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酒店建筑工程施工環境保護措施

某酒店建筑工程施工環境保護措施

2024-07-11 閱讀 2894

大酒店建筑工程施工環境保護措施

一、環境保護管理制度

1、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核實、確定環境盲點、環境保護目標和對應的環保法規及其它要求。

2、對工程施工全過程中各施工階段的環境因素進行分析與預測,找出影響環境的重大因素,并制定可行的環保工作方案,并向甲方報審,在施工過程中,若因工程內容、環境要求發生變化,則要相應調整環保方案,并重新報審。

3、根據環保工作方案和施工內容,制定本工程的環保培訓計劃,對相關人員進行環保培訓。

4、施工現場設環保負責人,負責日常的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環保負責人組織每周對施工現場的環保工作進行一次檢查并填寫環保周報,對檢查中發現問題及時通知有關部門整改,重大問題報告項目經理。

5、施工過程中若發生污染事故,應視情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或消除污染影響,同時向市建委如實匯報。

6、建立施工環保檔案,將環保日常管理工作的自查記錄和各主管部門的檢查、審核記錄一并歸檔,工程完工后作為竣工環境審核的資料移交給甲方。

7、對分項分部工程銜接處的環保工作要明確分工,不同施工單位間的環保工作分工和交接要有記錄,每個工序(作業)結束后由環保負責人進行評定,相應資料應歸檔管理。

8、在工地門口設置公眾投訴信箱,并公布投訴電話,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對群眾投訴要及時處理并在三在內給予答復。

9、工程完工后在合同規定的時限內清理好場地,恢復市政設施和綠化,并對環保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和資料整理,向有關單位申請環保工作完工審定,并按審定意見整改直至合格。

二、環境保護措施

1、施工噪聲控制措施

夜間施工時,應對工人和司機進行環保教育,不得喧嘩,禁止按喇叭,散料裝卸車時應輕裝慢放,減少散料沖出車廂發出的聲響。

臨時發電房應加裝隔音障,有電力供應時不許使用發電機。

2、污染控制

2.1在工程開工前完成工地排水和廢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設置足夠的污水沉淀池;在施工過程中做到現場無積水、排水不外溢,不堵塞、水質達標。

2.2施工現場設置專用油漆料庫,庫房地面做防滲處理,儲存、使用、保管設專人負責,防止油料跑、冒、滴、漏污染土壤、水體。

2.3生活污水在排入市政管線前,必須進行嚴格的濾油處理,合格后方可排入市政管、井。

2.4臨時流動廁所必須每日清洗。

3、大氣污染措施

3.1對易產粉塵、揚塵的作業面和裝卸、運輸過程,應制定具體的操作規程和灑水降塵制度。

3.2嚴禁在施工現場焚燒任何廢棄物和產生有害有毒氣體、煙塵、臭氣的物資,熔融瀝青等有毒物質要使用封閉和帶煙氣處理裝置的設備。

3.3所有車輛及設備的廢氣排放必須全乎環保要求,若檢測不合格,需嚴格整改直至合格。

4、固體廢棄物

4.1對施工中產生的渣土應及時清運,選擇有資質的運輸單位并建立登記制度,防止中途傾倒事件發生并做到運輸途中不散落。

4.2選擇對外部環境影響小的出土口,運輸路線和運輸時間。

4.3車輛出場沖洗車輪和車廂,嚴禁攜土污染城市道路。

4.4剩余料具包裝及時回收、清退,對可再利用的廢棄物盡量回收利用,各類垃圾要及時清掃,清運,不得隨意傾倒。

4.5施工現場內無廢棄砂漿和混凝土,運輸道路和操作面落地料及時清運。

4.6日常生活的垃圾應分類收集,便于環衛部門及時清運處理。

教育施工人員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亂丟垃圾、雜物,保持工作和生活環境的整潔。

篇2: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勞動防護技術措施管理辦法

為了有效控制施工過程中不安全因素,規范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管理工作,消除和減少職業傷害,保障員工的安全和健康,依據公司《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管理辦法》,特制定本辦法。

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的制訂必須按照國家頒發的勞動保護法令和行業部門發布的勞動保護規定或標準為依據;應在危險因素辨識、評價的基礎上遵循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可行、先進科學的原則,必須針對施工現場存在的危險因素和危害因素的種類、數量和危害程度的大小作為編制內容,注重措施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各項目總工是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編制的責任人,工程技術部門為安全技術編制、管理的責任單位。

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編制依據: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行業標準,施工環境資料、設計文件、安全及環保防護設施標準、施工技術規程、安全(環保)技術規程。

在編寫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時,首先應對危險因素、環境因素進行辨識,在辨識評價的基礎上,對人、機、料、法、環五個環節可能造成安全、環境和職業危害事故的相應因素采取技術手段進行控制。

符合性和充分性原則:施工安全技術措施內容必須符合現行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和安全技術規范、標準。必須以滿足安全環保管理工作需要為前提。

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則:必要性就是要在對施工項目進行風險評價的基礎上確定出重大危險因素、環境因素的風險程度,為減少和防止風險而應采取的相應安全環保技術措施。

可行性就是在滿足安全環保管理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結合現有的施工能力、施工機械、人員素質情況制定的安全環保技術措施。

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就是要做到安全環保技術措施的對象明確、目的清楚、簡單明了、易于操作。

安全技術措施的編制

各項目在編制項目施工組織設計和分部、分項工程施工技術措施的同時,應編制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

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的主要內容如下:

1.項目簡介:簡要介紹安全技術措施要解決的對象;

2.編制依據:技術文件、標準、合同;

3.技術措施:保證安全生產方法、工作流程和資源配置。

4.注意事項: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5.檢查、驗收標準。

第七條?下列單項工程施工(作業)時,必須單獨編制安全(環保)技術措施:

必須編制專項安全技術措施的項目

1.水上水下工程施工;

2.高處臨空、臨水施工工程,高邊坡施工工程;

3.兩層以上交叉作業、系統性電氣作業、起重吊裝作業;

4.大型金屬結構及機電設備運輸、大型施工設備安裝與拆除工程;

5.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使用;

6.預防自然災害(防泥石流、防臺風、防雷擊、防地震、防暑降溫、防凍、防寒、防滑等)的措施;

7.其它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工程項目。

上述工程施工(作業)編制安全(環保)技術措施,必須報分局技術質量部審核備案。

編制前的準備工作

1.收集施工項目所處的施工環境資料、工程圖紙、設計文件、合同文件等,并開展查勘現場。

2.收集有關的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安全防護設施標準、安全操作規程、施工工藝、同類技術文件。

3.開展危險因素辨識、確定評價資料。

安全技術措施的編制

1.根據工程情況、工期要求、現場環境開展平面規劃。對具有危險性的臨時設施按有關規定進行布置并明確標識。

2.現場勘察,確定影響作業安全的環境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消除危險因素。

3.根據設計文件、工期要求、施工環境、作業流程,分析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

4.分析工藝流程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技術措施。

5.根據施工設備狀況和使用條件(使用時間較長、工作環境特殊),制定防止超負荷運行、安裝安全保護裝置的措施。

6.根據安全操作規程和作業特點,規定作業程序,規范施工人員的作業行為。

7.在使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時,按照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現場實驗-修訂完善的模式編制安全技術措施。

8.專項施工方案、安全技術方案(措施)在編制前應規范進行策劃。

9.編制的專項施工方案、安全技術方案(措施)經工會、安全、質量監管部門會審。

10.分包隊伍編制的專項施工方案、安全技術方案(措施)經技術、安全、質量監管部門會審,經單位總工程師審查批準。

規范編制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計劃。技術措施計劃應包括以下內容:

1.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的名稱;

2.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的內容和目的;

3.經費預算及其來源;

4.負責設計、施工的單位和負責人;

5.施工開始日期、施工計劃進度和完工日期;

6.措施執行情況與效果。

第三章?技術措施的交底和執行

第十二條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編制完成后由項目總工程師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報項目經理批準,并報監理核準后執行。

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交底主要內容

1.本工程項目的施工作業特點和危險點;

2.針對危險點的具體預防措施;

3.應注意的安全事項;

4.相應的安全操作規程和標準;

5.發生事故后應及時采取的避難和急救措施。

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應遵循“三同步”的原則,即: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應與施工技術措施同步編制、同步交底、同步實施。

1.工程開工前,單位總工程師將工程概況、分部分項工程劃分、合同安全技術要求等情況,向各級管理人員進行詳細交底。

2.由工程技術部門組織,安全環保監督管理部門參加,向參與施工作業的全體職工進行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交底;技術措施要發放到每一個作業面。

3.兩個以上施工隊或工種配合施工時,作業中隊負責人、專兼職安全員,要按工程進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有關施工單位和班組進行交叉作業的安全書面交底。

4.班組長、班組安全員利用每天的“班前安全講話”,對員工進行施工要求、作業環境等方面的安全交底。

對相同施工項目的連續、重復施工,每季度必須進行一次重新交底。

各級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交底必須有交底時間、內容及交底人和接受交底人的簽字,填寫安全環保技術交底記錄。交底記錄要按單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項歸檔存放。

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由施工管理部門組織落實,實施作業的單位負責執行,技術管理、安全環保監督部門負責監督。

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的監督與管理

項目安全環保、技術管理部門工作人員掌握施工作業特點和危險點、針對危險點的具體預防措施、應注意的安全事項、相應的安全操作規程和標準、發生事故后應及時采取的避難和急救措施,完善對作業過程的巡視。

項目工程技術人員對專項施工方案、安全技術方案(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每周一次的跟蹤檢查。

對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中所要求的安全設施實施建設,質量管理部門應組織工程技術、安全環保監督等相關部門進行驗收(應同時邀請監理單位人員參加驗收),并做好驗收記錄。

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實施后,應經常檢查,保持其有效性。當施工條件發生變化時,其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應由編制部門進行修訂。

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落實形成的安全環保防護設施,應由安全環保監督管理部門經常進行檢查,保持有效狀態。遇有損毀、失靈、變形等情況應及時進行維護或更換。

分局安全環保監督管理部門對項目的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與勞動防護技術措施實施情況進行檢查考核。

附?則

各級技術管理部門要規范建立專項施工方案、安全技術方案(措施)管理臺賬。

項目按季度發布安全技術管理簡報。

項目在工程開工之前或停工三個月以上復工前,必須編制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工作規劃,繪制現場平面布置圖及安全環保設施、警示標識及標志平面布置圖。

本辦法由分局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解釋、監督執行。

篇3:預拌混凝土環境保護措施

預拌混凝土環境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環境,國家出臺了許多相應的環保政策和措施,為了減少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式中的環境污染,國家在八五期間就提出來出了大中城市中推廣使用預拌混凝土,并對各大、中城市推廣使用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極為重視生產中的環保問題,我公司始終把環保問題放在與生產同等重要的位置,在項目混凝土生產過程中,我公司擬采取以下措施解決生產帶來的輕微環境污染問題。

1、污染物的處理

在生產過程中細度最小的粉塵水泥原料,在供料、配料、攪拌等過程均在全封閉的狀態下進行,不會造成水泥粉塵向外逸散飛揚。砂、石等粗顆粒原料,逸散飛場的距離有限,在投料處設置波形彩鋼板擋板,控制粉塵的逸散,在水泥倉實行雙除塵,多流,確保在各種情況下除塵效果,在砂石料場全面安裝噴淋裝置,因此,可以確保粉塵無污染,整體達到環保標準要求。

2、噪聲控制

在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配送和攪拌過程中,有一定的機械噪聲,通過對攪拌機和整個攪拌樓的雙重全封閉設計方案,降低噪聲分貝,確保在場區外無噪場污染,達到環保標準要求。

3、廢水處理

在生產過程中,每天有少量用于沖洗攪拌運輸車、生產設備的廢水產生,該清洗廢水夾帶有一事實上的水泥砂漿,直接排放對環境有極大的污染,為了減少排放廢水的污染,在廠區布置時,設計有一個三級沉淀池的系統,廢水按標準回收利用,使生產工藝達到環保要求。既降低生產成本,又節約了水資源,實現全過程無廢水排放和無固體廢渣排放的環保排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