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附屬醫院手術衛生制度

附屬醫院手術衛生制度

2024-07-09 閱讀 2247

附屬醫院手衛生制度

(一)全院醫務人員在下列情況下必須認真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1、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后,從同一患者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

2、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前后,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脫隔離衣前后,摘手套后。

4、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及物品后。

5、處理藥物或配餐前。

6、醫務人員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

(二)醫務人員在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后進行手衛生消毒: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

2、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之后。

(三)醫務人員衛生手消毒應遵循以下方法:取適量的速干手消毒劑于掌心。嚴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揉搓時保證手消毒劑完全覆蓋手部皮膚,直至手部干燥。

(四)外科手消毒應配備手衛生的揉搓用品。如手刷,刷手應柔軟,并定期檢查,及時剔除不合格手刷;手消毒劑的出液器應采用非手觸式,消毒劑宜采用一次性包裝;干手巾應每人一用,用后清潔、滅菌。

(五)外科手消毒應遵循以下原則: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手術之間、手套破損或手被污染時,應重新進行外科手消毒。

(六)外科洗手方法與要求:

1、洗手之前應先摘除手部飾物,并修剪指甲,長度應不超過指尖。

2、取適量的清潔劑清洗雙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認真揉搓。清潔雙手時,應注意清潔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膚的皺褶處。

3、流動水沖洗雙手、前臂和上下臂下1/3。

4、使用干手物品擦干雙手、前臂和上臂下1/3。

(七)外科手消毒方法:

1、沖洗手消毒方法:取適量的手消毒劑涂抹至雙手的每個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認真揉搓2min─6min,用流動水沖凈雙手、前臂和上臂下1/3,無菌巾徹底擦干。手消毒劑的取液量、揉搓時間及使用方法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

2、免沖洗手消毒方法:取適量的免沖洗手消毒劑涂抹至雙手的每個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認真揉搓直至消毒劑干燥。手消毒劑的取液量,揉搓時間及使用方法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

3、在整個手消毒過程中應保持雙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4、術后摘除外科手套后,應用肥皂(皂液)清潔雙手。

5、用后的海綿、手刷等,應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應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

(八)、手術室、產房、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病區、血液透析病房、燒傷病房、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應中心等重點部門應配備非手觸式水龍頭。

(九)、醫護人員洗手時應當徹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縫、指關節等。

(十)、清潔劑可用肥皂或皂液。使用肥皂洗手時,必須保證肥皂清潔和干燥。皂液有渾濁或變色時及時更換,盛放皂液的容器宜為一次性使用,重復使用的容器應每周清潔與消毒。

(十一)、每月對手術室、產房、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病區、血液透析病房、燒傷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門工作的醫務人員手進行消毒效果的監測;當懷疑醫院感染暴發與醫務人員手衛生有關時,應及時進行監測,并進行相應致病性微生物的檢測。

(十二)、手消毒效果應達到:衛生手清毒,監測的細菌菌落總數應≤10cfu/

篇2:某鄉鎮衛生院手術管理制度

鄉鎮衛生院手術管理制度

一、手術準入管理

(-)按照執業許可證核準的科目、衛生部醫院分級管理標準及其附件規定和部、省、市相關文件的要求,醫院應開展與其等級相符合的手術。

(二)根據執業醫師法的規定,醫師首先應獲得合法資質才能開展與其醫院等級和技術職稱相符合的手術。

(三)認真執行手術報告及審批制度。

二、圍手術期管理

(一)術前管理

1、完成必需的術前檢查。

2、認真進行術前討論、明確診斷、指針、術式、風險、麻醉方式,預防用藥和術中應急措施。

3、認真履行告知義務、簽好三種同意書(手術、麻醉、輸血)。

4、醫師、麻醉師術前查房。

5、手術室作好一切準備。

(二)術中管理

1、手術查對無誤。

2、意外處理果斷合理。

3、改變術式書面告知并重新簽字。

4、手術切除的組織器官送病理檢查。

(三)術后管理

1、術前診斷與術后病理診斷相符。

2、有科學的并發癥預防的措施。

3、術后觀察及時、嚴密,早期發現并發癥并妥善處理。

三、麻醉安全管理

(一)麻醉工作程序規范。

(二)術前麻醉準備充分。

(三)輸血正確。

(四)麻醉復蘇實施全程觀察。

篇3:中心醫院手術審批分級制度

中心醫院手術審批分級制度

為了確保手術及高風險有創操作的安全和質量,規范各科室各級醫師的手術及有創操作管理,防范醫療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手術分級:手術及有創操作系指各類開放性手術、腔鏡手術及介入治療(以下統稱手術)。依據其技術難度、復雜性和風險度分為四類:

(一)IV類手術:技術難度大、手術過程復雜、風險度大的各種手術。

(二)III類手術:技術難度較大、手術過程較復雜、風險度較大的各種手術。

(三)II類手術:技術難度一般、手術過程不復雜、風險度中等的各種手術。

(四)I類手術:技術難度較低、手術過程簡單、風險度較小的各種手術。

二、手術醫師分級:

(一)住院醫師:從事住院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內。高年資住院醫師:從事住院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上。

(二)主治醫師:從事主治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內。高年資主治醫師:從事主治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上。

(三)副主任醫師:從事副主任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內。高年資副主任醫師:從事副主任醫師工作3年以上者。

(四)主任醫師:從事主任醫師工作3年以內。資深主任醫師:從事主任醫師工作3年以上。

(五)根據三級醫師負責制規定,上級醫師有指導和監督下級醫師的責任和義務。

三、醫師手術權限:各級醫師確定主持某級手術前,要在上級醫師指導(醫院或外院進修)下至少主持完成10例以上的病例并經考核合格(各專科的具體完成例數由科室根據專科特點、手術復雜、難易程度調整并報醫務科批準)。

(一)住院醫師: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可主持I類手術。

(二)高年資住院醫師:可主持I類手術。在熟練掌握I類手術的基礎上,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可逐步開展II類手術。

(三)主治醫師:可主持II類手術。

(四)高年資主治醫師:經上級醫師批準,可主持III類手術。

(五)副主任醫師:可主持III類手術,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逐步開展IV類手術。

(六)高年資副主任醫師:可主持IV類手術,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或根據實際情況可主持一般新技術、新項目手術及科研項目手術。

(七)主任醫師:可主持IV類手術以及新技術、新項目手術。

(八)資深主任醫師:主持IV類手術及新技術、新項目手術和一般科研項目手術,經主管部門批準主持高風險科研項目手術。

(九)新調入聘任的各級醫師獨立開展手術前應有高一級的醫師帶教考核后參照上述原則核定權限。資深主任醫師可由醫院學術委員會考核認定。

(十)進修醫師根據進修醫師管理規定,由科室根據其職稱和實際能力經考核后參照上述原則確定手術權限并報醫務科批準執行。

(十一)外請專家會診手術根據衛生部《醫師外出會診暫行規定》執行。

四、資格準入手術權限:各級醫師手術權限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同時必須符合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技術準入資格。

五、手術審批權限:

(一)常規手術:I、II類手術由高年資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決定手術者;III、IV類手術由正副主任醫師或科主任決定手術者。

(二)資格準入手術:根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執行。

(三)急診手術:預期手術的級別在值班醫生手術權限級別內時,可通知并施行手術。若屬高風險手術或預期手術或術中發現手術權限超出值班醫師手術權限級別時,應按規定報告上級醫師處理。緊急搶救生命的情況下,應及時先予處置并同時報告上級醫師。

(四)新技術:根據醫院新技術準入制度執行。

(五)重要器官因傷病確需切除的,手術(指截肢、眼球摘除等嚴重影響功能、外觀的毀損性手術)前應報醫務科審批、備案。

(六)實施手術前應將手術方案、危險性、并發癥和預后由主刀或一助向患者本人或直系親屬詳細交代,在病人和家屬清楚了解病情、風險和預后后,由病人和家屬決定是否手術和選擇手術方案,若同意手術則由患者本人和授權家屬簽字備案。緊急手術來不及征求家屬同意時,可由單位或陪同人員簽字,由主治醫師作出處理意見并報科主任、經醫務科批準執行。夜間急診向科室最高級別值班醫師和醫院總值班匯報。

六、凡危險性較大手術、診斷未確定的探查手術或病情危重又必須手術時,報醫務科和分管院長批準。科主任有權根據每位醫師的臨床實際工作能力調整其參加手術類別,重大、疑難手術由科主任統一安排參加手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