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隧道施工安全預防措施
隧道施工安全預防措施
對洞口段、破碎帶、貫通點等重點部位或工序工藝,要編制專項安全技術施工方案,并經審批后實施。在進行正常的安全技術交底的同時,由工程技術人員針對審批的專項安全技術施工方案,對作業層進行安全技術交底。
目前,因技術原因,無法準確預控,最常用的控制措施有:
1、按地質施工而非按設計施工;
2、嚴格按照支護參數進行施工;
3、操作人員實踐經驗;
4、超前地質預報;
5、圍巖監控量測。
具體見下:
■防止涌水/突泥
1、超前地質預報、超前探孔;
2、注漿封堵或引排水;
3、人員及設備在涌水/突泥前撤離到安全地段;
4、溶洞揭露后對相應地段加強支護及襯砌。
■防止冒頂塌方
1、制定嚴密的施工方案,嚴格按設計和規范施工;
2、防坍塌檢查。對隧道防坍塌的安全檢查,要著重檢查洞口段是否有開裂變形情況,邊、仰坡是否有開裂變形、危石或滑塌現象;查交叉口、斷層處、破碎帶、淺埋段、溶洞支護段及其它圍巖軟弱地段是否有裂紋變形現象;要把圍巖松動、不密貼、掉碴、流泥流沙、明顯的裂隙變化、水系變化、初支有明顯的可見噴射混凝土開裂、掉塊、錨桿的松弛或錨桿墊板的壓緊或變形、鋼支撐的扭曲變形,都可作為隧道圍巖與支護穩定性的危險信息,必須認真細致進行觀測。如這些跡象變化速度快而明顯,可作為坍塌的前兆來研究施工安全對策,盡快處理;
3、注意地質觀察、預報,地質變化時優化施工方案;
4、不良地質地段要“短進尺,多循環,弱爆破、超前支護、加強支護”;
5、做好圍巖變形量測。
篇2:礦井防塵安全預防管理制度
一、每一個礦井必須制定綜合防塵和煤塵管理責任制。
二、每一個礦井都必須建立完善的防塵灑水系統。
三、公司、礦必須對塵毒等進行監測、測定時間間隔為:
(1)粉塵作業地點,井下每月測定兩次,井上每月測定一次;
(2)生產性粉塵中游離的Si02含量每半年測定一次,在變更工作面時,也應測定一次。
四、掘進面必須采用濕式鑿巖,刷洗井幫巷壁采用水泡泥、放炮噴霧,裝巖(煤)灑水和凈化通風等綜合防塵措施,嚴禁干打眼。
五、煤層干燥的采煤工作面應采取煤層注水、水泡泥、噴霧灑水或其他防塵措施。其他采煤面應采取水泡泥、噴霧灑水或其他防塵措施。
六、噴射混泥土工作面:噴射應采用潮噴或濕噴,不得干噴。噴射前必須沖洗巖幫,工作人員必須佩帶勞保用品。
七、井下煤倉、翻罐籠裝車和其他轉載地點以及地面煤廠,翻罐籠等都應進行噴舞灑水或設置捕塵器。井下所有的礦車都應保持完好,防止漏煤、漏巖粉。•
八、井上、井下所有人員工作地點和人行道的空氣中粉塵濃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1)含10%以上游離SiO2的粉塵,最高允許濃度為2mg/m3
(2)含10%以下游離SiO2的粉塵和煤塵,最高允許濃度為10mg/m3
九、煤層傾角大于12度的回采工作面,必須采用上行風。
十、保證通風構筑物的質量和正確選擇構筑物的位置,并加強支護管理,防止大量漏風。
十一、加強局扇的管理和風筒的維修,防止風筒大量漏風,保證推進工作面有足夠的新鮮風流。
十二、正確合理的計算和分配風量,使各采掘工作面、硐室都有足夠的風量,即不使瓦斯超限,又能創造良好的氣候條件。
十三、定期清掃沉積在巷道壁上和支架上的落塵,是防止煤塵再次飛揚形成煤塵爆炸性的一項重要措施。
篇3:A礦預防性安全檢查制度
預防性安全檢查主要目的是要對井下的所有機電設備、設施、工作面的工程質量等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排查和及時加強安全防范。
1、安全大檢查由安監科負責牽頭,分管安全副礦長負責組織領導
2、礦級領導、各單位第一責任人和相關人員必須按時參加,確有特殊情況的,必須向分管安全的礦長請假并征得同意后,委托本單位其他管理人員參加,凡不請假不參加者,罰款50元/人一次;凡遲到或早退者罰款20元/人一次。
3、安全大檢查時視不同情況,分區域或專業組進行,每個檢查組必須對本區域或專業范圍內進行全面認真檢查,不得留死角、空缺,否則,處罰組長50
元/次,組員20元/次,并無條件返工。檢查發現的隱患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現場
立即處理。
4、安全大檢查后,及時召開安全檢查整改會,會議必須形成書面記錄備查。對現場無法立即處理的隱患,以書面形式提出整改措施、期限,落實負責人,由安監科負責追蹤復查。凡無故在限期未整改的隱患,對責任單位處以50元/次的處罰,并責令限期整改,若因隱患整改不及時從而引發事故,對責任人必須從重處理,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