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職業危害因素防范措施
一、礦山職業安全危害及防范措施:
1、坍塌:在露天礦山主要表現為邊坡失穩和破壞;坍塌是露天礦山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發生事故的后果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設備、設施損壞,對生產企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防范措施:生產作業中與邊坡和架頭等存在坍塌危害區域保持安全距離,作業前對現場做好安全檢查確認。
2、爆炸:爆破傷害,指爆破作業過程中發生的傷亡事故;裝藥爆破的工作面;裝藥爆破影響范圍內的裝運場地、破碎場所;爆破器材加工場所等;爆破傷害事故一旦發生,將會造成人員嚴重傷害或死亡,或者對設備、設施等造成嚴重毀壞。
防范措施:嚴格遵守爆破作業規程,嚴禁無證人員參與爆破作業,嚴格執行爆破安全警戒。
3、物體打擊:物體打擊事故是指物體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產生運動,打擊人體造成人身傷亡事故;一旦遭受物體打擊其后果是人員的傷亡和物品的損毀。
防范措施: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遠離可能存在打擊的運行中的物體。
4、高處墜落:高處墜落指在高處作業中發生墜落造成的傷亡事故;可能發生高處墜落事故的場所:剝離作業面、鑿巖作業面、作業平臺、采場邊坡、破碎平臺等作業面;高處墜落造成的事故的后果是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壞。
防范措施:嚴格遵守高空作業安全規程,正確使用高空作業安全繩、安全帽、安全網等防護工器具。
5、車輛傷害:車輛傷害事故指企業機動車輛在行駛中引起的人體墜落和物體倒塌、墜落、擠壓傷亡事故;車輛傷害后果是人員的傷亡和設備物品的損毀。
防范措施:遵守交通規則,嚴禁違章駕駛。
6、機械傷害:機械傷害事故是指機械設備運動(靜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與人體接觸引起的夾擊、碰撞、剪切、卷入、絞、碾、割、刺等傷害;可能發生機械傷害事故的場所:剝離過程、鑿巖及鑿巖臺階、設備檢修及檢修場所、破碎過程、運輸過程等;機械傷害的主要后果是造成人員傷亡,其次是對物件的損壞。
防范措施:嚴禁接觸運行中的設備,完善運轉部位的安全防護設施。
7、礦山火災:礦山火災是指礦山企業內所發生的火災;礦山火災可能發生在空壓機房、機修車間、綜合材料庫、油庫、生產辦公區域和變壓器等用電部位;火災事故的主要后果是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防范措施:嚴格做好火災消防預防工作,確保現場消防器材和設施完好有效。
8、容器爆炸:壓力容器爆炸是指壓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氣體爆炸(物理性爆炸)以及容器內盛裝的可燃性液化氣在容器破裂后,與周圍的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氣體混合物遇到火源時產生的化學爆炸;容器爆炸的后果是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壞。
防范措施:嚴格遵守壓力容器使用規程。
9、觸電傷害:觸電事故是指由于電流流經人體導致的生理傷害,包括雷擊傷亡事故;觸電傷害的后果是直接造成人員傷亡事故。
防范措施:嚴格遵守電氣操作安全規程,嚴格無證從事電氣作業。
10、其它傷害:①雨天、冰凍天作業場地不平,道路潮濕、廢石場粘滑等可能引起人員滑倒、摔傷、扭傷等;②作業場地狹窄、作業安全距離不夠,可能發生碰撞擠壓事故;③設備起動時未發信號或信號不清,指揮或操作不當引發事故等;④作業人員思想不集中,或酒后作業等引發事故;⑤未正確穿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或未正確使用工器具等引發事故。
防范措施:嚴格遵守和落實相應安全防范措施,嚴禁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
二、礦山職業健康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1、生產性粉塵:粉塵危害是礦山開采作業最大危害之一。粉塵是在礦山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細粒狀礦物或巖石粉塵。鑿巖、爆破、礦石裝卸運輸過程中都能產生大量粉塵。作業人員長期吸人大量的粉塵后,可得塵肺病,嚴重者可使肺部失去功能導致死亡。
預防措施:1、收塵。利用除塵設備對粉塵進行收集,控制揚塵。2、噴霧灑水。對礦道和揚塵區域進行灑水降塵。3、個體防護。如配置防塵口罩。4、通風防塵。通風除塵的作用是稀釋和排除電焊機焊接作業時空氣中的電焊煙塵。
2、噪聲與振動:噪聲指聲強和頻率的變化都無規律、雜亂無章的聲音。礦山噪聲與振動主要來源于各種設備在運轉過程中由于震動、摩擦、碰撞而產生的機械動力噪聲和由風管排氣、漏氣而產生的氣體動力噪聲。噪聲可以使人耳聾,還可能引起高血壓、心臟病、神經官能癥等疾病。噪聲還污染環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生產活動。
預防措施:1、消除或降低聲源噪聲,嚴格控制制造和安裝質量,防止振動;加強潤滑,降低磨擦噪聲等。2、降低傳遞途徑中的噪聲??梢圆扇「粢?、吸聲、消聲等措施。3、加強個體防護。在噪聲作業場所應佩戴防聲耳塞、耳罩和防聲帽盔等防護用品。
3、生產性有毒氣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或使用的有毒物質稱為生產性毒物。礦山大量產生的生產性毒物主要有爆破產生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皮帶維修中產生苯揮發有害氣體,密閉空間產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呼吸有毒性氣體會導致人惡心、頭暈、昏迷,嚴重甚至引發死亡。
預防措施:通風排毒,特別是爆破作業時要站在上風處,爆破后待炮煙散盡后才能進入爆破現場。
4、高溫低溫:在炎夏季節露天作業時,由于露天作業人員在高溫暴曬下作業時間過長,有可能發生中暑,引起消化不良,腸胃疾病,有時發生腎功能不全直到死亡等。冬季露天作業則可能發生凍傷。
預防措施:1、加強作業現場通風換氣,疏散熱源;2、隔熱降溫,隔離現場高溫熱源,或避開高溫時段作業;3、常備防暑降溫物品和藥品;4、合理安排作業班次,高溫時段采取輪換制作業;5、做好作業場所防寒保溫措施。
篇2:礦山職業危害粉塵危害預防措施
礦山生產中產生的粉塵稱為礦塵。礦塵不僅影響礦工的身體健康,而且煤塵和其他一些礦塵還具有爆炸性,嚴重威脅著礦山的安全生產。礦山生產的各個工序,如掘進、回采、爆破、裝運、提升、破碎等都不同程度地產生礦塵。
礦塵危害的預防措施包括減塵措施、降塵措施、通風排塵、個體防護。煤礦防塵的措施主要是減少井下各生產工序煤塵的產生和飛揚。非煤礦山的防塵主要采取以風、水為主的綜合防塵技術措施,即一方面用水將粉塵潤濕捕獲,另一方面借助風流將粉塵排出井外。露天礦與井下開采作業的防塵措施各有不同特點。
露天礦的防塵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控制主要產塵源
(1)鉆孔作業是露天礦主要產塵源,可采取濕式鉆孔或于式捕塵的方法。
(2)礦區的破碎作業可使作業場所粉塵濃度達到每立方米幾百毫克以上,可以采取密閉、通風除塵的辦法。由于流程較短,僅有破碎設備,多無分級設備,機械化程度較高,可以采用遠距離控制,進_步減少和杜絕工人接觸粉塵的機會。含有80%以上游離二氧化硅的生產性粉塵,最高容許濃度不宜超過0.3mg/m3。其他粉塵其游離二氧化硅的含量在10%以下,不含有毒物質的礦物性和動植物性粉塵,如煤塵最高容許濃度為lOmg/m3。
2.司機室的防塵-由于受鉆孔運輸過程中產生大量粉塵的影響,鉆機、電鏟、汽車等的司機室內粉塵濃度很高,因此應加強對司機室的防護,這是露天礦防塵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3.運輸過程中的防塵
(1)電鏟裝車前,向礦(巖)灑水,卸礦時設噴霧裝置。
(2)運輸路面應經常灑水,維護路面保持平整,減少粉塵的產生。為使路面不產生粉塵,有條件的可使用不易產生粉塵的材料(如乳膠化瀝青)維護路面,噴灑抑塵劑。
(二)井下防塵
井下的防塵措施是由井下采礦生產過程及生產環境的特點所決定的,采取以濕式作業,加強通風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防塵措施。
(1)濕式鑿巖是關鍵性措施,嚴格禁止無防護設備的干式鑿巖。
(2)采用添加水炮泥爆破和水封爆破,放炮后噴霧降塵,放炮后立即向掌子面噴霧1Omin。
(3)運礦過程濕式作業,裝礦前向礦(巖)灑水,卸礦點安設噴霧裝置。
(4)加強通風,24h連續作業的礦井,全面通風的主要通風機連續運轉,并保證作業面有足夠的通風量。獨頭作業面和全面通風達不到的作業面,要安設局部通風裝置。
(5)預先潤濕煤體防塵。是在煤體尚未開采之前用水加以潤濕,增加煤體水分,以減少開采時的煤塵產生量。其方法有煤層注水和采空區灌水等。
此外,還有一些輔助性防塵措施,包括入風巷道、回風巷道設水幕,凈化風源和已被粉塵污染的空氣;沖洗巷道壁、通風筒保持清潔,防止二次揚塵。在采取防塵技術措施的同時,井下接塵工人必須用防塵口罩。
篇3:非煤礦山職業危害防治措施
一、有毒有害氣體預防措施
錳礦有毒有害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等。一氧化碳是由于燃料在缺氧的情況下不完全燃燒而產生的一種可燃氣體,在井下爆破作業中也會大量產生,空氣中最高允許濃度為30mg/m3。氮氧化物(N*O*)是一種褐紅色有強烈窒息性的氣體,對人體危害最大的是破壞肺部組織,引起肺水腫??諝庵凶罡咴试S濃度為5mg/m3。?二氧化硫(SO2)主要產生于爆破后的爆煙中,空氣中最高允許濃度為15mg/m3。二氧化碳(CO2)雖然無毒,但在空氣中的比例升高到一定濃度時可造成缺氧窒息。具體預防措施如下:
1、使用機械通風。
2、建立合理的通風系統,實行分區通風。
3、根據錳礦生產需要配足風量,并保證合適的通風斷面和風速。
4、掘進工作面必須使用局部風機通風,防止循環風和污風串聯。
5、禁止采用擴散通風或微風、無風作業。
6、礦井因停電或檢修,主要通風機停止運轉期間,嚴禁井下作業,必須有專人職守,待恢復送電和通風后再行井下作業。
7、有毒有害氣體檢測人員必須嚴格執行檢測制度,認真填寫日報和有關記錄,嚴格按有關檢測次數和要求檢測,嚴禁空班漏檢、假檢、假記錄、假匯報,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和匯報。
8、礦山安全負責人在審閱有毒有害氣體記錄時,對發現的問題,必須認真對待,及時進行處理,絕不可只簽字認可了之。
8、井下工作面人員要按規定配戴個體防護器具,加強個體防護。
9、爆破后坑內空氣炮煙等有害氣體及粉塵含量未達到規定的衛生標準時嚴禁下井作業。
10、加強礦山人員的安全培訓學習,認清危害,提高防范意識。
二、噪聲防治措施
1、噪聲防治
(1)噪聲源控制:設計及其工藝要優選低噪聲設備的機型,訂貨時,主要設備及輔助設備都依據《工業企業噪聲控制設計規范》,向廠家提出限制要求,不得超過規定的噪聲值,從源頭控制噪聲。
(2)隔聲降噪:對值班室、操作室、休息室,采用雙層門窗和隔聲性能良好的圍護結構,各洞、縫填塞密實,并設置隔聲門斗。上述隔聲措施實施后,可使工作崗位噪聲降低20~40dB(A)。
(3)消聲器降噪:風機進出口裝設高效消聲器。消聲器的選擇應遵循《工業企業噪聲控制設計規范》(GBJ87-85)第5.3.3的原則,同時符合第5.3.4、5.3.5和5.3.6的規定,使用消聲器后可降低噪聲10~30dB(A)。
(4)阻尼降噪:對產生較高電磁輻射噪聲的設備采用阻尼措施可降低噪聲5~15dB(A)。
(5)保持防噪距離:設計上統籌安排,做到布局合理,有相應的防噪距離,盡可能將產生噪聲的主要設備的位置降低。必要時,可考慮建立隔噪構筑物。
2、振動防治措施
噪聲源于振動,應從工藝技術上消除或減少振動源,對有強力振動的鑿巖機、電動機等大型設備應通過下列措施減振:
(1)其基礎應作隔振、減振處理,以減少振源的振動輸出,可在振源設備周圍地層中設置隔振溝、板樁墻等,切斷振波向外傳導。
(2)安裝要求:安裝過程中,應調整好設備、設施的基礎重量、剛度與面積,使基礎固有頻率避開振源頻率,錯開30%以上,以防發生共振。
(3)連接要求:對有強力振動的大型動力設備、管道與基礎支架、建筑物及其它設備之間,宜采用柔性連接或支撐。有機械撞擊噪聲的部位,應通過使用啞音材料,來降低噪聲。噪聲源的有關設備的機械零、配件,宜用高分子材料和人工合成合金,這樣會消耗一部分噪聲能。
(4)其它減振措施:應分別情況在設備上設置動平衡裝置,安裝減振支架、減振手柄、減振墊層、阻尼層,減輕手持振動工具的重量。
通過實施綜合降噪技術措施,上述車間、作業點的噪聲可以達到《噪聲作業分級》(LD80-95)規定的安全作業級別和《工業企業噪聲控制設計規范》(GBJ87-85)規定的噪聲值;并符合噪聲安全作業、值班室、休息室(室內背景聲級)噪聲70dB(A)以下的限制值。按《工業企業職工聽力保護條例》應盡量將作業場所(工人每天連續接觸噪聲8小時)噪聲控制在85dB(A)以內。
3、控制接觸噪聲時間
對處在電動機等高噪聲設備環境中勞動的員工,應根據實際噪聲檢測結果,對照《噪聲作業分級表》,對每個工作日的實際接觸噪聲時間加以限制,將噪聲危害級別降至0級,即安全作業的范圍。
4、個體防護措施
為切實消除噪聲對職工健康的影響,應根據實際需要,配帶合格耳塞、耳罩等耳防護器,對耳防護器的要求:
(1)有足夠的隔聲值。
(2)配帶舒適,重量適宜。
(3)材料無毒,對皮膚無刺激,無過敏源。
5)生產場所噪聲的檢測
三、粉塵的預防措施
?1、大力推行綜合防塵措施,嚴格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要
把礦井空氣中的粉塵濃度控制在規定的標準以內,必須采取綜合防塵措施,即包括通風排塵,撒水降塵,個體保護及其各種抑塵措施等。
?2、通風除塵。安是稀釋和排了工作地點懸浮粉塵,防止過量的有效措施。
許多礦井證明搞好通風工作是取得良好防塵效果的重要環節,排塵風速逐漸增大能使較大的塵粒懸浮在風流中被帶走,增強了稀釋作用,但是風過大,吹揚起沉積粉塵反而使得粉塵濃度增設,要使粉塵濃度降到一個最低值,就要優化出一最優排塵風速。一般干燥巷中最優排塵風速為1.2m/s-2.0m/s,在潮濕巷道中,以稀釋為主,最優排塵風速還可高些。
3、架設引水管道,撒水降塵。
4、控制裝藥量,盡是減低粉塵量。
5、按規定使用封泥材料,并控制其長度。
6、如有必要可佩戴防塵帽、防塵口罩等進行個體防護。
2011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