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職業健康安全運行控制程序

職業健康安全運行控制程序

2024-07-14 閱讀 6820

1目的

為了對工廠重要危險源及各種風險、危害實施有效控制,確保其符合管理方針、目標與指標的要求,以實現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績效的不斷改進,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工廠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運行過程的控制。

3職責

3.1安全管理處負責對運行控制的監督管理。

3.2生產分廠

a)負責生產過程中重要危險源的運行控制。

b)負責編制并提供相關控制文件和準則。

c)負責職業健康安全防護裝置的控制。

3.3裝備資源處負責生產設備,包括職業健康安全防護裝置的維護保養和維修的控制。

3.4能源處負責動力、能源系統危險源控制,以及能源及其消耗的監督

3.5技術部門負責在設計階段對產品、生產工藝中的職業健康安全因素進行控制,對工廠的職業健康安全防護裝置和技術改造設計進行控制。

3.6采購部門負責原材料、?;a品貯存過程中重要危險源的運行控制。

3.7保衛部門負責工廠的消防和廠內交通安全的運行控制。

3.8各部門和各分廠負責本部門和各分廠的職業健康安全運行控制。

4工作程序

4.1工廠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對與重要危險源相對應的運行與活動進行重點控制,對其可能造成重大風險影響的作業點,由安全管理處組織確定重要危險源控制點,相關部門根據重要危險源編制相應的控制文件,明確控制要求。工廠重要危險源見《重要危險源清單》。

4.1.1技術活動控制

A技術部門在設計過程中應在考慮新產品設計、生產工藝設計的同時,安排相應的職業健康安全技術措施和防護設施設備;

B在新產品設計、生產工藝設計評審和驗證階段,對職業健康安全技術措施和防護設施設備進行評審和驗證;

C在工廠各類職業健康安全技術措施和防護設施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時,對工廠各類職業健康安全技術措施和防護設施設備的改造實施技術控制。

技術活動及相應記錄,具體按照《產品開發和設計管理程序》(DM4.4.4)、《工藝開發和設計管理程序》(DM4.6.69)執行。

4.1.2采購活動控制

物資采購處作好原材料、危險化學品、勞保用品、安全用品、外購氣體的工業氣瓶、吊索具、電動(風動)工具、低值易耗品的貯存、發放的管理,防止傾倒、泄漏和火災、爆炸等事故的發生。

采購活動及相應記錄,具體按照《采購管理程序》(DM6.1.21)、《工業氣瓶安全管理制度》(DM5.5.8)、《吊索具安全管理制度》(DM5.3.35)、《危險化學品管理制度》(DM5.3.29)、《生產庫房管理制度》(DM5.1.6)、《手持電動(風動)工具安全管理制度》(DM5.3.37)、《內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DM8.6.1)執行。

4.1.3設備設施管理活動控制

4.1.3.1能源處按照《能源管理制度》(DM5.5.5)、《工業氣瓶安全管理制度》(DM5.5.8)、《內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DM8.6.1)、相應《安全管理制度》、相應《《管理規定》以及各類相應《安全操作規程》的要求,對可能造成重大風險的鍋爐房、空壓站、制氧站、制冷站、配氣站、配電房、各類電氣設備設施和燃氣管道等生產和燃爆設備設施,采取相應措施,對設備設施管理和檢修過程中的觸電傷害、機械傷害、火災爆炸、噪音排放重要危險源進行控制;

能源管理活動及相應記錄,按照《能源管理制度》(DM5.5.5)、《工業氣瓶安全管理制度》(DM5.5.8)、《內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DM8.6.1)以及工廠相關《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執行。

4.1.3.2裝備資源處按照《特種設備及人員安全管理制度》(DM5.4.14)、《設備使用管理標準》(DM5.4.2)、《設備維護管理標準》(DM5.4.3)的要求對設備進行控制,建立特種設備檔案。按照特種設備安全操作規程,對與設備相關觸電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火災爆炸重要危險源進行控制;按照《安全、職業危害防護設備管理制度》(DM5.3.31)采取相應措施,確保防護設備有效運轉。

設備管理活動及相應記錄,按照《特種設備及人員安全管理制度》(DM5.4.14)、《設備使用管理標準》(DM5.4.2)、《設備維護管理標準》(DM5.4.3)以及工廠相關制度的要求執行。

4.1.3.3質量管理處按照《工廠放射安全管理制度》(DM5.3.36)對放射源、防護裝置和射線檢測活動進行控制,對射線傷害的重要危險源進行控制。

無損檢測活動及相應記錄,按照《工廠放射安全管理制度》(DM5.3.36)以及工廠相關制度的要求執行。

4.1.4生產活動控制

4.1.4.1安全生產“五同時”管理

生產管理部門按照《安全生產五同時管理制度》,對安全生產進行“五同時”管理,使安全生產符合“五同時”要求。

安全生產“五同時”活動及相應記錄,按照《安全生產五同時管理制度》規定執行。

4.1.4.2安全技術措施管理

安全管理處按照《安全、環保措施項目實施辦法》(DM5.3.26)加強安“安措、環措”項目的管理,確?!鞍泊?、環措”項目實施。具體執行《安全、環保措施項目實施辦法》(DM5.3.26)。

安全技術措施管理活動及相應記錄,按照《安全、環保措施項目實施辦法》(DM5.3.26)規定執行。

4.1.4.3各生產分廠嚴格按照相應工藝規定、《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修訂版2006)、各類相應安全管理制度、《設備使用管理標準》(DM5.4.2)的要求對生產過程中的機械傷害、觸電傷害、起重傷害、火災爆炸、高溫傷害、噪音排放、廢氣粉塵煙霧排放等重要危險源進行控制。

生產活動及相應記錄,具體按照相應工藝規定、安全管理制度執行。

4.1.4危險作業管理

生產分廠、各相關部門按照《危險作業審批制度》(DM5.3.29),對危險作業進行安全管理,使危險作業符合《危險作業審批制度》(DM5.3.29)程序和有關要求。危險作業活動及相應記錄,按照《危險作業審批制度》(DM5.3.29)規定執行。

4.1.5新、擴、改建建設項目管理

工廠相關部門按照《建設項目“三同時”管理制度》(DM5.3.27),對新、改、擴建建設項目進行“三同時”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使新、改、擴建建設項目符合“三同時”程序和有關要求。新、改、擴建建設項目活動及相應記錄,按照《建設項目“三同時”管理制度》(DM5.3.27)規定執行。

4.1.6相關方管理

工廠相關部門依據《相關方安全管理制度》(DM5.3.30)對相關方施加影響,使他們的職業健康安全行為符合程序和有關要求。相關方活動及相應記錄,按照《相關方安全管理制度》(DM5.3.30)要求執行。

4.1.7工廠內交通安全管理

保衛處及各單位應按照《廠內交通安全管理規定》(DM5.3.32)對工廠內交通安全進行控制和管理。

工廠內交通安全管理及相應記錄,具體按照《工廠交通安全管理制度》(DM5.3.32)執行。

4.1.8工廠消防安全管理

保衛處及各單位應按照《內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DM8.6.1)執行對工廠消防安全進行控制和管理。

消防安全管理及相應記錄,具體按照《內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DM8.6.1)執行。

4.1.9職業衛生和勞動保護管理

安全管理處按照《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制度》(DM5.3.25)、《職業衛生與職業病預防管理制度》(DM5.7.4)、廠工會按照《女工和未成年人保護制度》(DM5.3.28)對工廠員工的勞保用品發放、員工健康檢查、女工健康檢查、女工勞動保護、有害作業人員健康檢查等進行控制和管理,建立勞保用品臺賬、職工健康檔案。職業健康衛生和勞動保護管理活動及相應記錄,具體按照《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制度》(DM5.3.25)、《職業衛生與職業病預防管理制度》(DM5.7.4)、《女工和未成年人保護制度》(DM5.3.28)執行。

4.1.10勞動關系控制

人力資源處按照《合同管理辦法》(DM3.6.1)、《東方汽輪機廠勞動合同管理》(DM8.2.1)、“東方汽輪機廠關于貫徹執行《工傷保險條例》的實施意見”以及國家相關法規的要求對工廠勞動關系進行控制,保障職工權益。

勞動關系管理活動及相應記錄,具體按照《合同管理辦法》(DM3.6.1)、《東方汽輪機廠勞動合同管理》(DM8.2.1)、“東方汽輪機廠關于貫徹執行《工傷保險條例》執行。

4.2部門日常活動管理

各職能部門應按照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各類文件規定,進行日常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活動。

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安全檢查,若發現安全隱患、安全事故及其他安全問題按DM5.3.10《職業健康安全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管理程序》、DM5.3.9《事故(事件)報告、調查和處理程序》處理。

4.3生產分廠日常活動管理

生產分廠應按照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各類文件規定,進行日常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活動,包括:

A對新員工、換崗員工、復工員工及全員進行安全教育活動,做好相應的安全教育記錄。

B生產分廠應做好每班的交接班活動,做好相應的交接班記錄;做好班組“安全活動記錄”、“安全檢查與事故隱患整改記錄”、“班組安全教育臺帳”

C生產分廠應每周至少進行一次安全全面檢查,每天進行安全巡檢活動,將每周和每天安全檢查活動情況記錄在“安全檢查記錄表”中。

D生產分廠應按照各類相關的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規定等文件的規定,每周至少進行一次安全活動,應做好相應的安全活動記錄。

E生產分廠應按照各類相關程序、管理制度、規定等文件,應做好相應的活動記錄。

4.4事故、事件和不符合控制

各部門和生產分廠嚴格依據《事故(事件)報告、調查和處理程序》(DM5.3.9)、《職業健康安全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管理程序》(DM5.3.10)的要求,對事故、事件和不符合實施運行控制和管理,并作好相應記錄。當出現事故、事件和不符合情況時,按照《事故(事件)報告、調查和處理程序》(DM5.3.9)、《職業健康安全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管理程序》(DM5.3.10)處理。

4.5緊急情況的處理控制

各部門和生產分廠緊急情況的處理按照《應急準備及響應管理程序》(DM5.3.7)規定,對各部門和工段緊急情況的處理活動進行控制,并作好相應記錄。具體執行《應急準備及響應管理程序》(DM5.3.7)文件規定。

4.6運行記錄管理

各部門和生產分廠各類職業健康安全運行活動進行后,按照相關的程序、安全操作規程、管理制度和管理規定等文件的記錄規定,應做好相應的活動記錄。記錄的填寫,按照相應的程序、安全操作規程、管理制度和管理規定文件規定執行。

4.7考核

安全管理處將各單位運行控制實施情況納入單位安全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不按本程序執行而造成傷害事故,追究相關部門和責任人責任。

5.相關文件

《安全技術操作規程》(修訂版2006)

《安全生產檢查制度》DM5.3.3

《安全獎懲制度》DM5.3.21

《產品開發和設計管理程序》DM4.4.4

《工藝開發和設計管理程序》DM4.6.69

《采購管理程序》DM6.1.21

《能源管理制度》DM5.5.5

《特種設備及人員安全管理制度》DM5.4.14

《設備使用管理標準》DM5.4.2

《設備維護管理標準》DM5.4.3

《工業氣瓶安全管理制度》DM5.5.8

《內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DM8.6.1

《廠內交通安全管理規定》DM5.3.32

《相關方安全管理制度》DM5.3.30

《建設項目“三同時”管理制度》DM5.3.27

《工作環境管理程序》DM5.1.20

《危險化學品管理制度》DM5.3.29

《吊索具安全管理制度》DM5.3.35

《安全、職業危害防護設備管理制度》DM5.3.31

《工廠放射安全管理制度》DM5.3.36

《手持電動(風動)工具安全管理制度》DM5.3.37

《女工和未成年人保護制度》DM5.3.28

《職業衛生與職業病預防管理制度》DM5.7.4

《工廠放射安全管理制度》DM5.3.36

《職業健康安全教育制度》DM5.3.23

《應急準備及響應管理程序》DM5.3.7

《職業健康安全績效測量和監視程序》DM5.3.8

《職業健康安全培訓、意識及能力管理程序》DM5.3.4

《事故(事件)報告、調查和處理程序》DM5.3.9

《職業健康安全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管理程序》DM5.3.10

6相關記錄

DF/O/Y*-01

DF/O/Y*-02

DF/O/Y*-03

其它記錄見相關程序和文件

附則

本程序授權安全管理處負責解釋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篇2: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績效測量監測控制程序

1.?目的

通過定性和定量的監測和測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績效,對有關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遵循情況進行評價,使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正常運行和持續改進。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本公司生產、加工、服務過程中作業活動的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績效的監測與測量。

3.?定義

3.1環境績效:組織對其環境因素進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測量結果。

3.2職業健康安全績效:組織對其職業健康安全風險進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測量的結果。

4.?引用文件

GB/T1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要求》

GJB9001B-2009《質量管理體系要求》

GB/T2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28001-201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

GB/T19000-2008?《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

5.?職責

5.1質量管理部負責:

a)?公司環境/職業健康安全體系運行情況及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目標、指標監測和測量;

b)?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合規性的評價;

c)?內審和管理評審中不符合的跟蹤監測。

d)?用于職業健康安全檢驗和測量裝置的統一管理,并對監視和測量裝置的檢定、校準實施控制。

5.2設施部負責:

a)?業務范圍內機電設備、供電系統等狀態監測;

b)?公司內特種設備的年度監測及監視;

c)?公司生產制造廠區內(包括消防設備)設施環境噪聲的監測與測量;

d)?公司內部特種設備的管理;

e)?職業病防治和從事有關職業危害工作人員的監督管理及職業病防治涉及到的物質的測量與監視。

5.3人事部負責員工職業健康安全的體檢工作。

5.4各職能部門負責對本部門業務范圍內相關與要求監測的項目實施監測;負責監測裝置的使用、維護和管理。

6.?工作程序

6.1測量與監視控制方法.

6.1.1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的監測

6.1.1.1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所涉及到的相關部門,應按照計劃時間和措施進行實施,每季度自檢一次,并保存自檢記錄。人事部應每半年根據管理方案的內容進行落實情況的驗證,并保留驗證記錄結果。

6.1.1.2檢查驗證的內容為責任部門對量化目標指標的參數達成情況。

6.1.1.3當檢查發現執行情況偏離或與目標指標不符時應作好分析和糾正措施,并對措施進行跟蹤,直至不符合消失為止。并按照《糾正/預防措施控制程序》執行。

6.1.2對法律、法規和其它要求符合性的監測

每年第四季度由質量管理部對公司環境/職業健康安全有關法律、法規和其它要求符合性進行一次評價,如有新增或更改的應獲取并形成新的《外來文件(法律法規)清單》。

6.1.3環境監測

6.1.3.1公司設備部每半年對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指標及能源消耗指標/環境管理方案的完成情況進行監測并記錄于《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實施效果評價表》

6.1.3.2由設備部聯系市環保局或區環保局,每年底對公司廢水、噪音、廢氣的排放進行檢測并保持檢測報告。

6.1.4職業健康安全監測

6.1.4.1特種生產設施的監測在生產副總經理組織下,由設備部開展如下工作:

a)?對生產過程中的產品設計、規程措施執行情況及生產情況進行監測,發現不符合或風險時督促責任單位采取措施予以糾正;

b)?組織對主要生產設備的運行狀態實施監測,按規定的要求對高壓電器、高壓線路、重要設施、接地避雷裝置等進行監測;

c)?組織對特種設備的年度監測工作,每年根據設備檢修計劃邀請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對公司的特種設備的檢測(如行車、叉車、電梯和儲氣罐等),并保持檢測報告;

d)?目前公司并無環保和安保檢測設施,如日后新購置則按檢定周期由質量管理部計量室委托具備檢定資格的機構進行檢測。

6.1.4.2設備部負責對消防設施動火安全進行監測,及時消除隱患,確保安全。

6.1.4.3人事部負責對職業病防治管理監測

a)?由辦公室組織員工身體健康檢測,對從事有職業病危害、傷害的員工身體情況進行監督檢測方式和內容及頻率:

(1)?焊工、噴漆工、打磨工、車間女工一年一次進行職業病檢測;

(2)?機加工人員和女工最少二年一次進行常規體檢;

(3)?一般作業人員(指行政管理人員不含以上兩類人員)最少三年一次進行常規體檢。

b)?當發現不良健康現象時應視情況進行工作調離;當發現職業病時按國家有關職業病的管理條例進行上報有關部門和行政管理機關,并根據不同的職業病的類型安排不同的醫療單位進行專項治療,直至康復或穩定。

6.1.4.4工作環境的檢測

a)?設備部每年底邀請衛生防疫部門對公司的磨刀房粉塵、機加工車間噪音、噴漆車間氣體和電焊車間弧光進行檢測并出具檢測報告;

b)?質量管理部需每年對公司遵循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評價,當發現不符合時按6.4.3條款和不符合、糾正與預防措施程序中有關規定執行。

6.1.4.5各相關部門對涉及本部門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范圍內的績效進行監測。

6.1.4.6對相關方要求的監測。

a)?所監測的設備和材料與公司監測的設備和材料的控制要一致;

b)?相關方對資質、人員的要求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并與公司環境/職業健康安全與管理體系的要求相一致。

6.1.5被動的績效測量

6.1.5.1傷亡事故發生后,由設備部進行調查、分析和處理。

6.1.5.2設備事故發生后,由設備部進行調查、分析和處理。

6.1.5.3設備部每季度分別對傷亡和設備事故進行一次分析,發現規律性的傾向時應及時向總經理匯報。

6.2監測設備的校準與維護的控制方法

6.2.1監視和測量裝置管理

6.2.1.1質量管理部根據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的要求,選擇適宜的監視和測量裝置,定期送檢,使精確度滿足使用要求。

6.2.1.2各使用部門按照對監視和測量裝置的要求提出采購申請審批,按《監視和測量設備控制程序》有關條款執行。

6.2.1.3監視和測量裝置到公司后,按《監視和測量設備控制程序》進行管理。

6.3控制措施有效性的監視和測量

6.3.1質量管理部對公司已識別的環境因素和重要環境因素、危險源和不可接受危險源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進行不定期的監督檢查。

6.3.2設備部對各部門按已識別的環境因素和重要環境因素、危險源和不可接受危險源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每半年進行一次監督檢查。

6.3.3各部門針對本部門控制環境因素和重要環境因素、危險源和不可接受危險源所制定控制措施的運行控制情況及有效性,每季度組織一次全面檢查。

7.?相關文件

7.1《記錄控制程序》

7.2《法律、法規和其它要求的獲取、識別與更新及合規性評價控制程序》

7.3《培訓控制程序》

7.4《糾正/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7.5《監視和測量設備控制程序》

7.6《設備管理控制程序》

8.?相關記錄

8.1《外來文件(法律法規)清單》QMS/R432-03

8.2《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實施效果評價表》?QMS/R451-02

8.3《安全檢查記錄表》?QMS/R446-26

8.4《安全生產檢查報告書》?QMS/R446-31

8.5《月度安全匯總表》?QMS/R446-33

8.6《員工工作事故管理記錄表》?QMS/R446-32

8.7《員工工傷及安全事故調查處理表》?QMS/R446-22

8.8《糾正/預防措施單》?QMS/R85-07

篇3:職業健康安全績效測量測量控制程序

【目的】為保證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正確有效地運行,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活動進行監督、檢查與測量,驗證各項安全生產制度措施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檢查安全生產工作目標、指標的完成情況,特制定本程序。

【適用范圍】本程序適用于公司范圍內所有職業健康安全績效測量和監督、檢查管理。

【職責】

管理者代表職責。負責組織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活動,組織安委會全體成員參與,按職責進行明確分工,確定評定各環節的主要負責人,并協調各部門積極參與到評定工作中,并對其結果進行檢查。

1.職業健康安全部(下稱職安部)職責

1.1.負責安全生產的監督檢查及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的檢查。

1.2.負責消防工作的檢查。

1.3.負責監督職業衛生安全狀況,參與職業健康安全檢查。

2.設備技改部職責。負責對公司設備、設施進行安全檢查。

3.綜合辦公室總務專業職責。負責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監督檢查。

4.人力資源部職責

4.1.負責勞動紀律、崗位和人員配置的檢查。

4.2.負責對員工和相關方的意識、培訓情況進行檢查。

5.各部門職責

5.1.負責對本部門的職業健康安全活動及效果進行檢查。

5.2.配合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監督檢查。

【內容】

1.各單位監督檢查工作程序

1.1.職安部制定公司年度監視和測量計劃,并實施監督檢查。每半年一次對目標、管理方案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測,并進行記錄,并將結果報送管理者代表,并向相關部門通報。

1.1.1.職安部依據《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對生產現場管理進行監督檢查。

1.1.2.質管認證部負責對生產工藝紀律進行監督檢查。

1.1.3.各車間管理人員及車間安全員對本車間安全情況進行檢查。

1.1.4.人力資源部負責監督各級工會的工作情況,監督相關部門的職業健康安全情況,參與職業健康安全檢查。

1.1.5.各部門對政府檢查活動應予以配合,按照要求提供必要的資料。

1.1.6.上述各部門負責本部門各種檢查監測記錄的填寫及保存,

1.1.7.檢查記錄每半年進行一次匯總并報職安部備案。

2.特種設備的檢查按政府有關要求定期檢查。

1.2.對上述檢查過程中發現的不符合或事故隱患,由檢查部門下發《事故隱患整改通知單》或通過檢各部門根據公司年度監視和測量計劃,實施監視和測量計劃。

1.2.1.設備技改部依照《設備安全管理程序》,對實施效果組織檢查。

1.2.2.職安部根據《職業病預防管理規定》,對實施情況及效果進行監督檢查,依照國家規定負責每年邀請有資質的單位對廠區有毒有害作業場所進行檢測,保存相關記錄。

1.2.3.綜合辦公室總務專業負責每年對職工進行一次職業健康體檢,并依照《食堂管理程序》對食堂衛生防疫進行監督檢查,保存相關記錄。

1.2.4.職安部依照《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對實施及績效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消防器材、報警裝置進行檢定,并保存相關記錄。

1.2.5.人力資源部負責對《培訓、意識和能力控制程序》的實施及績效進行監督檢查,負責對勞動紀律的監督檢查。

1.2.6.其他部門按照主控的程序文件,對程序文件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1.2.7.職安部依據《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對生產現場管理進行監督檢查。

1.2.8.質管認證部負責對生產工藝紀律進行監督檢查。

1.2.9.各車間管理人員及車間安全員對本車間安全情況進行檢查。

1.2.10.人力資源部負責監督各級工會的工作情況,監督相關部門的職業健康安全情況,參與職業健康安全檢查。

1.2.11.各部門對政府檢查活動應予以配合,按照要求提供必要的資料。

1.2.12.上述各部門負責本部門各種檢查監測記錄的填寫及保存,

1.2.13.檢查記錄每半年進行一次匯總并報職安部備案。

2.特種設備的檢查按政府有關要求定期檢查。

3.對上述檢查過程中發現的不符合或事故隱患,由檢查部門下發《事故隱患整改通知單》或通過檢查通報等形式通知責任單位,按照《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程序》處理,職安部每半年對安全隱患、不符合項、事故、事件等不良業績進行一次匯總、分類。

4.各部門負責本專業程序文件實施效果進行檢查,需要更改時依照《文件管理規定》執行。

5.各部門負責每年組織一次本部門對法律法規遵循情況的檢查和評價工作,并將評價結果提交管理評審。

6.各項安全生產制度措施的適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的評定,應從以下角度加以關注:

6.1適宜性:所制訂的各項安全生產制度措施是否適合于企業的實際情況,包括規模、性質和安全健康管理的特點;所制訂的安全生產工作目標、指標及其在企業內部能得以落實的方式是否合理,具備可操作性;與企業原有的管理制度相融合的情況,包括與原有的其它管理系統是否兼容;有關制度措施是否適合于企業員工的使用,是否與他們的能力、素質等相配套。

6.2充分性:各項安全管理的制度措施是否滿足了《基本規范》的全部管理要求;所有的管理措施、管理制度能否確保PDCA管理模式的有效運行;與相關制度措施相配套的資源,包括人、財、物等是否充分;對相關方的安全管理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