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EPS安全管理須知

EPS安全管理須知

2024-07-22 閱讀 9181

EPS是可發性聚苯乙烯(又稱發泡級聚苯乙烯)的簡稱,其中含

有的發泡劑為戊烷,屬于第三類易燃液體。如遇明火,極易燃燒。EPS被聯合國危規編號為UN2211,《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歸為第9類、雜類。

中國國標GB12268-2005/*G1-2007危險貨物品名表中規定的CN號為41057,列為第九類危險品。

EPS中有危險的物質實際上是戊烷,可發性聚苯乙烯中含有5—8%的戊烷,遇熱易膨脹成為發泡體并揮發出易燃蒸汽。

戊烷的理化性質如下:無色易揮發液體有微弱的薄荷香味,微溶于水,溶于乙醚、丙酮、苯、氯仿中,有輕微刺激性。

相對密度:0.626(20℃)凝固點:-129℃

沸?點:36.1℃?閃?點:-49℃

自燃點:260℃?爆炸極限:1.5—7.8℃?

危險特性:易燃,其蒸汽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特性。遇明火、高溫、強氧化劑有引起燃燒之危險。因此,需方在儲存、使用、經營和運輸EPS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1、嚴禁煙火,儲存、使用、經營和運輸作業人員不得攜帶香煙、打火機等,以免產生明火。

2、EPS樹脂的包裝可采用桶裝或其它軟包裝,每一包裝容器內部需襯有塑料薄膜袋,袋口捆牢,以減少發泡劑的損失。

3、包裝容器上應標明生產廠廠名、廠址、產品名稱、批號、凈重以及禁止明火、禁止吸煙等字樣。

4、EPS在儲存、使用、經營和運輸過程中,應注意隔熱、通風,并隔絕火源,以防止發泡劑揮發、燃燒。運輸過程中應防雨淋、防止日光曝曬、夏季應早晚運輸,防高溫。

5、EPS在儲存、使用、經營和運輸時,嚴禁與芳香烴、鹵代烴等有機溶劑混存、混運,并排除火種。

6、廢棄處理:處置前應參閱國家和地方有關法規。由于EPS顆粒為球形,泄漏在地面易引起滑倒而造成傷害。

常見的處理方法有a、干凈的粒子可重新使用,b、聯系塑料供應商,c、聯系塑料回收商,d、深層掩埋,e、焚燒爐焚燒等。

篇2:建筑工地防雷安全管理須知

在建筑工地中,尤其是高聳建筑物的建造中,常常會出現施工人員因為雷擊而出現身體遭受損害的情況,因此我們在進行安全管理工作的部署的時候,需要將建筑物上避雷針的安裝也作為重點工程的一部分。同時還要做好接地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雷電在形成的時候,巨大的能量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排出,防治施工人員在施工現場遭遇雷擊現象。1、施工現場的所有電氣設備金屬外殼必須用專用接地線連接。施工現場的電力系統嚴禁用大地作地線或零線。接地線由箱式變壓器零線引出,不得裝設開關或熔斷器。防雷接地的電氣設備必須同時做重復接地以保證接地電阻值達到要求。2、與電氣設備相連接的保護零線的截面積采用不小于2.5mm2的絕緣多股銅芯線。保護零線的統一標志為綠/黃雙色線,在任何情況下不得使用綠/黃雙色線做負荷線。3、現場埋地電纜與設備連接時嚴格按要求接線、相線分別為A相黃色、B相綠色、C相紅色,零線為淺蘭色,接地線為綠/黃雙色線。4、箱式變壓器重復接地電阻不得大于4Ω,其他接地線每一重復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不大于10Ω。手持式用電設備的保護零錢應采用絕緣良好的多股銅芯橡皮電纜。其截面積不得小于1.5mm2,其芯線顏色為綠/黃雙色線。5、施工現場內塔吊施工電梯井字架滑升模板的金屬操作平臺和需要設置避雷裝置的井字架、腳手架等,除做好工作接地外,還必須按規定做防雷接地,防雷接地采用-40×4鍍鋅扁鋼與大樓接地體相連,設備的金屬外殼及結構之間應保證可靠電氣連接。施工現場內塔吊、室外電梯、井字架及龍門架等機械設備若在相鄰建筑物、構筑物的保護范圍以外,則應安裝防雷裝置。6、各機械設備的防雷引下線可利用該設備的金屬結構體,但應保證良好電氣連接。

篇3:建筑全分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須知

建筑全分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從近年各種統計數據看,絕大部分建筑安全問題是出在全分包或部分分包的工地上,如何緩解全分包工地嚴峻的安全壓力,成為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和各級安全管理人員必須面對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家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筑業已成為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建筑企業的經營方式也越發多樣化,工程全分包就是其中之一,所謂全分包是指在中標承建工程的施工單位將其承建工程中的全部工程在法律和其他相關方的允許下委托給其他施工單位承建的行為。但是,在這種全分包管理模式越來越受歡迎的同時,建筑生產安全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據統計,20**年至2004全國建筑施工傷亡事故分別為1210起、1278起和1086起,死亡人數分別為1302人、1512人和1264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出在全分包或部分分包的工地上,如何緩解全分包工地嚴峻的安全壓力,成為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和各級安全管理人員必須面對的問題。

全分包安全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總包單位缺乏資源這里的資源指的是對工程進行全面控制的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

人力資源的缺乏表現是在現階段絕大多數的全分包施工過程中,總包單位往往只派很少的管理人員進駐,這就造成了在技術上,管理上的漏洞,留下了安全隱患。

這主要表現在:

1、派去的管理人員往往以監督者的身份出現在施工過程中,而不是以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在施工過程中,這就犯了安全管理的大忌—安全管理是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的,而不是坐在辦公室瞎想空想出來的。

2、總包單位的想法得不到很好、及時的落實,可能有些安全隱患被發現出來,但是總包單位沒有人力去處理,往往需要分包單位來完成,這就存在處理的時間差和處理的徹底性問題,而安全事故往往是在這個時間差和徹底性上發生的。

財力資源缺乏表現在在全分包工程中,總包單位往往對工程款是沒有絕對的控制權的,在工程款的使用上總包單位只是起一個傳遞的作用,這就造就了安全管理上的被動。

眾所周知,安全是需要投入的,只有在達到一定的投入后才可能控制物的不安全狀態,而物的不安全狀態正是建筑施工事故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可以說,只要控制了物的不安全狀態,建筑施工過程中的安全事故就會大大的降低。而現實情況是怎樣的呢,在現階段的建筑施工過程中,存在大量的物的不安全狀態的現象,不是這些物的不安全狀態不能被發現,而是分包商不進行投入,總包單位苦于沒有資金和其他原因等只好聽之任之,轉而從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上來控制安全事故,從而失去了控制安全事故的最好辦法。

分包企業安全意識淡薄現階段建筑行業的全分包模式非常盛行,引起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現階段建筑市場不規范,加之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行業利潤逐漸降低,投標模式以低價中標為主,利潤空間狹窄,總包單位如果按投標要求配置人員、機械設備、安全防護用品等,利潤會非常低,甚至虧本,還不如分包出去收管理費合算,這就給了分包單位機會,而也埋下了安全隱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對安全工作的認識不足,認為安全工作是總包單位的事,安全工作是表面工夫,只要和安全監督部門搞好關系就可以了,從而忽視了安全管理的本質,這就注定在安全投入上的嚴重不足,其中包括人力投入的不足和財力投入的不足。在現階段,絕大多數的的全分包單位是不管安全工作的,往往由一兩個總包單位的人員來管理,甚至出現身兼數職的情況。

財力的投入不足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對下級專業隊伍選擇上的側重點不同,在下級專業分包隊伍的選擇上,全分包單位首先考慮的的不是專業程度、人員配置、業績而是報價,只要報價足夠低,其他的都是次要的,這就造就了分包隊伍的專業素質低下,為后續的施工留下了安全隱患;二是在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上,在材料的選擇上分包單位考慮的是價格而不是品質,有時候為了節約資金甚至購買劣質材料,在材料使用上能省則省,甚至出現偷工減料的現象,所有這些直接造成了物的不安全狀態。

2、缺乏安全管理體制,安全管理是一門系統的工程,需要專門的部門和專業的人員來進行管理,而全分包單位往往連單獨的安全管理機構都沒有設置,即使有也要么是人員配置不足,要么是身兼數職,根本不可能科學而實際的制定符合自己單位的各種安全管理規定和制度,列出本單位的重大危險源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加之對施工現場缺乏了解,導致施工現場安全管理不到位或失控。改善不足的對策:

強化總包單位的職能和權力總包單位要從分包單位的選擇上和經濟上加強對施工過程的控制力度,另外,還要利用社會現有的各種資源加強對分包單位的控制力度。在分包單位的選擇上,總包單位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即收集和建立各種分包單位的檔案,其中包括該企業的資質、安全許可證、專業化程度、人員配置、機械設備配置、企業業績和過去幾年的安全生產狀況等,對安全不達標、不遵守合同等有劣跡的分包單位要首先排除在外,而不是單單看分包單位的報價和領導的個人喜好。

在經濟上加強控制是指在簽定分包合同時,從總造價中提出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安全備用金,一旦分包單位不能按要求履行安全責任時,總包單位可以直接動用這筆資金進行安全投入,保證安全生產,而不需要得到分包單位的同意,工程完工后根據實際情況將多余的備用金返還給分包單位。利用社會資源指的是利用安全監督部門、政府職能部門、社會媒介等對施工過程進行監督、視察和暴光等促進分包單位自覺的重視安全管理。

提高分包隊伍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管理水平在分包施工中,安全生產的真正主體是分包單位,要想真正控制和減少事故發生,必須從根本上改善分包單位的安全生產條件,規范分包單位安全生產行為,明確和落實分包單位的安全生產責任。

首先,分包單位要將自己的安全生產管理責任制度層層落實,并在和總包單位溝通后制定適合本項目施工的相關教育制度、安全技術交底制度、檢查制度、獎罰制度等各項安全制度,明確各層安全管理考核目標,嚴格要求員工不能只憑主觀感覺估計是否有危險,一切行為必須照章辦事,養成尊章守紀的良好的勞動習慣。

其次,組織員工開展安全生產政策法規、安全文化、安全技術、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能等系統安全培訓,增強全員的安全意識和素質,特別是是要提高農民工的安全意識,把建筑安全政策法規與安全行為準則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規范,從而降低事故發生率。

同時還要加大對安全技術研究的投入,提高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結構等復雜問題的危險預測和預防能力。建立重大事故應急救援處理預案,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帶來的經濟損失和減少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