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建設工程安全事故處理工作程序

建設工程安全事故處理工作程序

2024-07-17 閱讀 2347

一、事故發生及時報告

建筑施工現場發生傷亡事故后,負傷人員或最先發現事故的現場人員人應立即將事故概況(包括傷亡人數、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原因)等報告本單位工程項目經理部領導或安全技術人員,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于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并有組織、有指揮地搶救傷員、排除險情。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根據事故的嚴重程度和施工現場情況,用快速辦法分別通知和報告公安機關、勞動部門、工會、人民檢察院及上級主管部門。

二、發生事故后迅速搶救傷員并保護好事故現場

事故發生后,首先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傷員和排除險情,預防事故的蔓延擴大。同時,為了調查事故、查清事故原因,必須保護好事故現場。因搶救負傷人員和排除險情而必須移動現場物件時,要進行錄像、攝影或畫清事故現場示意圖,并做出標記。因為事故現場是提供有關物證的主要場所,是調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觀條件,所以要嚴加保護。要求現場各種物體的位置、顏色、形狀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等盡可能保持事故發生時的狀態。必須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人為或自然因素的破壞。

清理事故現場應在調查組確認現場取證完畢,并征得上級勞動安全監察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公安部門、工會等同意后進行。不得借口恢復生產,擅自清理現場將現場破壞。

三、組織事故調查組

一般事故,由企業負責人或其指定人員組織生產、技術、安全等有關人員以及工會成員組成事故調查組。較大事故,由企業主管部門會同事故發生地的市(或者相當于設區的市一級)勞動安全監察、公安、工會組成的事故調查組對事故進行調查。重大事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勞動部門、公安部門、監察部門、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根據事故性質,可邀請人民檢察院派員參加或有關專家、工程技術人員進行鑒定。但與事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員不得參加事故調查組。

四、現場勘察

在事故發生后,調查組必須到現場進行勘察。現場勘察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廣泛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對事故的現場勘察必須及時、全面、細致、客觀。現場勘察的主要內容有:

1、作出筆錄。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氣象等;現場勘查人員的姓名、單位、職務;現場勘查起止時間、勘查過程;能量逸散所造成的破壞情況、狀態、程度等;設備損壞或導常情況及事故前后的位置;事故發生前勞動組合、現場人員的位置和行動;散落情況;重要物證的特證、位置及檢驗情況等。

2、現場拍照。方位拍照,反映事故現場在周圍環境中的位置;全面拍照。反映事故現場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中心拍照,反映事故現場中心情況;細目拍照,揭示事故直接原因的痕跡物、致害物等。人體拍照,反映傷亡者主要受傷和造成死亡傷害部位。

3、現場繪圖。根據事故類別和規模以及調查工作的需要應繪出下列示意圖:建筑物平面圖、剖面圖;事故時人員位置及疏散(活動)圖;破壞物立體圖或展開圖;涉及范圍圖;設備或工、器具構造圖等。

五、分析事故原因、確定事故性質

通過事故的調查,分析事故原因,總結教訓,制定預防措施,避免類似事故的重復發生;確定事故性質,明確事故的責任人,為依法處理提供證據。

1、查明事故經過,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種因素,包括人、物、生產管理和技術管理方面的問題,經過認真、客觀、全面、細致、準確地分析,確定事故的性質和責任。

2、事故分析步驟,首先整理和仔細閱讀調查材料,按GB6441-86標準錄A,對受傷部位、受傷性質、起因物、致害物、傷害方法、不安全狀態和不安全行為等七項內容進行分析,確定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和事故責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時,應根據調查所確認的事實,從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間接原因。通過對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確定事故中的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再根據其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確定主要責任者。

4、事故的性質,通常分為三類:

(1)、責任事故,即由于人的過失造成的事故。

(2)、非直接責任事故,即由于人們不能預見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條件變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時在技術改造、發明創造、科學試驗活動中,由于科學條件限制而發生的無法預料的事故。但是,能夠預見并可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傷亡事故,或由于沒有經過認真研究解決技術問題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內。

(3)、破壞性事故,即為達到既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對已確定為破壞性事故的,應由公安機關和企業保衛部門認真追查破案、依法處理。

六、寫出事故調查報告

事故調查組應著重把事故發生經過、原因、責任分析和處理意見以及本次事故教訓和改進工作的建議等,按照《死亡、重傷事故調查報告書》規定內容逐項寫出文字報告,經調查組全體人員簽字后報批。如調查組內部意見有分歧,應在弄清楚事實的基礎上,對照政策法規反復研究,統一認識。對于個別同志持有不同意見,允許保留,并在簽字時寫明自己的意見。事故調查報告提交期限為事故發生之日起60日內,特殊情況的,延長期限最長不超過60日。事故調查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1、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2、事故發生經過和事故救援情況;

3、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4、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

5、事故責任的認定以及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七、事故的審理與結案

事故的審理與結案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一)事故的審理和結案的權限和期限

企業及其主管部門負責處理的內容包括:(1)執行對事故有責任人員的行政處分;(2)組織防范措施的實施;(3)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理。

企業及其主管部門根據事故調查組提出的調查報告中的處理意見和防范措施建議,寫出《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處理報告書》,報經勞動監察部門審查同意批復后視為結案。

企業在接到對傷亡事故處理的結案批復文件后,要在企業職工中公開宣布批復意見和處理結果。關于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根據其情節輕重和損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責任,重要責任,一般責任,還是領導責任等,予以應得的處分。對有關人員的處分要存入受處分人的檔案。但依法應由司法機關處理的除外。

一般情況下,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一般事故處理應當在75天內結案;特別重大事故,在90天內結案,特殊情況不得超過180天。

(二)事故檔案

事故的教訓是用鮮血換來的寶貴財富,應予以記載并歸檔案保存。這是研究改進措施,進行安全教育,并展開科學研究難得的資料。因此,要把事故調查處理的文件、圖集、照片、錄像帶、資料等長期完整的保存下來。

當事故處理結案后,應歸檔的事故資料如下:

1職工傷亡事故登記表;

2.職工死亡、重傷事故調查報告書及批復材料;

3.現場調查記錄、圖紙、照片;

4.技術鑒定和試驗報告;

5.物證、人證材料;

6.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材料;

7.事故責任者的自述材料;

8.醫療部門對傷亡人員的診斷書;

9.發生事故時的工藝條件、操作情況和設計材料;

10.處分決定和受處分人員的檢查材料;

11.有關事故的通報、簡報及文件;

12.注明參加事故調查的人員姓名、職務、單位等;

篇2:工程項目事故處理制度

為了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第75號令《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按規定做好傷亡事故的報告和處理工作,特制訂本制度。

①事故報告調查程序

(1)事故快報:傷亡事故發生后,負傷者或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直接或者逐級上報,企業負責人接到重傷、死亡、重大死亡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報告主管部門和當地勞動部門,最遲不得超過24小時,報告內容包括發生事故的單位、時間、地點、傷亡情況和初步分析事故原因等。企業按規定每月填寫"職工傷亡事故綜合月報表",并做到準確、及時、可比(如千人重傷率=(重傷人數÷平均職工人數)×103)。

(2)保護好現場,并迅速采取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防止事故擴大,因搶救需要移動現場物體時,必須做出標記、拍照、詳細記錄和繪制事故現場圖。傷亡事故現場的清理,如無特殊原因,應經事故調查機關同意。

②事故調查

企業發生輕傷事故,一般重傷事故,由企業負責人組織安監、工會等部門進行調查,發生一次重傷三人以上或死亡事故由企業主管部門、當地勞動部門、工會組織等部門進行調查,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事故由省級有關部門組織調查。

③事故分析

(1)原因分析,即是直接原因還是間接(管理方面)原因。

(2)事故性質是責任事故,非責任事故還是破壞事故要分清。

④事故處理

事故處理必須執行"三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沒有查清不能放過;事故責任者和職工群眾未受到教育不能放過;沒有制訂出防范措施不能放過,對發生事故處理一般按事故的輕重大小可分為經濟處罰、行政處分和追究刑事責任三種。

經濟處罰:一是企業內部按企業獎懲辦法查處;二是行政執法機關按有關行政法規查處。

行政處分:按照干部、職工管理權限對事故責任者以行政處分。

查處重大責任事故罪,根據《刑法》134、135條規定。

篇3:工程質量事故處理制度

1事故處理范圍

凡在施工(包括調試)過程中發生工程質量不符合國家有半規定,或不符合設計要求,或施工差超過質量標準允許范圍,為此需要返工,或造成永久性缺陷者,或工程設備在施工過程中(包括裝卸、搬運、試運過程)由于操作、使用、調整及保管不當造成設備、材料損壞均屬質量事故。

2事故的分類

2.1重大質量事故

l房屋及構筑物的主要結構倒塌。

l建筑結構物基礎超過規范規定的不均勻下沉,建筑物傾斜,結構開裂,或主體結構強度嚴重不足,必須經過補強才能使用。

l影響結構安全和建筑物使用年限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永久性缺陷。

l嚴重影響設備及其相應系統的使用功能。

l嚴重影響下一步主要工程施工,其損失金額10萬元以上或影響工期15天以上者。

l返工損失一次在10萬元以上的。

2.2一般質量事故

l返工損失一次在10萬元以下的。

l影響下道工序施工5天到15天者。

2.3記錄事故

l返工一次損失在1千至1萬無。

l影響下道工序施工不超過5天者。

3質量事故報告

l質量事故由當事施工單位報告。

l一般質量事故發生后,施工單位除向本單位領導報告外,還應在兩天內報告建設單位和監理部,施工單位質檢部門主持事故的調查分析會,并在五日內寫出質量事故報告送交建設單位、質檢站和監理部。

l重大質量事故發生后,施工單位除向有關主管部門上報外,還應在五小時內向建設單位和監理部報告,屬施工質量事故,施工單位內部應首先對事故經過原因對策及責任都分析清楚。建設單位組織施工、設計、質監站和監理部有關人員進行事故初步分析后(事故發生十日內),由質監站上報省電力質監中心站,由責任單位按規定上報有關部門。

l事故發生后,應采取補救措施,防止事故擴大。

l事故調查分析應做到:事故原因、事故責任者、防范措施、責任者沒處理四不放過。

4處理程序

l在進行質量事故分析時,質監站根據需要可委托質量檢測單位進行必要的檢測試驗,提供事故分析及處理方案的技術條件和所需數據。

l質量事故由當事施工單位處理。

l一般質量事故處理方案由事故責任單位提出缺陷處理,由公司質監站、監理部和設計代表審核后組織實施。

l重大事故處理方案由事故責任單位提出,建設單位、監理部、施工單位、設計單位、質量監督站、事故發生單位共同簽證后實施。對按經濟損失50萬元以上,重要建、構筑物主體結構倒塌或嚴重影響主要設備及其相應系統的使用功能的質量事故,質量監督中心站還應及時報告質量監督中心總站,請中心總站參與事故的分析處理工作。

l對違反規程不聽勸阻,違章指揮,不遵守勞動紀律,不負責任造成質量事故者,對隱瞞事故不報告者應嚴肅處理,除給予行政處分年,對情節嚴重者應給予經濟制裁。

5有關事項

l質量事故的損失金額,應按返工實際發生的材料設備費、人工費、機械費、加該施工隊伍等級的定額取費等級計算(應扣除回收價值)。

l一般事故和重大事故處理全過程技術資料(影像、記錄、分析報告、補強措施、試驗數據、工程圖紙等)應妥善保存,單位工程竣工資料予以移交。

l施工任務分包主發生的事故,由原包單位負責按上述程序處理。

l有關事故定性、責任、處理意見等各方分歧重大而又不統一時,由上一級質量監督部門或有關上級機關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