師的專長出發。即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有利于形成學校的特色,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特長和有利于發揮教師的專長。
3、人文性原則
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應給人文素養一定的位置,注重追求和肯定人的價值,人的個性發展,人的智慧和審美道德。在校本課程的目的上,崇尚個性;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重視受教育者的需求和興趣,講究教學方法,為學生健康而有個性地發展提供保障,使每個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充分發展其特長。
4、趣味性原則
校本課程要盡可能提供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和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盡可能采取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拓展思維、開闊視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量力性原則
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內外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課程資源,努力把蘊藏于師生中的生活經驗、特長、愛好轉化為課程資源,并進行獨立或合作開發。同時也要考慮教師的資源情況,不勉強開設,強教師所難。
6、可行性原則
課程開發之前,通過座談或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學生的需求,充分體現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未經論證的課程一般不能開發。
五、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程序
1、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動員全體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
2、制定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制度,以規范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課程開發納入教師業務考核中。
3、以教研組為單位確定本學科組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組織教師申報校本課程并確定校本課程的開發方案。
4、學校課程開發委員會整合各科組教師的特長和優勢發布課程開發指南。
5、課程開發小組共同開發校本課程,進入實施階段。
6、注意老師、學生的反饋,適時進行調整。
六、校本課程的管理
1.校本課程實行學分制,我校高中畢業生不得少于6個學分。
2.每門課程原則上都為2個學分,課時不得少于36個課時,但一些連續性較強的課程,可適當提高學分值但不得超過4個學分,一些短小課程或課時量不足10課時的課程,可定為1個學分。
3.每位學生原則上必須上選擇2-3類課程,可分4個學期完成。
4.校本課程學分值記入學生檔案袋。
篇2:在現代網絡環境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與實踐
關于在現代網絡環境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與實踐
【摘要】:對教師的培訓要立足于校本培訓。內容重點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教師進行課程理論和網絡環境下教與學理論的培訓,讓教師初步掌握課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常識、課程探究、網絡環境下教與學等基本理論,為網絡環境下課程開發提供理論依據;二是對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不斷拓寬其知識面,重新構建教師的知識結構,為課程的開發提供知識和智力上的支持;三是對教師進行網絡相關知識的培訓,加深教師對網絡的理解程度和運用能力,掌握網絡環境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所需的計算機知識。
【關鍵詞】:校本課程網絡環境基本程序
校本課程是相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提出來的。它是課程管理行政主體變化的一種表現,是課程管理權力的一次再分配。它的具體含義是:學校的領導、教師、學生及課程專家、家長等在對學生需求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一、網絡環境下校本課程開發的時代意義。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上出臺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目前我國的教師數量足夠,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隨著“校校通”工程的進一步開展,網絡已被大多數學校所接受,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也成為教學模式上的一支生力軍,在當前的形勢下,開發網絡環境下的校本課程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社會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與經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對學校課程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地方和學校的課程決策自主進一步擴大,責任也相應增加,這就是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這樣良好的歷史機遇是前所未有的。
2、校本課程開發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依據和載體。構建新的課程管理體系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項重大改革,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教育的客觀要求。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既要強調傳授知識的普遍性,還要強調尊重地域差異和人的個性差異;既要強調在同一課程體系下的因材施教,重要強調根據人的差異選擇不同的課程而教。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學習過程中的空間選擇和內容選擇,體現教育內容的多元性和選擇性;網絡環境下的校本課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備的交互性和可選擇性,給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帶來了可能,使得自主學習和因材施教成為現實。
3、由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不免帶有普遍適用性和較長的周期性,所以,難以反映學校的特殊性,也不能及時吸納新信息和反映社會生活的變化。
4、以往的課程是政府規定教學內容、教學時間等,使教師成為課程規范的執行者和教科書的奴隸,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就不能達到入心入腦的程度。教師參加課程的開發,不僅可以提高課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師繼續教育的良機,有助于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二、網絡環境下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
篇3:特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探究與思考
特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探究與思考
【摘要:】建設適合地方發展的特色校本課程,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國家新課改條件下對學校的發展和建設提出的重要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國家課程為主導的教育體制已經無法照顧到各省各區的實際條件和特點,不能提供足夠的條件來發揮孩子們的特長,具有特色地方色彩的校本課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陷。地方特色校本課程應運而生。
【關鍵詞:】特色校本課程;提升;信息技術
一、地方特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
1、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是對教材的補充
信息技術學科沒有國家教材,地方教材在編寫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各地區,各學校的實際情況,更不可能考慮到每個學校學生的認知背景和學習特點。并且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的自身特點,受硬、軟件條件的限制,城鄉間學生的差異較大,再加之信息技術更新的速度較快,教材上的很多內容已經被淘汰,新的技術和軟件不能及時更新在教材上,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正好作為一個補充,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到更先進的信息技術,同時也能感受到信息技術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2.最大限度的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興趣
信息時代下,新課改要求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題的教學,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拓展學生的想象力,著重培養學生的素質和創新能力,讓各種特長的學生主動發展,化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自我發展意識。
所以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學校的實際設備情況,針對性的開發出信息技術的校本課程是很必要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遵循自己的意愿,主動的選取課程,學習課程,在發展興趣的同時,也拓展了知識寬度。
3.有利于促進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成為一條長流不息的小溪。”特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改變了傳統教師的角色,教師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和生產者,真正的成為了教育教學的主題。教師只需要對學生加以指導,而不是成為教學的承包者。
信息技術教師在特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需要結合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個人的實踐經驗、知識的累積,同時需要的是大量的理論指導和經驗,所以需要信息技術教師不斷的創新和實踐,最終找到最好的教學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