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綜合管理工作標準作業規程制度
設備綜合管理工作標準作業規程
一、目的
從總體上確立物業管理處各類設備的管理要求,確保各類設備管理工作的統一、完整和完善。
二、適用范圍
適用于物業管理處管理的各類設備的綜合管理工作。
三、職責
1、機電維修部負責所轄小區的各類設備的日常管理工作。
2、辦公室負責各類設備檔案的管理工作。
四、程序要點
1、設備檔案的建立要求
(1)機電維修部應將管轄范圍內的所有設備建立臺賬(見附表),并在建檔后的3個工作日內將臺賬移交辦公室存檔。
(2)機電維修應將所轄物業內的所有設備進行設備標識及設備編號:
a、所有設備應單機單臺或按功能系統進行“設備標識”;
b、“設備標識”用標牌形式予以實施,標牌應有下列內容:
――設備名稱;
――設備編號。
c、設備編號按下列規則編制:
注意事項:1、設備流水號按物業點的設備總數流水編制。
2、同類型同系統設備的流水號碼應保持相對的集中和連續性。
d、標識的制作規范:
――標識材質用金屬薄板制作,表面拋光呈本色;
――設備編號用凹形字體,涂黑色磁漆;
――尺寸長*寬*厚為70MM*20MM*1MM。
(3)所有設備應按單機單臺或功能系統建立《設備卡》
(4)設備臺賬應保持與設備現行狀態一致,為此,設備管理人員應將諸如設備封存、停用、限制使用范圍、調遷、報廢和更換零部件及檢修情況及時分別在設備臺賬或設備卡片上予以登錄。
(5)《設備臺賬》和設備出廠和原件(合格證、說明書、保修協議等)統一由辦公室保存。
2、設備日常操作、運行、維修保養管理
詳見機電維修部各類設備操作、運行、維修保養管理標準作業規程。
3、設備的購置管理
(1)設備的購置包括原有設備的更新和新添購置。
(2)設備購置應遵循滿足服務提供需要的原則。
(3)設備購置的資金來源按相關法規或規定執行。
(4)設備更新需在原設備辦理了報廢手續后進行。
(5)新添設備由機電維修部提出服務用途或配套功能以及主要技術指標的需求。
(6)采購設備應遵循相關規定進行采購。
(7)采購設備到達公司后,由機電維修部進行清點核對,接收相關資料,并組織安裝調試或試運行。符合要求的,辦理驗收手續;不符合要求的,按合同或公司相關規定辦理。
(8)經驗收符合要求的采購設備按本條例相關規定納入臺賬,建立卡片等進行日常管理。
4、設備狀態標識
(1)機電維修部應對設備狀態進行標識,以防止因設備誤操作造成人員傷害和設備損壞。
(2)設備狀態分為運行、備用、停用、封存、報廢、檢修及嚴禁合閘等。
(3)正常運行中的設備不予標識。
(4)標識的方式方法:
a、設備狀態用標識牌進行標識,標識牌用300mm*150mm*3mm(長*寬*厚)的白色塑料板制作,字體為紅色一毫米塑料板粘于底板上;
b、設備狀態標識牌應在設備狀態確定后,由設備操作人員及時懸掛于應予標識設備的顯眼位置;
c、設備狀態改變,標識應隨之改變。
5、設備的停用和封存
(1)發現下列情況之一,設備應予停用或封存:
a、多余設備,含服務提供有再需要的設備;
b、設備功能已不能滿足提供服務需要的設備。
(2)停用或封存的設備應采用適當措施防止銹蝕、碰磕和其他形式對其狀態的損壞。
(3)機電維修部應定期(如一個季度)對停用或封存的設備進行檢查,以保持其適用性。
(4)設備主管人員應填寫設備停用或封存的報批單,經管理處經理批準后實施。
6、設備的報廢
(1)無修復價值的設備應予報廢。
(2)報廢設備應由機電維修部組級別鑒定。參與鑒定的人員應包括:設備主管人員、運行人員、品質部代表、管理處經理等。
(3)設備主管人員應填寫《設備報廢審批表》,經物業經理助理審核,經理審批后實施。
(4)需報廢設備在未獲報廢批準、實施前,應懸掛“待報廢”標識。
(5)報廢設備應及時撤離原安裝或使用場所,未撤離前應懸掛“報廢”標識。
(6)機電維修部應將批準的《設備報廢審批表》報公司財務部一份。
7、紅旗機房評比
(1)機電維修部主管負責定期組織相關人員對各類機電設備房進行流動紅旗評比。
(2)評比內容:地面潔凈度、墻面潔凈度、門窗潔凈度完狀況、管道潔凈完好狀況、設備表面潔凈度、設備性能完好狀況、檢修保養記錄、室內其他設備狀況、總體印象。
五、記錄
1、《設備臺賬》
2、《設備卡》
3、《采購設備驗收表》
4、《設備停用/封存/報廢/審批表》
5、《設備定點管理檢查表》
六、相關支持文件
機電維修部所有標準作業規程
幼兒園食品安全應急預案
篇2:安全責任制:設備管理部綜合管理員
1范圍
1.1本標準規定了**發電有限公司設備管理部綜合管理員在安全工作中應負的責任與要求,檢查與考核。
1.2本標準適用于**發電有限公司設備管理部綜合管理員的安全工作。
2引用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七十號)20**.06.29
《中國**集團公司系統安全生產責任制管理辦法》**集團制(2005)41號
《中國**集團公司安全生產工作規定》**集團制(2010)17號
《電力企業各級領導人員安全生產職責規定》電安生[1996]640號
《**股份有限公司發電企業主要生產管理崗位安全生產職責》[2006]95號
3安全工作應負的責任與要求
3.1在公司設備管理部正、副主任的領導下,對設備管理部綜合管理員的安全工作負責。
3.2認真貫徹執行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和上級有關指示和要求,把與管理員的安全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經主任批準后組織實施。及時糾正設備管理部管理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失職和違章行為。
3.3負責編制設備管理部管理員安全管理工作有關規定和規章制度,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進行修訂、補充、完善。
3.4正確履行本職工作,對本部門工資、獎金核算的準確性和內務管理的統計、文件資料的收集、錢物保管及發放的安全負責。
3.5負責對上級下發的文件、材料及其文稿打印和復印工作的質量負責。
3.6正確使用、維護好辦公設備,對其發生的設備事故、障礙和異常負責。
3.7積極參加公司的安全日活動和公司開展的各項安全活動,增強安全意識。
3.8在做清理保潔工作時,不得翻閱文件、信件等,對失密、泄密負責。
3.9做好辦公室的防火、防盜工作。
3.10積極參加公司舉辦的各項安全活動,不斷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安全防護能力。
4檢查與考核
4.1本標準由**發電有限公司安全監察部和設備管理部主任進行檢查與考核。
4.2本標準與《**發電有限公司經濟責任制》、《**發電有限公司工作標準》、《**發電有限公司安全工作獎懲標準》一并考核。
5附加說明
本標準由設備管理部、安全監察部起草
**
**
篇3:企業生產設備綜合管理規范
企業生產設備的綜合管理
1.設備及設備的特點
設備是指企業的有形固定資產,是企業可供長期(1年以上)使用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其原有實物形態,且價值在一定限額以上的勞動資料和其他物質資料的統稱。通常包括機器、裝置、爐窖、車輛、船舶、飛機等。設備是一種具有獨特性質的物體,既是一種由其他工作母機生產出來的產品,又是一種能在人類生產活動或其他活動中起到工具作用的物體。設備往往具有一定的使用壽命,在使用過程中發生使用費用,其自身價值亦會逐漸降低。
2.設備綜合管理的概念
設備綜合管理通常是指從設備的選擇、規劃、設計、制造或購置、安裝、使用、維修、改造、更新,直到報廢這一全過程的決策、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等一系列活動的統稱。
3.設備綜合管理的內容
(1)實行設備的全過程管理。(2)實行設備的目標管理。(3)實行設備的綜合管理。
(4)實行設備的可靠性、維修性設計。(5)實行設備的信息管理。(6)實行全員管理。
4.設備綜合管理的任務
(1)設備的前期管理。(2)設備運行過程中的技術管理。
(3)設備運行過程中的經濟管理。(4)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
5.設備前期管理的概念
設備前期管理是指從設備規劃、決策開始直到投入生產使用為止的期間,對設備進行技術和經濟的全面管理。
6.設備購置技術性評價
(1)生產性,即設備的生產效率,是指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數量。在考慮設備的生產效率時,首先應能滿足生產現狀的要求。
(2)可靠性,即設備在規定的條件下、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概率。
(3)維修性,即設備維護、保養和修理的難易程度。
(4)安全性,即設備對安全生產的保障能力。
(5)節約性,即設備節約資源的能力。
(6)環保性,即設備減少環境污染或改善環境的能力。
(7)成套性,即設備的配套能力。
(8)適應性,即設備適應不同工作條件,加工不同產品,完成不同工藝的能力。
(9)耐用性,即設備應具有一定的自然壽命。
7.設備購置的經濟性評價
(1)投資回收期法
購置設備需要投資。投資回收期,即為設備投資與采用該設備后的年凈收入(節約額)之比。比較不同設備購置方案的投資回收期,回收期越短,投資效果越好。
(2)年費用法
它是根據設備的壽命周期,把設備購置費(一次性投資)按復利利率換算為相當于每年的費用支出。年度總費用較低的設備購置方案為最優方案。
(3)現值法
它是根據設備的壽命周期,把設備的年度使用費用,按復利利率,換算成相當于設備購置年份(最初時點)的一次性投資支出。
8.設備購置決策
(1)自制或購買決策分析。
(2)首先必須明確其目的,明確企業對設備的需求。其次,設備自制需要企業具有比較雄厚的技術、經濟實力。
(3)租賃與購買決策分析
租賃可以減少企業的長期資本支出,減少貸(借)款利息,及時取得生產所需設備,并減少了設備陳舊過時的風險。但是,由于設備租賃只能根據合同規定取得租賃期內的設備使用權,無權根據生產需要對設備進行改造;租賃期限有一定要求,一般不得低于兩年;租賃設備支付的租金總額可能高于設備購置價格等。
(4)必須進一步進行租賃與購買的經濟性評價。
9.設備后期管理的概念
設備后期管理的概念是指設備運行過程中的綜合管理。包括:設備的合理使用、維護、檢查、修理以及設備故障管理等技術性內容。
10.設備ABC分類的概念
為了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能,避免平均使用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費,對設備進行分類,不同類別的設備,采用不同的管理和維修對象與措施。
11.有形磨損的概念
是指設備在投入生產使用后,由于設備配合表面在外力作用下的相互接觸、摩擦、振動和疲勞,以及化學反應的作用,設備的實體會逐漸磨蝕、損耗、變形,甚至老化、斷裂。
12.無形磨損的概念
是指由于經濟或技術的原因而使設備貶值所產生的損耗。
13.設備故障的概念
是指設備或其零部件在使用過程中,喪失規定功能的不正常現象。
14.設備故障的分類
按設備故障發生的速度,可把故障分為兩類,即突發性故障和漸發性故障。
突發性故障,又稱損壞性故障,一般是由偶然性因素和意外性因素造成的。漸發性故障,又稱劣化性故障,是指由于設備性能逐漸降低、劣化而引起的故障。
15.設備維護的概念
設備的維護是指為保持設備的良好技術狀態,延長使用壽命,保證設備正常運行的一系列作業。
16.設備修理的概念
設備的修理是指修復由于正常原因或非正常原因而造成的設備故障或精度劣化,通過修復或更換磨損、老化的零件,調整或恢復原有技術性能,故障排除等項技術活動,補償設備的物理磨損,恢復精度,提高效率,延長使用壽命,保持生產能力,以維護生產系統的正常運轉。
17.設備的磨損規律
第一階段--初始磨損階段。第二階段--正常磨損階段。第三階段--急劇磨損階段。
18.設備的故障規律
設備故障規律是指設備在壽命周期內,故障的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設備的故障規律分為三個階段:初始故障期、偶發故障期和劣化故障期。
19.設備維護保養制度
(1)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2)一級保養。(3)二級保養。
20.設備修理制度
(1)計劃預修制。(2)計劃保修制。(3)預防維修制。
(4)其他維修制(生產維修、改善維修、預知維修)。
21.設備的合理使用
(1)根據企業的生產特點和工藝要求,合理配備各種類型的設備。
(2)保持設備的工作精度。
(3)建立健全合理使用設備的規章制度和相應的責任制。
(4)加強生產現場管理,為設備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5)培訓操作者。
22.設備更新的概念
設備更新是指用技術上更先進、經濟效益更顯著的設備,替
換技術上陳舊落后、不能再繼續使用、經濟上不宜再繼續使用的設備。
23.設備改造的概念
設備的技術改造是指運用當代科學技術成果,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對原有設備進行局部改造,以改善其技術性能,提高其綜合效率,補償其無形磨損,使其局部或全部達到當代新設備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