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電纜溝有限空間作業應急指導書

電纜溝有限空間作業應急指導書

2024-07-12 閱讀 9162

編號:

2.名稱:各電纜溝井

位置:廠區內動力電纜主溝

4.作業內容:定期檢查及故障處理。

5.危險特性:此類空間外觀呈半封閉狀態,作業場地狹小、通風不暢、照明不良、人員進出困難且與外界聯系不便。主要危險因素為空間通風不良或存在有毒氣體造成人員窒息(中毒、缺氧)。

6.勞保用品:安全帽、工作服、帆布手套、水鞋。

7.工具:安全帶、氣體檢測儀、對講機、通風風機、安全照明設施、絕緣梯等。

8.作業程序:

8.1作業前

8.1.1制定有限空間作業方案,辦理《有限空間作業許可證》,所涉及的其他作業要按有關規定執行;

8.1.2明確具體作業人員及其安全職責。

8.1.3作業審批。作業前必須經綜合科長、主管領導對有限空作業審批,對不合格事項在作業前及時調整,從而保障作業人員安全。

8.1.4安全交底。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當將有限空間作業方案和作業現場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業人員。現場負責人應當監督作業人員按照方案進行作業準備。

8.1.5封閉作業區域及安全警示。作業前,應封閉作業區域,并在出入口周邊明顯位置設置安全標志和警示標識。

8.1.6開啟出入口通風。作業者應站在有限空間外上風側開啟出入口,對自然通風不暢的區域可采取強制通風等措施。

8.1.7安全檢查。對污泥池附近設施進行檢查,尤其是涉煤氣設施,防止煤氣泄漏進入有限空間內造成人員中毒窒息。

8.1.8氣體檢測。有限空間作業應嚴格履行“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在有限空間外按照氧氣、可燃性氣體、有毒有害氣體的順序,對有限空間內氣體進行檢測。

檢測時應記錄檢測的時間、地點、氣體種類、濃度等信息。檢測記錄經檢測人員簽字后存檔。正常時氧含量為19.5%-23.5%。低于19.5%為缺氧環境,存在窒息可能;高于23.5%可能引發氧氣中毒。

8.2作業中

8.2.1電氣設備和照明安全。作業時所用的一切電氣設備,必須符合有關用電安全技術操作規程。照明應使用12伏以下的安全燈,使用超過安全電壓的手持電動工具,必須按規定配備漏電保護器。

8.2.2監護、檢測。監護者應在有限空間外全過程持續監護。監護者應能跟蹤作業者作業過程,實時掌握監測數據,并適時與作業者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發現異常時,監護者應立即向作業者發出撤離警報,并協助作業者逃生。監護者應防止未經許可的人員進入作業區域。

作業過程中應對有限空間作業面氣體濃度進行連續監測,并隨時采取必要措施。

8.2.3個體防護。應根據危害程度正確選擇佩戴有效的防護用品進行作業。包括安全帶、安全繩、安全帽和呼吸防護用品等

8.3作業后。必須經有關人員確認,清查工具及人員,確認無誤,經工作負責人許可后,方能關閉人孔。及時將《有限空間作業許可證》存檔。

9.救援方式:根自救或進入救援。自救是最佳選擇方式。進入作業過程中,發現有任何暴露變化或者其他的報警提示,進入人員必須立即停止作業,并迅速撤離。進入救援風險較大,需要救援人員做好必要防護,嚴禁盲目施救,造成事故擴大。

10.救援裝備:空氣呼吸器、通訊對講機、安全繩索、氣體檢測儀、手電筒、急救箱、氧氣包、警戒帶、車輛等。

11.救援流程:

11.1一旦發生事故,立即報警。啟動相應預案。

11.1.1在發生事故以后,監護人員應在第一時間向班組長或車間主任匯報事故現場情況,包括:時間、地點、受傷人員及現場情況等。

11.1.2班組長或車間主任立即通知救援人員做好應急救援準備,對事件進行評估,決定是否啟動預案。

11.1.3如果不符合啟動預案的條件,按照常規處理后終止。

11.1.4如果符合條件應立即啟動預案,通知車間成立應急救援小組并將事件電話通知廠部及安環生產部。

11.1.5應急救援組馬上實施應急救援措施,排除各項安全隱患。

11.1.6隱患排除后,終止應急預案。

11.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禁止盲目施救,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按照先檢測、后施救的原則;凡要進入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事先測定其氧氣、有害氣體、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進入。在未準確測定氧氣濃度、有害氣體、嚴禁進入進行施救防止事故擴大。

11.3救援人員實施救援時,應首先做好自身防護。救援人員應佩戴空氣呼吸器。

11.4受困人員被救出有限空間后,應第一時間對受傷人員做簡單

的處理,以減輕傷害。并送醫院進行救治。

11.5針對事故應急處置方法

11.5.1出現缺氧窒息事故處理

發現有毒氣體中毒或窒息事故的人員先采取急救措施,強制通風或切斷有毒戒指來源,同時向車間主任匯報。嚴禁盲目施救。

車間領導向廠級領導匯報,并由辦公室按本預案的職責范圍通知相關人員趕往事故現場。

做好對危急事件現場的安全管理,避免由于混亂造成系列不安全事故發生,對事故現場采取必要的組織措施,保障救援工作的有效性。

經過現場采取急救措施,有關人員配合醫務人員將傷者送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救護和觀察直至結束。

11.5.2出現觸電事故處理

立即拉開電源開關切斷電源。

如電源開關距離太遠,用有絕緣柄的鉗子或用木柄的斧子斷開電源線?;蛘哂媚景宓冉^緣物插入觸電者身下,以隔斷流經人體的電流。

當電線搭落在觸電者身上,可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繩索、木板、木棍等絕緣物作為工具,拉開觸電者及挑開電線使觸電者脫離電源。

撥打急救電話8721,說明傷情和已采取的相關措施,以便讓救護人員事先做好急救的準備。講清楚傷者(事故)發生的具體地點。說明報救者姓名(或事故地)的電話,并派人在現場外等候接應救護車,同時把救護車輛進事故現場的路上障礙及時予以清除,以利救護車輛到達后,能及時進行搶救。

現場知情人員應做好受傷人員的現場救護工作。如受傷人員出現骨折、休克或昏迷狀況,應采取臨時包扎止血措施,進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臟擠壓,盡量努力搶救傷員,將傷亡事故控制到最小程序,損失降到最小。

應急人員趕赴現場后,應當立即采取措施對事故現場進行隔離和保護,嚴禁無關人員入內,為應急救援工作創造一個安全的救援環境。同時,應立即組織開展事故調查,為盡快事故恢復創造條件。

篇2:變電所電纜溝管理制度

1、凡屬地面站、所、電纜溝要保證無水、無油、無金屬絲和泥土雜物等,溝內經常保持清潔衛生,發現有積水,要及時排除,并注意阻塞水源。

2、變電所內嚴禁放置任何引誘老鼠等小動物入室的食物,要封堵小動物入室的所有進出口。

3、電纜溝要經常檢查,如有水必須及時排除。

4、電纜溝內不許有火種之物掉進去,避免引起火災。

5、接地線應牢固可靠,電纜地溝應蓋上蓋板。

篇3:電纜溝安全文明生產管理制度

1.電纜溝安全文明生產標準:

1)電纜溝要求地面平整,有坡度,無積水,無雜物。

2)電纜必須放在電纜支架上,要求排放整齊,綁扎固定,電纜表面清潔無積灰。

3)電纜溝封堵及防火隔墻,防火涂料等防火設施必須完善。

4)電纜溝要有充足的照明設施,照明電壓采用36V安全電壓。

5)電纜溝道,電纜支架完整、牢固。

6)電纜溝蓋板嚴密,以防塵土和雜物掉落。

7)電纜溝應有良好的通風,排水口設施,如積水難以排除的部位,打滲水坑。

8)電纜溝內必須設有所在位置及走向標志。

2.電纜溝管理責任制:

班組

電纜溝分管區域

變電班

⑴變電站內所有電纜溝;⑵6kV配電室內的所有電纜溝。

動力班

⑴鍋爐房內的所有電纜溝;⑵引風機室內的所有電纜溝;⑶連接6kV配電室與鍋爐房之間的電纜溝。

低壓班

⑴汽機房內的所有電纜溝;⑵鍋爐大墻外至燃料集控之間的主電纜溝;⑶各專用屏下側電纜溝;⑷380V配電室內電纜溝。

照明班

⑴所有電纜溝內的照明;⑵電纜夾層(不含燃料主管的電纜溝)。

保護班

⑴電纜夾層;⑵主控樓與汽機房之間的主溝。

儀表班

⑴循環泵房至6kV配電室之間的主溝;⑵化學水處理室主溝。

試驗班

⑴?高變底下的主電纜溝。

3.電纜溝巡回檢查項目:

1)檢查電纜溝溝墻是否完好,人孔井及豎井墻壁有無裂縫,滲漏水現象,井蓋是否完好。

2)電纜溝支架是否牢固。

3)電纜溝防火設施是否完善。

4)電纜溝蓋板是否完好無缺。

5)溝道內是否有雜物、垃圾、積灰、積水等現象。

6)構件是否有脫落,通風排水、照明是否完好。

7)電纜裝鎧、鉛皮外包是否完整,有無腐蝕損壞現象。

8)檢查電纜外皮溫度不超過規定值。

9)對電纜中間接頭加強巡查,接頭有無變形漏油,以防接觸不良燒壞,若有漏油現象及時處理。

10)巡查人員發現電纜溝有重要缺陷立即向專業匯報,專業及時采取措施消除缺陷。

4.電纜溝檢查考核:

1)電氣專業每半月對電纜溝檢查一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做好檢查記錄。

2)分管電纜溝的檢修各班組,每月15日、30日對所管轄的電纜溝進行全面詳細的檢查清掃,并做好記錄簽名。

3)照明班每月15日、30日對專業所管轄的電纜溝、照明進行全面檢查,發現異常及時處理,確保照明完好。

4)上述規定的巡檢單位、檢修班組,未按規定檢查者,每次扣50元。

5)大雨過后,或大量水進入電纜溝,各班組要及時對電纜溝進行巡查,并匯報專業及生技部安監科,積極治理,消除漏源。

6)電纜溝內滲水坑每月清理一次。

7)電纜溝必須經常保持清潔,無積灰、積泥、積水,無雜物,電纜上無明顯積灰,照明充足齊全,每處達不到標準扣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