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機電事故及其防治措施

機電事故及其防治措施

2024-07-15 閱讀 4182

煤礦機電事故是指由于機電設備出現問題造成的人員傷亡、設備損失的事故。一、提升運輸事故及其防治提升運輸事故是指在提升運輸系統中由于作業人員違章作業、設備故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各類事故。(一)刮板輸送機傷害事故及其預防1.刮板輸送機傷害事故的類型刮板輸送機傷害事故常見的有:刮板鏈打傷事故,轉動部分絞傷事故,機尾翹起砸傷事故,擠傷或撞傷事故,電火花導致瓦斯、煤塵爆炸事故等。2.刮板輸送機傷害事故的預防措施(1)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培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刮板輸送機必須有專人維護,有維修保養制度,保證設備性能完好。(2)啟動前必須對輸送機進行全面檢查,包括工作環境和設備的狀態等。啟動前先發信號,然后點動試車,待確認無問題后再正式開車。(3)嚴格執行停電處理故障、停電檢修制度。停電后在開關處要掛牌,并把采煤機閉鎖。嚴禁運行中清掃刮板輸送機。(4)刮板輸送機的轉動、傳動部位應按規定設置保護罩或保護欄桿;機尾應設保護板;需橫越輸送機的行人處必須設置人行過橋。(5)不準在輸送機道內行走,更不準乘坐刮板輸送機。當需要運送長料時,必須制定安全措施。(6)移動刮板輸送機的液壓裝置必須完整可靠。移動刮板輸送機時,必須有防止冒頂、片幫傷人和損壞設備的安全措施。(7)刮板輸送機兩側電纜要按規定認真吊掛,特別是在工作面移動的電纜要管理好,防止落入機槽內被刮壞或拉斷而造成事故。(二)斜巷絞車運輸事故及其預防1.斜巷絞車運輸事故的類型該事故類型常見的有:違章放飛車造成跑車事故、各種原因的斷繩跑車事故、帶電維修傷害事故、違章跟車扒車事故等。2.斜巷絞車運輸事故的預防措施(1)斜井絞車司機要經過培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嚴禁違章作業。(2)絞車等設備完好,管理到位。(3)按規定設置和使用防護裝置。(4)使用合格的連接裝置和保險繩。(5)嚴格執行“行人不行車,行車不行人”的規定。(6)嚴禁多掛車或超載、超速運行。(7)嚴禁扒車或違章跟車。(三)人力推車傷害事故及其預防人力推車時,作業人員應根據所運的材料和設備類型正確地選用運輸車輛。木材、金屬管、金屬支架、鋼軌等長料應選用有框架的材料車;水泥、石子等可用礦車裝運;各種貨載的外形尺寸應與所通過巷道斷面相適應,不得超高超寬。《煤礦安全規程》對人力推車作了明確規定。(1)1次只準推1輛車。嚴禁在礦車兩側推車。(2)推車時必須時刻注意前方。(3)嚴禁放飛車。(4)不得在能自動滑行的坡道上停放車輛,需要停放時,必須用可靠的制動器將車輛穩住。巷道坡度大于7‰時,嚴禁人力推車。(四)罐籠提升事故及其防治1.罐籠提升事故類型主要包括罐籠脫軌、過卷、卡罐、斷繩、蹾罐等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事故。2.罐籠事故預防措施(1)罐籠設計合理,符合技術規范要求。(2)罐籠每層內一次能容納的人數應明確規定。超過規定人數時,把鉤工必須制止。(3)立井使用罐籠提升時,井口、井底和中間運輸巷的安全門必須與罐位和提升信號聯鎖:(4)井口、井底和中間運輸巷都應設置搖臺,并與罐籠停止位置、阻車器和提升信號系統聯鎖:(5)用多層罐籠升降人員或物料時,井上、下各層出車平臺都必須設有信號工。(6)嚴禁在同一層罐籠內,人員和物料混合提升,(7)嚴禁超載和超載重差運行。二、電氣事故及其防治電氣事故是指由于電氣設備出現故障或違章操作而引發的長時間停電、設備燒毀、人身觸電等事故。(一)礦井供電系統由礦井地面變電所、井下中央變電所、采區變電所、工作面配電點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聯結起來的一個整體,稱為礦井供電系統。1.采區供電系統(1)采區變電所(2)采掘工作面的供電2.井下電網保護煤礦井下電網的過電流保護、漏電保護和保護接地稱為煤礦井下的三大保護,是保證井下供電安全的重要措施。(1)過電流保護。過電流是指電氣設備或電纜的實際工作電流超過其額定電流值。過電流會使設備絕緣老化,降低設備的使用壽命;燒毀電氣設備、引發電氣火災或引起瓦斯、煤塵爆炸。常見的過電流現象有短路、過負荷和斷相。過電流保護裝置包括熔斷保護、繼電保護和電子式綜合保護。(2)漏電保護。漏電是指電氣設備或電網絕緣電阻顯著下降的現象。井下常見的漏電故障分為集中性漏電和分散性漏電2種。集中性漏電是指電網的某一處因絕緣破損導致漏電。分散性漏電是指因淋水、潮濕導致電網中某段線路或某些設備絕緣阻值下降至危險值而形成的漏電。漏電保護裝置能迅速切斷故障線路的電源,保證供電安全。(3)保護接地。保護接地是指在變壓器中性點不接地系統中,將電氣設備正常情況下不帶電的金屬外殼與大地做良好的電氣連接。設置保護接地,可有效防止因設備外殼帶電引起的人身觸電事故。(二)觸電事故及其預防觸電事故是人體觸及帶電體或接近高壓帶電體時,由于電流通過人體而造成的人身傷害事故。其主要傷害為電擊和電傷。防止觸電的主要措施有以下6個方面:(1)嚴格執行安全用電的各項制度,遵章守紀,非專職人員不得擅自操作電氣設備。(2)井下不得帶電檢修、搬遷電氣設備。停電檢修時,所有開關、手把在切斷電源時都應閉鎖,認真執行“誰停電、誰送電”的停送電制度。(3)加強電氣設備的運行、維護和檢查,使設備在完好狀態下工作,嚴禁電網中性點直接接地。(4)防止人體觸及或接近帶電體。將人體可能觸及的電氣設備的帶電部分全部封閉在外殼內,同時設置漏電保護裝置。(5)對導電部分裸露的高壓電氣設備無法用外殼封閉的,應設防護罩或加柵欄隔離,防止人員接近。(6)設置保護接地裝置。煤礦井下36V以上的電氣設備必須有良好的保護接地。在井下高、低壓供電系統中,裝設漏電保護裝置,防止供電系統漏電造成人身觸電。(三)電氣設備防爆及失爆的預防措施由于煤礦井下存在可以爆炸的瓦斯、煤塵,電氣設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火花、電弧都有引燃、引爆瓦斯、煤塵的可能,所以,電氣設備防爆至關重要,它是防止井下發生瓦斯、煤塵爆炸的重要措施。1.礦用電氣設備礦用電氣設備分為兩大類,即礦用一般型電氣設備和礦用防爆型電氣設備。(1)礦用一般型電氣設備。礦用一般型電氣設備是專為煤礦井下條件生產的不防爆的一般型電氣設備,只能用在井下沒有瓦斯、煤塵爆炸危險的環境中。在礦用一般型電氣設備外殼的明顯處,均有清晰的永久性凸紋標志“KY”。(2)礦用防爆型電氣設備。礦用防爆型電氣設備是按照國家標準制造的。在防爆電氣設備外殼的明顯處,均有清晰的永久性凸紋標志“E*”。2.電氣設備的防爆、隔爆和失爆防爆是指電氣設備具有在存在爆炸性混合物地點的使用過程中不會引起周圍爆炸性混合物發生爆炸的性能。礦用防爆電氣設備是指專供煤礦井下使用的防爆電氣設備。隔爆是指當電氣設備外殼內部發生爆炸時,決不會引起外殼外部的爆炸性氣體發生燃燒或爆炸的性能。凡具有這種隔爆性能的電氣設備稱為隔爆型電氣設備。失爆是指當電氣設備外殼內部發生爆炸時,引起殼外的爆炸性混合物質發生爆炸,或是從各處縫隙中噴出高溫氣體或火焰引起殼外爆炸性氣體爆炸的性能。3.電氣設備失爆的預防措施(1)嚴格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要求選用電氣設備。(2)井下防爆電氣設備管理由電氣防爆檢查部門全面負責,集中統一管理。(3)嚴把入井關。入井前必須檢查產品合格證、防爆合格證、入井檢查合格證、煤礦礦用產品安全標志及其安全性能,檢查合格并簽發合格證后,方準入井。(4)加強檢查、維護。井下防爆電氣設備的運行、維護和修理,必須符合防爆性能的各項技術要求。發現失爆電氣設備,必須立即處理或更換,嚴禁繼續使用。(四)礦燈的安全使用1.礦燈安全使用有關規定(1)從礦燈房領取礦燈時應注意檢查燈頭、燈線、燈盒等零件是否完整、齊全、緊固,發現問題時,要立即更換。(2)不得手提燈線甩動燈頭或提燈盒。(3)在井下不得強行打開燈頭圈或燈盒蓋,以免損壞閉鎖和造成礦燈短路,產生火花,引起瓦斯、煤塵爆炸事故。(4)接觸爆炸材料時,礦燈盒應套上絕緣燈套,防止引爆電雷管。(5)升井后及時將礦燈交回礦燈房。(6)礦井完好的礦燈總數,至少應比經常用燈的總人數多10%。(7)礦燈應集中統一管理。每盞礦燈必須編號,經常使用礦燈的人員必須專人專燈。(8)礦燈應保持完好,發出的礦燈,最低應能連續正常使用11h。

篇2:機電運輸事故預防制度

1防止機電事故預防制度

1.1現有的避雷設施必須保證完整、可靠,在每年的4月1日-10月30日期間必須全部投入運行。

1.2每年雷雨季節前必須按規定對避雷器進行電氣試驗,不合格的必須在雷雨季節前予以更換,并要備有一定數量的備品、備件。

1.3接地電阻的測試按水電部規定執行(包括入井管路接地極的測試)

1.4生技部應根據現場反饋的意見,積極進行技術改造,逐步提高防雷效果。

1.5每年應對在使用的地面、井下變壓器和高壓開關進行油質化驗。

1.6加強輸電線路的巡查工作,特別是副井、楊店子風井的供電線路,確保雙回路供電的可靠性,出現停電、停風時,風機司機要沉著冷靜,杜絕誤操作,并嚴格按《臨時停電、停風安全措施》執行。

1.7加強電氣防爆管理,嚴格按照《電氣設備防爆管理辦法》執行,杜絕電氣失爆。

2防止提升、運輸事故預防制度

2.1加強斜巷絞車、鋼絲繩的檢查與管理。主要提升絞車的鋼絲繩由機電隊每日負責檢查;機道、風巷小絞車的固定柱和鋼絲繩,由使用采掘隊每日負責檢查;25°龍坡的斜巷,必須使用“一坡三擋”。

2.2嚴格執行平巷運輸及蓄電瓶機車的管理規定,強化對小機車運輸的管理。

2.3加強斜巷提升管理,加大查處力度。堅決杜絕礦車串車提升超掛、不按規定使用正規插銷等違章行為。

2.4強化軌道質量管理,以《礦井質量標準化標準》的要求對軌道質量進行嚴格管理,所有運輸軌道接頭扣件必須齊全,嚴格執行窄軌運輸的有關規定。

2.5強化科技投入,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設備。

篇3:煤礦機電設備事故管理制度

為加強機電、運輸事故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3.1在生產、施工過程中發生的機電、運輸設備事故,應按有關規定進行登記、調查、分析、統計和報告。

1.3.2?機電、運輸事故按其影響生產或基建施工時間,造成損失程度和性質,分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重大事故三種。

1.3.2.1?一般事故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稱為一般事故:

1)造成設備直接損失價值0.1~2萬元者。

2)造成設備停運影響生產或基建施工1小時及以上或產量損失200噸及以上者。

3)3千伏級以上變配電設備誤停、送電者。

4)提升設備的斷繩,大型物件墜入井筒,運輸設備的碰頭、追尾、車輛顛覆、斜井跑車,壓風機風管爆炸或風缸搗毀,膠帶、電纜或電氣設備著火等惡性事故,造成經濟損失不到或達到一般事故程度者。

1.3.2.2?重大事故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稱為重大事故:

1)造成設備直接損失價值2萬元以上到50萬元者。

2)主排水泵停泵,造成泵房進水或淹泵者。

3)全礦井停電10分鐘以上,地面車間供電中斷4小時以上至7天。

4)提升設備的斷繩,大型物件墜入井筒,運輸設備的碰頭、追尾、車輛顛覆、斜井跑車,壓風機風管爆炸或風缸搗毀,膠帶、電纜或電氣設備著火等惡性事故,造成經濟損失超過一般事故程度者。

5)全礦井停風10分鐘以上者。

1.3.2.3特大事故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稱為特大事故:

1)造成設備直接損失價值超過50萬元者。

2)因機電、運輸事故引起的淹井、著火、瓦斯爆炸、停電造成全礦井停止生產8小時以上,基建施工企業造成全部礦井工程停工8小時以上者。

3)全礦井停風30分鐘以上者。

1.3.3提升設備的過卷,大型物件墜入井筒,運輸設備的碰頭、追尾、撞信號、斜井跑車,3千伏及以下的變配電設備誤停、送電等惡性事故,但情節嚴重,應視為未遂事故。

1.3.4機電、運輸事故的管理和報告辦法:

機電、運輸事故發生后,除分別按程序匯報及時組織搶修外,還要按下列程序逐級上報:

1.3.4.1?發生一般機電、運輸事故時,各科隊負責人應立即向機電動力科和安監部門匯報,并在2天內把事故報告報機電動力科和安監部門。

1.3.4.2?發生重大、特大機電、運輸事故時,礦安監部門應立即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事故單位應將機電、運輸事故發生經過、原因分析、采取的措施、事故責任者、處理意見及結論在5日內逐級上報。特大事故要于15日內逐級上報到有關部門。

1.3.4.3?發生未遂事故時,班組長應立即向科隊負責人匯報,情節嚴重的應向礦相關部門匯報。

1.3.5?發生事故,機電動力科要會同安全監察部門,本著“三不放過”的原則認真進行追查,對事故的責任者要及時處理,按責任大小,情節輕重和造成的后果,給于批評教育、經濟賠償或行政處分以至追究刑事責任,對隱瞞事故情節或不報者應加重處罰。

1.3.6?發生重大、特大機電、運輸事故,各生產單位要將事故情況及時在本單位內通報,同時抄報上級主管部門,以便共同接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