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某大學醫院病歷討論制度

某某大學醫院病歷討論制度

2024-07-15 閱讀 7580

某大學醫院病歷討論制度

(一)臨床病歷(臨床病理)討論

1、醫院將選擇適當的在院或已出院(或死亡)的病歷舉行不定期的臨床病歷討論會;

2、臨床病歷討論會,可以一科舉行,也可以幾科聯合舉行;

3、每次醫院臨床病歷討論會時,必須事先做好準備,負責主治的科室應將有關材料加以整理,盡可能作出書面摘要,事先發給參加討論的人員,預作發言準備;

4、開會時由主治科的主任或責任醫師主持,負責介紹及解答有關病情、診斷、治療等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分析意見(病歷由住院醫師報告),會議結束時由主持人作總結;

5、臨床病歷討論會應有記錄,可以全部或摘要歸入病歷。

(二)出院病歷討論

1、病房應定期(1~2次/月)舉行出院病歷討論會,作為出院病歷歸檔的最后審查;

2、出院病歷討論會可以分科舉行(由科主任主持)或分病室(組)舉行(由責任醫師主持),經治的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參加;

3、出院病歷討論會對該期間出院的病歷依次進行審查;

①記錄內容有無錯誤或遺漏;

②是否按規定順序排列;

③確定出院診斷和治療結果;

④是否存在問題,取得那些經驗教訓。

4、一般死亡病歷可與其他出院病歷一起討論,但意外死亡的病歷不論有無醫療事故,均應單獨討論。

(三)疑難病歷討論會:凡遇疑難病例,由科主任或責任醫師主持,有關人員參加,必要時請院領導參加,認真進行討論,盡早明確診斷,提出治療方案。

(四)術前病歷討論會:對重大疑難及新開展的手術,必須進行術前討論,由科主任或責任醫師主持,手術醫師、麻醉醫師、護士長、護士及有關人員參加。討論手術指征,檢查術前準備情況,訂出手術方案,術后觀察事項,護理要求等,討論情況記入病歷,一般手術也應進行相應討論。

(五)死亡病歷討論會:凡死亡病歷,一般應在死亡后一周內召開,特殊病歷應及時討論,尸檢病歷,待病理報告后進行,但不遲于兩周,由科主任主持,醫護和有關人員參加,必要時請院領導參加。討論情況記入病歷。

(六)新病人討論:凡是新入院的CD型病歷,要在入院后3天內進行有科主任、責任醫師、臨床醫師參加的新病人討論,做出診斷、治療、檢查方案。

篇2: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范全文

,為保證醫患雙方合法權益,4月1日起,我國將施行《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范(試行)》,電子病歷的書寫、存儲、使用和封存等均需按相關規定進行。下面是小編給你帶來的關于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范(試行)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范(試行)

2017年2月15日發布

自2017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醫療機構電子病歷(含中醫電子病歷,下同)應用管理,滿足臨床工作需要,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保證醫患雙方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范。

第二條實施電子病歷的醫療機構,其電子病歷的建立、記錄、修改、使用、保存和管理等適用本規范。

第三條電子病歷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使用信息系統生成的文字、符號、圖表、圖形、數字、影像等數字化信息,并能實現存儲、管理、傳輸和重現的醫療記錄,是病歷的一種記錄形式,包括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

第四條電子病歷系統是指醫療機構內部支持電子病歷信息的采集、存儲、訪問和在線幫助,并圍繞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效率而提供信息處理和智能化服務功能的計算機信息系統。

第五條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指導全國電子病歷應用管理工作。

地方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含中醫藥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電子病歷應用監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電子病歷的基本要求

第六條醫療機構應用電子病歷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專門的技術支持部門和人員,負責電子病歷相關信息系統建設、運行和維護等工作;具有專門的管理部門和人員,負責電子病歷的業務監管等工作;

(二)建立、健全電子病歷使用的相關制度和規程;

(三)具備電子病歷的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保障機制;

(四)具備對電子病歷創建、修改、歸檔等操作的追溯能力;

(五)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及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條件。

第七條《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2013年版》、《病歷書寫基本規范》、《中醫病歷書寫基本規范》適用于電子病歷管理。

第八條電子病歷使用的術語、編碼、模板和數據應當符合相關行業標準和規范的要求,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促進電子病歷信息有效共享。

第九條電子病歷系統應當為操作人員提供專有的身份標識和識別手段,并設置相應權限。

操作人員對本人身份標識的使用負責。

第十條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系統可以使用電子簽名進行身份認證,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一條電子病歷系統應當采用權威可靠時間源。

第三章電子病歷的書寫與存儲

第十二條醫療機構使用電子病歷系統進行病歷書寫,應當遵循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規范的原則。

門(急)診病歷書寫內容包括門(急)診病歷首頁、病歷記錄、化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等。

住院病歷書寫內容包括住院病案首頁、入院記錄、病程記錄、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輸血治療知情同意書、特殊檢查(特殊治療)同意書、病危(重)通知單、醫囑單、輔助檢查報告單、體溫單、醫學影像檢查報告、病理報告單等。

第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為患者電子病歷賦予唯一患者身份標識,以確保患者基本信息及其醫療記錄的真實性、一致性、連續性、完整性。

第十四條電子病歷系統應當對操作人員進行身份識別,并保存歷次操作印痕,標記操作時間和操作人員信息,并保證歷次操作印痕、標記操作時間和操作人員信息可查詢、可追溯。

第十五條醫務人員采用身份標識登錄電子病歷系統完成書寫、審閱、修改等操作并予以確認后,系統應當顯示醫務人員姓名及完成時間。

第十六條電子病歷系統應當設置醫務人員書寫、審閱、修改的權限和時限。

實習醫務人員、試用期醫務人員記錄的病歷,應當由具有本醫療機構執業資格的上級醫務人員審閱、修改并予確認。

上級醫務人員審閱、修改、確認電子病歷內容時,電子病歷系統應當進行身份識別、保存歷次操作痕跡、標記準確的操作時間和操作人信息。

第十七條【歸檔狀態和修改痕跡】電子病歷應當設置歸檔狀態,醫療機構應當按照病歷管理相關規定,在患者門(急)診就診結束或出院后,適時將電子病歷轉為歸檔狀態。

電子病歷歸檔后原則上不得修改,特殊情況下確需修改的,經醫療機構醫務部門批準后進行修改并保留修改痕跡。

第十八條醫療機構因存檔等需要可以將電子病歷打印后與非電子化的資料合并形成病案保存。

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對知情同意書、植入材料條形碼等非電子化的資料進行數字化采集后納入電子病歷系統管理,原件另行妥善保存。

第十九條門(急)診電子病歷由醫療機構保管的,保存時間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診之日起不少于15年;住院電子病歷保存時間自患者最后一次出院之日起不少于30年。

第四章電子病歷的使用

第二十條電子病歷系統應當設置病歷查閱權限,并保證醫務人員查閱病歷的需要,能夠及時提供并完整呈現該患者的電子病歷資料。

呈現的電子病歷應當顯示患者個人信息、診療記錄、記錄時間及記錄人員、上級審核人員的姓名等。

第二十一條醫療機構應當為申請人提供電子病歷的復制服務。

醫療機構可以提供電子版或打印版病歷。

復制的電子病歷文檔應當可供獨立讀取,打印的電子病歷紙質版應當加蓋醫療機構病歷管理專用章。

第二十二條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為患者提供醫學影像檢查圖像、手術錄像、介入操作錄像等電子資料復制服務。

第五章電子病歷的封存

第二十三條依法需要封存電子病歷時,應當在醫療機構或者其委托代理人、患者或者其代理人雙方共同在場的情況下,對電子病歷共同進行確認,并進行復制后封存。

封存的電子病歷復制件可以是電子版;也可以對打印的紙質版進行復印,并加蓋病案管理章后進行封存。

第二十四條封存的電子病歷復制件應當滿足以下技術條件及要求:

(一)儲存于獨立可靠的存儲介質,并由醫患雙方或雙方代理人共同簽封;

(二)可在原系統內讀取,但不可修改;

(三)操作痕跡、操作時間、操作人員信息可查詢、可追溯;

(四)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和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條件及要求。

第二十五條封存后電子病歷的原件可以繼續使用。

電子病歷尚未完成,需要封存時,可以對已完成的電子病歷先行封存,當醫務人員按照規定完成后,再對新完成部分進行封存。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六條本規范所稱的電子簽名,是指《電子簽名法》第二條規定的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識別簽名人身份并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數據。

“可靠的電子簽名”是指符合《電子簽名法》第十三條有關條件的電子簽名。

第二十七條本規范所稱電子病歷操作人員包括使用電子病歷系統的醫務人員,維護、管理電子病歷信息系統的技術人員和實施電子病歷質量監管的行政管理人員。

第二十八條本規范所稱電子病歷書寫是指醫務人員使用電子病歷系統,對通過問診、查體、輔助檢查、診斷、治療、護理等醫療活動獲得的有關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整理形成醫療活動記錄的行為。

第二十九條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可根據本規范制定實施細則。

第三十條《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衛醫政發〔2010〕24號)、《中醫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國中醫藥發〔2010〕18號)同時廢止。

第三十一條本規范自2017年4月1日起施行。

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范(試行)解讀

作為對《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衛醫政發[2010]24號)(以下簡稱《基本規范》)的替代性文件,兩份規范之間究竟在哪些方面進行了修訂和更新呢?

1、“電子病歷”的概念擴大

《應用管理規范》對于“電子病歷”的定義為,“電子病歷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使用信息系統生成的文字、符號、圖表、圖形、數字、影像等數字化信息,并能實現存儲、管理、傳輸和重現的醫療記錄,是病歷的一種記錄形式,包括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

”較《基本規范》的定義,取消了對于“醫療機構”信息系統的限制。

這是考慮到電子病歷在醫療行業未來進一步發展應用所做出的鋪墊。

近年來,隨著遠程醫療的廣泛開展和互聯網醫療的積極探索,其業務多通過外部軟件公司提供的軟件平臺直接開展,并不屬于醫療機構信息系統,但由于其醫療活動的行為屬性,也應將其信息系統生成的數字化信息納入電子病歷管理。

2、“應用管理規范”與“基本規范”的修訂

新舊文件均為“試行”文件,但文件的名稱不同。

“應用管理規范”的表述更加準確。

電子病歷是臨床醫學、醫院管理學、信息技術科學、法學等多方面的集合。

理論上講,是通過信息技術的設計開發,使傳統病歷電子化來滿足臨床業務開展、規范管理以及合法合規的要求。

因此,衛生計生委作為衛生行政部門,僅應提出電子病歷應用的管理規范要求,對電子病歷的設計開發、術語、編碼、模板、標準數據等技術性要求不具備立法權限。

因此,原《基本規范》的標題較為寬泛,使用《應用管理規范》則更為準確。

3、電子簽名應用的適應性調整

在原《基本規范》第九條中,電子簽名是作為電子病歷的一個使用環節要求而必須具備的。

但在工作實踐中,全國各地各醫療機構發展并不均衡,電子病歷系統的完善程度各有不同。

有的醫療機構僅采用的電子病歷系統,未使用電子簽名;有的醫療機構采用了電子簽名,但還不是可靠的電子簽名;有的醫療機構則構建了完善的電子病歷系統,也采用的可靠的電子簽名。

為了讓采用電子病歷而發展程度不同的醫療機構均能納入管理,《應用管理規范》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二十六條對原《基本規范》進行了適應性調整,不強制采用電子簽名,同時也說明了僅可靠的電子簽名才具有與手寫簽名同等的法律效力,并對二者定義的區分進行了說明。

法制架構更為完善。

4、電子病歷歸檔后修改的調整

原《基本規范》中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對電子病歷的歸檔時刻進行了規定,并且明確要求歸檔后不得修改。

但在工作實踐中,傳統病歷歸檔后并非不能修改。

特殊情況下確需修改的,經醫療機構醫務部門批準后可以進行修改并保留修改痕跡。

因此,《應用管理規范》第十七條對此進行調整,更符合工作實踐。

5、電子病歷歸檔形式的調整

原《基本規范》中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對電子病歷的歸檔形式進行了規定。

規定應以電子數據的形式保存,僅必要時可打印紙質版本,非電子化資料可以數字化后納入電子病歷,并非強制性規定。

因此工作實踐中,導致部分醫療機構將電子病歷按照電子數據方式保存,非電子化資料按原件留存,病歷分別歸檔,對保持病歷的完整性,以及病歷查閱、復制、封存均帶來了諸多不便。

而且,對于無可靠電子簽名的電子病歷,單純電子數據方式的保存也會給其法律效力的認定帶來不便。

因此,《應用管理規范》第十八條規定,醫療機構因存檔等需要可以將電子病歷打印后與非電子化的資料合并形成病案保存,更符合工作實踐,也為電子病歷并不完善的醫療機構病歷存檔提供了法律支持。

6、取消“電子病歷使用日志”

原《基本規范》第二十五條,在電子病歷保存之外,還提出了電子病歷使用日志的建立和記錄。

而二者分別保存并不利于保障電子病歷的真實性,應將二者進行整合并完整呈現。

因此,《應用管理規范》第二十條對其進行了調整,取消了電子病歷使用日志,而將人員、操作內容、操作時間、審核、修改等信息完整呈現在電子病歷中。

7、“電子病歷”的概念擴大

原《基本規范》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增加了對電子病歷“鎖定”的要求。

但《基本規范》僅提供了要求,卻沒有制定相關具體執行的流程與方法。

這給醫療機構在工作實踐中帶來了困惑,導致訴訟期間進行了電子病歷是否經修改等問題的司法鑒定,并產生了較高的司法鑒定費用,該鑒定該費用應由負責鎖定及保管電子病歷的醫療機構負擔,同時也給法院的法律裁決帶來了困難,容易將醫療過失爭議轉變為對電子病歷數據本身法律效力的爭議成為現實法律難點問題。

因此,在《應用管理規范》中,將對電子病歷“鎖定”的要求進行了刪除。

8、電子病歷封存形式拓展

原《基本規范》第三十二條,電子病歷的封存僅一種形式,制作完全相同的紙質版本共封存。

但復制可為紙質或電子版兩種形式。

這就為工作造成了困擾,應建立電子病歷封存方法。

因此,《應用管理規范》第二十三條至第二十五條,對電子病歷復制件的封存條件、要求、使用均進行了明確。

總之,《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范(試行)》的發布是根據工作實踐進行的較完善的適應性調整,更加利于工作中的政策落實,更加利于醫患雙方權利的維護,更加利于醫療事業未來的發展。

篇3:病歷復印醫療機構管理規定辦法

衛生部關于印發《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的通知【1】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中醫藥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此規定業經20**年7月19日部務會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衛生部

20**年8月2日

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了加強醫療機構病歷管理,保證病歷資料客觀、真實、完整,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病歷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字、符號、圖表、影像、切片等資料的總和,包括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

第三條醫療機構應當建立病歷管理制度,設置專門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人員,具體負責本機構病歷和病案的保存與管理工作。

第四條在醫療機構建有門(急)診病歷檔案的,其門(急)診病歷由醫療機構負責保管;沒有在醫療機構建立門(急)診病歷檔案的,其門(急)診病歷由患者負責保管。

住院病歷由醫療機構負責保管。

第五條醫療機構應當嚴格病歷管理,嚴禁任何人涂改、偽造、隱匿、銷毀、搶奪、竊取病歷。

第六條除涉及對患者實施醫療活動的醫務人員及醫療服務質量監控人員外,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擅自查閱該患者的病歷。

因科研、教學需要查閱病歷的,需經患者就診的醫療機構有關部門同意后查閱。閱后應當立即歸還。不得泄露患者隱私。

第七條醫療機構應當建立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編號制度。

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應當標注頁碼。

第八條在醫療機構建有門(急)診病歷檔案患者的門(急)診病歷,應當由醫療機構指定專人送達患者就診科室;患者同時在多科室就診的,應當由醫療機構指定專人送達后續就診科室。

在患者每次診療活動結束后24小時內,其門(急)診病歷應當收回。

第九條醫療機構應當將門(急)診患者的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等在檢查結果出具后24小時內歸入門(急)診病歷檔案。

第十條在患者住院期間,其住院病歷由所在病區負責集中、統一保管。

病區應當在收到住院患者的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等檢查結果后24小時內歸入住院病歷。

住院病歷在患者出院后由設置的專門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負責集中、統一保存與管理。

第十一條住院病歷因醫療活動或復印、復制等需要帶離病區時,應當由病區指定專門人員負責攜帶和保管。

第十二條醫療機構應當受理下列人員和機構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的申請:

(一)患者本人或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親屬或其代理人;

(三)保險機構。

第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由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負責受理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的申請。受理申請時,應當要求申請人按照下列要求提供有關證明材料:

(一)申請人為患者本人的,應當提供其有效身份證明;

(二)申請人為患者代理人的,應當提供患者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證明、申請人與患者代理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

(三)申請人為死亡患者近親屬的,應當提供患者死亡證明及其近親屬的有效身份證明、申請人是死亡患者近親屬的法定證明材料;

(四)申請人為死亡患者近親屬代理人的,應當提供患者死亡證明、死亡患者近親屬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證明,死亡患者與其近親屬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申請人與死亡患者近親屬代理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

(五)申請人為保險機構的,應當提供保險合同復印件,承辦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證明材料;患者死亡的,應當提供保險合同復印件,承辦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死亡患者近親屬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證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四條公安、司法機關因辦理案件,需要查閱、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在公安、司法機關出具采集證據的法定證明及執行公務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后予以協助。

第十五條醫療機構可以為申請人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包括: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中的住院志(即入院記錄)、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治療)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報告、護理記錄、出院記錄。

第十六條醫療機構受理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申請后,應當在醫務人員按規定時限完成病歷后予以提供。

第十七條醫療機構受理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申請后,由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通知負責保管門(急)診病歷檔案的部門(人員)或者病區,將需要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在規定時間內送至指定地點,并在申請人在場的情況下復印或者復制。

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經申請人核對無誤后,醫療機構應當加蓋證明印記。

第十八條醫療機構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可以按照規定收取工本費。

第十九條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應當在患者或者其代理人在場的情況下封存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等。

封存的病歷由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保管。

封存的病歷可以是復印件。

第二十條門(急)診病歷檔案的保存時間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診之日起不少于15年。

第二十一條病案的查閱、復印或者復制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二條本規定由衛生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三條本規定自20**年9月1日起施行。

病歷復印管理規定【2】

第一條為了加強醫療機構病歷管理,保證病歷資料客觀、真實、完整,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病歷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字、符號、圖表、影像、切片等資料的總和,包括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

第三條醫療機構應當建立病歷管理制度,設置專門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人員,具體負責本機構病歷和病案的保存與管理工作。

第四條在醫療機構建有門(急)診病歷檔案的,其門(急)診病歷由醫療機構負責保管;沒有在醫療機構建立門(急)診病歷檔案的,其門(急)診病歷由患者負責保管。

住院病歷由醫療機構負責保管。

第五條醫療機構應當嚴格病歷管理,嚴禁任何人涂改、偽造、隱匿、銷毀、搶奪、竊取病歷。

第六條除涉及對患者實施醫療活動的醫務人員及醫療服務質量監控人員外,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擅自查閱該患者的病歷。

因科研、教學需要查閱病歷的,需經患者就診的醫療機構有關部門同意后查閱。閱后應當立即歸還。不得泄露患者隱私。

第七條醫療機構應當建立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編號制度。

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應當標注頁碼。

第八條在醫療機構建有門(急)診病歷檔案患者的門(急)診病歷,應當由醫療機構指定專人送達患者就診科室;患者同時在多科室就診的,應當由醫療機構指定專人送達后續就診科室。

在患者每次診療活動結束后24小時內,其門(急)診病歷應當收回。

第九條醫療機構應當將門(急)診患者的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等在檢查結果出具后24小時內歸入門(急)診病歷檔案。

第十條在患者住院期間,其住院病歷由所在病區負責集中、統一保管。

病區應當在收到住院患者的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等檢查結果后24小時內歸入住院病歷。

住院病歷在患者出院后由設置的專門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負責集中、統一保存與管理。

第十一條住院病歷因醫療活動或復印、復制等需要帶離病區時,應當由病區指定專門人員負責攜帶和保管。

第十二條醫療機構應當受理下列人員和機構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的申請:

(一)患者本人或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親屬或其代理人;

(三)保險機構。

第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由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負責受理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的申請。受理申請時,應當要求申請人按照下列要求提供有關證明材料:

(一)申請人為患者本人的,應當提供其有效身份證明;

(二)申請人為患者代理人的,應當提供患者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證明、申請人與患者代理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

(三)申請人為死亡患者近親屬的,應當提供患者死亡證明及其近親屬的有效身份證明、申請人是死亡患者近親屬的法定證明材料;

(四)申請人為死亡患者近親屬代理人的,應當提供患者死亡證明、死亡患者近親屬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證明,死亡患者與其近親屬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申請人與死亡患者近親屬代理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

(五)申請人為保險機構的,應當提供保險合同復印件,承辦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證明材料;患者死亡的,應當提供保險合同復印件,承辦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死亡患者近親屬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證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四條公安、司法機關因辦理案件,需要查閱、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在公安、司法機關出具采集證據的法定證明及執行公務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后予以協助。

第十五條醫療機構可以為申請人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包括: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中的住院志(即入院記錄)、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治療)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報告、護理記錄、出院記錄。

第十六條醫療機構受理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申請后,應當在醫務人員按規定時限完成病歷后予以提供。

第十七條醫療機構受理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申請后,由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通知負責保管門(急)診病歷檔案的部門(人員)或者病區,將需要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在規定時間內送至指定地點,并在申請人在場的情況下復印或者復制。

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經申請人核對無誤后,醫療機構應當加蓋證明印記。

第十八條醫療機構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可以按照規定收取工本費。

第十九條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應當在患者或者其代理人在場的情況下封存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等。

封存的病歷由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保管。

封存的病歷可以是復印件。

第二十條門(急)診病歷檔案的保存時間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診之日起不少于15年。

第二十一條病案的查閱、復印或者復制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二條本規定由衛生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三條本規定自20**年9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