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礦邊坡管理辦法規范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1條?邊坡滑坡是露天礦安全生產的重大隱患之一,露天礦邊坡的穩定與否,是直接關系到煤礦能否正常生產的重要前提。露天礦邊坡研究與治理工作是煤礦技術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了加強露天礦邊坡管理工作,確保安全生產,根據《露天煤礦邊坡管理暫行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2條?露天礦邊坡管理的基本任務是:
1、開展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工作,查明影響邊坡穩定的各種地質條件及其它因素。
2、為露天礦采剝工程設計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資料,每年對已經出現的邊坡滑落和變形預報提出整治方案,并做好施工中的管理工作。
3、不斷總結露天礦邊坡管理經驗,搞好露天礦邊坡管理工作。
第3條?局科技處作為邊坡管理的職能部門,必須做到:
1、成立露天礦邊坡管理小組,指定專人負責,每季度作出邊坡監測分析報告,報有關部門。
2、定期進行地下位移監測,掌握第一手資料,應用計算機進行邊坡位移分析。
3、督促兩礦健全邊坡管理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按期進行邊坡觀測,及時提供觀測數據。
第4條?邊坡管理作為生產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局、礦生產部門必須做到:
1、把邊坡管理工作納入日常生產管理,負有業務保安責任。
2、年度、季度采剝設計、計劃必須提出確保邊坡穩定的技術措施。
3、加強生產現場管理,工作面必須放線開挖、排土,嚴禁出現超高臺階,加強工作面水的管理,如發現不按設計施工或違反規定以及出現滑坡險情時,有權責成兩礦及時處理,在緊急情況下,有權停止有滑坡險情或險情危及區域的生產或施工作業,以保證安全。
第5條?邊坡滑落作為煤礦重大災害事故之一,局、礦安全部門必須做到:
1、把邊坡管理工作納入日常安全監察工作,負有業務保安責任。
2、督促檢查兩礦落實年度采剝設計、計劃提出的邊坡穩定技術措施。
3、在安全檢查中,如發現不按設計施工或違反規定以及出現滑坡險情時,責成有關部門及時處理,在緊急情況下,有權停止有滑坡險情或險情危及區域的生產或施工作業,以保證安全。
第6條?兩礦應在局長和主管副局長的領導下,建立地質、測量、采礦等工程技術人員參加的邊坡管理機構,從事邊坡管理、科研工作。
第二節?地質測量
第7條?根據露天煤礦邊坡不同區段的軟弱結構面(包括軟弱層面、節理面、斷層面等)發育程度、含水情況及與其空間關系,每8~10年劃分一次邊坡類型。
Ⅰ型:穩定型
1、以堅硬巖層為主,軟弱結構層(面)不發育,有很少的軟弱結構層(面)或層間距很大(>30m)。
2、軟弱結構層(面)傾角大于采場最終邊坡角,小于軟弱結構層(面)的內摩擦角。
3、軟弱結構層(面)走向與采場最終邊坡走向的夾角接近。
4、巖體構造簡單,含水性差,透水性強,不影響邊坡穩定。
Ⅱ型:基本穩定型
1、堅硬巖與軟巖互層,軟弱結構層(面)發育,軟弱結構層(面)多或層間距較小(15-30m)。
2、軟弱結構層(面)傾角等于或稍大于采場最終邊坡角。
3、軟弱結構層(面)的走向與采場最終邊坡走向的夾角大于30°。
4、巖體構造不復雜,含水性中等,對邊坡穩定有一定影響。
Ⅲ型:不穩定型
1、堅硬巖與軟巖互層,軟弱結構層(面)極發育,軟弱結構層(面)很多或層間距很小(<15m)。
2、軟弱結構層(面)走向與采場最終邊坡角,大于軟弱結構層(面)的內摩擦角。
3、軟弱結構層(面)傾角小于采場最終邊坡角,大于軟弱結構層(面)的內摩擦角。
第8條?邊坡巖移的觀測工作,應采取多種方法進行,搞好地質測量監測配合,注意引進新技術、新儀器,研究新方法,采用測量方法觀測,其方法、精度要求執行煤炭部頒發的《煤礦測量規程》的規定。
第9條?在雨季前,對有滑動跡象的邊坡,要提出預報和處理意見,并采取有效措施。對生產及地面大型設備或固定建筑物,有嚴重威脅的滑坡與滑坡跡象地段,要及時向主管局領導和有關部門匯報,報上級機關。
第10條?對已出現的滑坡、有滑坡跡象及預計滑坡的危險區,必須進行巖移監測,監測工作采取專業小組與兩礦監測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對Ⅲ型采場必須設專門小組進行長期巖移監測工作,及時提供信息,不斷總結經驗。
第三節?設?計
第11條?露天礦的長遠設計、階段性設計或改造設計都應包括邊坡設計內容及其費用,各級領導審批設計時,應一并審批相應的邊坡設計。
第12條?年度采剝設計和單項工程設計必須保證邊坡穩定,特別對Ⅱ、Ⅲ型邊坡有關的各項工程,都必須有完整的工程設計,設計要包括邊坡穩定計算和分析。如不穩定則應做出必要的防滑工程設計,其工程費用要列入工程總概算中。
第13條?邊坡穩定驗算、邊坡穩定計算方法需經主管局領導批準,方能計算穩定系數值及其參數。
第14條?凡與邊坡穩定有關的各項工程,必須嚴格履行會簽手續,不經主管局領導批準的,一律不準施工。如需修改已批準的設計,應由原設計單位提出修改設計,重新進行穩定性計算分析,經原審批單位批準后方可施工。
第15條?排土場設計應根據排土工藝和對邊坡穩定的要求,做出相應的邊坡穩定性分析,尤其是排土機排土場。
第四節?施?工
第16條?對于Ⅱ、Ⅲ型采場,與邊坡有關的各項工程,必須在施工前下發必要的圖紙,嚴格按設計規定的程序、境界和方法施工,在實際施工中注意分析、研究邊坡穩定狀態,工程竣工后提交竣工圖,竣工報告中應寫明邊坡穩定狀態分析意見,經會簽后存檔,并報工程審批單位備案。
第17條?凡與邊坡穩定有關的各項工程,必須根據設計的要求,提前或同時進行防滑工程施工。
第18條?臨近采場最終邊坡或到界臺階的最后一個采幅的穿孔,爆破和采剝工作應做出單項設計或技術措施。各露天礦都要研究適合本礦條件的爆破參數,推廣一些比較先進的爆破技術或其它減震措施。
第19條?工程施工測量應嚴格執行《煤礦測量規程》,保證測量精度。
第五節?整?治
第20條?水是造成邊坡滑坡的主要因素。對于地下水威脅邊坡穩定的區域,需進行必要的疏干工作,如開挖疏水溝或攔截水溝,鉆孔放水及群孔抽水等。
第21條?在采場、排土場周圍,建立完整的防排水系統。每年雨季前,應進行全面檢查、維修。
第22條?為維護邊坡完整,防止邊坡滑落,禁止任何單位及個人在到界邊坡上亂挖亂采,如遇因此而發生的邊坡滑落,要追究當事者個人責任。
第23條?對礦坑內的明火,應采取必要的滅火措施予以消除,保證礦坑無明火。
第24條?對局部不穩定的邊坡,必須采取弱層爆破、削坡減載、邊坡加固(護坡、擋墻、抗滑樁、表面噴水泥砂漿)等措施,或采取不切弱層、預留防滑煤壁的方法進行處理。
第25條?臺級到界后,要清掃浮石,將臺階修整好,具體要求按《到界臺階管理實施細則》執行。
第六節?邊坡科研
第26條?邊坡科研是露天礦科研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礦務局每年應根據實際情況撥出一定科研費用,進行邊坡科研工作。
第27條?建立邊坡試驗設施,購置必要的設備、儀器,開展系統的邊坡科研工作,可采取與有關院校、科研單位合作的方法。
第28條?各級領導應將邊坡管理列入工作日程,有計劃的舉辦邊坡技術管理短訓班、學術討論會,大力推廣邊坡研究新成果,了解掌握國內外邊坡管理新動態。每年組織一次邊坡管理經驗交流會。
篇2:小露天礦山采場邊坡排土場災害應急救援預案
露天采場邊坡及排土場,易發生災害,要求必須做好監視巡檢工作,一旦出現險情及大規模垮塌,形成災害,立即向礦及縣安監局報告,同時啟動應急救援機構,并組織全礦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搶險救災。
一、組織機構:成立應急救災指揮部
指揮長:高紀章
副指揮長:帖福壽
成員:劉述田呂恒友賴照云
救災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礦部,指揮長由礦長高紀章擔任。
聯系電話:0838-3400376
成員分工原則上按現在崗職權各盡其責,全力投入搶險救災,同時接受指揮部統一調遣。
二、救災搶險設備安排:礦山的推土機、挖掘機、裝載機、礦用汽車以及礦部小車到礦部停靠聽候差遣。
三、后勤保障:后勤人員負責做好通訊聯絡,供電照明及救災人員生活安排,物資供應部門,優先保證搶險物資供應,并日常做好必要的儲備和設備維修。
四、與當地就近的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和礦山救擴隊簽訂礦山應急救援協議。
五、緊急行動:當得知災情報告時,指揮部在了解基本情況后,利用可能的通訊設備,通知指揮部成員,立即起動本預案,同時向主管部門及安監部門報告,指揮長趕往現場,親臨指揮。
六、搶險救災措施:
1.指揮部應盡量控制災情發展,減少損失,必要時請求政府組織災害危及區域的居民迅速撤離現場,搬出危及區域的人員及財產。
2.設定警戒區域、布置警哨,嚴禁閑雜人員及設備進入受災現場。
3.帶領人員及工具盡可能地疏通災害道路及溝渠,防止災害事故擴大。
4.如有受傷人員立即組織救護,并聯系對口應急救援機構進行現場搶救或外送醫院救治。
5.若有遇險,首先集中力量搶險清理出現場受災人員及設備。
6.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現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