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導爆索生產線應急救援預案
1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根據危險物質的性質,以及導爆索生產工藝的特性,導爆索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事故類型主要有:火災、爆炸。
1.1制索工序
危險源類型:重大;易發生事故的類型:火災、爆炸;易發生事故的季節:全年
1.2復塑工序
危險源類型:重大;易發生事故的類型:火災、爆炸;易發生事故的季節:全年。
1.3盤卷工序
危險源類型:重大;易發生事故的類型:火災、爆炸;易發生事故的季節:全年。
1.4太安暫存庫
危險源類型:重大;易發生事故的類型:火災、爆炸;易發生事故的季節:全年。
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2.1當緊急情況或事故發生時,公司各部門一律服從應急指揮調動,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拒絕執行命令。
2.2應急救援行動要把保護人員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迅速組織搶救受傷人員,撤離、疏散可能受到傷害的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2.3應急救援行動必須準確判斷殘留危險品是否還有爆炸可能,嚴防二次爆炸事故發生。
2.4按照事故危險源的類型、采取不同應急救援措施,及時有效控制事故。
2.5對可能發生無法直接施救或可產生較大次生災害事故,應采取有效方案,組織人員迅速撤離現場。
3組織機構及職責
參照公司綜合應急救援預案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導爆索生產線的太安暫存庫、制索工序、復塑工序工序為危險源。
監控方式
1、人員監控
a)管理人員嚴格按照三級危險點巡回檢查,發現事故隱患應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交由生產安全部落實整改方案;
b)有溫度、壓力要求的工序和設備要隨時觀察、記錄,按工藝規程嚴格控制;
c)加強設備管理,每臺設備的維護、保養落實到人;
2、電子視屏監控
a)對太安暫存庫、每一臺制索機、復塑工序安裝防爆電子監控系統;
b)電子監控系統保持24小時運行狀態;
c)電子監控視屏最少保持3個月。
4.2預警行動
4.2.1報警
a)發生事故時現場人員或其他發現人員應馬上向保衛值班室(0715—)、生產安全部(0715—5674121)、公司辦公司(0715—5678217)及值班領導和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報警。火災或爆炸引發火災,應立即先撥打火警電話(119)報警。
b)事故發生部門在報警的同時應到保衛值班室拉響報警器。事故信號為連續鳴笛3分鐘。
c)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接到報警后,立即成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發布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命令、各救援小組在第一時間(5分鐘之內)趕赴現場,迅速開展各項應急救援工作。
d)指揮部成員根據事故類別迅速向公司主管部門、行業歸口管理部門、公安、安全等上級領導機關報告。
上級主管部門電話見綜合應急救援預案
5、應急處置
5、1響應分級
針對公司內發生燃燒、爆炸、機械傷害、電器傷害、劇毒物品傷害等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安全事故實施的應急救援行動,分為三級:
Ⅰ級應急響應:適用于發生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遇險,涉及企業外部產生重大影響,超出企業自身應急能力,以政府及社會救援機構全面介入,企業配合;
Ⅱ級應急響應:適用于發生造成1-2人死亡或遇險,在企業外部產生一定社會影響,企業自救與政府相關機構社會救援結合,政府負責事故調查;
Ⅲ級應急響應:適應于只涉及企業內部,未造成人員死亡,但有人員遇險或受傷,以企業自救為主必要時醫療或消防、公安交警部門協助。
5.2響應程序
為確保公司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在遭遇險情時順利啟動,使預案真正發揮作用,及時有效、有條不紊地展開。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特制定應急救援預案響應程序。
1、發生Ⅲ級應急響應級別:啟動車間及部門應急預案,由事故單位負責人領導指揮,組織設備搶修,人員救治,不需要啟動公司應急預案。
2、發生Ⅰ、Ⅱ級應急響應級別:由公司總經理宣布啟動公司應急預案,各應急小組進入應急狀態,按各自職責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5.3處置措施
5.3.1火災事故應急救援程序
1、制索機起火;
a)操作人員立即停機,并切斷電源,物料來源、熱源;
b)迅速通知工房內的其他人員并立即用報警電話報告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
c)所有人員迅速通過疏散通道撤離工房。
2、復塑機起火;
a)操作人員發現著火后大聲向其他人報警,其他人員應立即用報警電話報告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
b)迅速用刀片從穿入端割斷機頭附近的導爆索,將穿過機頭部分的導爆索快速抽出,并投入冷卻水槽中;
c)關掉設備電源,并將工序周圍的成品、半成品迅速搬離現場。
3、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接到報警立即前往會議室集結。
4、火情判斷。
5、屬重大火情立即報警119,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接到企業應急救援領導總指揮指令后啟動Ⅰ、Ⅱ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請求社會應急救援支援。公司應急救援隊員在5分鐘內立即前往車間大門口集結。公司救援領導小組指揮調動公司應急救援小組展開疏散、警戒、救護等工作,并配合協助消防武警進行搶險、排險。
6、當火情無法控制,可能引發爆炸事故時,立即組織人員進行緊急疏散。
7、屬一般火情應立即通知企業應急救援隊員5分鐘立即前往車間大門口集結。公司救援領導小組下達分工救援指令,指揮調度公司應急小組展開滅火、排險、警戒、疏散、救護工作。
8、火情撲滅后,做好事故現場保護。應急救援辦公室開展事故調查,提交火災事故報告。
9、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按照“四不放過”原則進行事故處理。
10、公司應對火災事故救援進行總結,并補充完善預案。
5.3.2爆炸事故應急救援程序
1、工房任何工序發生爆炸,所有人員應迅速沿疏散通道或疏散窗有序向外撤離,緊急避險,確保人員安全。在抗暴間室內的人員在撤離時要順手關閉裝甲門,防止發生殉爆。
2、人員撤離至安全地帶后,應立即用撥打公司報警電話。
2、當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接到報警,立即前往辦公室會議室集結。
3、公司應急辦公室接到應急救援總指揮指令后啟動Ⅰ、Ⅱ級應急救援預案,同時撥打當地政府、公安、消防、安監局及鎮醫院120急救電話求助救援。
4、查明災情,制定現場搶救救援方案,在確認無連續爆炸可能或其他危險時,迅速組織搶救救援。否則,按照疏散圖和避險場所位置圖實施緊急疏散避險。
5、在救援過程中,應加強自身安全安全保護,以迅速有效的救援,突出以救人為第一的原則,緊張有序地進行救援清理,把災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6、救援領導小組在搶險救援工作結束后,應及時將事故救援基本情況向有關部門如實上報,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對事故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總結,妥善處理災后事宜。
7、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按照“四不放過”原則進行事故處理。
8、公司應對爆炸事故救援進行總結,并補充完善預案。
6應急物質保障
1、報警裝置:
導爆索車間報警裝備位置的設置:
車間門衛設一個報警器以及一部報警電話:0715——5201389
辦公區報警裝備位置的設置:
辦公區門衛設一部報警電話:0715——5677354
2、總庫備用的應急救援物資、裝備:
安全帽:10個;消防桶:3個;
應急燈:3個;消防鏟:2把;
消防斧:2把;防毒面具:2套;
便攜式急救箱:1個。
3、消防設施的保障:
消防水日常儲存不得少于室內、室外消火栓系統3小時水量。車間自動雨淋系統以及消防管網完好。
篇2:某導爆索生產線應急救援預案
1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根據危險物質的性質,以及導爆索生產工藝的特性,導爆索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事故類型主要有:火災、爆炸。
1.1制索工序
危險源類型:重大;易發生事故的類型:火災、爆炸;易發生事故的季節:全年
1.2復塑工序
危險源類型:重大;易發生事故的類型:火災、爆炸;易發生事故的季節:全年。
1.3盤卷工序
危險源類型:重大;易發生事故的類型:火災、爆炸;易發生事故的季節:全年。
1.4太安暫存庫
危險源類型:重大;易發生事故的類型:火災、爆炸;易發生事故的季節:全年。
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2.1當緊急情況或事故發生時,公司各部門一律服從應急指揮調動,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拒絕執行命令。
2.2應急救援行動要把保護人員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迅速組織搶救受傷人員,撤離、疏散可能受到傷害的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2.3應急救援行動必須準確判斷殘留危險品是否還有爆炸可能,嚴防二次爆炸事故發生。
2.4按照事故危險源的類型、采取不同應急救援措施,及時有效控制事故。
2.5對可能發生無法直接施救或可產生較大次生災害事故,應采取有效方案,組織人員迅速撤離現場。
3組織機構及職責
參照公司綜合應急救援預案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導爆索生產線的太安暫存庫、制索工序、復塑工序工序為危險源。
監控方式
1、人員監控
a)管理人員嚴格按照三級危險點巡回檢查,發現事故隱患應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交由生產安全部落實整改方案;
b)有溫度、壓力要求的工序和設備要隨時觀察、記錄,按工藝規程嚴格控制;
c)加強設備管理,每臺設備的維護、保養落實到人;
2、電子視屏監控
a)對太安暫存庫、每一臺制索機、復塑工序安裝防爆電子監控系統;
b)電子監控系統保持24小時運行狀態;
c)電子監控視屏最少保持3個月。
4.2預警行動
4.2.1報警
a)發生事故時現場人員或其他發現人員應馬上向保衛值班室(0715—)、生產安全部(0715—5674121)、公司辦公司(0715—5678217)及值班領導和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報警。火災或爆炸引發火災,應立即先撥打火警電話(119)報警。
b)事故發生部門在報警的同時應到保衛值班室拉響報警器。事故信號為連續鳴笛3分鐘。
c)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接到報警后,立即成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發布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命令、各救援小組在第一時間(5分鐘之內)趕赴現場,迅速開展各項應急救援工作。
d)指揮部成員根據事故類別迅速向公司主管部門、行業歸口管理部門、公安、安全等上級領導機關報告。
上級主管部門電話見綜合應急救援預案
5、應急處置
5、1響應分級
針對公司內發生燃燒、爆炸、機械傷害、電器傷害、劇毒物品傷害等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安全事故實施的應急救援行動,分為三級:
Ⅰ級應急響應:適用于發生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遇險,涉及企業外部產生重大影響,超出企業自身應急能力,以政府及社會救援機構全面介入,企業配合;
Ⅱ級應急響應:適用于發生造成1-2人死亡或遇險,在企業外部產生一定社會影響,企業自救與政府相關機構社會救援結合,政府負責事故調查;
Ⅲ級應急響應:適應于只涉及企業內部,未造成人員死亡,但有人員遇險或受傷,以企業自救為主必要時醫療或消防、公安交警部門協助。
5.2響應程序
為確保公司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在遭遇險情時順利啟動,使預案真正發揮作用,及時有效、有條不紊地展開。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特制定應急救援預案響應程序。
1、發生Ⅲ級應急響應級別:啟動車間及部門應急預案,由事故單位負責人領導指揮,組織設備搶修,人員救治,不需要啟動公司應急預案。
2、發生Ⅰ、Ⅱ級應急響應級別:由公司總經理宣布啟動公司應急預案,各應急小組進入應急狀態,按各自職責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5.3處置措施
5.3.1火災事故應急救援程序
1、制索機起火;
a)操作人員立即停機,并切斷電源,物料來源、熱源;
b)迅速通知工房內的其他人員并立即用報警電話報告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
c)所有人員迅速通過疏散通道撤離工房。
2、復塑機起火;
a)操作人員發現著火后大聲向其他人報警,其他人員應立即用報警電話報告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
b)迅速用刀片從穿入端割斷機頭附近的導爆索,將穿過機頭部分的導爆索快速抽出,并投入冷卻水槽中;
c)關掉設備電源,并將工序周圍的成品、半成品迅速搬離現場。
3、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接到報警立即前往會議室集結。
4、火情判斷。
5、屬重大火情立即報警119,公司應急救援辦公室接到企業應急救援領導總指揮指令后啟動Ⅰ、Ⅱ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請求社會應急救援支援。公司應急救援隊員在5分鐘內立即前往車間大門口集結。公司救援領導小組指揮調動公司應急救援小組展開疏散、警戒、救護等工作,并配合協助消防武警進行搶險、排險。
6、當火情無法控制,可能引發爆炸事故時,立即組織人員進行緊急疏散。
7、屬一般火情應立即通知企業應急救援隊員5分鐘立即前往車間大門口集結。公司救援領導小組下達分工救援指令,指揮調度公司應急小組展開滅火、排險、警戒、疏散、救護工作。
8、火情撲滅后,做好事故現場保護。應急救援辦公室開展事故調查,提交火災事故報告。
9、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按照“四不放過”原則進行事故處理。
10、公司應對火災事故救援進行總結,并補充完善預案。
5.3.2爆炸事故應急救援程序
1、工房任何工序發生爆炸,所有人員應迅速沿疏散通道或疏散窗有序向外撤離,緊急避險,確保人員安全。在抗暴間室內的人員在撤離時要順手關閉裝甲門,防止發生殉爆。
2、人員撤離至安全地帶后,應立即用撥打公司報警電話。
2、當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接到報警,立即前往辦公室會議室集結。
3、公司應急辦公室接到應急救援總指揮指令后啟動Ⅰ、Ⅱ級應急救援預案,同時撥打當地政府、公安、消防、安監局及鎮醫院120急救電話求助救援。
4、查明災情,制定現場搶救救援方案,在確認無連續爆炸可能或其他危險時,迅速組織搶救救援。否則,按照疏散圖和避險場所位置圖實施緊急疏散避險。
5、在救援過程中,應加強自身安全安全保護,以迅速有效的救援,突出以救人為第一的原則,緊張有序地進行救援清理,把災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6、救援領導小組在搶險救援工作結束后,應及時將事故救援基本情況向有關部門如實上報,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對事故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總結,妥善處理災后事宜。
7、公司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按照“四不放過”原則進行事故處理。
8、公司應對爆炸事故救援進行總結,并補充完善預案。
6應急物質保障
1、報警裝置:
導爆索車間報警裝備位置的設置:
車間門衛設一個報警器以及一部報警電話:0715——5201389
辦公區報警裝備位置的設置:
辦公區門衛設一部報警電話:0715——5677354
2、總庫備用的應急救援物資、裝備:
安全帽:10個;消防桶:3個;
應急燈:3個;消防鏟:2把;
消防斧:2把;防毒面具:2套;
便攜式急救箱:1個。
3、消防設施的保障:
消防水日常儲存不得少于室內、室外消火栓系統3小時水量。車間自動雨淋系統以及消防管網完好。
篇3:工作人員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應急處理預案
工作人員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應急處理預案
本規定中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是指: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意外通過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損皮膚或或胃腸道外途徑(針刺、人咬傷、擦傷和割傷等途徑穿透皮膚或粘膜屏障)接觸HBV、HCV、HI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體的狀態。
醫院工作人員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后,應立即按下述程序處理:
一、局部處理
1. 肥皂液和流動清水清洗污染局部皮膚。
2. 污染黏膜時,應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對黏膜進行沖洗;
3. 如有傷口時,輕輕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傷口,避免擠壓傷口局部,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沖洗傷口。
4.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劑,如用70%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
二、報告程序
1.在局部處理完成后,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寫職業接觸登記表備案。
2.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接觸者進行風險評估、調查,內容包括:接觸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途徑、接觸后局部處理情況、職業接觸級別、病毒載量水平等評估感染風險、接觸者預防接種、免疫情況、對同時接觸多種血源性病原體的情況進行分析;必要時征得源患者同意后進行經血傳播疾病病原檢測 。
3.發生HIV接觸后,由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向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西安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85521006 85525625 節假日:衛曉麗 13060422155)。
三、根據接觸病原體的種類采取相應的預防處置措施。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原抗體情況,了解既往免疫狀態。
2.無保護性抗體者,應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種乙肝疫苗。
3.有保護性抗體者或為乙肝病毒感染者,無需處理。
4.在最后一劑疫苗接種1個月~2個月之后進行病毒抗體追蹤檢測。
(二)丙型肝炎病毒(HC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無接觸后預防措施。
3.接觸6周后檢測病毒RNA;6個月之后進行丙型肝炎抗體追蹤檢測。
(三)艾滋病病毒(HI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由疾控部門組織專家對接觸者進行評估,需要時由疾控部門向接觸者發放阻斷劑;追蹤檢測可在疾控部門或本院檢驗科進行。
3.接觸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個月時對艾滋病病毒抗體進行檢測。
(四)梅毒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預防性應用長效青霉素。
3.接觸后3個月檢測梅毒抗體。
(五)若發生其它血源性傳播疾病職業接觸,由傳染科、防保科、醫院感染管理科共同制定預防處理方案。根據疾病的平均潛伏期進行追蹤檢測。
四、群體性職業接觸處理報告、處理
1.報告程序:當醫院感染管理科接到3名以上工作人員在從事針對同一源患者的醫療活動而發生的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事件,立即進行核實、調查,確定為群體性職業接觸事件者向院領導匯報。
2.風險評估: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接觸者進行風險評估、調查,內容包括:接觸人數、接觸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途徑、接觸后局部處理情況、接觸者預防接種、免疫情況、對同時接觸多種血源性病原體的情況進行分析。
3.預防處置措施:
①對于HBV、HC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體的群體性接觸事件,由醫院感染管理科依據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暴露級別、接觸者免疫狀況等因素指導接觸者進行相應的檢測、預防用藥、免疫接種,并進行隨訪、監測。
②對于HIV群體性接觸事件,盡快向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由疾控部門組織專家對接觸者進行評估,需要時由疾控部門向暴露者發放阻斷劑;追蹤檢測可在疾控部門或本院檢驗科進行。
五、預防處置費用及補償政策:
(一)本院正式職工及合同制人員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各項檢測、預防用藥、免疫接種費用均由醫院承擔。進修、實習、試工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發生職業接觸,其檢測費用由醫院承擔,但預防用藥及免疫接種費用由個人自付。
(二)發生職業接觸的醫務人員在隨訪期內確診已感染了血源性疾病,參考損傷時執行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規定程度,醫院給予適當的補償:
1.按照規定防護發生意外傷害的感染者,按照工傷申報程序進行申報鑒定,在鑒定結果未確定前,醫院承擔醫保費用中的全部自付部分,鑒定結果出來后按結果規定對待。
2.由于他人的違規操作造成當事人受傷而致感染的,違規者應承擔一定比例的費用及責任。
六、總結、分析:
每年對發生的職業接觸個案進行匯總,確定多發科室、多發人群、多發地點及危險因素;對群體接觸事件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找出醫務人員自身防護不足之處,進行相關知識培訓、補充防護用品等,將接觸機率降至最低。
本預案與國家或上級部門法規有不符之處,按照國家或上級發布的法規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