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生產安全事故險情應急救援預案(河南省)
為做好我省特大事故(險情)的預防和應急救援,確保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指導思想
特大事故(險情)發生后,按照“以人為本”和“快速有效救援”原則,在省政府的領導和指揮下,由省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專業指揮部迅速啟動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體系,成立搶險救援現場指揮部,制定并實施具體搶險救援方案,及時搶救和疏散人員,控制災害發展,消除險情,將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組織領導
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工作實行政府領導、統一組織和部門負責的原則。
(一)省政府成立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總指揮部,總指揮長由省長擔任,副總指揮長由分管副省長擔任。總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省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辦公室主任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擔任。
省政府辦公廳值班電話:0371-5908241、5954622
省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調度值班電話:0371-3921789、3936993(傳真)
(二)省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總指揮部在以下領域設立六個專業指揮部,分別由主管副省長擔任指揮長,有關部門為牽頭單位;指揮部辦公室分別設在牽頭單位,辦公室主任由牽頭單位主要負責同志擔任。
1.第一專業指揮部,負責工礦商貿企業主要是煤礦、非煤礦山、煙花爆竹、危險化學品等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工作,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負責牽頭。
值班電話:0371-3921789、3936993(傳真)
2.第二專業指揮部,負責道路交通、火災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工作,由省公安廳負責牽頭。
值班電話:0371-5991155轉指揮中心
3.第三專業指揮部,負責水上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工作,由省交通廳負責牽頭。值班電話:0371-7447062
4.第四專業指揮部,負責特大急性中毒事故(險情)應急救援工作,由省衛生廳負責牽頭。
值班電話:0371-5952828、5951308(夜)
5.第五專業指揮部,負責建筑施工、工程質量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工作,由省建設廳負責牽頭。
值班電話;0371-6226290
6.第六專業指揮部,負責民用爆炸物品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工作,由省國防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負責牽頭。
電話:0371-5907541
教育、旅游、林業、水利、民航、鐵路、軍工、文化等部門或單位,應當分別成立專業指揮部,負責各自領域的特大事故(險情)的應急救援工作,由相關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牽頭。(三)省政府各部門、各省轄市人民政府、駐豫部隊和武警部門在特大事故(險情)發生后,分別按職責參加省各專業指揮部,其負責同志為專業指揮部成員。
(四)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設現場指揮部。現場指揮部指揮長由事故(險情)發生地省轄市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省、市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
三、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職責分工
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各參加單位的主要工作職責分工:
1.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組織技術專家進行災害事故分析和擬定處置對策。協助現場指揮部對搶險現場進行組織、協調、指導。
2.省公安廳:組織、協調、指導公安干警搶險、救助、偵察和維護秩序、保護現場。
3.省建設廳:負責組織技術專家進行建筑災害事故分析和擬定處置對策,協助現場指揮部對搶險現場進行組織、協調、指導。
4.省消防總隊:負責組織、協調和指導現場滅火、偵檢,消除泄露和污染、搶救人員物資和搶修設施。
5.省衛生廳:負責組織、協調、指導醫療機構實施救護。
6.省環保局: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對泄露有毒有害物質進行檢測分析,提出相應措施并組織實施。
7.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協助牽頭部門組織技術專家進行鍋爐、壓力容器(管道)等特種設備災害事故分析和擬定處置對策,協助現場指揮部對搶險現場進行組織、協調、指導。
8.救護機構:負責組織、指導救護隊做好事故的搶險和傷員救助工作。
9.交通、供水、供電、電信等公用設施管理部門,負責恢復被損壞的道路、水、電、通信等有關設施,確保搶險救援工作順利開展。
10.事故單位:負責疏散人員,關停設施,組織技術人員研究應急措施,并配合有關部門工作。
11.省安全生產專家組:負責選派專家,組織專家制定搶險救援技術方案,并對搶險救援進行技術指導。
四、特大事故(險情)報告和應急救援現場組織
(一)特大事故(險情)的報告
1.發生特大事故(險情)后,事故單位負責人必須用最快捷的方式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并做好有關續報工作。先采取口頭報告,再以書面形式及時補報。
事故(險情)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事故(險情)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事故單位的行業類型、經濟類型、企業規模;事故的簡要經過、傷亡人數;事故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事故搶救處理的進展情況和采取的措施;需要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報告單位、簽發人和報告時間。
2.有關部門接到特大事故(險情)報告后,應立即逐級上報。
3.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省公安廳、省交通廳、省衛生廳、省建設廳、省教育廳、省旅游局、省民航局、省林業廳、省水利廳、省國防科工委、省文化廳、鄭州鐵路局、黃河水利委員會等專業指揮部辦公室,接到特大事故(險情)報告后,應立即報告省政府。由省政府通告有關單位。
4.特大事故(險情)報告程序和分工;
按照分口負責、嚴格把關、及時匯報的原則,各類事故在向省下列有關單位報告的同時,報告省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省總工會。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負責向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報告,省總工會向全國總工會報告。特別重大等惡性事故,由省委、省政府報告黨中央和國務院。
(1)煤礦特大事故(險情),按照有關規定報告省政府、河南煤礦安全監察局。由河南煤礦安全監察局上報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
(2)道路交通、火災特大事故(險情),按照有關規定報告省政府、省公安廳。由省公安廳上報公安部。
(3)軍工及民爆器材特大事故(險情),按照有關規定報告省政府、省國防科工委。由省國防科工委報告國家國防科工委。
(4)水上運輸和公路工程特大事故(險情),按照有關規定報告省政府、省交通廳。由省交通廳上報交通部。
(5)特大急性中毒事故(險情),按照有關規定報告省政府、省衛生廳。由省衛生廳上報衛生部。
(6)特大建筑工程質量事故(險情),按照有關規定報告省政府、省建設廳。由省建設廳上報建設部。
(7)其他特大事故(險情),按照有關規定報告省政府。
(二)應急救援現場組織
1.特大事故(險情)發生后,事故單位和現場人員在迅速報告事故(險情)的同時,應積極采取安全可靠的自救措施,防止事故(險情)擴大,并保護好事故現場。
2.省政府有關部門接到特大事故(險情)報告后,應立即派人趕赴事故現場,指導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3.省轄市人民政府在接到特大事故(險情)報告后,應立即通知當地應急救援指揮部及其成員單位,迅速到達事故現場,開展搶險救援。
4.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現場指揮部應積極協調各參加單位,做好以下工作:
(1)組織有關部門按照應急預案,制定具體實施方案,迅速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2)根據事故(險情)發生情況,統一部署應急預案的實施工作;
(3)根據預案實施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和問題,及時對實施方案進行調整、修訂和補充;
(4)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調用各類物資、設備人員和占用場地;
(5)根據事故災害情況,有危及周邊單位和人員安全和險情時,組織人員和物資的疏散工作;
(6)配合上級部門進行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7)做好穩定社會秩序和傷亡人員的善后及安撫工作;
(8)及時向省政府、省總指揮部辦公室(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和相應的專業指揮部報告救援進展情況;
(9)做好事故(險情)信息的發布工作;
(10)辦理省總指揮部和各專業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5.現場搶險救援應分組同時進行。
(1)搶險救援組:負責現場滅火、消除污染、搶救人員、搶修設施、供電供水、暢通信息、搶險物資運輸等工作。
(2)技術指導組:負責技術方案的制定和搶險救援中的技術指導等工作。
(3)治安管理組:負責現場警戒、維護秩序、疏導交通、疏散群眾等工作。
(4)醫療救護組:負責現場傷員搶救和治療工作。
(5)后勤保障組:負責現場搶險物資供應及其他后勤保障工作。
(6)善后處理組:負責傷亡家屬接待,處理善后事宜。
(7)信息新聞組:負責事故(險情)情況的收集、整理、報告和新聞發布等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各類生產經營單位、學校、公眾聚集場所等,要充分認識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明確專人負責,配備必要的設備設施,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二)各省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專業指揮部及有關部門要根據本預案,認真制定本地區、本行業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實施方案,并報省政府、省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總指揮部辦公室備案。
(三)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各級有關部門、各類生產經營單位都要建立健全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預案,建立和加強專業應急救援機構,并使相關人員熟悉、掌握預案的內容和相關措施。要根據條件和環境變化及時修改補充和完善預案內容。
(四)各級、各部門都要結合自身特點,加強預案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預防特大事故(險情)的意識,督促引導廣大企業和職工積極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五)任何組織和成年公民都有參加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的義務。
(六)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開始實施。
附:省特大事故(險情)應急救援成員單位負責人通訊錄
篇2: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第一條[編制依據和目的]為了規范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管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交通運輸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規定》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結合港口生產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本辦法適用于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的編制、發布、備案、演練等工作。
第三條[備案管理的原則]應急預案的管理遵循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
第四條[明確預案管理的主管部門]交通運輸部主管全國港口應急預案的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管理工作。
第五條[明確生產經營人的職責]港口經營人負責落實本單位應急預案編制、評審(或論證)、備案、宣傳、培訓和演練等工作,并組織應急預案確定的各項措施的實施。
第六條[行政部門預案的編制要求]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急預案的編制應當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
(二)結合本港區的安全生產實際及危險性分析,適應本港區的安全生產事故應急實際需求;
(三)有明確的應急保障措施,并能滿足本港區、本部門的應急工作要求;
(四)應急組織和人員的職責分工明確,并有具體的落實措施;
(五)基本要素齊全、完整,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準確;
(六)應與上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相關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七條[應急預案操作手冊要求]地方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法律、法規、規章和同級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的應急預案,結合工作實際,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編制相應的港口應急預案和應急預案相對應的簡明操作手冊。
第八條[企業預案的編制要求]企業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應當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
(二)結合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實際及危險性分析,適應本單位的安全生產事故應急實際需求;
(三)應急組織和人員的職責分工明確,并有具體的落實措施;
(四)有明確、具體的事故預防措施、應急程序和應急保障措施,并與其應急能力相適應;能滿足本單位的應急工作要求;
(五)有明確的應急保障措施,并能滿足本港區、本部門、本單位的應急工作要求;
(六)基本要素齊全、完整,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準確;
(七)應與上級政府、部門和本單位的相關應急預案相
互銜接。
(八)對于危險貨物港口經營人應當制定現場處置方
案。現場處置方案應當包括危險性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特征、應急處置程序、應急處置要點和注意事項等內容。
(九)港口經營人編制的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之間應當相互銜接,并與所涉及的其他單位、上級部門的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九條[預案附件內容要求]應急預案應當包括應急組織機構和人員的聯系方式、應急物資儲備清單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應當經常更新,確保信息準確有效。各種預案之間應相互銜接,并與預案所涉及的其他單位的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十條[部門預案評審要求]地方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專家對本部門編制的應急預案進行審定。涉及相關部門職能或者需要有關部門配合的,應當征得有關部門同意,報同級政府批準發布。
第十一條[港口經營人預案論證要求]港口經營人應急預案由港口經營人自行組織論證,必要時邀請評審專家和應急預案涉及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參加。
第十二條[部門預案備案要求]地方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的應急預案,應當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三條[港口經營人預案備案要求]港口經營人進行應急預案備案時,應提交以下材料:
(一)應急預案備案申請表及電子文檔;
(二)應急預案論證意見;
(三)論證人員簽名表;
(四)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危險貨物現場處置方案)文本及電子文檔。
第十四條[受理部門備案要求]受理備案登記的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對材料齊全的應急預案及時備案。
第十五條[備案登記建檔工作要求]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指導、督促檢查港口經營人做好應急預案的備案登記工作,建立應急預案備案登記建檔制度。
第十六條[預案宣傳教育要求]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將應急預案的培訓納入安全生產培訓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重點港口經營人的應急預案培訓工作。
港口經營人應當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應急預案的宣傳教育,普及生產安全事故預防、避險、自救和互救知識,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技能,使有關人員了解應急預案內容,熟悉應急職責、應急程序和崗位應急處置方案。應急預案的要點和程序應當張貼在應急地點和應急指揮場所,并設有明顯的標志。
第十七條[應急演練要求]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提高本部門、本港區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每年對應急預案的管理情況進行總結。
第十八條[演練頻次要求]港口經營人應當制定本單位的應急預案演練計劃,根據本單位的事故預防重點,危險貨物港口經營人每半年演練一次,其他港口經營人每年演練一次。
第十九條[演練評估總結要求]應急預案演練結束后,應急預案演練組織單位應當對應急預案演練效果進行評估,撰寫應急預案演練評估報告,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對應急預案提出修訂意見。
第二十條[部門預案修訂要求]地方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根據預案演練、機構變化等情況適時修訂。
第二十一條[港口經營人預案修訂要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港口經營人應當及時修訂應急預案:
(一)港口經營人因兼并、重組、轉制等重大變化導致現行應急預案不適用的;
(二)港口經營人生產工藝和技術發生變化的;
(三)周圍環境發生變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險源的;
(四)應急組織指揮體系或者職責已經調整的;
(五)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發生變化的;
(六)應急預案演練評估報告要求修訂的;
(七)應急預案管理部門要求修訂的。
(八)港口經營人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至少每三年修訂一次,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并歸檔。
第二十二條[預案修訂報備要求]港口經營人應當及時向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報告應急預案的修訂情況,并按照有關應急預案報備程序重新備案。
第二十三條[應急物資配備要求]港口經營人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配備相應的應急物資及裝備,建立使用狀況檔案,定期檢測和維護,使其處于良好狀態。
第二十四條[明確應急預案啟動后的報告程序]港口經營人發生事故后,應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有關力量進行救援,并按照規定將事故信息及應急預案啟動情況報告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第二十五條[表彰獎勵]對于在應急預案編制和管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人員,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港口經營人可以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六條[處罰]港口經營人應急預案未按照本辦法規定備案的,由縣級以上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罰。港口經營人未制定應急預案或者未按照應急預案采取預防措施,導致事故救援不力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由縣級以上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并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七條[施行時間]本辦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篇3:某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管理工作,完善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體系,增強應急預案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安全生產條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7號)、《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編制導則》)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結合自治區煤礦生產安全應急預案管理工作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各級負有煤礦安全生產應急管理職責的部門和煤礦企業。
本辦法所稱各級負有煤礦安全生產應急管理職責的部門是指各產煤地(州、市)和縣(市、區)煤炭管理部門及其負責煤礦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機構(以下簡稱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以下簡稱煤監機構)。
本辦法所稱煤礦企業是指從事煤炭生產、礦井基本建設(含改擴建、技術改造)和承擔煤礦建設工程的公司(煤礦)和單位。
本辦法所稱應急預案管理是指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企業的各類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發布、備案、培訓、演練、實施、修訂和監督檢查等工作。
第三條自治區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工作應當遵循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原則。
新疆煤礦安全監察局(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負責全區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監督管理和指導工作。
各產煤地(州、市)和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應急預案的監督管理和指導工作。
第四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企業,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建立健全應急預案管理制度,完善應急預案體系、規范開展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發布、備案、培訓、演練、修訂和監督管理等工作,保證各類應急預案的有效實施。
第二章應急預案編制
第五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本級人民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應急預案,綜合本級、本部門職責和煤炭行業特點,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編制相應的應急預案。
第六條煤礦企業的應急預案應在全面分析危險因素和各類事故隱患,客觀評估危險源狀況、危險性分析和可能發生的事故特點及應急能力、應急資源,廣泛聽取一線作業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礦山救援隊伍指戰人員及應急管理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根據本辦法和《應急預案編制導則》及有關標準和規定編制。
煤礦企業應急預案體系一般由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構成。
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15萬t/a(含15萬t/a)以下,且危險性較小的煤礦企業(低瓦斯、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無礦壓沖擊危險性),其綜合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預案可合并編制。
第七條煤礦企業的綜合應急預案是本單位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的綜合性文件,其主要內容:包括本單位的組織機構及其職責、預案體系及響應程序、事故預防及應急保障、應急培訓及預案演練等。
第八條對于某一種類的風險,煤礦企業應當根據存在的重大危險源和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如:礦井瓦斯、煤塵爆炸事故、火災事故、頂板事故、水災事故、瓦斯突出事故、沖擊地壓等),制定相應的專項應急預案,其主要內容:包括危險性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特征、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預防措施、應急處置程序和應急保障等。
第九條煤礦企業針對危險性較大的重點崗位、作業場所、主要設備和設施,應當制定現場處置方案,其主要內容:包括危險性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特征、應急處置程序、應急處置要點和注意事項等。
第十條編制應急預案應當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本辦法》。
(二)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公司、礦井)實際。
(三)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危險性分析情況。
(四)應急救援組織和人員的職責分工明確,并有具體的落實措施。
(五)有明確、具體的事故預防措施和應急程序,并與其應急能力相適應。
(六)有明確的應急保障措施,并能滿足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公司、礦井)的應急工作要求。
(七)預案基本要素齊全、完整,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準確。
(八)應急預案內容與相關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三章應急預案評審
第十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編制的應急預案,應當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評審,參加評審的人員應當包括應急預案涉及的其它有關部門人員、煤礦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方面的專家。
第十一條煤礦企業應當自行組織專家或委托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機構對本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進行評審,并形成書面報告,其報告包括以下內容:
(一)應急預案名稱。
(二)評審地點、時間。
(三)評審專家和參加評審會人員的名單。
(四)煤礦企業應急預案綜合評審意見。
第十二條煤礦企業應急預案的評審由煤礦企業自行組織。參加應急預案評審的人員,包括應急預案涉及的有關部門人員、礦山救援隊伍的指戰人員、安全生產管理部門人員和應急管理的專家及應急管理部門人員,并邀請駐地煤監機構人員參加。
應急管理的專家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可從自治區煤礦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專家庫中抽取。
參與評審專家的人數應根據企業規模而定。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為90萬t/a(含90萬t/a)以上的煤礦企業應急預案評審相關專業專家人數一般不少于7人;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為90萬t/a以下,45萬t/a(含45萬t/a)以上的煤礦企業應急預案評審相關專業專家人數一般不少于5人;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為45萬t/a以下的煤礦企業應急預案評審相關專業專家人數一般不少于3人。
第十三條煤礦企業應急預案的評審要以會議形式進行。評審內容應當注重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基本要素的完整性、危險分析的科學性、預防和救援措施的針對性、組織體系的科學性、應急響應程序的可操作性、應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應急預案的銜接性等內容。評審人員和專家應本著對社會和企業負責的態度,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及標準規定,全面、科學、客觀、公正開展評審工作。
第十四條煤礦企業應急預案評審采取形式評審和要素評審兩種方法。形式評審是受理備案登記的應急管理部門對于應急預案備案的評審工作;要素評審是煤礦企業組織的應急預案評審工作。應急預案評審采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種意見進行判定。對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項目,應給出具體修改意見或建議。
(一)形式評審。依據《應急預案編制導則》和其它有關規定及標準,主要對應急預案的層次結構、內容格式、語言文字、附件項目以及編制程序等內容進行審查,重點審查應急預案的規范性和編制程序。應急預案形式評審的具體內容及要求,見附表1。
(二)要素評審。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應急預案編制導則》和其它有關規定及標準,從合法性、完整性、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操作性和銜接性等方面對應急預案進行評審。應急預案要素評審的具體內容及要求。
第十五條煤礦企業應認真分析研究專家的評審意見,按照評審意見對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和完善,專家組會議評審意見要求重新組織評審的,煤礦企業應按要求修訂,重新組織評審合格后,由煤礦企業主要負責人簽署印發。應急預案印發文件或單位主要負責人簽署聲明內容及簽字應當作為應急預案批準頁的主要內容。
第四章應急預案備案
第十六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編制的應急預案,上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應急管理部門備案,同時報送駐地煤監機構。
第十七條煤礦企業按照以下規定將應急預案報送應急管理部門備案。
(一)納入自治區直接監管的煤礦企業及其所屬礦井、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為90萬t/a(含90萬t/a)以上的煤礦企業應急預案,征得煤礦企業所在地(州、市)應急管理部門意見后,向新疆煤煤礦安全監察局(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備案。
(二)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為90萬t/a以下,45萬t/a(含45萬t/a)以上的煤礦企業應急預案,征得煤礦企業所在地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意見后,向煤礦企業所在地(州、市)應急管理部門備案。
(三)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為45萬t/a以下的煤礦企業應急預案,向煤礦企業所在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備案。
(四)各煤礦企業的應急預案向有關應急管理部門備案后,應送為其本煤礦企業服務的礦山救援隊伍。
第十八條煤礦企業向應急管理部門備案應急預案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應急預案備案申請表。
(二)應急預案綜合評審意見。
(三)煤礦企業所在地(州、市)或者煤礦企業所在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意見。
(四)應急預案文本及電子文檔。
(五)應急預案相關附件。?
第十九條受理備案登記的應急管理部門應當對應急預案進行審查,經審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備案并出具應急預案備案證明;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備案并說明理由,并將意見反饋送審單位,送審單位對預案進行修改完善符合要求后,重新報送備案。已經進行應急預案備案登記的煤礦企業,在申請辦理有關行政許可事項時,可提供應急預案備案證明,不再提供相應的應急預案。
第二十條各級煤炭管理部門和煤監機構要加強對煤礦企業應急預案的監督管理,依法將應急預案作為行政許可事項的必要條件。凡是沒有編制應急預案或者應急預案沒有通過專家評審的,沒有按照本辦法第十七條的規定進行備案的煤礦企業,向煤炭管理部門和煤監機構申請辦理、變更、延期煤炭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礦井基本建設(含改擴建、技術改造)項目開工申請、安全設施竣工驗收時,不得辦理、變更、延期煤炭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不得批準礦井基本建設(含改擴建、技術改造)項目開工申請,不得通過安全設施竣工驗收。
第五章應急預案實施
第二十一條應急預案的要點、應急程序和能夠反映礦井實際情況的礦井井上、下對照圖、采掘工程平面圖、通風系統圖、井下避災路線圖,張貼在應急指揮場所和相應的應急地點;將緊急避險設施與礦井監測監控、人員定位、壓風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聯絡等系統相連接的安全避險系統圖應存放在應急指揮場所。
第二十二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監機構加強對應急預案的監督檢查工作,將應急預案管理納入安全生產目標管理和安全生產質量標準化達標考評內容。
第二十三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企業應當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應急預案的宣傳教育培訓工作,使從業人員了解本企業應急預案內容,熟悉應急職責、應急程序和崗位應急處置方案,增強事故預防、避險、自救和互救能力,提高安全意識及應急處置技能。
第二十四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監機構將應急預案的培訓納入年度培訓計劃,負責監督檢查本行政區域內煤礦企業應急預案培訓工作。
第二十五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當定期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性或專業性演練,提高本部門、本地區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第二十六條煤礦企業應當制定本單位的年度應急預案演練計劃,報送應急預案備案登記的應急管理部門。根據本單位的事故預防重點,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預案演練或者專項應急預案演練,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現場處置方案演練。綜合應急預案演練或者專項應急預案演練時,應邀請應急管理部門相關人員和應急管理專家指導;應急預案演練結束后,演練單位應組織有關專家及應急管理人員對演練效果進行評估,撰寫評估報告,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對應急預案提出修訂意見。
第二十七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企業每年對應急預案的管理情況進行總結。應急管理部門的工作總結報送上一級應急管理部門,煤礦企業的工作總結報送應急預案備案登記的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企業所在地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
第二十八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編制的應急預案,應當根據預案演練、機構變化等情況適時修訂。
煤礦企業編制的應急預案至少每三年修訂一次,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并歸檔,并將修訂后的應急預案按照本辦法第十七條的備案程序重新備案。
第二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急預案應當及時修訂:
(一)煤礦企業因兼并、重組、轉制等導致隸屬關系、經營方式、法定代表人發生變化的。
(二)煤礦企業生產規模和生產工藝發生變化或重大技術改造的。
(三)安全生產條件(地質情況或者災害因素)發生變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險源的。
(四)應急組織指揮體系、主要負責人、相關部門人員或者職責已經調整的。
(五)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發生變化的。
(六)應急預案演練、實施或應急預案評估報告提出修訂要求的。
(七)應急管理部門要求修訂的。
第三十條煤礦企業對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后,應當及時向有關應急管理部門和備案登記的部門報告修訂情況。
第三十一條煤礦企業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配備相應的應急物資及裝備,建立使用狀況檔案,定期檢測和維護,使其處于良好狀態。
第三十二條煤礦企業發生事故后,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有關力量進行救援,并按照規定將事故信息及應急預案啟動情況報告應急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監管職責的部門。
第六章獎懲措施
第三十三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企業應當建立獎勵機制,對于在應急預案管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人員,可以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三十四條煤礦企業未按照本辦法規定實施應急預案管理的,由應急管理部門依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7號)和相關法律、法規、行政規章的規定依法進行行政處罰。
第三十五條煤礦企業未制定應急預案或者未按照應急預案采取預防措施,由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監機構依照《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規定依法進行罰款、責令停產整頓等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