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管道局生產安全事故管理規定

管道局生產安全事故管理規定

2024-07-11 閱讀 7528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進一步規范生產安全事故管理,及時準確地報告、調查、處理和統計事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493號)、《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安全生產管理規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生產安全事故管理辦法》等國家法律法規及企業規章制度,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管道局本部、直屬機構及各單位(含分包商)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人身傷亡或直接經濟損失的生產安全事故管理。

第三條?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調查、處理和統計工作,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原則,不得遲報、漏報、謊報、瞞報各類安全事故,不得偽造、篡改事故調查和統計資料。

第二章管理部門與職責

第四條?局安全環保與節能部是生產安全事故的歸口管理部門,其主要職責:

(一)負責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統計和一般A級及以上事故的信息(即中石油HSE信息系統,以下同)錄入等管理工作;

(二)負責組織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督辦、跟蹤檢查、處理和整改措施的落實,并協助上級部門和政府有關部門對一般A級及以上事故進行調查和處理;

(三)負責對事故單位及有關人員按照有關規定提出經濟處罰建議,監督事故罰金的收繳情況;

(四)負責一般事故A級及以上事故檔案的建立和存檔。

第五條?各單位安全主管部門是本單位生產安全事故的主要管理部門,其主要職責:

(一)負責本單位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統計和一般B、C級事故的信息錄入;

(二)負責組織本單位發生的一般B、C級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調查、處理和整改措施的落實;

(三)負責及時、準確提供本單位發生的事故信息,并協助上級部門和政府有關部門對一般A級及以上事故進行調查和處理;

(四)負責建立一般事故C級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檔案,以及一般B、C級事故檔案的存檔。

第六條?各級人事部門:

(一)參與事故調查;

(二)負責追究事故單位及個人的經濟責任。

第七條?各級紀委監察部門:

(一)參與事故調查,監督調查處理過程中的公平、公正;

(二)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對事故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第八條?各級工會組織:

(一)參與事故調查與善后處理;

(二)監督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實情況;

(三)在事故處理中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

第九條?各級財務部門負責事故罰金的收繳、管理工作。

第三章事故分類與分級

第十條?生產安全事故類別分為:

(一)工業生產安全事故,是指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活動中發生的造成人身傷亡、急性中毒或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不包括火災事故和交通事故。

(二)交通事故,是指單位、工程項目部所屬機動車輛、船舶在行駛過程中由于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車輛(船舶)損壞的事件。

(三)火災事故,是指失去控制并對財產或人身造成損失的燃燒現象。以下情況列入火災統計范圍:民用炸藥物品爆炸引起的火災;易燃可燃液體、可燃氣體、蒸汽、粉塵以及其它化學易燃易爆物品和爆炸引起的火災;機電設備因內部故障導致外部明火燃燒需要組織撲滅的事故,或者引起其他物件燃燒的事故;車輛、船舶以及其它交通工具發生的燃燒事故,或者由此引起的其他物件燃燒的事故。

第十一條?事故等級劃分

按照國家和集團公司有關規定,事故按人員傷亡程度和經濟損失情況劃分為一般事故、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別重大事故。

(一)特別重大事故:是指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三)較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以上5000萬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具體細分為三級:

1.一般事故A級,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人以上輕傷,或者1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2.一般事故B級,是指造成3人以下重傷,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輕傷,或者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3.一般事故C級,是指造成3人以下輕傷,或者10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第四章事故報告

?第十二條?事故發生后,事故單位應當按照事故快報要求立即逐級向管道局業務主管部門和安全主管部門報告。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直接向單位或管道局安全主管部門報告。管道局安全主管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

(一)一般事故C級、B級,事故單位在事故發生40分鐘之內向管道局業務主管部門和安全主管部門報告。

(二)一般事故A級,在事故發生40分鐘之內由事故單位向管道局業務主管部門和安全主管部門報告,安全主管部門在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向管道局分管業務和安全工作的領導報告。

(三)較大事故,在事故發生40分鐘之內由事故單位向管道局辦公室和安全主管部門報告。管道局辦公室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向分管安全工作的副局長和局長報告。

(四)重大事故,事故發生后由事故單位立即向管道局辦公室和安全主管部門報告。管道局辦公室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向局長報告,同時向分管安全工作的副局長報告。

第十三條?發生一般A級及以上事故,事故單位在上報管道局的同時,應當立即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第十四條?發生事故,應當以書面的形式報告,情況特別緊急時,可用電話口頭初報,隨后書面報告。書面報告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一)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二)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三)事故簡要經過;

(四)事故已經造成的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經濟損失;

(五)已經采取的措施(包括現場應急處理措施);

(六)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第十五條?事故報告后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

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內,事故造成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交通事故、火災事故自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第十六條?事故的信息披露按照管道局辦公室《重大事故信息發布管理規定》(中油辦字〔2007〕315號)和《管道局新聞媒體突發事件專項應急預案》執行。

第十七條?各單位必須設立并公布24小時事故報告和舉報電話,同時設立用于專門事故報告和舉報的電子信箱,及時受理和處理事故報告和舉報。管道局事故報告和舉報電話為:0316-2171517,電子信箱:。

第五章事故搶險與救援

第十八條?發生事故,當事人或最先發現者應及時采取自救、互救措施,保護事故現場,同時根據情況撥打救援電話。

第十九條?管道局或事故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按照事故等級,啟動應急預案,各級有關人員應當立即趕赴事故現場,組織協調、指揮救援工作。

(一)當發生較大及以上事故,或已經發生一般事故A級,并可能造成次生事故時,管道局主要負責人組織相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

(二)發生一般事故A級,或者已經發生一般事故B級,并可能造成次生事故時,管道局業務主管領導組織相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

(三)發生一般事故B級時,事故單位業務主管領導組織相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

第二十條?事故現場的重要證據應妥善保護,任何人不得刻意破壞現場、毀滅證據。因事故救援,需移動現場物件時,應做出標志、繪制現場簡圖、留有影像和文字記錄。

第六章事故調查

第二十一條?事故發生后,按照管理權限成立事故調查組,對事故進行調查,并配合地方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對事故的調查。

。極照分管毀滅有關的需要移動現場物件的,應做出標志、繪出現場的員發生一般事故A級及以上事故時,由管道局成立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發生一般事故B、C級,由事故單位自行組織調查。調查結束后應形成事故調查報告,并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

第二十二條?事故調查組成員由安全、技術、紀檢監察、工會、人事部門組成,并根據需要邀請有關專家參加。事故調查組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事故相關情況,并要求其提供相關文件、資料,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在事故調查過程中調查組成員應當恪盡職守,遵守紀律,保守事故調查的秘密。同時采取調查回避制度。

第二十三條?事故調查組職責

(一)查明事故發生的過程、原因、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二)提出對事故處理建議;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包括加強管理工作和修改完善規章制度;

(三)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內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第二十四條?事故調查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發生現場概況;

(二)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和應急救援情況等;

(三)事故發生的原因、事故教訓、應采取的措施和建議;

(四)事故調查組成員名單;

(五)其它需要載明的事項。

第七章事故處理與經濟處罰

第二十五條?所有事故均應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過,責任人不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未落實不放過,有關人員未受到教育不放過的“四不放過”原則進行處理。

第二十六條?事故發生后,按照年度安全環保責任書相應條款對事故單位及領導進行問責和處罰。

?對事故直接責任者,按照事故等級視情節處以1000-20000元處罰,并給予行政處分,直至解除勞動合同。

?對遲報、漏報、謊報、瞞報事故的單位和主要領導,從嚴查處,并追加罰款。

第二十七條?對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人員,應當按照集團公司相關規定,由管道局及事故單位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和相應程序,對事故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

第二十八條?事故單位對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各單位應當充分利用事故資源,認真汲取事故教訓,防止和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第八章事故統計與檔案管理

第二十九條?事故發生后,應在2日之內將事故快報錄入HSE信息系統;5個工作日內,將事故記錄錄入到HSE信息系統;60天內將事故結案。

第三十條?所有事故處理結案后,必須建立事故檔案,并按要求分級保管,事故檔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事故登記表;

(二)事故調查報告;

(三)現場調查記錄、圖紙、照片;

(四)技術鑒定和試驗報告;

(五)人證、物證材料;

(六)直接、間接經濟損失計算資料;

(七)事故責任者自述材料;

(八)傷亡人員醫療證明;

(九)事故處理決定;

(十)事故通報;

(十一)地方政府調查報告。

第三十一條?事故檔案管理:

(一)事故單位安全環保主管部門建立一般事故B、C級事故檔案,并送檔案室保存。

(二)管道局安全環保與節能部建立一般事故A級及以上事故檔案,并送檔案館保存。

第三十二條?需立案追究的事故,結案后,紀委監察部門應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做好事故責任追究材料的立卷工作,并分級保存。

第九章附?則

第三十三條?本辦法由管道局HSE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解釋。

第三十四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執行,原《管道局生產安全事故管理辦法》、《管道局違章與事故處罰管理辦法》(油管道安字〔2008〕318號)同時廢止。

第三十五條?本辦法由各單位負責組織全員培訓。

篇2:船舶安全隱患事故處罰管理規定

為了進一步加強公司船舶的安全管理,杜絕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確保公司船舶設備設施和人員的安全,特制定本規定。

一、本規定適用于公司船舶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違章、玩忽職守以及發生火災、海損、機損、工傷亡、溢油污染等事故的報告、調查、處理和處罰。

二、職能分工:安全辦負責對各類事故隱患的調查、處理和處罰,包括:火災、工傷亡以及污染事故、海損事故、機損事故。

三、安全檢查隱患管理

對各種安全檢查查出的隱患,根據查出問題的性質以及對設備的影響程度,按A、B、C進行如下分類管理:

1、A類問題--為重大問題,主要包括:

1)危及安全生產的問題;

2)嚴重影響設備主要總成件壽命和性能的問題;

3)容易導致重大機械、安全事故發生的問題。

查出A類問題--每個罰責任人300~500元(視設備關鍵程度和問題的嚴重程度而定),并責令設備停用,限期整改。

2、B類問題--為嚴重問題。主要包括:

1)影響安全生產的問題;

2)影響設備使用壽命的問題;

3)導致一般總成機械事故發生的問題、安全事故發生的問題。

查出B類問題--每個罰責任人200~300元(視設備關鍵程度和問題的嚴重程度而定),限期整改。

3、C類問題--為一般問題,即A、B類問題之外的其它與安全及設備管理不相符的所有問題。查出C類問題--必須限期整改。

四、事故處理:

發生事故,要按其性質進行嚴肅處理,做到原因不清不放過,責任者未經處理和員工未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防范措施不放過。對事故責任者,要視其情節輕重和損失大小,給予通報批評、紀律處分及一定的經濟處罰。根據事故損失大小可分為五類進行處理:

1、小事故:直接損失金額在三千元以內者。

給予事故責任者批評你教育,并賠償事故直接經濟損失的70%~80%。全年發生2次及以上,取消該船的先進評選資格。

2、一般事故:直接損失金額在三千元至一萬元以內者。

給予事故船舶在公司內通報批評,主要負責人扣除半月工資、事故責任者扣除當月工資,取消該船的先進評選資格。

3、大型事故:其直接經濟損失金額在一萬元至五萬元以內者。

取消該船的先進評選資格,其主要負責人扣除當月工資、事故責任者扣除2個月工資。

4、重大事故:其直接經濟損失金額在五萬元至十萬元以內者。取消該船的先進評選資格,其主要負責人扣除2個月工資。事故責任者扣發3個月的工資并解除勞動合同。

5、特大事故:其直接經濟損失金額在十萬元以上者。

該船舶及主要負責人、事故責任者除按重大事故處理外,主要負責人及事故責任者都給予解除勞動合同處分。

五、船舶每季度為零事故、零違章,給予船舶600元獎勵。

六、以前有關的規章制度與本規定發生沖突的,以本規定為準。

七、本規定解釋權歸公司。

航務公司

篇3:天然氣場站安全生產事故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規范安全生產事故報告程序和時限,避免安全生產事故事態造成失控,杜絕事故謊報、瞞報、遲報、漏報現象發生,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本公司

第三條:安全生產事故:是指達到國家和上級部門規定的相應經濟損失額度和人身傷害程度的事件。

安全生產的分類:按照事故的性質分為火災事故、爆炸事故、設備事故、施工事故、交通事故、人身事故;按照事故的嚴重程度、造成財產損失的大小、社會的影響程度分為一般事故、較大事故、重大事故。

(一)火災事故: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著火,并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事故。

(二)爆炸事故: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爆炸,并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事故。

(三)設備事故:由于設計、制造、安裝、施工、使用、檢維修、管理等原因造成機械、動力、電訊、儀器(表)、容器、運輸設備、管道等設備及建(構)筑物等損壞造成損失或影響生產的事故。

(四)施工事故:指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由于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高空墜落、窒息等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事故。

(五)交通事故:指在生產過程中,由于人為失誤,違反交通規則,或因機械故障等造成車輛損壞、財產損失或人身傷亡的事故。

(六)人身事故:由于人員指揮錯誤或者違反生產操作規程和勞動紀律,造成停工、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事故。

人身事故按傷害的程度劃分為

輕傷事故:指一次事故中只造成職工肢體傷殘或某些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輕度損傷,導致勞動能力輕度或暫時傷害的事故。

重傷事故:指一次事故中只造成職工肢體殘缺或視覺、聽覺等器官受到嚴重損傷,導致人體長期存在功能障礙或勞動能力有重大損失,但無死亡的事故。

死亡事故:指一次事故中死亡2人以內的事故。

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或3人以上的事故。

按事故的經濟損失劃分為

一般事故:一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5萬元以內的事故。

重大事故:一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5萬元或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事故。

特大事故:一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10萬元或10萬元以上的事故。

第四條:事故的報告

(一)事故發生后,事故當事人或事故發現者應立即直接或逐級向公司經理或安全部門報告,并由公司經理或安全部門向主管領導報告,發生火災事故應先報火警。

(二)事故發生后,根據事故的性質,以文字的方式,在以下規定時限內逐級上報。

發生輕傷事故,在4小時內以事故報告表的形式上報送安全部門。

發生重傷事故,在2小時內以事故報告表的形式上報送安全部門。

發生死亡或重大傷亡事故,在1小時內以事故報告表的形式上報安全部門。

發生火災、爆炸、施工、設備等重大事故立即上報安全部門。

(三)事故報告的方式:通過電話、手機或網絡、傳真報告。

第五條:事故應急處置

(一)事故發生后,應按照《應急管理程序》的規定要求,組織實施應急處置。

(二)事故發生后,現場負責應在進行事故報告的同時,立即撤離現場施工人員,迅速組織實施應急管理措施,防止事故蔓延、擴大,并負責對施工現場進行保護和對傷亡人員組織救護。

(三)發生各類事故,應依據已確定的事故程序進行事故調查:

1、發生輕傷或一般事故,由公司經理組織有關人員、安全、技術人員對事故進行調查處理。

2、發生重傷或重大事故,由有關領導組織成立事故調查組進行事故的調查處理,調查組由業務部門、人力資源部人員和相關人員組成。

3、發生死亡、重大死亡或特大事故,按照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規定進行調查和處理。

(四)調查組應查明事故原因、經過、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情況;確定事故責任者;提出事故處理意見和建議;總結事故經驗,提出防范措施;寫出事故調查報告。

第六條:事故責任者的處置

必須按照“四不放過”原則進行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