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辨識風險評價管理制度
1目的用來確定適用于本公司活動、產品或服務中適用的法律、法規和其他應遵守的要求,并建立獲取這些法律、法規和要求的渠道。為體系的運行提供依據,特制定本制度。2范圍適用于本公司活動有關的國家的、地方的法律、法規、標準和其他要求的控制。3職責3.1安全環保部負責獲取與本公司活動、產品或服務有關的國家的、地方的環境和職業安全健康法律、法規、標準以及其他應遵守的要求,并建立獲取的渠道。3.2安全環保部負責獲取與本公司活動、產品或服務有關的國家的、地方的質量法律、法規、標準以及其他應遵守的要求,并建立獲取的渠道。3.3安全環保部負責向各部門單位宣傳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和其它要求3.4各部門負責將法律、法規和其他應遵守的要求傳達給本部門的員工,并遵照執行。4程序與管理要求4.1獲取途徑與本公司相關的國家及地方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包括:a)國際公約;b)國家法律、法規、標準及各部委規章c)山東省法規、規章、標準d)淄博市法規、規章、標準e)執法(相關)部門的通知、公報等其他要求4.1.1由通過互聯網、政府機構、行業、協會、出版機構、圖書館、書店、專業性報刊雜志、咨詢機構、認證機構及其他形式查詢獲取國家的安全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4.1.2上級部門的通知、公報等由綜合安全環保部收集整理。4.1.3各部門從專業會議或地方報刊、雜志等索取的法律、法規、標準和其它要求,應及時報送進行識別和確認并備案。4.2登記與識別4.2.1根據公司生產、活動和服務過程中所有危險、有害因素,結合法律、法規的最新內容及版本,識別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4.2.2根據本行業特點,識別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4.2.3組織有關部門對獲取和識別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組織評審確認,報公司領導審核批準,并編制《適用法律法規清單》。4.3更新4.3.1當現行的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更新時,應重新及時識別。4.3.2每年進行一次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的獲取、識別、更新工作。4.3.3當生產過程中的危險、有害因素發生變更時,應及時進行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的重新識別。4.4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的發放、實施、檢查與符合性評價。4.4.1及時將適用的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中的重要內容進行摘編,并下發到相關部門單位。4.4.2各部門單位要組織學習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并在安全標準化運行中嚴格遵守,各部門單位培訓學習情況記錄與安全例會臺帳,班組學習情況記錄于班組活動記錄中。4.4.3每年一次組織對貫徹安全法律法規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不符合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的現象要組織相關部門分析原因,進行整改。建立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評價記錄。4.5規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規程4.5.1安全環保部負責編寫公司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并下發到部門、單位及班組,各級人員應嚴格執行。4.5.2各部門單位應根據工藝、技術、設備特點和原材料、輔助材料、產品的危險性編制安全操作規程,下發到班組,崗位人員應按照安全操作規程進行操作。4.6評審和修訂4.6.1每年一次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對頒發的制度文件進行評審,對不適宜性文件及時進行修訂。4.6.2當發生事故時,工藝、技術、材料等發生變更時,各部門單位應及時對各種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進行修訂,確保適用性和有效性。4.6.3修訂時應填寫《文件更改審批表》,注明原因及更改內容,經安全副總批準后進行修訂。4.6.4新修訂的規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規程應及時發放到崗位,保證各崗位的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是最新的有效文件,原文件收回統一作廢。4.7發放、實施、檢查與符合性評價。4.7.1及時將適用的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中的重要內容進行摘編,并下發到相關部門單位。4.7.2各部門單位要組織學習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并在安全標準化運行中嚴格遵守,各部門單位培訓學習情況記錄與安全例會臺帳,班組學習情況記錄于班組活動記錄中。4.7.3每年一次對貫徹安全法律法規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不符合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的現象要組織相關部門分析原因,進行整改。建立適用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評價記錄。4.8規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規程4.8.1負責編寫公司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并下發到部門、單位及班組,各級人員應嚴格執行。4.8.2各部門單位應根據工藝、技術、設備特點和原材料、輔助材料、產品的危險性編制安全操作規程,下發到班組,崗位人員應按照安全操作規程進行操作。4.9評審和修訂4.9.1每年一次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對頒發的制度文件進行評審,對不適宜性文件及時進行修訂。4.9.2當發生事故時,工藝、技術、材料等發生變更時,各部門單位應及時對各種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進行修訂,確保適用性和有效性。4.9.3修訂時應填寫《文件更改審批表》,注明原因及更改內容,經安全副總批準后進行修訂。4.9.4新修訂的規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規程應及時發放到崗位,保證各崗位的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是最新的有效文件,原文件收回統一作廢。附錄A:風險評價準則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及風險等級判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判斷準則等級標準5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或危害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4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也未發生過任何監測,或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或危害常發生或在預期情況下發生。3沒有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等),或未嚴格按操作程序執行,或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作過監測,或過去曾經發生類似事故或事件,或在異常情況下類似事故或事件。2危害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定期進行監測,或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執行,或過去偶爾發生事故或事件。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極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事件后果嚴重性S判別準則等級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人員財產損失/萬元停工廠形象5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死亡>50裝置(>2套)或設備停工重大國際國內影響4潛在違反法規和標準喪失勞動能力>102套裝置停工、或設備停工行業內、省內影響3不符合上級廠或行業的安全方針、制度、規定等截肢、骨折、聽力喪失、慢性病>11套裝置停工或設備地區影響2不符合廠的安全操作程序、規定輕微受傷、間歇不舒服<1受影響不大,幾乎不停工廠及周邊范圍1完全符合無傷亡無損失沒有停工形象沒有受損風險等級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R風險度等級應采取的行動/控制措施實施期限20-25巨大風險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立刻15-16重大風險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測量及評估立即或近期整改9-12中等可考慮建立目標、建立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溝通2年內治理4-8可接受可考慮建立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但需定期檢查有條件、有經費時治理<4輕微或可忽略的風險無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記錄2安全檢查表分析(SCL)2.1安全檢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種經驗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員針對將分析的對象,列出一些項目,識別一般工藝設備和操作有關的已知類型的危害,設計缺陷和事故隱患,查出各層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確定檢查項目,再以提問的形式把檢查項目按系統的組成順序編制成表,以便進行檢查和評審。2.2檢查項目列出之后,還應列出與之對應的標準。標準可以是法律法規有規定,也可以是行業規范標準或本企業有關工藝操作規程,安全規程等。列出標準后,還應列出不達標準可能導致的后果。2.3風險判定同工作危害分析法和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3?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LEC法)對于一個具有潛在危險性評價的作業條件,影響其危險性(D)的主要因素有3個:L、E、CD=L*E*C?式中:D-作業條件的危險性L-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率C-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結果(1)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LEC法。計算公式:D=L×E×C式中:D:作業條件的危險性;L: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和時間;C: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其賦分標準見下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判定準則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預料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6相當可能0.2極不可能3可能,但不經常0.1實際不可能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和時間(E)判定準則分數值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分數值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10連續暴露2每周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1每月一次暴露3每天一次暴露0.5非常罕見的暴露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判定準則分數值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數值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100大災難,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財產損失7較嚴重,輕傷,或造成較小的財產損失40災難,一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財產損失3輕微傷害,或很小的財產損失15重大,重傷,或造成較大的財產損失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衛生要求風險等級劃分標準分數值風險級別危險程度大于320一級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制定管理方案及應急予案)160-320二級高度危險,要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應急予案)70-160三級顯著危險,需要整改20-70四級比較危險,需要注意小于20五級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篇2:風險辯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制度
一、編制目的全面識別項目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的風險源,準確做出評價檢測,為有效控制管理提供途徑和方法。二、適用范圍1.本制度適用于項目部安全生產管理涉及所有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活動與過程。2.安全科為本項工作的主控部門,負責本制度的編制、修訂并予監督實施。三、術語(一)風險源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二)風險源辨識識別風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三)風險某一特定危險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組合。(四)風險評價評價風險的大小及確定風險是否可容許的全過程。(五)可容許風險根據組織的法律義務和安全生產方針,已降至組織可接受程度的風險。四、工作制度(一)職責1.項目經理審核批準項目風險源清單及各科室、各施工隊上報的職業健康、安全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2.安全科負責風險源綜合監督管理,匯總項目部風險源清單,編制風險危險源臺帳。負責組織對風險源辨識評價成果、管理方案的審查。3.各施工隊負責對設備購置、使用、維護過程中的風險源進行監督管理,參加對項目上報的風險源辨識評價成果、管理方案的審查。4.綜合辦公室負責辦公區風險源的辨識評價及管理。5.各施工隊負責人負責組織相關人員辨識轄區內的風險源并組織評價,編制、實施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二)工作程序1.風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時機1.1項目部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建立之初和變更時。1.2工程項目開工前。1.3法律法規要求發生重大變更時。1.4發生重大安全事故、職業病、財產損失或相關方重大投訴時。1.5每年年初進行風險源辨識和評價更新時。1.6施工工藝或條件發生重大變更時。2.風險源辨識的過程2.1各科室、各施工隊應指定風險源辨識人。2.2各科室、各施工隊指定的風險源辨識人應具有相應的辨識能力,并經過風險源辨識的專項培訓。2.3各科室、各施工隊依據生產經營活動或服務過程,確定所管轄的作業活動。2.4各科室、各施工隊對所管轄的作業活動逐一辨識期間存在的風險源。2.5各科室、各施工隊應將其辨識出的風險源填入《風險源辨識表》中并上報安全科。2.6安全科應對各部門、各施工隊上報的《風險源清單》進行審核確認,并歸納匯總為項目部《風險源清單》。3.風險源辨識的方法3.1各科室、各施工隊應根據所管轄的作業活動的特性,選用不同的風險源辨識方法。風險源辨識方法包括:現場觀察法和安全檢查表法。3.2現場觀察法亦稱經驗判斷法,是指風險源的辨識人通過對工作環境的現場觀察,就其間是否存在風險源做出判斷的方法。3.3安全檢查表法:亦稱SCL法,是指風險源的辨識人運用已編制好的安全檢查表對某一工作環境內的作業活動進行安全檢查,以辨識其間是否存在風險源的方法。安全檢查表一般由安全科組織相關專業人員、管理者、操作人員共同編制,并行文下發生各有關科室,作為進行風險源辨識的依據。安全檢查表通常采用以下格式:序號檢查項目檢查內容檢查方法檢查結果檢查意見備注123各科室、各施工隊在風險源辨識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辨識空間內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所有進入作業現場人員的活動,作業現場內所有的設施,風險情況發生的時態、狀態、類型;以及風險源的分布,傷害方式和途徑。4.組織風險評價4.1各科室、各施工隊負責其職責范圍內的風險評價。4.2風險評價的過程項目部應組織相關專業人員組成風險評價小組。風險評價小組成員在投入評價工作前應接受相關知識的培訓。風險評價小組應針對《風險源清單》中的每一風險因素逐一做出風險程度評價。風險評價小組應將風險評價的結果填入《風險評價表》中。4.3風險評價依據不符合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曾發生過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相關方合理抱怨或要求直接觀察到的危險4.3風險評價的方法風險評價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把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作為L,把暴露于風險環境的頻繁程度作為E,把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作為C,根據不同情況和可能性賦予不同分值,將L、E、C分數值相乘,得出之積為D,再根據D的分數不同確定不同的風險等級。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準則如下表:發生事故可能性(L)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能預料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6相當可能0.1極不可能3可能,但不經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分數值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分數值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10連續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時間暴露1每年幾次暴露3每周一次暴露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見的暴露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分數值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分數值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10010人以上死亡7嚴重403-9人死亡3重大,致殘151-2人死亡1引人注目在評價風險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在假定控制計劃或現行控制措施一旦失敗后所造成的結果。5.確定風險分級5.1風險評價小組負責確定風險分級。5.2確定風險分級的過程安全科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和風險等級劃分標準確定風險分級。5.3風險等級劃分準則依據作業風險性評價的結果將風險劃分為5級:劃分標準如下表所示:風險級別D分數值危險程度一級<70稍有危險、可以接受二級70—160一般危險、需要注意三級160—320顯著危險、應該整改四級>320高度危險、立即整改6.判定重大風險因素6.1安全科負責判定重大風險因素。6.2安全科依據風險分級的結果和重大風險因素判定準則,斷定重大風險因素。6.3重大風險因素判定準則風險因素的風險級別為3級以上時,該風險因素為重大風險因素。項目部安全生產領導小組認為的風險因素。本年度發生傷亡事故的風險因素。7.實施風險控制策劃7.1各科室、各施工隊負責實施職責范圍內的風險控制策劃。7.2風險控制策劃的過程:各科室、各施工隊應針對每一重大風險因素的特性及風險控制原則,確定對該重大風險因素的控制途徑和控制措施。經安全生產領導小組批準后下發執行。8.風險控制的原則風險控制原則是指風險控制的主導思想如下表所示:風險級別風險程度控制原則一級低度無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持記錄二級中度不需另外的控制措施,需要監測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三級高度努力降低風險四級極高緊急行動降低風險9.風險控制的途徑風險控制途徑是指風險控制措施選擇的順序如下圖所示控制措施選用順序風險程度人員防范
降低風險
消除風險個體防護管理控制措施工程技術控制措施將危害與人員隔離改用低危害性物質防止使用危害性物質10.風險控制的措施風險控制的措施是指消除風險的方法與手段分為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兩類,包括針對具體重大風險因素采取:A、制定管理目標?B、制定控制目標?C、制定管理方案D、編制運行制度?E、編制操作規程?F、編制作業指導書G、強化現場監管H、做好應急準備?I、保持現有措施更新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相關信息安全科負責組織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相關信息的更新。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信息更新分為動態評審和動態更新兩種情況。11.定期評審安全科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對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信息的評審,并根據評審的結果對相關信息予以更新。12.動態更新當有新的安全生產法規頒布,對安全生產有影響的設備更新、工藝過程變化等情況發生時,安全科應立即組織相關科室對風險源進行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信息進行更新。風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信息更新的方法執行本制度中相關規定。13.運行記錄《風險源清單》《風險評價表》《重大風險因素清單》?
篇3:20萬噸年胎圈鋼絲鹽酸庫環境風險評價
胎圈鋼絲項目使用的鹽酸屬于危險化學品,儲存過程中存在環境風險。1、鹽酸的性質簡介氯化氫的水溶液即鹽酸,純鹽酸無色,工業品因含有鐵、氯等雜質,略帶微黃色。,有強烈的腐蝕性,能腐蝕金屬,對動植物纖維和人體肌膚均有腐蝕作用。濃鹽酸在空氣中發煙,觸及氨蒸氣會生成白色云霧。氯化氫氣體對動植物有害。鹽酸是極強的無機酸,與金屬作用能生成金屬氯化物并放出氯;與金屬氧化物作用生成鹽和水;與堿起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與鹽類能起復分解反應生成新的鹽和新的酸。
表1?鹽酸特性一覽表國標編號81013CAS號7647-01-0中文名稱鹽酸英文名稱Hydrochloric別名氫氯酸分子式HCl外觀與形狀無色有刺激性和臭味的氣味分子量36.46蒸汽壓熔點-114.8℃溶解性易溶于水密度穩定性危險標記主要用途2、風險識別本項目所用酸不屬于劇毒物質和一般毒物(屬低毒類);酸屬腐蝕,爆炸危險物質;根據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重規定,項目酸庫儲存酸的數量約70噸,超過臨界量,構成重大危險源。酸的使用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對照《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GB50058-92)規范標準,酸裝置在正常運行時不會釋放易燃物質;即使釋放也是在酸泵的軸封處和閥門、法蘭、管件接頭等密封處偶爾的、短時的發生。第二級釋放源存在的區域,可劃為2區。2區的概念是在正常運行時不可能出現爆炸性氣體混合物的環境。正常運行是指正常的開車、運轉、停車,易燃物質產品的裝卸,密閉容器的開閉,安全閥、排放閥、以及所有設備都在其設計參數范圍內工作的狀態。“當通風良好時,易燃物質可能出現的最高濃度不超過爆炸下限的10%”,可劃為非爆炸危險區。從上述分析中得知,出現最高濃度能超過爆炸下限10%的概率近似為零。同時酸的比重很輕,因此,它難以聚集到爆炸極限的濃度。因此,可以將酸系統作為非爆炸危險區看待。同時,酸在正常工況下的自然損耗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影響。發生酸泄漏的常見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善,工人違章操作以及設備、容器陳舊,管道破裂,閥門損漏,或者運輸不當等導致生產性事故或者意外事故所造成。綜上所述,本項目按庫存環境風險來源酸泄漏。酸泄漏因素主要有:1)管路系統漏泄(包括管道、閥門、連接法蘭、泵的密封等設備及部位);2)儲罐泄漏;3)自認因素,如地震、雷擊等。根據類比資料,酸泄漏一般產生酸儲罐泄漏,本項目酸儲罐酸量最大為70噸,根據統計資料,本次評價酸儲罐發生事故時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3、重大危險源識別根據HJ/T169-2004《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附錄A.1重爆炸性物質、易燃物質和有毒物質名稱及臨界量表,對項目涉及的危險化學品進行識別,本項目所涉及的危險物質為液酸。表2?重大危險源辨識結果名稱臨界量t現實儲存量t是否構成重大危險源生產場所儲存區生產場所儲存區生產場所儲存區鹽酸0.01500否是4、源強分析對于高壓(低溫)液化儲罐,當裂口處位于液相空間時,盡管液體流出并可能發生閃蒸,但由于液體的流出阻力大,內壓下降速度緩慢,儲罐內過熱液體不會發生蒸氣爆炸。閃蒸所需能量來自過熱液體中所儲存的能量,即Q=mCp(To-Tb),m為過熱液體的質量,Cp是液體的熱容,To是降壓前液體的溫度,Tb是降壓后液體的沸點。當Q遠遠小于液體的蒸發熱△Hv時可認為泄漏的液體不會發生閃蒸,此時的瞬時泄漏量可用流體力學的努利方程計算:Ql=CdAp√2(P-Po)/P+2gh式中:QL---液體泄漏速度,kg/sCd---液體泄漏系數,此值常用0.6-0.64A----裂口面積,m2P-------容器內介質壓力,PaPo------環境壓力,Pag-------重力加速度h-------裂口之上液體高度,m。本次評價考慮當酸儲罐出現一個1cm2裂口時,此時容器內壓力位1.4MPa,環境壓力設定為1個標準大氣壓,由于酸儲罐一般為臥式,考慮底部出現裂口,高度取1m,將上述數據代入得出此時的酸泄漏速度是0.021Kg/S。假設一個鹽酸儲罐發生泄漏,10min內快速處理泄漏事故,則鹽酸泄漏時間為10min。5、泄漏事故對環境敏感點的影響根據《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20**)中的最高容許濃度為評價標準。泄漏的鹽酸被收集在防火堤之內,假定一個儲罐發生泄漏,搶險在10min內完成,在不利氣象條件(常風1.9m/s,F穩定度)對鹽酸泄漏下風向不同時間氯化氫的濃度進行預測。表3?鹽酸泄漏在不同時間的氯化氫濃度分布時間.4592132.482523.65720..4592132.482572.016645.24266..4592132.482572.016645.242623.09392..359445.242223.09398.230370..42268.327161..112174.83500由表3可以看出,鹽酸發生泄漏時,隨著時間與距離的擴大,其濃度越來越低;對泄漏控制的越及時,其濃度分布范圍越小。表4鹽酸泄漏對環境的最大影響范圍時間2min4min8min15min30min45min53.5min最大落地濃度mg/m31871.4161848.5351848.535113.248811.78722.30070.9882距離m短時間接觸濃度控制范圍m表5?鹽酸泄漏揮發的氯化氫對環境的最大影響及范圍時間2min5min10min12min15min20min最大落地濃度mg/m3205.9422205.9422205.942260.208619.44487.1977距離m短時間接觸濃度控制范圍m根據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限值(TJ36-39),本項目發生泄漏時將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影響,因此項目應加強設備管理維護,嚴防鹽酸泄漏事故的發生。6、鹽酸泄漏事故預防措施1)酸、堿裝置均采用露天布置,減少有害物質的積累和對操作人員的傷害,有利于有毒氣體的擴散。2)為防止酸堿物質對人體的灼傷。在必要的位置設置沖洗管、洗眼器,萬一出現酸堿泄漏,噴射傷人時可及時應急沖洗處理。3)對酸堿設施周圍采用耐腐蝕地坪,防止泄露物質對地坪的腐蝕。對于大量泄漏的硫酸,利用圍堤收容,然后收集、轉移、回收或無害處理后排放。4)對運轉設備、閥門、管道材質的選型選用先進、可靠的產品。對壓力容器的設計制造嚴格遵守有關規范、規定執行。5)在各危險地點和危險設備處,設置防護罩、防護欄等隔離設施,并設立安全標志或涂刷相由于酸堿物質均有一定的揮發性,為防止揮發氣體對周圍人員的傷害,在有可能發生泄漏的生產現場配置防毒面具、耐酸手套和膠靴、安全帽、防護眼鏡和膠皮手套,進入高濃度作業區時應戴防毒面具,車間常備救護用具及藥品。7)裝置鋼框架及設備裙座均采用相應的耐腐蝕材料;8)本工程主要是原料鹽酸的運輸,建議運輸車輛和裝備應符合懸掛規定的標志和配置標志燈的規定,車輛、容器、裝卸機械工具符合規定的條件,遵守公安機關規定的行車路線和行車時間,中途不得隨意停車,路過居民區尤其要注意交通安全。7、鹽酸泄漏事故防范處理措施1)、具有易燃、易爆介質的生產廠房遵守防火、防爆等安全規范、標準的規定,建筑物按《建筑防火設計規范》的規定進行設計,對易泄漏有害介質的管道及設備盡量露天布置。2)、具有化學灼傷危險的作業區,應設計洗眼器、淋洗器等安全防護措施,并在裝置區設置救護箱。工作人員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3)、電氣設計均按環境要求選擇相應等級的F1級防腐型和戶外級防腐型動力及照明電氣設備。根據車間的不同環境特性,選用防腐、防水、防塵的電氣設備,并設置防雷、防靜電設施和接地保護。4)、應定期對有害氣體危害崗位進行監測,并根據結果,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有塵毒危害崗位的工人應配備相應的個體防護用品,并嚴格按要求穿戴。5)、危險化學品的輸送管道應使用無縫鋼管或鑄鐵管,管道連接采用焊接或法蘭連接,法蘭連接使用墊片的材質應與輸送介質的性質相適應,不應使用易受到輸送物溶解、腐蝕的材料。6)、危險化學品倉庫按照貯存危險化學品的種類要求,必須按標準設置相應的消防器材。7)、廠內交通應加強管理,劃出專用車輛行駛路線、限速標志等并嚴格執行。8)、揮發性物品裝置均采用露天布置,減少有害物質的積累和對操作人員的傷害,有利于有毒氣體的擴散。9)、為防止化學品對人體的灼傷。在必要的位置設置沖洗管、洗眼器,萬一出現泄漏噴射傷人時可及時應急沖洗處理。10)、采用耐腐蝕地坪,防止化學品泄露對地坪的腐蝕。對于大量泄漏的腐蝕性化學品,利用圍堤收容,然后收集、轉移、回收或無害處理后排放。11)、在各危險地點和危險設備處,設置防護罩、防護欄等隔離設施,并設立安全標志或涂刷相應的安全色。12)、在有可能泄漏化學品的地方設置事故洗眼淋浴器。生產現場配置防毒面具、耐酸手套和膠靴、安全帽、防護眼鏡和膠皮手套,進入高濃度作業區時應戴防毒面具,車間常備救護用具及藥品。13)、在裝置區內儲罐及沿道路設置消火栓和消防管網,并按規定在裝置區內設置一定數量的手提式滅火器。14)、裝置鋼框架及設備裙座均采用相應的耐腐蝕材料。15)、在鹽酸儲罐周圍設計圍堤及與大于儲罐容積事故排放池,防止儲罐泄漏流出。8、急救措施鹽酸主要經呼吸道吸入,也可經皮膚及消化道進入人體。毒理學簡介:人吸入LCLo:1300ppm/30M;LCLo:3000ppm/5M。大鼠吸入LC50:3124ppm/1H。小鼠吸入LC50:1108ppm/1H。氯化氫吸入后大部分被上呼吸道粘膜所滯留,并被中和一部分,對局部粘膜有刺激和燒灼作用,引起炎性水腫、充血和壞死。在高濃度氯化氫作用下,動物尸檢可發現肺水腫及出血。兔吸入6400mg/m^3濃度的氯化氫30分鐘,可因喉痙攣、喉水腫、肺水腫死亡;吸入5000mg/m^3,1.5小時,在2~6天后死亡。鹽酸屬強酸,可使蛋白質凝固,造成凝固性壞死。其病理變化是局部組織充血、水腫、壞死和潰瘍。嚴重時可引起受損器官的穿孔、瘢痕形成、狹窄及畸形。臨床表現:本品煙霧吸入后即刻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癥狀,出現嗆咳、流淚、咳嗽、胸悶、呼吸加快;檢查可見鼻腔及咽喉粘膜充血及水腫,并有漿液性分泌物;肺部可聞及干性或濕性羅音。吸入高濃度煙霧可引起肺水腫,出現紫紺,呼吸及脈搏加快,咳嗽加重,咳血性泡沫痰;兩肺可聞濕羅音,體溫升高或正常,血壓下降。胸部*線檢查可見肺水腫影象。高濃度吸入時,有時尚可引起喉痙攣或水腫,甚至導致窒息,很快死亡,其原因是由于喉痙攣或支氣管痙攣,或反射性呼吸中樞抑制。誤服鹽酸后,口腔、咽部、胸骨后和腹部發生劇烈的灼熱性疼痛。嘴唇,口腔和咽部可見有灼傷,甚至形成潰瘍。嘔吐物中有大量褐色物及食道及胃粘膜的碎片;嚴重者可發生胃穿孔、腹膜炎、聲音嘶啞和吞咽困難,以及便秘、腹瀉等。皮膚受氯化氫氣體或鹽酸霧刺激后,可發生皮炎,局部潮紅、癢感,或出現紅色小丘疹以至水泡;若皮膚接觸鹽酸液體,則可造成化學性灼傷。處理:急性吸入中毒:立即脫離現場,除去被污染的衣物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鹽酸煙霧所致急性氣管炎時,可用4%碳酸氫鈉溶液霧化吸入。必要時給氧。如刺激癥狀明顯,咳嗽頻繁,并有氣急、胸悶等癥狀,可以0.5%異丙基腎上腺素1ml及地塞米松2mg霧化吸入。誤服中毒:嚴禁洗胃,也不可催吐,以免加重損傷或引起胃穿孔。可用2.5%氧化鎂溶液、牛奶、豆漿、蛋清、花生油等口服。禁用碳酸氫鈉洗胃(或口服),以免產生二氧化碳而增加胃穿孔的危險。其他進行對癥療法。皮膚和眼的處理:脫去污染的衣服,立即用大量清水徹底沖洗,灼傷處用5%碳酸氫鈉液洗滌,爾后處理創面同燒傷。濺入眼內,即以大量溫水沖洗,爾后以2%碳酸氫鈉或生理鹽水沖洗,最后用可的松眼液滴眼。創面較大時,需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9、應急預案表6應急預案內容序號項目內容1應急計劃區危險目標:裝置區、儲罐區、環境保護目標2應急組織機構、人員工廠、地區應急組織機構人員3預案分級響應條件規定預案的級別及分級響應程序4應急救援保障應急設施、設備、器材等5報警、通訊聯絡方式規定應急狀態下的報警通訊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6應急環境監測、搶險、救援及控制措施由專業隊伍對事故現場進行偵查監測,對事故性質、參數、后果進行評估,為指揮部門提供決策依據。7應急監測、防護措施、清除措施和器材事故現場、臨近區域、防火區域、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和相應設備。8人員緊急撤離、疏散、應急劑量控制、撤離、組織計劃事故現場、工廠臨近區、受事故影響的區域人員及公眾對毒物應急劑量控制規定,撤離組織計劃及救護,醫療救護與公眾健康。9事故應急救援關閉程序與恢復措施規定應急狀態終止程序,事故現場善后處理,恢復措施;臨近區域解除警戒及善后恢復措施10應急培訓計劃應急計劃制定后平時安排人員培訓與演練11公眾教育和信息對工廠臨近地區展開公眾教育、培訓和發布有關信息。10、結論綜上所述,在鹽酸的使用過程中如能嚴格遵守有關法規,在發生意外時能及時采取措施,本項目產生的有害氣體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