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新課程實驗工作方案
為全面科學地規劃和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按照《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和《海珠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的要求,按照海珠市教育局的統一部署,結合學校實際,特制定《海珠市第一中學新課程實驗工作方案》。以促進我校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
一、實驗工作的指導思想
我校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深入貫徹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學科課程標準(實驗)》和《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方案》,立足我校實際,在總結和繼承我校優秀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基礎上,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構建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學校新課程體系,實現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的跨越式發展,為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二、實驗工作的目標和任務
我校新課程實驗工作的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是:配合我省高中新課程實驗的整體推進,建立在學校層面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機制,探索行之有效的推進新課程實施辦法,總結經驗、輻射推廣。
1、全面實施并驗證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和《海珠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的要求,為課程方案和標準的修訂和完善提供建設性意見。
2、立足我校實際,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各項教學管理制度,積極探索行政班班和教學班協調一致的管理形式。探索新課程實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徑,為新課程方案在全市、全省推廣提供有益經驗。
3、按新課程方案要求開設課程,課程的開設合理有序,必修課開足開齊,提高學校研發與管理課程的能力,開發多樣的課程資源,逐步建立以校為本、聯校開發與共享課程資源的機制,形成充滿活力、與時俱進的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
4、大力開展以校為本的教育教學研究,推進基于模塊的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學方式的轉變,加強教學管理的研究,構建與新課程實施相適應的學生選課指導制度和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調動廣大教師學習研究的熱情和自我發展的積極性,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改革實際中的具體問題,促進學校整體教育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
5、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發展性評價制度與教學水平監測體系。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應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和互評等多種方式,實現學生學業成績和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
6、全面加強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我校教師的素質和水平,建立有效的學生選課制度,做好學生的選課指導工作。編制科學可行的選課指導手冊,與學生建立相對固定而長久的聯系,關注學生的成長,推進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的轉變,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實驗工作的重點
我校新課程實驗工作,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創造性的編排課程,形成科學的、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層次多、選擇空間大的課程編排方案。課程編排既要符合國家課程要求又要體現學校實際和學校特色。
2、重視課程建設、課程資源開發管理工作,尤其是選修Ⅱ(校本教材)課程的開發與設置。提高學校建設課程、實施課程和管理課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實際、靈活多樣的課程體系。
3、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八大領域之一,是課程改革的結構性突破,共23個必修學分,占20%的總必修學分。綜合實踐課相對于學科課程在活動管理上和落實上難度較大,因此要重視研究,加強落實,著力開展好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服務及相關學分認定工作。
4、重視基于模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和教學管理制度的形成。改革課程實施方式,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大力改革教學常規,制訂實施基于模塊的個性化學校課程設置方案和教學計劃,建立學生個性化選課和選課指導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學生課程修習狀況的學分管理制度。
5、建設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與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重視和加快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組織和鼓勵廣大教師密切結合教學實踐,積極開展富有針對性的教學研究,不斷提高教研能力與水平,使新課程的實驗過程成為教師自身不斷成長的過程。
6、創建發展性評價體系和教學監測機制。研究開發切實可行的法,構建發展性的評價制度與科學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測體系,特別是關于學生成長記錄評價的操作與管理方法,保證學生成長記錄的真實性與可信性。
四、實驗工作的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我校新課程實驗工作的組織領導,確保實驗各項工作順利進行,學校成立以下實驗工作組織機構:
1、課程實施領導小組:
校長、副校長擔任正副組長。
主要職責是負責對學校新課程實驗做出正確的決策和部署,在經費投入、政策支持、辦學條件、制度建設、師資培訓、輿論宣傳等方面提供保障,對實驗過程加強指導與監控。
2、課程實施工作小組:
組長:z
副組長:z
組員:z。負責教師的培訓、課程的編制、教學過程的管理,帶領全體教師最大限度地參與新課程實驗。
五、實驗工作的保障措施
學校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條件保障和專業指導。為此,我校提出以下實驗工作的保障措施:
1、改革學校管理,為新課程實施提供組織與管理保障。新課程實施需要新的學校管理與之相適應,對此學校將成立專門的課程實施管理中心,并將對學校各部門職能進行新的調整與定位,建立健全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學校課程管理制度。
2、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按照新課程實施要求,學校將不斷優化物質教育資源,加大學校場館、設施、信息化建設的力度,為新課程實施創造足夠的物質條件。
3、加強智力支持和專業指導。新課程實驗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需要研究機構和專家的支持和指導。根據課改實際需求,學校將加強與各級教研、科研機構、省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和高等師范院校的聯系,形成自己的專業咨詢和專家指導隊伍。
4、重視師資培訓。要把新課程培訓作為今后一個時期我校教師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教師最大限度地接受省和市兩級所提供的“面對面”培訓,努力提高培訓質量.校內培訓的主要內容有觀看專家解讀新課程的光盤、觀看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錄像,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學習和自學相結合的業務活動,開學初每人上交關于新課程的學習體會篇,對優秀作品予以獎勵。
5、加強輿論宣傳。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向家長、全社會廣泛深入宣傳高中課程改革的目的、任務、意義、內容及階段成果,努力營造有利于新課程實驗的良好社會氛圍,及時了解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爭取全社會對實驗工作的理解、支持。
6、學校成立學分認定委員會。新課程實驗用學分計量學生的學習量、學業過程,并對學生在課程方面的發展水平做出評價。進行學分認定是新課程實驗的重要環節,為確保學分認定的科學性、真實性、規范性,學校成立學分認定委員會,學分認定委員會是學生學分認定的最終機構。學分認定委員會要制定學分認定標準,統一學分認定程序,要認真監督學分認定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以確保學分認定的公正、公平、公開。學分認定委員會要為每個學生組建學分檔案。學分認定基本程序:
(1)監督檢查學分產生的全過程。包括學生出勤、檢測考試命題、監考、閱卷、評分待等。
(2)公示學分。接受公眾的監督舉報并負責調查處理。
(3)認定學分并注冊。
(4)建立學生學分檔案。
7、成立選課指導中心。學生自主選課是新課程實驗的重要環節。為指導與幫助學生形成符合個人特點的、合理的課程修習計劃,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特成立選課指導中心。選課指導中心負責制定全校統一的學生選課的各種具體政策。指導中心要提供學校詳細的課程安排,并對學生的選課提供建議和咨詢;由各學科教研組長、各學科任課教師、班主任、教務處、心理中心組成。
8、建立教師的評價體系,新課程改變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要形式的評價方法,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評價體系,對教師實施發展性評價。新的教師評價要包括教師對學生選課指導的力度與實效,教學效果,選修課開設情況,校本教材的開發能力與水平,課題研究成果與業務進修,職業道德水平以及學生、家長、社會的反饋與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應有明確的導向性,通過評價使教師課堂教學的思想和行為不斷地向評價標準靠攏。
9、學校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教學研究,重視不同學科教師交流與研討,建設有利于引導教師創造性實施課程的環境,使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
10、學校將開發校本課程,首先在藝術、體育、競賽輔導、模塊輔助教材等領域進行教材的編寫,總結經驗,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校本課程體系,完善校本教材的編寫。
六、實驗工作進度安排
1、5月15日前成立學校新課程實驗工作領導小組,部署有關實驗工作的方案。
2、5月至六月間全校教師參加有關新課程的培訓、學習,觀看專家解讀新課程的光盤、觀看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錄像,布置老師學習新課程書寫體會論文,9月份上交。
3、6月25日學校確定新課程實驗起始年級任課教師,調整教育設施。
4、7月18日至8月15日高一年級教師參加省級新課程培訓。學校制定新課程實驗工作方案。
5、8月29-8月31日,新課程實驗工作方案實施、全體高一教師進行新課程實驗工作研討,就課堂教學等問題進行教研活動。
6、6月1日-8月5日,確定我校新課程實驗方案。編寫學生選課指導手冊。組織起始年級任課教師學習我校課程設置方案和選課指導手冊。模擬新課程選課、排課過程。
7、8月21日后,召開起始年級學生家長會,指導學生選課,學校排出新學期新課程實驗課程表。學校新課程實驗物質設施準備完畢。
七、實驗課程編排方案
1.教學時間:每周按5天計算,每天7課時.其中3課時為學校機動時間,包括自由學習,衛生大掃除,全校活動等時間,實際每周教學時間應保證32課時.
2.為了使大多數學科的必修課在高一開出,同時學生的選課周課時數不超過35課時,必修模塊除語文、數學、外語、思政外,其它學科同一模塊可在兩學段交叉編排。
3.選修人數25人即可開班,超過70人就要分班開課。
4.高一,高二基本達到高中畢業的學分要求,高三滿足個性化學習.主要安排重復補修課程和專業要求選修課程.(高考要求)
5.為了便于學校管理,也為了學生跨年級選修,選修課程全校統一安排在同一時間.在每個學段學生的學習活動:必修課程以行政班為教學單位,選修課程以教學班為教學單位
6.高一的第一學期以必修課編排為主,高三少安排或不安排必修課程.高中畢業要求修得116個必修學分,學校必修課表只安排可獲得108學分的必修課程(含研究性學習的15學分).其余的8個必修學分從其他時間獲得:如社會實踐每年單獨有一周的時間,不占教學時間,學生每年參加一周的社會實踐,可獲得2學分,三年修滿6學分:社區服務安排在寒署假進行,學生三年內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持有項關證明,可獲得2學分.必修課中,物理、化學、信息技術各兩個學分,要從選修模塊中獲得,修得這些學分所需課時按必修課時安排,但所修內容由學生選擇.高三根據高考要求和學生發展要求安排一定的復習課程,但下學期要有一定的體育,藝術等課程的開出
7.選修課程主體上從高一第二學段引入,高一選修課程以文科類為主.高一,高二選修課程至少修28學分.選修課時間全校統一安排在某個時段進行.
8.體育藝術類學科從高一起進入全員選修。
八、實驗工作的管理與評價
1、高中三年以行政班為單位進行學生管理,開展教育活動。同時要求,實行學生學業評價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據此,要求學校做到在繼續加強行政班管理的基礎上,重視做好教學班的教育管理工作。目前高一年級必修課基本上以行政班為單位組織教學;學生的自習課、班會等也必須在行政班進行,因傾向于理或傾向于文的學生學科選擇有所不同,進入高二后,行政班要進行部分調整。班主任負責本班全體學生選課工作的指導、選擇、匯總,為每個學生建立并保存選課檔案,教學班實行導師制。導師承擔對學生日常行為管理的部分責任,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全員管理。
2、我校將建立“班主任制”和“導師制”相結合的班級管理模式。班主任主要承擔對學生行政班的管理工作,學科教師(導師)承擔對教學班的管理。由班主任協調相關任課教師,相互通報和及時了解學生情況,有針對性的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學生的有效機制。建立班級教育小組。班級教育小組由班主任、導師、家長、學生代表組成。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對學生的指導和考核,加強與指導教師和家長的溝通與聯系。教學班的管理工作由任課教師即導師承擔。導師的職責是一崗兩職:一是教學指導,二是班級管理。導師傳授學科知識,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合理分配學分,指導學生建立選課檔案;負責學生該科目的學業評價(學分、成長記錄等)。導師承擔教學班的班風班貌建設和學生教育、管理、評價。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管理課堂秩序(如學生出勤、課堂紀律、課堂表現等),導師為每個學生建立管理檔案,學段結束時將對學生的操行情況和成長記錄與班主任溝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3、教務處和學生處要加強對行政班和教學班的管理。學校要進一步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加大對班主任和導師工作的培訓和指導。建立班級教育、班級管理考核機制,在繼續進行優秀班集體、先進團支部、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及個性化獎勵的基礎上,對管理優秀的教學班及任課老師進行表彰獎勵。不斷調整和完善我校的獎勵制度。學生處組織的學生主題教育活動(如:修身行動、運動會、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等)仍以行政班為單位參加。學校加強對學生會、團委會的工作指導。對學生的社團組織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培養、鍛煉和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篇2:新課程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研究
新課程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的研究
張霜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第一、教師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依然采用傳統的演示實驗的方法進行實驗教學,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化學教師們都很清楚化學實驗的儀器比較小,對于較大的班級,老師在做演示實驗時后面的學生根木不看講臺也不看老師的演示,究其原因是孩子們離講臺太遠,根木看不清實驗的過程與現象,教師的演示實驗只是前排學生。
第二、現在的學生長時間的面對著課本,缺少實際生活經驗,又不勤于動手,所以對這樣一門學科,缺少實質上的認識,在實驗課上表現出膽怯或是不知如何處理的迷茫狀態。
第三、現在的農村教育大多還只是灌輸式,老師講,學生記,然后將記得東西背下來,就是完成。但是化學實驗講求的是同理分析,活學活用,所以在明白原理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如何更好地的解決學生在實驗課上“熱鬧”,在課下迷茫的狀態,就是我想研究的問題。
二、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通過對實驗課教改的研究,我認為對當前及今后的教學實踐具有重大的意義,具體體現在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
1.學生方面:
(1)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化學興趣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逐步改變原有的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被動單一、學習興趣不高,學生主體性體現不明顯等問題。
2.教師方面:
(1)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鉆研教材、靈活使用教材、提高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
(2)解決當前初中化學教學內容封閉,教學方式單一,忽視學生學習需要的狀況,建立一種開放的、與生活相結合的、生動的課堂教學方式,探索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化學教學新模式。
(3)為其他教師今后的教學提供借鑒和有效幫助。
三、研究內容
(一)實驗課教學形式的設計
(二)學生如何更多參與實驗的各個步驟,更好的完成實驗
(三)實驗課的實施策略
1、轉變教學模式
2、放開受束縛的思維,從準備到實驗教給學生
3、重視結果,同樣重視過程
重點:通過化學課堂形式的多樣性,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難點:教師課堂形式改變的發散性和主題性。
四、課題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實施步驟
篇3: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探討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探討
【摘要】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實驗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因此《課程標準》對實驗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落實這些要求,在實驗教學中必須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保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資源從而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程標準、高素質人才、實驗教學、教學問題、教學要求、教學效率
實驗是物理學發展的科學基礎,是檢驗物理學理論的唯一標準。在物理學的研究中,運用實驗的目的在于形成、發展和檢驗物理理論,并使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應用。而在物理教學中運用實驗的目的就在于給學生學習物理創造一個基本環境,使學生主動獲取物理知識,發展能力,促進科學品質和世界觀的形成。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我們肩負著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因此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地位更顯突出。實驗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資源。
1、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多年的物理實驗教學實踐中,我們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改革,到課程體系、課程結構的優化曾做了大量的工作,對物理實驗教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但我們的物理實驗教學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1在考試制度的指揮棒下,以用筆“做實驗”為主
目前的實驗教學,在評價方法上沒有徹底的改變,還是以考試為主要評價方式。不難發現在現在的考試當中,越來越多的試題與生活實際有聯系,考察學生的能力,但實驗所考察的內容還是按照舊模式,一如既往的計算、推理,考察形式單一。因此教師可通過編制大量的實驗試題給學生做,使學生在不斷做題的過程中,機械的記憶了考試的內容,從而出現了教師重實驗理論輕實驗操作的思想,進而大大挫傷了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
1.2教學模式過于規范,抑制學生創新思維
目前的實驗教學,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材是限制學生思考的條條框框,過于教條化、規范化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實驗前教師把實驗所用的儀器、原理、步驟、記錄數據的表格等作詳細的講解,講解后并把實驗完整演示,導致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任務就是按照老師的過程走一遍,根本體會不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
1.3濫用多媒體,降低實驗操作地位
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現在在課堂上很多教師都喜歡用多媒體來演示一些無法實現的實驗,不可否認多媒體為我們的課堂帶來了很多好處,但是值得關注的是過多的運用多媒體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怎樣的問題。我們知道物理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的基礎上的,沒有良好的實驗和觀察,只剩下抽象的思考,拗口的概念,枯燥乏味的公式、定律,大量的習題和教學知識的應用,取得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新課程標準對實驗教學的要求
為了解決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提出了探究性教學,探究式教學勢必對物理實驗提出更高的要求。
2.1側重學生參與,明確實驗意義
過去的實驗教學,我們更注重于應試,現在則側重于學生的參與過程,使學生真正明確實驗的意義,學會做物理實驗。在新課程標準中對物理實驗的要求,更強調了學生的參與性。
2.2必做與選做實驗相結合,更有利于不同地區實驗教學的發展
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相比,對實驗要求的呈現方式上有所不同。對于必做、選做的演示和分組實驗,在《教學大綱》中有明確的規定,而《課程標準》則是以不同的行為動詞對實驗給出了明確的要求。在《課程標準》必學的內容中設置許多選做的實驗,而所羅列的必做實驗,是國家對高中教學的保底要求,是實驗教學要求的下限。實際教學中應盡量往高要求靠,即在完成必做實驗基礎上,盡量多做些選做實驗。對于《課程標準》中未明確規定是學生分組還是演示實驗的,應盡量安排學生分組實驗。《課程標準》對實驗的彈性要求,更有利于不同地區根據各地的實際條件靈活把握。
2.3明確實驗要求,提高學生實驗技能
在《課程標準》中對實驗的要求更加明確,對學生的實驗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幫助學生掌握物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進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4對實驗器材不作統一要求,體驗教師自主性
新教材中的實驗比以前多了,但每一個實驗的呈現上,卻與以前有所不同,它沒有指明具體用什么器材來完成某個實驗,這樣給學校和老師的實驗教學帶來更大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