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壓力加工危險因素識別規程

壓力加工危險因素識別規程

2024-07-18 閱讀 3608

壓力加工是機械制造的基礎工藝之一,在工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壓力加工工藝亦稱鍛壓工藝,即利用壓力機和模具,使金屬及其他材料在局部或整體上產生永久變形。壓力加工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彎曲、脹形、拉伸等成形加工,擠壓、穿孔、鍛造等體積成形加工,沖裁、剪切等分離加工,以及成形結合、鍛造和壓接等組合加工等。它是一種少切削或無切削的加工工藝。由于壓力加工效率高、質量好、成本低,它廣泛應用在汽車、電氣和航天航空等生產部門。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采用鍛壓工藝取代機械切削加工工藝,使鍛壓機械在機床中的比例增大,其中,以曲柄壓力機的數量和品種最多。壓力機(包括剪切機)是危險性較大的機械,通常被稱為"老虎機",發生操作者的手指被切斷的數字是驚人的。壓力加工的人身安全受到關注,一直是勞動安全工作比較突出井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

從勞動安全衛生角度上看,壓力加工的危險因素主要是噪聲和振動對作業環境的影響,以及機械危險對操作者的傷害,其中以機械傷害的危險性最大。

1.噪聲危害

壓力機是工業高噪聲機械之一。其噪聲主要是機械噪聲,噪聲來自傳動零部件的摩擦、沖擊、振動,離合器結合時的撞擊;工件被沖壓時的噪聲,以及工件及邊角余料撞擊地面或料箱的噪聲等。現在比較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一是給傳動系統加防護罩,可使噪聲級下降5~8dB;二是作業人員佩戴聽力護具,例如耳塞、耳罩等耳部防護用品,可以大大減少噪聲對聽覺的危害。

2.機械振動危害

機械振動主要來自沖壓工件的沖擊作用,尤其是手持工件操作時,手和臂受振更甚。人體受到的影響表現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長時間處于振動環境中,人就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厭煩,注意力難以集中,操作動作的準確性下降。沖擊振動還會導致設備的材料疲勞,連接松動,并使周圍其他設備的精度降低。

3.機械傷害

壓力機在沖壓作業過程中,使人員受到沖頭的擠壓、剪切傷害的事件稱為沖壓事故。沖壓事故發生頻率高、后果嚴重,是壓力加工最嚴重的危害。機械傷害還包括與其他運動零件的接觸傷害、沖壓工件的飛擊傷害等。

篇2:建筑公司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和環境因素識別和評價控制工作程序

建筑公司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和環境因素識別和評價控制程序

1目的

辯識公司范圍內的職業健康安全相關的危險源和環境因素,評價其風險程度,環境影響大小,確定重要危險源和重要環境因素,為體系建立和運行提供依據,并進行有效控制。

2范圍

適用于公司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服務管理管理活動中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的管理,包括:

--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

--作業場所內所有人員的活動;

--作業場所內所有的設施、設備;

--能夠控制及可望對其施加影響的因素。

3職責

3.1工程部是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和環境因素控制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和督促公司各部門以及相關供方進行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和環境因素的辯識和評價、風險評價、風險控制和因素控制的策劃。

3.2工程部負責工程現場環境因素辯識和評價、風險評價、風險控制和因素監督與控制。

3.3各部門負責公司各自辦公區內的環境因素的辯識。

3.4各部門負責本部門職能范圍的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資料收集整理,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策劃和環境因素識別,并統一將相關信息傳遞到工程部。

3.5管理者代表組織對公司重要危險源、不可接受的風險和重要環境因素進行評價,并制定控制措施。

4管理內容與方法

4.1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辯識、環境因素的識別方法:

4.1.1主要通過現場觀察、人員活動、設備的運行狀況,以及相關方的意見等作為依據。

4.1.2辯識和判定時應考慮:

--兩種活動:常規活動和非常規活動;

--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

--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

--七種職業健康安全危害:機械、電氣、化學、輻射、熱能、生物、人機工程;

--七種環境因素:大氣、水體、土壤、噪音、廢物、資源和能源、其他。

4.1.3根據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相關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標準,對照公司項目的特點,對可能造成施工現場人員傷亡、設備損壞,環境污染及資源浪費等產生影響的所有危害進行分析、辯識,評價,確認其危害,工程部在此基礎上,組織公司有關部門、人員編制《危險源清單》、《環境因素清單》,并按各部門情況,匯總后再將《危險源清單》、《環境因素清單》遞交各部門確認。

4.2職業健康安全風險、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原則、方法:

4.2.1重要環境因素評價:

4.2.1.1直接評價法:

--超標排放;

--危險廢料;

--相關方投訴。

4.2.1.2環境影響因素評分法(見表1):

當Σ=a+b+c+d+e+f+g+h+j≥35時確定為重要環境因素。

表1環境影響重要度評價權分數確定準則

影響的類型影響的重要度分值備注

a影響環境的范圍涉及周圍地區10

本組織管理范圍內5

本崗位管理范圍內1

b環境影響的嚴重程度影響極為嚴重10

影響程度中等5

幾乎對環境無影響1

c環境影響的持續時間影響持續持久10

影響持續數日5

影響持續瞬時(短暫)1

d環境影響的概率已經或正在發生10

較易發生5

幾乎無發生可能1

e影響企業形象對企業形象有損10

對企業形象稍損5

對企業形象無損1

f技術改善難度難以接受10

可以接受5

容易解決1

G危險程度有較大危險10

有中等危險5

幾乎無危險1

h能、資源使用量超出正常使用量10

接近正常使用量5

正常使用量1

j可利用程度幾乎不利用10

利用率不高5

完全不利用1

4.2.2風險評價及風險等級評定準則;

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D=LEC)對每一項危險源所帶來的風險進行評價,并確定風險等級。

4.2.2.1風險評價(見表2)

表2風險評價表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

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分數值頻繁程度分數值后果

10完全可以預料10連續暴露100大災難,許多人死亡

6相當可能6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40災難,數人死亡

3可能,但不經常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15非常嚴重,一人死亡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2每月一次暴露7嚴重,重傷

0.5很不可能,可能設想1每年幾次暴露3重大,傷殘

0.2極不可能0.5非常罕見地暴露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健康安全要求

0.1實際不可能

注:風險值D=L×E×C

4.2.2.2危險程度和風險等級劃分準則

表3危險程度及風險等級劃分準則

D值等級危險程度

>320Ⅰ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160-320Ⅱ高度危險,需立即整改

70-160Ⅲ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20-70Ⅳ一般危險,需要注意

<20Ⅴ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注:Ⅱ級以上確定為重要危險源及不可承受的風險

4.3評價人員

從事危險源辯識、環境因素識別的人員應接受評價準則專項培訓,并應具備:

--具備相應的施工管理專業知識和安全、環境管理的基礎知識;

--了解GB/T28001標準及GB/T24001標準的內容;

--了解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

>4.4辯識步驟

4.4.1危險源及環境因素辯識

各有關部門應對本部門及供方所有施工設備、設施、危險品、服務、作業活動、人員情況、可能產生的環境因素和危險源進行調查。

4.4.2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和重要環境因素評價

4.4.2.1工程部組織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和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并形成《危險源清單》、《重大危險源清單》、《環境因素清單》及《重要環境因素清單》。

4.4.2.2《重大危險源清單》、《重要環境因素清單》將作為公司制定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的依據之一,采取相應的措施,實施控制,消除或降低危害。

4.5危險源辯識和環境因素的更新

在下列情況下,《危險源清單》、《重大危險源清單》、《環境因素清單》、《重要環境因素清單》應進行更新:

--危險源和環境因素或對其的控制發生較大變化;

--可望對其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發生較大變化;

--相應的法律法規的變化(包括頒發、修訂、替代、廢止等情況);

--公司經營活動的重大調整和變化;

--新項目、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使用;

--相關方的抱怨明顯增多時;

--發生重大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事故、事件和不符合時。

5相關文件

《事故、事件調查、不符合控制程序》

《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法律法規控制程序》

《監測和測量控制程序》

《工程安全管理規定》

6相關記錄

《危險源清單》

《重大危險源清單》

《環境因素清單》

《重要環境因素清單》

篇3:職業危險因素識別檢測管理制度

1.目的

為提高對本單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強度),確保其符合國家職業接觸限值要求,以達到控制職業病危害風險的目的,制定本制度。

2.職責

安全生產主管部門負責指導和管理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和檢測工作。

3.協助機構

生產經營部門。

4.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方法

4.1根據生產工藝流程和使用的物品的性質來識別有害成分。

4.2根據生產機器設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成分進行識別。

4.3通過委托職業衛生技術服務部門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檢測來識別。

5.識別后的處理

5.1檢查識別出的職業病危害項目是否已經如實向當地衛生部門申報,如未申報應及時申報或補充申報,并保留申報回執。

5.2發現有利于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時,及時上報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申請替代現有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材料。

5.3發現存在《高毒物品目錄》里的毒物,或者經常發生職業病事故的高危險化學品時,檢索有無低毒或無毒的替代品。若有,及時上報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申請替代。若無,當及時上報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申請通過工程控制(如改善工藝流程和加強防護設施)、行政控制(如減少接觸時間)、加強個人防護等途徑來預防職業病危害事故的發生。

6.檢測項目的確定

6.1參照《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根據工作場所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確定檢測項目。

6.2若工作場所中存在《高毒物品目錄》所列出的項目,工作場所中存在三氯乙稀、正已浣,應作為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的重點項目。

6.3檢測項目經所委托的檢測機構現場調查確認。

7.檢測機構的確定

應委托具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資質的機構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識別、風險評估及檢測。

8.檢測周期的確定

8.1按照《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第二十六條要求,對《高毒物品目錄》所列出的項目及三氯乙稀、正已浣,每半年至少檢測一次。

8.2其它職業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檢測一次。

8.3對檢測結果有不符合職業接觸限值(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情況下,必須按衛生部門規定的期限進行整改,直至檢測合格為止。

9.檢測結果的記錄、報告和公示

9.1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應建立檢測結果檔案。

9.2每次檢測結果應及時上報本單位主要負責人及所在地衛生部門。

9.3每次檢測結果應及時公示,公示地點為檢測點及人員較集中的公共場所(如食堂),公示內容包括檢測地點、檢測日期、檢測項目、檢測結果、職業接觸限值、評價等。

10.檢測費用列入職業病防治經費開支。

11.職業衛生管理機構負責對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和檢測情況的內部審核,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并監督。

9附則

本制度自發布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