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崗位危險源辨識防范措施
機電崗位危險源辨識與預防崗位崗位危險源預防措施井下配電工1、帶電的設備觸電傷人
2、硐室裂皮砸傷
3、電氣火災燒傷
4、拆卸、安裝設備碰傷1、保持絕緣用具齊全、完好,不擅自接觸電氣設備
2、遠離裂皮地點,保護自身安全
3、保持消防器具齊全、完好,停在進風側,積極滅火
4、避免在可能發生設備傾倒或掉落的地方走動、停留井下電鉗工1、電氣火花擊傷
2、帶電的設備、電纜觸電傷人
3、電氣火災燒傷
4、搬運、吊裝設備碰傷
5、外露的轉動和傳動部位絞傷1、切斷電源,檢查瓦斯,嚴格按章作業,保持設備清潔
2、保持絕緣用具和使用工具齊全、完好,嚴格按規程操作
3、保持消防器具齊全、完好,發生火災要停在進風側
4、捆綁牢靠,輕裝輕放,嚴禁在可能發生設備傾倒的地方走動
5、加裝護罩或遮攔等防護設施,停機檢修必須閉鎖開關水泵司機1、外露的轉動和傳動部位絞傷
2、帶電的設備觸電傷人
3、機房裂皮砸傷
4、電氣火災燒傷
5、拆卸、吊裝設備碰傷1、加裝護罩或遮攔等防護設施,運轉時保持安全距離
2、嚴格按規程操作,不擅自接觸電氣設備
3、遠離裂皮地點,保護自身安全
4、保持消防器具齊全、完好,停在進風側,積極滅火
5、避免在可能發生設備傾倒或掉落的地方走動、停留壓風機司機1、外露的轉動和傳動部位絞傷
2、高溫油、氣燒傷
3、帶電的設備觸電傷人
4、機房裂皮砸傷
5、電氣火災燒傷
6、拆卸、安裝設備碰傷1、加裝護罩或遮攔等防護設施,運轉時保持安全距離
2、發生漏油、漏氣現象,要立即停機檢查,排除故障
3、嚴格按規程操作,不擅自接觸電氣設備
4、遠離裂皮地點,保護自身安全
5、保持消防器具齊全、完好,停在進風側,積極滅火
6、避免在可能發生設備傾倒或掉落的地方走動、停留提升機司機1、外露的轉動和傳動部位及鋼絲繩絞傷
2、帶電的設備觸電傷人
3、電氣火災燒傷
4、拆卸、吊裝設備碰傷
5、攀高作業摔傷1、加裝護罩或遮攔等防護設施,運轉時保持安全距離
2、嚴格按規程操作,不擅自接觸電氣設備
3、保持消防器具齊全、完好,停在上風側,積極滅火
4、避免在可能發生設備傾倒或掉落的地方走動、停留
5、佩帶好防護用具抽風機司機1、外露的轉動和傳動部位絞傷
2、帶電的設備觸電傷人
3、電氣火災燒傷
4、登高作業摔傷1、加裝護罩或遮攔等防護設施,運轉時保持安全距離
2、嚴格按規程操作,不擅自接觸電氣設備
3、保持消防器具齊全、完好,停在上風側,積極滅火
4、給通風機注油上下梯子時要做好自身防護工作礦燈充電工1、調制酸性電解液燒傷
2、帶電的設備觸電傷人
3、制作蒸餾水燒傷
4、擦洗、擺放礦燈和自救器碰傷1、操作時防護用具要穿戴齊全,嚴禁向硫酸內倒水
2、嚴格按規程操作,不擅自接觸電氣設備
3、與蒸餾鍋保持安全距離
4、擦洗、擺放礦燈和自救器要輕拿輕放猴車司機(修理工)1、外露的轉動和傳動部位絞傷
2、鋼絲繩斷絲嚴重或插接頭有抽頭現象擠傷
3、拆卸、吊裝設備碰傷
4、帶電的設備觸電傷人
5、電氣火災燒傷1、加裝護罩或遮攔等防護設施,停止運行必須閉鎖開關
2、立即停機,排除故障
3、避免在可能發生設備傾倒或掉落的地方走動、停留
4、嚴格按規程操作,不擅自接觸電氣設備
5、保持消防器具齊全、完好,停在上風側,積極滅火皮帶司機1、外露的轉動和傳動部位絞傷
2、皮帶損傷或接頭開裂嚴重斷帶傷人
3、皮帶上的“四超”物料碰傷或擠傷
4、帶電的設備觸電傷人
5、電氣火災燒傷1、加裝護罩或遮攔等防護設施,停止運行必須閉鎖開關
2、立即停機,排除故障。
3、立即停機,去除“四超”物料
4、嚴格按規程操作,不擅自接觸電氣設備
5、保持消防器具齊全、完好,停在進風側,積極滅火液壓泵司機1、外露的轉動和傳動部位絞傷
2、拆卸、吊裝設備碰傷
3、帶電的設備觸電傷人
4、電氣火災燒傷1、加裝護罩或遮攔等防護設施,運轉時保持安全距離
2、避免在可能發生設備傾倒或掉落的地方走動、停留
3、嚴格按規程操作,不擅自接觸電氣設備
4、保持消防器具齊全、完好,停在進風側,積極滅火機修工1、搬運、吊裝設備碰傷
2、外露的轉動和傳動部位夾傷
3、油脂著火燒傷
4、帶電的設備觸電
5、使用工具的誤操作1、捆綁牢靠,輕裝輕放,嚴禁在可能發生設備傾倒的地方走動
2、設備試運轉時要保持安全距離,并采取必要的臨時防護措施
3、油脂附近杜絕明火
4、不擅自接觸電氣設備
5、保護自身安全,杜絕意外傷害電修工1、帶電的設備觸電
2、電氣火災燒傷
3、搬運、吊裝設備碰傷
4、使用工具的誤操作1、保持絕緣用具和使用工具、儀器齊全、完好,嚴格按規程操作
2、保持消防器具齊全、完好,積極滅火
3、捆綁牢靠,輕裝輕放,嚴禁在可能發生設備傾倒的地方走動
4、保護自身安全,杜絕意外傷害電焊工1、電弧、氣焰燒傷
2、氧氣、乙炔瓶安全間距不足炸傷
3、帶電的設備、纜線觸電
4、搬運、移動工件碰傷
5、高溫工件燒傷1、防護用具配戴齊全,保持安全距離
2、保持氧氣、乙炔瓶的安全間距
3、不擅自接觸電氣設備
4、輕裝輕放,嚴禁在可能發生傾倒的地方走動
5、高溫工件冷卻后方可搬運配電工1、帶電的設備觸電
2、上下樓梯摔倒、扭傷
3、電氣火災燒傷
4、拆卸、安裝設備碰傷1、保持絕緣用具齊全、完好,不擅自接觸電氣設備
2、遠離危險地點,保護自身安全
3、保持消防器具齊全、完好,停在進風側,積極滅火
4、避免在可能發生設備傾倒或掉落的地方走動、停留皮帶輸送機1、電機皮帶輪的轉動部位夾傷
2、電機電器部位漏電傷人觸電
3、皮帶運輸巷煤塵超限發生火災燒傷
4、原煤倉瓦斯積聚燒傷或炸傷
5、跨越或乘坐運行中的皮帶摔傷或拉傷
6、皮帶機頭、機尾、托輥轉動部位夾傷1、運行中禁止靠近電機皮帶輪
2、禁止用水沖洗或用濕布擦洗觸摸電器設備
3、按時清掃或沖洗煤塵
4、確保風機運行正常
5、嚴禁跨越皮帶或在皮帶上站、行、坐、臥
6、皮帶運行中嚴禁靠近轉動部位積煤或更換托輥刮板輸送機1、運轉中的刮板輸送機、破碎機夾傷
2、電機、分線箱、開關、按鈕、控制盤觸電
3、刮板輸送機、機頭、機尾及破碎機的轉動部位夾傷1、禁止損壞各防護裝置
2、嚴禁在無行人過橋的情況下跨越刮板機或乘坐刮板機
3、禁止用水沖洗或用濕布擦,觸摸電器設備
4、禁止靠近轉動部位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