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體弱患兒管理規范
一、基本要求:
開設兒童保健門診的醫療保健機構都要設獨立的體弱兒門診接診室,面積不小于12平方米,配置檢查床及必要的兒保檢查用具及設備(參照浙江省兒童保健規范門診標準要求配備)。人員必須由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兒保醫生承擔。
二、管理對象:
1、早產兒:出生時胎齡為28周到未滿37周的新生兒。
2、出生低體重兒:出生時體重小于2500克。
3、活動期佝僂病:
初期:多自3個月左右開始發病。早期常有非特異神經精神癥狀如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枕禿也較常見、同時可有輕度的骨骼改變體征。*線可無異常或見臨時鈣化帶模糊變薄、干骺端稍增寬。血生化改變輕微,血鈣、血磷正常或稍低,堿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激期:常見于3個月至2歲小兒。有明顯的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癥狀。同時可有中度的骨骺改變體征。*線可見臨時鈣化帶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寬、邊緣不整呈毛刷狀、云絮狀或杯口狀,骨骺軟骨增寬。血鈣、血磷均降低,堿性磷酸酶增高。
4、低體重:指年齡別體重低于同年齡同性別組*-2SD以下,即中重度低體重。在*-1~2SD之間為輕度低體重(對3歲以下幼兒需要管理)。
5、消瘦:指身高別體重低于同性別同身高組*-2SD以下,即中重度消瘦。在*-1~2SD之間為輕度消瘦(對3歲以下幼兒需要管理)。
6、中度貧血:血紅蛋白小于90克/升。
7、生長遲緩:指年齡別身高低于同性別同身高組*-2SD以下,即中重度。
8、逐步開展反復呼吸道感染(每月呼吸道感染1次,連續3個月或每月呼吸道感染2次)、哮喘(醫院明確診斷)、肥胖(指身高別體重大于同性別同身高組的20%或*+2SD以上)、先天性缺陷、器質性疾病(心臟病、腎臟病)等的管理。
三、管理方法:
實行首診負責制,對篩查出的體弱兒及時列入專案管理。每月檢查一次,可根據病情增加或減少檢查次數,對沒有條件來門診檢查者應由接診單位的兒保醫生進行隨訪。
對每例體弱兒要分析病因、制訂正確的治療方案,在體弱兒專科門診進行矯治。應給予藥物治療、營養指導等針對性干預措施。同時做好體弱兒登記。如病情無明顯好轉,應及時轉送上級醫療保健單位作進一步診斷與治療。轉出與接診時應及時填寫轉診申請單或接診回執單,并進行追蹤。
體弱兒在接受系統保健治療后,癥狀和陽性體征減輕或消失,符合體弱兒好轉或痊愈指標應及時結案,按要求詳細登記各項表冊。
四、體弱兒矯治轉歸:
1、痊愈:
(1)低出生體重兒:一般情況良好,體重逐漸增加達到正常值*-SD以上者。
(2)中度貧血:血紅蛋白達到110克/升以上,一般情況均好。
(3)中重度營養不良:一般情況良好,體重增至*-SD以上者。
(4)活動性佝僂病治愈標準:癥狀已消失1-3個月,體征減輕或恢復正常,觀察3-6個月無變化。輕、中度者一般不留后遺癥。重度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線及血生化檢查正常,或僅表現有臨時鈣化帶增寬、密度加厚。
2、好轉:
(1)中度貧血:癥狀改善,血紅蛋白水平提高,但仍低于治愈標準。
(2)低出生體重兒及中重度營養不良:一般情況好轉,臨床癥狀較前改善,上述體重指標改善>*-2SD,但在*-SD以下。
(3)活動性佝僂病恢復期:活動期經曬太陽或維生素D治療后,癥狀消失,體征逐漸減輕、恢復。*線可見臨時鈣化帶重現、增寬、密度增厚。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恢復正常。
3、未愈者,應及時轉送上級醫療保健單位作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五、結案標準:
1、早產、低體重兒:無異常情況,體重>*-SD者。
2、中度貧血:連續2次血紅蛋白達100克/升以上,一般情況均好。
3、中重度營養不良(低體重、消瘦):一般情況良好,連續2次體重增至*-SD以上者。
4、生長遲緩:一般情況良好,排除疾病因素或身高增至*-SD--2SD以上者。
5、活動性佝僂病:癥狀、體征、血生化檢查好轉,進入恢復期。
6、反復呼吸道感染:連續2個月無呼吸道感染癥狀。
7、肥胖:身高別體重大于同性別同身高組均值的15%(或*+2SD)以下。
六、上報資料:
兒童體檢機構于每月10日前將《溫州市體弱兒管理工作報表》上報到當地縣(市、區)婦幼保健院(所)。各縣(市、區)婦幼保健院(所)分別于每年4月10日、10月10日前上報至溫州市婦幼保健院(新城大道市公共衛生中心大樓7樓)。
七、要求開展兒童保健門診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嚴格執行《浙江省鄉(鎮)衛生院兒童保健規范工作標準》。要求開設兒童保健門診的縣級以上保健機構。
篇2:兒科體弱患兒管理規范
一、基本要求:
開設兒童保健門診的醫療保健機構都要設獨立的體弱兒門診接診室,面積不小于12平方米,配置檢查床及必要的兒保檢查用具及設備(參照浙江省兒童保健規范門診標準要求配備)。人員必須由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兒保醫生承擔。
二、管理對象:
1、早產兒:出生時胎齡為28周到未滿37周的新生兒。
2、出生低體重兒:出生時體重小于2500克。
3、活動期佝僂病:
初期:多自3個月左右開始發病。早期常有非特異神經精神癥狀如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枕禿也較常見、同時可有輕度的骨骼改變體征。*線可無異常或見臨時鈣化帶模糊變薄、干骺端稍增寬。血生化改變輕微,血鈣、血磷正常或稍低,堿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激期:常見于3個月至2歲小兒。有明顯的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癥狀。同時可有中度的骨骺改變體征。*線可見臨時鈣化帶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寬、邊緣不整呈毛刷狀、云絮狀或杯口狀,骨骺軟骨增寬。血鈣、血磷均降低,堿性磷酸酶增高。
4、低體重:指年齡別體重低于同年齡同性別組*-2SD以下,即中重度低體重。在*-1~2SD之間為輕度低體重(對3歲以下幼兒需要管理)。
5、消瘦:指身高別體重低于同性別同身高組*-2SD以下,即中重度消瘦。在*-1~2SD之間為輕度消瘦(對3歲以下幼兒需要管理)。
6、中度貧血:血紅蛋白小于90克/升。
7、生長遲緩:指年齡別身高低于同性別同身高組*-2SD以下,即中重度。
8、逐步開展反復呼吸道感染(每月呼吸道感染1次,連續3個月或每月呼吸道感染2次)、哮喘(醫院明確診斷)、肥胖(指身高別體重大于同性別同身高組的20%或*+2SD以上)、先天性缺陷、器質性疾病(心臟病、腎臟病)等的管理。
三、管理方法:
實行首診負責制,對篩查出的體弱兒及時列入專案管理。每月檢查一次,可根據病情增加或減少檢查次數,對沒有條件來門診檢查者應由接診單位的兒保醫生進行隨訪。
對每例體弱兒要分析病因、制訂正確的治療方案,在體弱兒專科門診進行矯治。應給予藥物治療、營養指導等針對性干預措施。同時做好體弱兒登記。如病情無明顯好轉,應及時轉送上級醫療保健單位作進一步診斷與治療。轉出與接診時應及時填寫轉診申請單或接診回執單,并進行追蹤。
體弱兒在接受系統保健治療后,癥狀和陽性體征減輕或消失,符合體弱兒好轉或痊愈指標應及時結案,按要求詳細登記各項表冊。
四、體弱兒矯治轉歸:
1、痊愈:
(1)低出生體重兒:一般情況良好,體重逐漸增加達到正常值*-SD以上者。
(2)中度貧血:血紅蛋白達到110克/升以上,一般情況均好。
(3)中重度營養不良:一般情況良好,體重增至*-SD以上者。
(4)活動性佝僂病治愈標準:癥狀已消失1-3個月,體征減輕或恢復正常,觀察3-6個月無變化。輕、中度者一般不留后遺癥。重度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線及血生化檢查正常,或僅表現有臨時鈣化帶增寬、密度加厚。
2、好轉:
(1)中度貧血:癥狀改善,血紅蛋白水平提高,但仍低于治愈標準。
(2)低出生體重兒及中重度營養不良:一般情況好轉,臨床癥狀較前改善,上述體重指標改善>*-2SD,但在*-SD以下。
(3)活動性佝僂病恢復期:活動期經曬太陽或維生素D治療后,癥狀消失,體征逐漸減輕、恢復。*線可見臨時鈣化帶重現、增寬、密度增厚。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恢復正常。
3、未愈者,應及時轉送上級醫療保健單位作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五、結案標準:
1、早產、低體重兒:無異常情況,體重>*-SD者。
2、中度貧血:連續2次血紅蛋白達100克/升以上,一般情況均好。
3、中重度營養不良(低體重、消瘦):一般情況良好,連續2次體重增至*-SD以上者。
4、生長遲緩:一般情況良好,排除疾病因素或身高增至*-SD--2SD以上者。
5、活動性佝僂病:癥狀、體征、血生化檢查好轉,進入恢復期。
6、反復呼吸道感染:連續2個月無呼吸道感染癥狀。
7、肥胖:身高別體重大于同性別同身高組均值的15%(或*+2SD)以下。
六、上報資料:
兒童體檢機構于每月10日前將《溫州市體弱兒管理工作報表》上報到當地縣(市、區)婦幼保健院(所)。各縣(市、區)婦幼保健院(所)分別于每年4月10日、10月10日前上報至溫州市婦幼保健院(新城大道市公共衛生中心大樓7樓)。
七、要求開展兒童保健門診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嚴格執行《浙江省鄉(鎮)衛生院兒童保健規范工作標準》。要求開設兒童保健門診的縣級以上保健機構。
篇3:UY幼兒園患兒體弱兒管理制度
【幼兒園患兒體弱兒管理制度范文一】
1、幼兒患傳染病立即隔離治療,所在班級必須徹底消毒。患兒痊愈后經醫生診斷方可回園。
2、幼兒離園一個月以上要經校醫務所重新檢查,經醫生診斷后方可回園。
3、幼發燒38℃以上,幼兒摔傷,須送醫務所處理。幼兒無其它原因長哭不安,情緒低落,也應送醫務所診斷。
4、對活動期佝僂病、貧血、身高、體重低于2個標準差及患有哮喘、營養不良,過于肥胖的幼兒要建立卡片,專案觀察,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加強生活護理,適當參加活動。
5、醫務所人員為患兒、體弱兒調配營養餐。
【幼兒園患兒體弱兒管理制度范文二】
1.幼兒患傳染病立即隔離治療,所在班級必須徹底消毒。患兒痊愈后經醫生診斷方可回園。
2.保健站與班上老師共同管理體弱兒,根據各幼兒的情況制定治療護理方案,定期檢查,復檢。
3.注意體弱兒的精神狀況,給予照顧。
4.隨天氣變化及時給體弱兒增減衣服,在體育鍛煉時給予特殊照顧。
5.根據不同的體弱原因,按不同的管理常規照顧好幼兒。做好體弱兒的管理建立方案,并做好記錄。
6.對活動期佝僂病、貧血、身高、體重低于2個標準差及患有哮喘、營養不良或過于肥胖的幼兒要建立卡片,專案觀察,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加強生活護理,適當參加活動
7.保健站為患兒、體弱兒調配營養餐。
●睡眠衛生要求:
1.睡前避免過度興奮,保持穩定情緒。
2.按時起居,根據幼兒年齡、體質情況來決定睡眠和起床順序,每日午睡2小時。
3.幼兒睡眠時要脫掉外衣、褲,培養幼兒與睡眠有關的獨立生活能力,如穿脫衣服、鞋、疊被子等,對年小能力差的幼兒老師要給予教育。
●飲水衛生要求:
1.每天保證供應充足的溫度適中的飲用水。
2.每天起床后、課間、運動后提醒幼兒飲水。
3.平時隨渴隨喝,培養幼兒自覺飲水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