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商業樓火災危險性火災預防措施

商業樓火災危險性火災預防措施

2024-07-17 閱讀 5512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中小城鎮的發展和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斷提高,各種商業門面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城鎮新建的沿街或沿道路的建筑,其建筑底層絕大部分為商業用房,城鎮原有的沿街或沿道路建筑,建筑底層大都也改建成了商業用房,這些商業門面房大都附設在民用建筑內,我們一般統稱為商住樓。筆者在工作中發現,此類建筑雖然樓層不高、分隔面積較小,但由于其在新建、改建、擴建和內部裝修的消防設計上呈現一些新特點,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因未能很好地解決而導致火災事故不斷。

商住樓相對一般建筑一般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建筑面積不大,一般為幾十或幾百平方米不等,但建筑樓層高度越來越高,一般建筑底層樓層高度為3—5m,而商業門面房底層樓層高度達4—9m,由于樓層高度高,開發商或建設單位就將此作為賣點,吸引買家對其進行隔層裝修和改建。底層建筑到了租賃戶或經營戶手中,一般情況下可分隔成2層,樓層高的甚至可分隔成3層,有的甚至可在中間形成一個小中庭。二是經營品種和項目的多樣性,火災荷載有大有小。百貨店、副食店、糧店、飲食店、美容美發店、網吧、茶樓、卡拉OK房、打字復印、服裝、裝飾裝修材料店、家庭小作坊等應有盡有,且商業門面房改建公共娛樂場所和易燃易爆場所的屢見不鮮。三是裝修材料的多樣化,為了商業需要,最大程度地吸引顧客而贏利,商業門面房往往因造型和突出藝術效果而采用大量可燃裝修材料進行裝修改造。四是改建的隨意性,由于商業門面房經營項目的多樣化,同一間門面房今天可能是美容美發店,明天可能就換成了卡拉OK房,由于經營需要的不同,業主往往在門面房內隨意改建、搭建和內部裝修。五是商業門面房的經營者多為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其消防安全意識普遍不高,他們重視消防安全的程度可想而知。

正因為具備了上述特點,導致商住樓的存在多種火災危險性:一是由于底層樓層分隔引起的安全出口數量不足,底層改建中,業主一般僅增設一部樓梯,對于建筑面積超過50m2的建筑,依據規范,其安全出口數量明顯不足。若另設安全出口,對于大多數建筑來說,由于建筑結構的局限,很難達到規范規定的要求;二是改建后極易形成“三合一”建筑,一部分建筑經改造后,往往底部為經營用房,以上部分分隔后用作倉庫、住宿、廚房等功能用房,形成了倉庫、經營、住宿于一體的典型“三合一”建筑;三是消防設施的設置困難,由于商業門面房都分成了各自的單元,室內消火栓究竟設在何處才能方便使用和管理,若設在門面房內,雖便于管理,但不方便使用,若設在室外的墻上,雖方便使用,但管理上不便;再則,門面房本身是按一層進行設計的,其消防設施的設計均按一層進行考慮,若在底層加層后,其建筑滅火器、室內消火栓、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火災應急照明、疏散指示標志等消防設施在按一層考慮的基礎上進行增加,往往會遇到困難,大多情況下不易落實。四是改建裝修過程中極易降低建筑物的耐火等級。樓梯往往采用木質或未經防火處理的鋼樓梯,分隔的樓板有時采用木板或鋼質材料,因造型和突出藝術效果而采用的大量可燃裝修材料等都人為在降低了建筑本身的耐火等級,達不到原設計一、二級耐火等級的要求。五是出于防盜的考慮,底層門窗周圍安裝的防盜網、卷簾門等防盜設施,在火災情況下影響火場逃生。因此,對于這類建筑應嚴格按照技術規范進行設計、審核,并從嚴加強消防監督管理。

在調查中發現,各地在對此類建筑的防火設計、審核過程中,適用規范標準不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問題,有的甚至形成火災隱患,筆者認為在滿足國家規范有關要求的同時,商宿一體店建筑的防火設計和審核中應著重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建筑結構方面

沿街長度超過150m或U型、L型、T型布置時總長度超過220m時,應設置穿越建筑物的消防車道。建筑應設有連通街道和內院的人行通道,且間距不宜超過80m,便于內部人員疏散和消防救援。

根據《建規》第5.4.2條要求,如門店上層設置住房,安全出口必須分開,且住宅與商業用房之間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3h的隔墻和耐火極限不低于1h的樓板分隔開,店內嚴禁存放和使用化學易燃易爆物品。但在實際使用中,由于此類建筑各單元門店面積不大、層數不多、人員較少的原因,在設計、審核中往往按照《建規》第5.3.1條要求,僅設一個安全出口、一個疏散樓梯,滿足了《建規》中房間面積不超過60M2,人數不超過50人,最遠點距門口不超過14M,每層面積不大于500M2等要求,忽視了此類建筑使用中的綜合性。

鑒于經濟合理和安全管理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應要求建筑內的樓梯必須靠外墻部位設置,同時樓梯緊鄰直通室外的出口,便于自然排煙、采光和疏散,從根本上解決人員被困的問題。能夠設兩個安全出口的要設兩個出口,設一個出口的必須要保證通道暢通,上層窗戶不得設防盜網。

二、消防供水方面

一是室外消防供水。根據《建規》第8.2.2條規定,此類建筑必須設置滿足一次滅火用水量的室外消火栓,特別是對未設計室內消防給水的建筑,更要保證有充足的室外供水,并在附近設置水帶、水槍配備箱。布置成組的建筑應按消防需水量較大的相鄰兩座計算,距建筑不超過150M的市政消火栓也可以列入室外消火栓考慮。

二是室內消防給水。根據《建規》第8.4.1條規定,體積超過5000m3的商店、超過六層底層設有商業網點單元式住宅、超過五層或體積超過10000m3時的其它民用建筑,應設室內消火栓給水系統。對于商宿一體店住宅、辦公、倉庫合一,高度一般在四層以下,應要求在門店部分總體積超過5000m3、總體體積超過10000m3時,必須設室內消火栓給水系統。對于遠離消防隊站、經營可燃易燃物品較多的場所,應在符合規范規定的基礎上,適當提高設置室內消火栓的要求。

由于此類建筑分割單元面積較小,各商戶均布置室內消火栓,顯然有些不夠經濟合理。因此,從講究實際效果的角度出發,在設室內消火栓時,可在一層、二層商用部分均勻設置室內消火栓,由多家共同使用,并保證能達到需要的撲救范圍。

當前,商宿一體店建筑在我國中小城市和城鎮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由于此類場所在使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諸多問題,使預防此類場所火災發生、減少火災危害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對此類建筑設計防火審核和驗收中應嚴格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有關規定,抓住要點,從嚴要求。

篇2:車管部機動車輛火災預防措施

1、各類機動車輛應配置滅火器,司機應熟練掌握其使用方法。

2、車輛出行前,事先檢查油箱和輸油管是否牢固,防止車輛在行駛中松動、脫落或斷裂,老化的機械零件要及時更換。

3、電源線路的接頭也要經常檢查是否牢固,老化的分電器、點火線圈和高壓線,要及時更換。車輛在行駛中發現電線被燒,應立即斷開電源,車輛減速停放在安全地帶并立即采取撲救措施,防止火勢蔓延。

4、清洗車輛時,必須先將電瓶線拆掉,使用汽油清洗車輛零件時,一定要用毛刷并將機件搬到室外遠離火源的空曠地方,需要照明時應使用手提式應急燈。

5、車輛應停放在有人管理的停車場內或安全可靠的單位內部,以防止犯罪分子進行放火破壞。

6、禁止把擦車用的油棉絲到處亂扔。嚴禁乘客攜帶易燃易爆物品上車。

篇3:住宅工程電氣火災預防措施

住宅樓工程電氣火災預防措施

a.施工組織設計時要根據電氣設備的用電量正確選擇導線截面,從理論上杜絕線路過負荷使用,保護裝置要認真選擇,當線路上出現長期過負荷時,能在規定時間內動作保護線路。

b.導線架空敷設時其安全間距必須滿足規范要求,當配電線路采用熔斷器作短路保護時,熔體額定電流一定要小于電纜或穿管絕緣導線允許載流量的2.5倍,或明敷絕緣導線允許載流量的1.5倍。經常教育用電人員正確執行安全操作規程,避免作業不當造成火災。

c.電氣操作人員要認真執行規范,正確連接導線,接線柱要壓牢、壓實。各種開關觸頭要壓接牢固。銅鋁連接時要有過渡端子,多股導線要用端子或涮錫后再與設備安裝,以防加大電阻引起火災。

d.配電室的耐火等級要大于三級,室內配置砂箱和滅火器。嚴格執行變壓器的運行檢修制度,按季度每年進行四次停電清掃和檢查。

e.現場中的電動機嚴禁超載使用,電機周圍無易燃物,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證設備正確運轉。

f.施工現場內嚴禁使用電爐子。使用碘鎢燈時,燈與易燃物間距要大于30cm,室內不準使用功率超過100W的燈泡,嚴禁使用床頭燈。

g.使用焊機時要執行用火證制度,并有人監護,施焊周圍不能存在易燃物體,并備齊防火設備。電焊機械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

h.施工現場的高大設備和有可能產生靜電的電氣設備要做好防雷接地和防靜電接地,以免雷電花引起火災。

i.存放易燃氣體、易燃物倉庫內的照明裝置一定要采用防爆型設備,導線敷設、燈具安裝、導線與設備連接均應滿足有關規范要求。

j.配電箱、開關箱內嚴禁存放雜物及易燃物體,并派專人負責定期清掃。

k.設有消防設施的施工現場,消防泵的電源要由總箱中引出專用回路供電,而且此回路不得設置啟示電保護器,當電源發生接地故障時可以設單相接地報警裝置。有條件的施工現場,此回路供電應由兩個電源供電,供電線路應在末端可切換;

l.施工現場應建立防火檢查制度,強化電氣防火領導體制,建立電氣防火隊伍;

m.施工現場一旦發生電氣火災時,撲滅電氣火災應注意以下事項:

(1)迅速切斷電源,以免事態擴大。切斷電源時應載絕緣手套,使用有絕緣柄的工具。當火場離開關較遠需剪斷電線時,火線和零線應分開錯位剪斷,以免在鉗口處造成短路,并防止電源線掉在地上造成短路使人員觸電。

(2)當電源線因其它原因不能及時切斷時,一方面派人去供電端拉閘,另一方面滅火時,人體的各部位與帶電體應保持一定充分距離,必須穿戴絕緣用品。

(3)撲滅電氣火災時要用絕緣性能好的滅火劑如干粉滅火機,二氧化碳滅火器或干燥砂子,嚴禁使用導電滅火劑進行撲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