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砼生產運輸灌注養護要求
大橋砼生產、運輸、灌注和養護要求
(1砼等級為C50、C40、基礎C30和C60,砼陷度按12~16cm控制。
P15、P16墩身為C40砼,P19、P20承臺、樁基礎砼為C30,墩身為C40砼,P17、P18墩身為C50砼,墩頂異型塊和Y構砼為C60砼。采用插入式震動器振搗(或高頻振搗器),分層澆注厚度約30cm。砼工廠集中拌制,由砼攪拌運輸車運到現場砼泵內。砼由泵管和布料桿輔助泵送入模。
(2施工時,混凝土配合比需經監理工程師認可。
各種標號砼配合比分別為:(試驗報告附后)
C30:(每方砼材料含量)
水泥300公斤
細骨料602公斤
粗骨料1220公斤
水185公斤
外加劑6.3公斤
粉煤灰82公斤
C40:(每方砼材料含量)
水泥375公斤
細骨料588公斤
粗骨料1193公斤
水180公斤
外加劑8.9公斤
粉煤灰71公斤
C50:(每方砼材料含量)
水泥475公斤
細骨料573公斤
粗骨料1164公斤
水175公斤
外加劑12.6公斤
礦渣粉50公斤
C60:(每方砼材料含量)
水泥370公斤
細骨料724公斤
粗骨料1072公斤
水155公斤
外加劑12.75公斤
礦渣粉100公斤
硅粉40公斤
上述配合比材料,強度等級為42.5R普通水泥,實測強度50.4Mpa。細骨料為混合砂,產地是渠河/歌樂山,細度模數1.3/3.4,含泥量/粉量1.5/1.8%。
粗骨料為5~25毫米碎石,產地是小泉,含泥量小于0.6%。
外加劑為SP-500泵送劑,華西外加劑廠生產。
礦渣粉為重慶環亞建材有限公司S95級礦渣粉。
粉煤灰為華能重慶珞璜電廠二級粉煤灰。
對于C50砼,混合砂為50%渠河砂,50%歌樂山機制砂混合,C30砼,混合砂為70%渠河砂,30%歌樂山機制砂混合,C40砼,混合砂為60%渠河砂,40%歌樂山機制砂混合。
由商品砼攪拌站生產的砼在出廠前,每車必須經過檢測,各項技術指標合格后,方可運送到工地。到達工地后,還需對陷度和溫度檢測,合格后再許泵送入模。
(3為確保砼的可泵性和灌注要求,含砂率宜為42~56%;最小水泥用量300公斤/每立方。
(4砼灌注由砼輸送泵、泵管、布料桿配合灌注入模。落差大的部位,采用串筒下料。砼按一定厚度(約30~40厘米厚)水平分層,從墩身截面布置多個串筒,多點同步下料。
墩身預埋件高出模板2米以上時,布料桿下料困難,可采用泵管伸入墩身內部支架上,多次拆裝的方法完成布料。
前一層砼入模時間到次一層砼入模時間不超過砼的初疑時間。根據灌注面積、方量和砼的初凝時間,適當調整砼的生產、運輸時間。
混凝土灌注因故中斷,要盡快恢復灌注,允許中斷時間氣溫在30℃以下時對普通硅酸鹽水泥為90分鐘,對礦渣水泥為120分鐘,若超過允許中斷時間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或按施工縫處理。
(5砼灌注采用B100插入式振動捧振實,可根據砼灌注速度、厚度情況,采用單根或多根組合式插入式振動捧。插入式振動器振動時,移動間距不宜超過振動器作用半徑的1.5倍,并與側模保持至少10厘米以上的距離。分層灌注時,振動棒宜插入下層砼5~10厘米。對每一部位須振動到砼密實為止。
(6兩次砼接縫設水平施工縫,兩次砼之間的施工接縫必須進行清理,清除砼表面的水泥砂漿和松弱層。
(7接縫鑿毛方法為人工鑿除,處理層砼強度須達到2.5MPa,且用水沖洗干凈。第二次砼灌注前,應使接縫處砼吸水飽和,但表面無積水,然后分層澆注砼。墩身頂面應進行兩次收光抹面處理,待砼表面初凝后,表面覆蓋養護。
(8墩身四周砼側面等級,采用膠合板形成的砼表面,形成質地和外觀相同的光滑抹面。
(9砼養護采用無色養護液。砼灌注完,砼暴露面用養護液噴涂,砼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天,并用薄膜圍護保溫養護。混凝土灌注完畢后,頂面盡快用清潔的草簾、麻袋等材料復蓋其外露面,使混凝土保持潮濕,如有強陽光直射時,應立即復蓋,防止混凝土面脫水開裂。已抹平、收漿且已終凝的混凝土面不得有人上去行走。
(12拆除模板時內外溫度差不超過25度,以防止砼表面出現溫差裂紋。先拆除拉桿和支撐,后將模板輕輕頂離砼表面,再將模板吊出。所有操作應防止損傷表面砼。對所有砼的缺陷,在工程師同意和在場的情況下進行修復。及時對拆除模板后的砼進行噴涂養護液,并用薄膜覆蓋保溫養護。
脫模(非承重模板)時,砼強度不小于2.5Mpa。將拆除的模板進行清理、修復和涂油防止生銹。
內外側模提升、安裝,采用墩旁塔吊作起吊設備。操作時,要防止模板起吊過程中撞擊砼,設置多點纜風繩,緩慢操作,嚴禁模板、支架在裝吊過程中劃傷砼表面。
(13結構尺寸檢查標準
平面尺寸:±20mm
頂面高程:±10mm
軸線偏位:10mm
我們將采用相同的模板制作一試驗塊,采用同樣配合比的砼,同樣的振搗設備,養護拆模后,檢查外觀質量,合格后方可進行正式橋墩的砼施工。若不合格,需分析原因,制作多次,試配,直到合格為止。參加振搗人員一定經過專門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灌注操作交接班時,作好交接記錄,標明各人的灌注部位,振搗時間等,嚴格按照砼要求的振搗時間振搗,不過振,不漏振。
如若超高頻道振動棒未能及時用于本工程,采用普通砼振動棒時,同樣需要在正式結構施工前,進行試驗塊的模擬操作,參加人員均必須參加練習。
(14砼灌注前的檢查項目
(1)砼攪拌站設備狀況、材料質量、數量;
(2)試驗人員(前臺、后臺)是否到位,試驗記錄本,工具、儀器數量、狀況;
(3)前臺準備:安全設施、灌注設備數量、狀況,備用設備是否到位。
操作人員是否到齊,鋼筋、模板檢查是否通過驗收。檢查項目和檢查表格是否填寫清楚合格。晚上砼灌注時,要有足夠的照明設施。(人員、設備配置數量如下)
(15砼灌注勞動力組織安排(每個班次)
(1)總指揮1人,負責前后臺的聯系,前臺的準備、安全檢查等,發布開盤命令。(現場經理)
(2)技術負責人2人,檢查鋼筋、模板安裝,施工縫的清潔檢查。砼灌注設備布置是否合理,砼泵數量是否足夠。P17、
P18橋墩每側灌注時,震動棒至少5臺,P15、P16橋墩每側灌注時,震動棒至少3臺。指揮砼灌注位置,監督震搗質量。
(3)質量、安全檢查員2人,協助監理完成現場檢查,安全設施檢查。
(4)機械管理員1人,檢查砼灌注設備、運輸設備運轉狀況,檢查攪拌站的設備情況。
(5)試驗人員3人,后臺協助攪拌站對砼進行檢測,前臺2人負責砼性能的檢測和灌注記錄,以及砼質量監控。前臺檢測砼陷度、溫度,并取樣制作試件。后臺同樣需要觀測砼質量,抽查陷度和溫度,并取樣制作試件。(每車檢查陷度)
(6)鋼筋工3人,模板工(木工)4人,主要負責灌注過程中的鋼筋調整,模板加固、堵縫等。
(7)砼泵管布料人員8人,負責泵管的裝拆、布料,串筒移位等。(配置多根不同長度的泵管和軟管)
(8)砼震搗人員6人,震搗和移位、掌燈等。
(9)后勤人員4人,負責前臺操作人員的生活用餐。
(16高溫、低溫季節的砼灌注技術措施
砂石料高溫季節用涼棚或蓋草袋遮蓋,盡量避開陽光直射。用江水沖洗石料,降低石料溫度。
泵送管用濕草袋包裹防曬。在拌合水中摻入適量的冰塊。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溫度在30℃以內。
當在低溫季節施工時,混凝土的入模溫度不宜低于10℃,當工地晝夜平均氣溫低于+5℃、最低氣溫-3℃時,混凝土施工應按冬季施工辦理。
(17溫控及防裂技術措施
為控制墩身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內部因水泥水化熱引起的絕熱溫升,防止因混凝土結構內、外溫差過大而產生的溫度裂紋,在混凝土施工中可采取以下幾種降溫防裂措施:
1、合理選擇原材料,優化混凝土配合比
⑴選用低水化熱水泥。
⑵選用5~25mm連續級配的碎石、針片狀顆粒含量不大于10%,泥土粉塵含量不大于1%。
⑶選用經過篩處理的優質中砂,細度模量在2.6左右,泥污含量不應大于1%。
⑷采用雙摻技術,即混凝土中摻入適量的Ⅱ級粉煤灰和復合型高效減水劑。以減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降低水化熱。
⑸優化混凝土配合比,盡量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強度(以60天為宜)降低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2、混凝土結構內部埋設冷卻水管和測溫點,通過冷卻水循環,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減小內表溫差,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小于25℃。通過測溫點溫度測量,掌握混凝土內部各測溫點溫度變化,以便及時調整冷卻水的流量,控制溫差。
⑴冷卻水管埋設
冷卻循環水管可采用φ48mm鋼管,按照冷卻水由熱中心區流向邊區的原則,進水管口宜設在近混凝土中心處,出水管口設在混凝土邊區處,也可根據具體情況設置。進、出水口均需引出混凝土面以上,每層水管的垂直進、出水口要相互錯開,且出水口要有調節流量的水閥和測流量設備。由于各墩結構的直徑和厚度不同,故冷卻水管的形狀及埋設方式也不同,具體形狀及埋設位置詳見各墩有關設計圖。
⑵冷卻水管安裝時,要與鋼筋骨架或支撐桁架固定牢靠,防止混凝土灌注過程中水管變形或接頭脫落而發生堵水或漏水。布管時,水管要與主筋錯開,當局部管段錯開有困難時,可適當移動位置。冷卻循環水管安裝完畢,要進行通水試驗,保證管路及接頭暢通且不漏水。
⑶每層循環冷卻水管被混凝土覆蓋并振搗完畢,即可在該層水管內通水,一般地,冷卻水流量的大小,將會影響進、出口水的溫差,影響冷卻水和混凝土的熱交換。因此,循環冷卻水的流量可控制在1.2~1.5m3/h,使進、出口水的溫差不大于6℃,進水溫度和出水溫度要作記錄,并測定每根冷卻水管不同時間的流量。
⑷混凝土內測溫點布置及操作細則另見詳圖。
⑸循環水管進出口水的溫度和測溫點的溫度測量,在混凝土灌注后的頭三天里,應每2小時測量和記錄一次,以后視具體情況可適當延長測溫間隔時間。混凝土循環通水冷卻的時間及觀測記錄延續時間不應少于10天。
⑹循環冷卻管排出的水,在混凝土灌注未完以前,應立即排出圍堰外,不得排至混凝土頂面。在承臺混凝土灌注全部結束后,也可視具體情況(如氣溫較低或驟降時)排至混凝土頂面,形成保溫層,蓄水保溫養護。
⑺冷卻水管使用完畢,需壓注水泥漿封閉。
3、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溫度,選擇低溫季節施工,盡量避開高溫季節施工。
4、采取薄層澆灌,合理分層(30cm左右),全斷面連續澆灌,一次成型,但應控制混凝土的灌注速度,盡量減小新老混凝土的溫差,提高新混凝土的抗裂強度,防止老混凝土對新混凝土過大的約束而產生斷面通縫。
5、加強保溫、保濕養護,延緩降溫速率,防止混凝土表面干裂。要加強施工中的溫度監測和管理,及時調整保溫及養護措施。保溫養護措施可采取在混凝土面表面覆蓋2層草袋并加蓋一層尼龍薄膜。
6、優化施工組織方案,嚴格施工工藝,加強施工管理,從原材料的選擇,混凝土的拌制、澆注,到承臺混凝土灌注結束后的養護等各項工序都要有專人負責,層層嚴格把關,嚴肅施工紀律,加強質量意識。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處理。
砼由商品砼攪拌站集中拌制,攪拌車運輸到現場灌注點,現場由砼泵(或砼泵車)輸送入模。采用直徑150泵管,沿墩旁塔吊的塔身布置,伸到待灌注結構部位的頂部,并接彎頭和水平管伸到模板頂面。為防止砼落差較大,模板內接串筒或滑槽下料。
篇2:混凝土灌注工藝養護措施
混凝土灌注工藝及養護
預應力砼空心板梁砼灌注一般采用連續灌注,"一氣呵成斜向分段水平分層"的灌注方法,步驟如下:
l、灌注方向必須從梁一端循序進展至另一端,在將近另一端時,為避免梁端砼產生峰窩等不密實現象,應改以另一端向相反方向投料,而距離控制在1.O~1.5處合攏。
2、分段灌注時必須在前一段砼初凝前開始灌注下段砼,以保證砼的連續性。段與段之間的接縫為斜向,上下層砼接縫互相錯開,以保證砼的整體性。
3、分層下料并振搗,每層厚度不宜超過30cm,一下層灌注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氣溫在30C°以上時)或1.5小時(當氣溫在30C°以下時)上層砼必須在下層砼振搗密實后方能灌注,以保證砼有良好的密實度。
4、為防止下部砼因窩住空氣而產生空洞,可采用先灌注完底板,后灌注兩側腹板的程序進行,腹板的灌注必須分段分層均勻投料進行。
5、為避免腹、頂板交界轉角處因腹板砼沉落而造成縱向裂紋,可在腹板砼灌注完后略停片刻時間,使腹板混凝土能充分沉落后,再灌注頂板,但必須保證在腹板砼初凝前將頂板砼灌注完畢。
6、砼灌注時,下料應均勻、連續,不宜集中猛投料而發生擠塞。在鋼筋密集及波紋管處,應開動插入式振搗器以輔助下料,盡量避免碰撞波紋管。
7、隨時注意檢查支座、模板、預埋件的位置,以避免在強烈振動螺栓松動漏漿、移位。
8、砼的振搗以每次振搗時間以砼不再下沉,無顯著氣泡上升,砼表面出現薄層水漿,較有均勻的外觀和水平面為止。
9、采用分層灌注砼時,在砼尚未灌注到的段內禁止使用振搗器,以免空振搗而產生模板變形。
10、砼的養護,每天澆水時間24小時,以使砼保護充分潮濕為度,當氣溫高于15C°時,頭三天白天每隔1~2小時應澆水養護一次,夜間也必須不少于4次,以后的養護期間可酌情減少,在干燥、風干的氣溫中應適當增加養護的次數。
11、在梁體澆注完畢后,梁體頂面須蓋麻袋、草簾,然后少量澆水,進行靜置養護,待終凝后進行常規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