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策劃控制程序
1.目的對公司范圍內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評價確定出重大職業(yè)健康安全風險,并就此制定職業(yè)健康安全風險控制措施。2.適用范圍適用于公司范圍內危險源的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3.職責3.1質量環(huán)境安全部(QEHS)負責組織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工作。3.2各相關部門配合、參與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工作。3.3管理者代表批準重大職業(yè)健康安全風險及風險控制措施。4.工作程序4.1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時機4.1.1公司進行初始狀態(tài)評審時,要做好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4.1.2以全體部門為對象,每年12月份管理評審后在設定第二年的的目標前進行。4.1.3在相關法律法規(guī)變更,公司的活動、產品、服務、運行條件,以及相關方的要求等情況發(fā)生變化時,可適時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4.2危險源辨識4.2.1質量環(huán)境安全部(QEHS)將“OHS危險源識別表”發(fā)放到相關部門。4.2.2各相關部門組織人員從其活動、產品、服務、運行條件中找出能夠控制或可望施加影響的OHS危險源,填寫“OHS危險源識別表”并反饋到質量環(huán)境安全部(QEHS)。4.2.3對公司共有OHS設施設備、建筑物及其周邊地帶的危險源辨識,由質量環(huán)境安全部(QEHS)進行。4.2.4質量環(huán)境安全部(QEHS)對收集回來的“OHS危險源識別表”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整理出全公司的全公司的“OHS危險源登記表”。4.3風險評價4.3.1質量環(huán)境安全部(QEHS)依據“OHS危險源登記表”,將匯總分類后的危險源逐一填入“OHS風險評價表”中,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采用定性的方法進行風險評價。4.3.2風險級別的確定以事故后果的嚴重性等級(見表1)作為表的列項目,以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等級(見表2)作為表的行項目,制成二維表格,在行列的交點上得出風險的級別(見表3)。表1?事故后果的嚴重性等級嚴重性等級等級說明事故后果說明Ⅰ嚴重傷害出現多人傷亡Ⅱ一般傷害人員嚴重受傷,嚴重職業(yè)病Ⅲ輕微傷害人員輕度受傷,輕度職業(yè)病表2?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等級可能性等級等級說明事故發(fā)生的情況A很可能可能性極大B極少有可能發(fā)生C不可能很不可能,以至于可以認為不會發(fā)生表3?OHS風險評估分級確定表嚴重性等級可能性等級輕微傷害(Ⅲ)一般傷害(Ⅱ)嚴重傷害(Ⅰ)不可能(C)5級4級3級極少(B)4級3級2級很可能(A)3級2級1級4.3.3風險級別的含義表4?風險級別的含義風險級別風險級別的含義1級風險(不可容許風險)事故潛在危險性很大,并難以控制,發(fā)生事故的可能性已極大,一旦發(fā)生事故將會造成多人傷亡的風險。2級風險(重大風險)◆事故潛在危險性較大,較難控制,發(fā)生頻率較高或可能性較大,容易發(fā)生重傷或多人傷害;或者會造成多人傷亡,但事故發(fā)生可能性一般的風險。◆粉塵、噪聲、毒物作業(yè)危險程度分級達Ⅲ、Ⅳ級者。3級風險(中度風險)◆雖然導致重大傷害事故的可能性小,但經常發(fā)生事故或未遂過失,潛伏有傷亡事故發(fā)生的危險。◆粉塵、噪聲、毒物作業(yè)危害程度分級達Ⅰ、Ⅱ級者,高溫作業(yè)危害程度分級達Ⅲ、Ⅳ級者。4級風險(可容許風險)◆具有一定危險性,雖然重傷可能性極小,但有可能發(fā)生一般傷害事故的風險。◆高溫作業(yè)危害程度分級達Ⅰ、Ⅱ級者;或粉塵、噪聲、高溫、毒物作業(yè)危害程度分級為安全作業(yè),但對職工休息和健康有影響者。5級風險(可忽略風險)危險性小,不會傷人的風險。4.3.4重大OHS風險的確定4.3.4.1確定重大OHS風險的確準則①1級、2級、3級、4級風險,要確定為重大OHS風險。②下述情況可直接確定為重大OHS風險:a)違反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的。b)相關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c)曾經發(fā)生過事故,至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d)直接觀察到可能導致危險的錯誤,且無適當控制措施的。4.3.4.2重大OHS風險的登記將確定的重大OHS風險登記到“重大OHS風險及其控制措施一覽表”中。4.4風險控制策劃4.4.1根據風險評價結果,策劃風險控制措施。風險控制措施包括:①用OHS目標和OHS管理方案進行控制。對1級、2級風險,一定要制定OHS目標和OHS管理方案。對3級風險,視情況制定OHS目標和OHS管理方案。②運行控制。對1級、2級、3級、4級風險,要制定運行控制程序,按程序進行管理。③應急控制。對于潛在的緊急風險情況,應制定應急準備和響應控制程序,按程序進行管理。4.4.2將重大OHS風險及其控制措施填入“重大OHS風險及其控制措施一覽表”中,報OHS管理者代表批準后,由品質與安全部下發(fā)至各部門。4.5當公司的活動、產品、服務發(fā)生較大變化或法規(guī)及其他要求更新時,各部門應及時對危險源進行補充辨識,并報質量環(huán)境安全部(QEHS)進行風險評價以重新確定重大職業(yè)健康安全風險并進行風險控制策劃。5.支持性文件5.1《方針、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5.2《對相關方施加影響管理程序》6.記錄6.1?OHS危險源識別表6.2?OHS危險源登記表6.3?OHS風險評價表6.4?重大OHS風險及其控制措施一覽表
篇2:公司危險源辨識評價風險控制程序
公司危險源辨識、評價、風險控制程序
1.目的
對本公司范圍內存在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與評價,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并對其實施控制,以減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發(fā)生,保證安全生產。
2.適用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本公司范圍內的生產活動、服務過程中的安全評價與控制。
3.職責
3.1分管安全副總經理負責本公司危險源辨識、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組織領導工作,負責建立安全評價小組,負責批準重大的風險清單。
3.2安全部負責組織本公司范圍內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確定重大及巨大的風險,提出重大事故隱患的整改方案,并對全公司的危險源的控制進行監(jiān)督。
3.3安全部、勞動督察部應確保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人員進行應有的培訓,以承擔指定范圍內的工作。
3.4各部門對所轄范圍內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評價,并實施控制。
4.工作程序
4.1總則
4.1.1本公司重大風險詳見《重大風險清單》。
4.1.2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依據:
――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guī)要求;
――地方頒布的法律、法規(guī)要求;
――行業(yè)頒布的法律、法規(guī)要求;
――公司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技術規(guī)范。
4.1.3危險因素的分級原則
危險因素按以下原則進行分類:
I級:要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危險因素;
II級:近期要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危險因素;
III級:將來要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危險因素;
IV級:不需要采取措施進行控制的危險因素;
4.2危險評價的組織和管理
4.2.1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工作在安全部的指導下開展工作。
4.2.2各部門應成立由專業(yè)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參加的評價小組在部門負責人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同時應鼓勵其他員工參與危害和影響的確定。
4.2.3公司應通過各種途徑使風險評價工作小組成員接受必要的培訓,使其具備熟悉工藝技術、安全健康管理知識、法律法規(guī)要求知識、常用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方法和技巧能力。
4.3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范圍應包括:
4.3.1常規(guī)活動和非常規(guī)活動
4.3.2作業(yè)場所內所有人員的活動(包括供方、合同方)
4.3.3作業(yè)場所內所有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和產品(包括外部提供的設備和材料等)
4.3.4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投產、運行等階段
4.3.5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
4.3.6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
4.3.7人為因素,包括違反安全操作規(guī)程和按全生產規(guī)章制度
4.3.8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
4.3.9氣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
4.4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應考慮
4.4.1三種時態(tài):過去、現在、將來
4.4.2三種狀態(tài):正常、異常、緊急
a.正常狀態(tài)指正常生產時狀態(tài)
b.異常狀態(tài)指生產活動中開車、停車、檢修等情況下的危險因素與正常狀態(tài)有較大不同的狀態(tài)
c.緊急狀態(tài)指生產活動中出現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狀態(tài)
4.4.3六種危險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險、危害因素;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險、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險、危害因素;行為性危險、危害因素;其他危險、危害因素
4.5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的方法
4.5.1評價人員應根據所確定的評價對象的作業(yè)性質和危害復雜程度,選擇一種或結合多種危害識別方法,包括:安全檢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預先危害性分析、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種識別方法的應用簡介參照附錄5。
4.5.2在選擇識別方法時,應考慮:
――活動或操作性質;
――工藝過程或系統(tǒng)的發(fā)展階段;
――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統(tǒng)和危害的復雜程度及規(guī)模;
――潛在風險度大小;
――現有人力資源、專家成員及其他資源;
――信息資料及數據的有效性;
――是否是法規(guī)或合同要求。
4.5.3各部門應首先制定安全檢查表對作業(yè)環(huán)境、設備、設施進行危害識別,對工作活動、工藝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在此基礎上,對于關鍵裝置、重點部位,特別是以前經常發(fā)生事故的或其他類似裝置、部位發(fā)生過如火災、爆炸、人身傷亡等重大事故的,則采用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HAZOP)進行危害分析。各單位也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采用其他的識別方法。各種識別方法的應用簡介參照附錄5。
4.5.4危害識別、風險評價的步驟
按崗位劃分作業(yè)活動
作業(yè)活動的劃分可以按生產流程的階段、地理區(qū)域、裝置、作業(yè)任務、生產階段劃分,或者將以上方法結合起來進行劃分。如:開車、停車、設備檢修、突然斷電、斷水、機泵跳閘、正常操作、物料搬運、藥劑配制、取樣分析、進入受限空間作業(yè)、儲罐內部清洗作業(yè)、吊裝、動火、承包商現場作業(yè)等。
識別設備設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順序;
廠址:地質、地形、周圍環(huán)境、氣象條件等;
廠區(qū)平面布局:功能分區(qū)、危險設施布置、安全距離等;
建構筑物;
生產工藝流程;
生產設備、裝置、化工、機械、電氣、特種設備等;
作業(yè)場所:粉塵、毒物、噪聲、振動、輻射、高低溫;
工時制度、女工保護、體力勞動強度等;
管理設施、急救設施、輔助設施等。
識別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擬分析的設備設施清單。
4.6識別危害根源和性質
4.6.1在進行危害識別時要考慮以下問題:
――存在什么危害(傷害源)
――誰(什么)會受到危害
――傷害怎樣發(fā)生
4.6.2評估人員應通過現場觀察及所收集的資料,對所確定的評估對象,識別盡可能多的實際的和潛在的危害,包括:
1)設施的不安全狀態(tài),包括可能導致事故發(fā)生和危害擴大的設計缺陷、工藝缺陷、設備缺陷、保護措施和安全裝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
全行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錯誤動作、不按規(guī)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為(制造危險狀態(tài));
3)可能造成職業(yè)病、中毒的環(huán)境與條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動、濕度、輻射),化學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險氣體、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監(jiān)督、檢查、事故防范、應急管理、作業(yè)人員安排、防護用品缺少、工藝過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
4.6.3在進行危害識別時,要充分考慮發(fā)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質:
1)火災和爆炸;
2)沖擊和撞擊;
3)中毒、窒息、觸電及輻射;
4)暴露于化學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環(huán)境;
5)人機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環(huán)境條件或位置的適宜度、重復性工作等);
6)設備的腐蝕、缺陷;
7)有毒有害物料、氣體的泄露;
8)對環(huán)境的可能影響等。
4.6.4危害識別應考慮由于過去或將來的運作、產品或服務可能造成職業(yè)安全健康及環(huán)境影響,包括以往生產遺留下來的潛在危害和影響,丟失、廢棄與處理活動等。同時也應考慮異常(包括啟動、關閉、維修、停機、工程開始/結束及其他非預期運行的情況)以及事故和潛在的緊急情況(如火災、爆炸、泄露、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而造成的緊急疏散、人員傷亡或重大環(huán)境污染)。
4.7評價風險和影響
評價小組應對所識別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學評價,確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響的最大范圍,以便采取有效或適當的控制措施,從而把風險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體步驟包括:
4.7.1決定所識別的危害及影響發(fā)生的后果有多嚴重,重點考慮法律法規(guī)要求、傷亡程度、經濟損失、環(huán)境影響的程度大小、持續(xù)時間以及對本公司形象的影響(參考附錄1),如同時涉及到兩個方面,以高分為準;
4.7.2評價發(fā)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點考慮危害發(fā)生的條件(比如正常、異常或緊急狀態(tài)發(fā)生)、現場有否控制措施(包括個人防護品、應急措施、監(jiān)測系統(tǒng)、作業(yè)指導書、員工培訓)、事件或事故一旦發(fā)生,是否發(fā)現或察覺,同類事故以前是否發(fā)生過以及人體暴露在這種危險環(huán)境中的頻繁程度(參考附錄2);
4.7.3評價風險。結合所辨別的危害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嚴重性,并決定其風險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風險(參考附錄3),風險評價的結果可分為以下幾種:
――輕微或可忽略的風險(L×S=1~3)
――可容忍的(R=4~8)
――中等的(R=9~12)
――重大風險(R=15~16)
――巨大風險(R=20~25)
注:R=L×S―危險性或風險度(危險性分值)
L――發(fā)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發(fā)生事故的頻率)
S――一旦發(fā)生事故會造成的損失后果。
4.7.4各部門對本部門的生產過程中所識別的危險因素進行統(tǒng)計,對中等以上的風險進行匯總,部門負責人審核后報安全部。
4.7.5安全部組織公司評價小組對各部門上交的危險源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本公司范圍內的重大及巨大的風險,編制重大風險清單下發(fā)至各部門。
4.7.6各部門建立各部門的風險清單。
4.8風險控制
4.8.1風險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種控制措施的依據,各部門應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見附錄4)
4.8.2重大或巨大的風險是公司制定目標及隱患治理的基礎及依據,安全部應組織制定控制目標和制定控制計劃(參考附錄4),采取針對性的風險控制措施,消除、減少危害和影響,防止?jié)撛谑鹿实陌l(fā)生。
4.8.3各部門對評價的中等及以下的風險進行討論并制定出風險控制措施,并檢查落實。
4.8.4風險控制措施,一般采取以下四種對策:技術對策、教育對策、管理對策、個體防護。
4.9重大及巨大的風險作為制定公司安全目標的基礎和依據。
4.10常規(guī)性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應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進行;非常規(guī)活動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應在活動開始之前進行(如拆除、新改擴建項目、建維修項目、開停車、較重要的隱患治理項目和較重要的公益變更、設備變更項目等)。
4.11安全部每年一次對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應用效果進行檢查和評審。
4.12參與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的主要人員應受過專業(yè)培訓,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
4.13當產生下列情況時各部門應及時進行辨識與評價,將風險評價結果及風險清單報安全部。
a.新工藝、新設備技改、技措項目
b.法律、法規(guī)更新
c.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
d.相關方要求
e.組織機構發(fā)生大的調整
5.記錄
安全檢查分析表(SCL)
工作危害分析記錄表(JHA)
作業(yè)活動清單
設備設施清單
風險清單
重大風險清單
附錄1:評價危害及影響后果的嚴重性(S)表
附錄2:危害發(fā)生的可能性(L)及頻率表
附錄3:風險評價表
附錄4:風險控制措施及實施期限表
附錄5:危害識別及風險評價方法簡介
附錄1:評價危害及影響后果的嚴重性(S)表
篇3:總監(jiān)辦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控制程序
總監(jiān)辦危險源辯識、風險評價與控制程序
根據**公司安全貫標精神,結合zz高速公路總監(jiān)辦工作特點,特制定本程序:
1.目的:通過實施本程序對所有工作活動及管理活動中的危險源進行全面的辨識與評價,實現對職業(yè)健康安全風險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
2.適用范圍:本程序適用于zz高速公路總監(jiān)辦項目部工作活動及管理活動所產生的與職業(yè)健康安全有關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活動。
3.職責
3.1項目部安全小組負責項目所涉及的辦公區(qū)、項目工作活動及項目管理活動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工作。
3.2項目安全管理領導小組負責編制危險源辨識清單和風險管理方案,經項目經理審批并報**公司安全管理辦公室備案。
4.工作程序
4.1準備
4.1.1**公司安全管理辦公室根據評價情況制定安全目標和風險控制方案。
4.1.2項目部應首先成立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小組負責組織對本項目進行危險源辨識與評價工作。小組組長由負有安全生產第一責任的項目經理承擔,成員應由各部門負責人組成。小組成員應參加安全知識培訓。
4.1.3項目部專職安全員應對施工全過程所涉及到的活動、設備、設施及辦公室、生活區(qū)、試驗室的危險源編制《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表》,安全領導小組根據《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表》對危險源做出評審,制定安全目標及管理方案,進行風險控制。
4.1.4項目部專職安全員將評審記錄進行整理和匯總,經項目經理批準,并上報集團公司安全管理部備案。
4.2工作步驟
4.2.1項目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對辦公、生活的設備、設施、作業(yè)活動和管理活動進行分類(分階段)。
a.進場階段。
b.臨時設施施工階段。
c.基礎施工階段。
d.結構施工階段。
e.其它輔助活動。
4.2.2辨識工作活動和管理活動中的危險源。
4.2.3進行危險源的定性和定量評價。
4.2.4確定風險級別。
4.2.5制定風險控制方案
4.3危險源辨識
4.3.1危險源辨識范圍
為充分辨識危險源,根據項目的工作活動和管理活動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特點,對容易導致高空墜落、物體打擊、觸電、機械傷害、坍塌、中毒、火災、職業(yè)病等方面的危險源進行危險源辨識(包括進入作業(yè)現場的相關方人員的活動,使用的設備、設施、物資等)。
4.3.2危險源辨識方法
(1)詢問和交流
(2)現場觀察
(3)查閱有關記錄
(4)獲取外部信息
(5)工作任務分析
(6)安全檢查表
(7)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
(8)事件樹分析
(9)故障樹分析
4.4風險評價
4.4.1采用定量計算的評價方法分析每個危險源導致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確定危險程度的大小。評價方法采用定量計算法進行。
定量計算法:用與系統(tǒng)危險性有關的三個因素指標之積來評價系統(tǒng)人員傷亡危險的大小,其簡化公式是D=LEC
式中:
L―發(fā)生事故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險環(huán)境的頻繁程度
C―發(fā)生事故的后果
D―危險性分值
⑴L―發(fā)生事故的可能性
事故或危險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當用概率來表示時,絕對不可能的事件發(fā)生概率為0,而必然發(fā)生的事件概率為1。但在考慮系統(tǒng)安全時,絕對不發(fā)生的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為的將“發(fā)生事故可能性小”的分數定為0.1,而必然要發(fā)生的事件分數定為10,介于這兩種情況之間的情況指定為若干個中間值,如表1所示。
表1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L)
分數值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預料
6相當可能
3可能,但不經常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
0.2極不可能
0.1實際不可能
⑵E―暴露于危險環(huán)境的頻繁程度
人員出現在危險環(huán)境中的時間越多,危險性越大。因此將人員連續(xù)出現在危險環(huán)境的情況定為10,將非常罕見出現在危險環(huán)境中定為0.5,而介于兩者之間的各種情況分別規(guī)定出若干中間值,如表2所示。
表2暴露于危險環(huán)境的頻繁程度(E)
分數值暴露于危險環(huán)境的頻繁程度
10連續(xù)暴露
6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每月一次暴露
1每年幾次暴露
0.5非常罕見暴露
⑶C―發(fā)生事故的后果
在集團公司范圍內所有的活動、服務過程中,因各種過失釀成機械設備損壞和安全設施失當造成人身傷亡或重大經濟損失的事故,按其可能產生的后果即人員受到傷害的程度、經濟損失額度的變化范圍進行界定(本程序中的經濟損失系指直接經濟損失,泛指因事故造成人身傷亡及善后處理支出的費用和損壞財產的價值)。由于范圍廣闊,所以依據(GB6441-86)《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規(guī)定分數值為1―100,如表3所示
表3發(fā)生事故的后果(C)
分數值發(fā)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10010人以上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00~300萬元
403-9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0~100萬元
151-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0~30萬元
7傷殘/經濟損失1~10萬元
3重傷/經濟損失1萬元以下
1輕傷(損失1~105工日的失能傷害)
⑷D―危險性分值
根據公式就可以計算作業(yè)的危險性程度,但關鍵是如何確定各分值和總分的評價。根據本集團公司情況,總分在100以下,認為是低度風險,采用加強培訓提高意識和能力;建立健全有關規(guī)章制度;強化安全檢查等方法進行管理。如果風險分數值在100
以上,是要采取措施進行整改的重大風險,如表4所示。
表4風險等級劃分
D值危險程度風險等級備注
>320極其危險,不能繼續(xù)操作5重大風險
200―320高度危險,要立即整改4
100―200顯著危險,需整改3
20―100一般危險,需注意2
低度風險<20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1
根據經風險評價確定的重大風險,編制重大風險清單。
4.5風險控制
4.5.1風險控制原則
首先選擇能夠消除風險的方式,如材料替代、新工藝、新設備引進等。
然后采取降低風險的措施,如勞動防護、自動報警、連鎖裝置等。
最后采取個體防護措施。
4.5.2風險控制方式
對本項目辦公區(qū)、生活區(qū)及管理活動所涉及的經常性的風險,實施運行控制及應急預案與響應控制。
對不經常進行(即在一個時間段進行)的運行和活動中的風險或雖有程序能夠控制風險,但因種種原因不能確保程序被實施的情況,可采用制定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進行風險控制。
低度風險―在必要時可通過人員培訓,建立、健全相應安全管理制度,強化安全檢查進行控制。
4.6危險源/風險評價更新
4.6.1遇下述情況,應考慮及時進行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
(1)組織的活動發(fā)生變化;
(2)法律、法規(guī)和其它要求發(fā)生變化;
(3)內審、外審及管理評審提出要求;
(4)出現事故、事件、不符合;
(5)工作條件發(fā)生變化;
(6)相關方抱怨或提出要求;
(7)設備、設施發(fā)生較大變化;
(8)其它情況需要時。
4.6.2當發(fā)生上述情況時,應按本程序要求進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工作,將結果上報**公司安全管理辦公室備案,將更新后的危險源及風險評價結果及時補充到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表和重大風險清單中,并按本程序要求編制控制措施。
4.7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的年度評審
項目部對危險源管理和風險控制情況每半年進行總結,形成文件上報**公司安全管理辦公室,由安全管理辦公室整理匯總上報總經理。
5.相關文件
《安全手冊》
《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