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鐵廠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目的:
為加強企業安全工作,提高職工安全意識,搞好人身傷害預防,事故處理、事故考核工作,本著“四不放過”原則制定本制度。
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煉鐵廠各生產單位和輔助單位的各類安全事故。
工傷事故按嚴重程度劃分為:微傷、輕傷、重傷、工亡。
1、微傷事故
1.1發生事故后,雖造成傷害但不需要手術處理,未住院,門診收費不超過3000元,輕微煤氣中毒的視為輕微傷害。
1.2車間每發生一起,扣班長50元,工段長50元,扣直接責任者100-200元。
2、輕傷事故
2.1凡夠不上重傷的或輕度CO中毒的都視為輕傷事故。
2.2車間每發生一起,屬于責任事故的,扣直接責任人200-400元,其他原因造成的考核100-400元,扣班長200-300元或免職,工段長、車間主任100-200元,互保人員50-100元,安全員100-300元,廠長100-200元。
該車間在一季度內,發生重復性同類性質輕傷事故,第二起輕傷事故按重傷事故處理。
3、重傷事故是指受害者腦、眼、軀干、四肢等部位受到嚴重傷害而導致勞動能力喪失的事故。
3.1凡下列情況之一的均視為重傷事故處理。
3.1.1經醫師診斷為殘廢或可能殘廢的;
3.1.2傷勢嚴重需進行大手術才能挽救的;
3.1.3人體要害部位嚴重灼傷、燙傷,或雖非要害部位但灼傷占全身面積三分之一以上的;
3.1.4嚴重的骨折(胸骨、肋骨、脊椎骨、鎖骨、腕骨、肩胛骨、腳骨等因傷引起骨折),嚴重腦震蕩等;
3.1.5眼部受傷較重有失明可能的;
3.1.6手部傷害:大拇指軋斷一節的,或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任何一指軋斷兩節的或任何兩指各軋斷一節的,局部肌腱受傷較重引起機能障礙,有不能自由伸展的殘廢可能的;
3.1.7腳部傷害:腳趾軋斷三只以上,或局部肌腱受傷較重引起機能障礙,有不能自由行走的殘廢可能的;
3.1.8內部傷害:內臟損傷、內出血及腹膜損傷等;
3.1.9由于煤氣中毒,出現昏迷不醒,意志完全喪失,呼吸微弱或停止,脈博停止,處于假死狀態,經治療后有嚴重后果的;
3.1.10雖不在上述范圍,但醫師診斷認為受傷較重,可由企業做個別研究,報當地勞動部門確定。
32重傷事故處理
3.2.1發生一起重傷事故,對直接(主要)責任者扣罰500-1000元;或者根據情況對其處于留廠察看3-6個月,以觀后效,嚴重者效名。
3.2.2每發生一起重傷事故,扣罰肇事車間當月工資總額10%,扣罰班長400-500元,扣工(段)長、車間主任(副主任)500元,聯保人員300-500元,安全員300-500元,廠長500元。
4、工亡事故
4.1發生一次死亡1-2人的為工亡事故。
4.2發生一次死亡3-10人(不含10人)的事故為重大工亡事故。
4.3發生工亡事故按公司有關規定處理。
5、發生重復性安全事故由分廠根據具體情況加倍處罰。
6、車間發生安全事故,車間當月安全資金全部扣除。
7、發生事故后,應立即逐級上報,并采取果斷措施迅速搶救傷員。發生微、輕傷事故24小時以內寫出事故報告,重傷事故必須48小時內寫出事故報告,事故報告報分廠、生產安全部。發生人身傷害事故后超過24小時未報的視為隱瞞不報,對事故單位車間主任罰款500元。
8、事故防范
發生任何工傷事故,車間應制訂防范措施,并認真落實整改,未按整改要求完成的單位,分廠將嚴格追究該單位領導的管理責任。
9、上下班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參考相應的工傷規定和公司的有關規定給予考核。
10、工傷職工待遇:
職工在停工治療期間,分廠發放崗位工資。輕傷不超過3個月,重傷不得超過12個月。工資按基本工資發放。
篇2:港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有效處置安全生產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根據《安全生產法》,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的應急預案,系指安全生產事故預案。應急預案管理應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監督、指導應急預案的制定、培訓、演練和宣傳教育等工作,協調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對應急預案所涉及的資源和保障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條應急預案必須經制定單位組織論證和審查,并經實施應急預案有關單位認可,由制定單位發布,印送與應急預案實施有關的單位。
生產經營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2)事故可能發生的地點和可能造成的后果;(3)事故應急救援的組織機構及其組成單位、組成人員、職責分工;(4)事故報告的程序、方式和內容;(5)發現事故征兆或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行動和措施;(6)事故應急救援(包括事故傷員救治)資源信息,包括隊伍、裝備、物資、專家等有關信息的情況;(7)事故報告及應急救援有關的具體通信聯系方式;(8)相關的保障措施;(9)與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10)應急預案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送上一級政府及其安監部門備案;政府各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送同級人民政府及其安監部門備案。
第五條生產經營單位所屬各級單位都應當針對本單位可能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制定應急預案和有關作業崗位的應急措施。生產經營單位所屬單位和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經上一級管理單位審查。
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生產、經營、儲運單位的應急預案,以及生產經營單位涉及重大危險源的應急預案,應當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報安全監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生產經營單位涉及輻射、城市公用事業、道路交通、火災、鐵路、民航、水上交通、漁業船舶水上安全以及特種設備、電網安全等事故的應急預案,依據有關規定報有關部門備案,并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抄報安全監管部門。
第六條應急預案制定單位應當對與實施應急預案有關的人員進行上崗前培訓,使其熟悉相關的職責、程序,對本單位其他人員和相關群眾進行培訓和宣傳教育,使其掌握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自救和救援行動;生產經營單位還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崗位應急措施的培訓;應急預案所涉及的有關單位對應急預案中明確的與其相關的職責應當組織落實。
第七條應急預案在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適用范圍、條件,有關應急資源情況,以及與相關預案的銜接關系等發生變化時,或發現存在問題時,應當及時修訂。
第八條應急預案的演練與實施。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轄區內安全生產工作重點領域的具體情況和需要,組織開展應急預案的演練;高危行業、人員密集場所等生產經營單位,每年應組織一次應急預案演練,其他生產經營單位要結合各自安全生產工作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一旦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或其他突發事件,應按照“分級、屬地”的原則,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規范、迅速、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種損失。
篇3:事故案例學習管理制度
1.隊部統一管理和掌握員工的案例學習,每月學習3次,每旬一次。學習內容和時間由隊內指定安排。
2.隊內由技術員負責制定學習計劃。
3.以班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副隊長和班長負責組織。
4.群安員負責記錄,記錄在本班的班組安全活動記錄上。
5.案例學習以觀看事故案例電影、案例文件、員工親身講述為主。
6.員工認真學習案例,每次學習完事故案例,留出員工分析討論的時間,每位員工針對本工作崗位認真吸取教訓,并認真記錄,尤其是安全,要提出預防改進措施。
7.學習完后,員工要在班組安全活動記錄本上簽名。
8.對于未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的班組,將扣班組考核分數,對責任人罰款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