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以部門為中心成本管理制度
酒店以部門為中心的成本管理制度
1、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務:
通過以部門為成本中心的計劃預算、檢查控制、歸集核算和分析考核,達到反映經營管理成果,探索降低成本費用途徑,提高經濟效益之目的,成本是指酒店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各項成本和費用,成本管理的具體任務是:
(1)認真進行成本預算,緊密結合營收增減情況編制各部門與全酒店的成本費用計劃,據此作為成本管理的依據。
(2)檢查成本費用執行情況,嚴格控制成本費用在計劃范圍內的正常開支。
(3)正確、完整、及時地歸集成本費用,按成本開支范圍和核算規范,運用規定的成本計算方法核算成本。
(4)開展成本費用分析,積極尋找降低成本費用途徑,不斷提高員工的成本核算意識。
(5)進行成本考核,調動員工參與成本管理的積極性。
2、成本管理的組織體系:
(1)實行成本費用管理責任制。各部門負責人對本部門的成本費用負責,總經理對酒店的經濟效益負責。
(2)成本財產管理部負責各項成本控制管理的具體工作,各部門成本費用管理工作受成本財產管理部監督指導,負責在授權范圍內行使成本費用否決權。
(3)各部門應根據成本管理的要求,設置專職或兼職核算員。
3、成本管理的基礎工作
(1)建立和健全原始記錄。完整、真實的原始記錄是進行成本費用管理的必備條件。各種食品原料、物料用品、五金材料、低值易耗品的領用、退料、工資、費用等經營服務開支都必須有詳細完整的原始記錄。原始記錄的填制和傳遞應按規定的程序,明確職責,加強管理。
(2)制定各類消耗定額。經營管理過程中所耗用的料、工、費都應制定先進、合理、切實可行的定額,定額一般每年修訂一次。
(3)嚴格計量驗收工作。做好各種食品原料、物料用品、五金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收發、領用、轉移和報廢等環節上的計量驗收工作;做好經營和管理中能源消耗的計量工作。
4、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則:
(1)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計算成本,本期的營業收入和本期為取得這些營收而支付的費用相對應。各項有關費用不得提前或延期列支。
(2)必須劃清應計入成本的經營管理費用與基本建設,專項工程支出及其他非經營成本費用的界限。
(3)必須根據酒店行業的經營服務特點,以及加強經濟核算的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成本計算方法,以利于正確、真實地反映成本水平,提供決策依據。
(4)成本計算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動。
5、成本開支范圍和成本費用項目:
列入成本的費用,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財政部和旅游主管部門有關成本開支范圍的條例執行,不得擅自擴大。根據酒店經營服務業務的實際情況,確定成本費用項目和相應的成本開支范圍。
(1)營業成本:指酒店各項經營業務的營業成本,包括為提供餐飲服務而發生的各種原料,輔料和調料的成本和商品進價成本。
(2)營業費用:指各經營部門發生的各種費用,包括營業部門人員的工資、福利費、工作餐費、工作服費、洗滌費、儀容儀表費、燃料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運輸裝卸費、包裝費、保險費、差旅費、廣告宣傳費及其他營業費用。
(3)管理費用:指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酒店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種費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門人員的工資、福利費、工作餐費、工作服費、洗滌費、儀容儀表費、辦公費、差旅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勞動保護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勞動保險費、勞動保護費、待業保險費、廣告宣傳費、裝飾布置費、郵電費、能源費、維修費、排污費、運輸裝卸費、清潔衛生費、車船使用費、交際應酬費、開辦費攤銷、無形資產攤銷和其他管理費用。
(4)財務費用:指為籌集經營所需資金等而發生的費用,包括利息凈支出,金融和機構手續費等。
6、成本、費用的匯集和分配:
(1)按權責發生制原則:酒店當月發生的全部成本、費用均應在一級賬戶"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科目上,月末無余額。
(2)低值易耗品的攤銷方法,采用一次推銷法,即領用時一次計入費用,但領用部門或班組建立相應賬冊,控制費用,嚴格管理。
(3)對于應由本期成本員擔而尚未發生支付的費用,應通過"預擔費用"科目分期計入成本,當費用發生時,如實際支付數同預擔數有差額時,應在費用實際支付月份予以補擔或沖銷。"預擔費用"科目年終一般應不留余額,如必須留有余額的,應請示主管部門。
(4)對于本期支付而應由以后月份分攤的費用,應通過"待攤費用"科目分期記入成本,當費用發生時,按實際支付金額計入"待攤費用"科目借方;當結轉本期成本應負擔的費用時,從"待攤費用"科目的貸方結轉至有關費用科目的借方,待攤費用的分攤期一般為一年,超過一年以上的,應通過資產科目的核算。
7、成本計劃的編制和控制
(1)成本費用計劃的內容:
A、食品原料成本計劃,食品原料是指主料、輔料和調料,成本計劃依據食品原料定額編制。
B、物料用品計劃:物料用品是指客房、餐廳、康樂等部門為經營服務而消耗的用品,物料用品成本依據營業狀況和消耗定額編制。
C、勞動工資計劃。依據酒店經濟效益的增減幅度與人員定額及工資總額編制。
D、固定資產修理計劃。固定資產修理是指運營的房屋、設備和運輸工具等固定資產的修理,計劃依據設備運轉完好率等技術質量指標編制。
E、費用計劃。費用是指酒店經營管理過程中除直接成本外的各項費用,主要分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各費用發生部門應根據費用定額和營業狀況編制。
F、能源耗用計劃。酒店的能源耗用是指水、電、液化氣、燃料等的消耗,計劃應按消耗定額和營業收入計劃編制。
(2)成本費用計劃的編制步驟:
A、收集、整理和分析有關主要基礎資料:
a、有關經營業務計劃。如營收計劃、物貨供應計劃、勞動工資計劃、固定資產維修計劃、能耗和節能計劃等。
b、有關技術經濟定額。如食品原料消耗定額、物料用品消耗定額、費用營收定額、崗位定員定額等。
c、上年度實際成本費用和經濟效益指標完成實績及歷史最好水平等資料。
d、上年度總經理下達的經濟效益和成本費用指標,完成情況及行業先進水平等資料。
e、總經理下達的降低成本的目標指標等資料。
f、搞好試算平衡。試算平衡是成本預測內容之一,應根據影響計劃期成本升降的各項主要因素,充分估計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千方
百計尋求節支途徑,提出節支措施,測算成本可能達到的水平,分析成本降低的可行性和目標成本實現的保證程度,以確保成本降低指標和目標成本的完成。
費用支出計劃總額=本年營業收入計劃總額
篇2:酒店康樂中心成本管理制度
酒店康樂中心成本管理制度
1、部門實行成本費用管理責任制,部門經理應對本部門的成本費用負責。
2、成本費用是指在經營管理活動中發生的各項成本與費用,應做好營業成本和費用的預測,并與各項營收、經營毛利率相銜接。
3、經營預算中的成本費用控制,應落實到各部位,并與考核和獎懲掛鉤。各部位要對員工進行教育,使每個員工明確成本費用控制目標,不斷提高員工的成本核算意識;同時要結合日常的經營活動經常檢查成本費用執行情況,嚴格控制在計劃范圍內的正常開支。
4、結合部門經濟活動分析,對月度、季度的成本費用進行分析,及時發現影響成本費用的各項因素和在成本管理上的薄弱環節,研究和提出改進措施和方法,進一步探索降低成本費用的途徑,保證計劃目標的全面實現。
篇3:工廠生產成本管理制度
某工廠生產成本管理制度
第1章總則
第1條目的。為使工廠生產成本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特制定生產成本管理制度。
第2條范圍。本制度適用于工廠生產成本的控制與管理相關事項。
第3條責任。
1.工廠生產成本的分析、預算、核算等由財務部負責。
2.生產部負責控制生產的成本。
第2章成本定額管理
第4條制定成本定額。
1.生產管理部門應根據具體產品的工藝要求、本工廠的生產技術條件及工廠歷史平均水平編制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動力、工時消耗等定額。
2.財務部根據產品定額消耗、原材料、半成品、勞務計劃價格、工資、制造費用計劃等制定單位產品各個環節的成本定額。
第5條成本定額修改。
生產管理部門根據定額的執行情況、工藝技術條件的改善定期對定額進行修訂,并通知財務部門調整成本計劃。
第6條制訂成本計劃
1.生產部應將產品與生產車間有關的各個環節的定額通告各生產車間,各生產車間根據實際情況及定額標準編制車間成本控制方案。
2.生產部根據匯總的車間成本控制方案編制生產成本控制計劃并報審。
第3章生產成本控制
第7條生產成本控制計劃的逐層分解。各主要生產部門應將批準后的生產成本控制計劃進行逐層分解,分解為各個生產成本控制指標,并落實到具體的人員。
第8條生產成本的控制依據。生產記錄能夠完整、準確、及時地反映產品生產加工情況,是生產管理人員了解生產成本控制的主要信息來源,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生產任務通知單。
(1)生產部根據銷售計劃、銷售部提交的客戶訂單,統一下達連續編號的生產任務通知單。
(2)車間根據生產任務通知單安排生產。
2.領料單。
(1)領料單是產品材料消耗的原始記錄。車間根據生產任務通知單向倉儲部領料,有消耗定額的按照定額發料,沒有消耗定額的按合理需要發料,剩余物資要及時辦理退庫手續或結轉下期繼續使用。
(2)車間工段應授權指定人員領料,同時填寫領料單(一式三份),領料單上應注明領料時間、材料名稱、數量、單價、金額,并由保管員和領料人員簽字。
3.中間產品轉移單。
(1)中間產品轉移單是產品在各道工序間流動的原始記錄,是期末盤點及會計核算的依據。
(2)產品投產后必須填寫中間產品轉移單,并詳細記錄產品的規格、型號、數量、完工程度等基礎資料。
(3)產品轉移過程必須由轉送人員和接收人員簽字,同時應及時填寫產品生產臺賬。
4.工時記錄。工時記錄是登記工人或生產班組在出勤內完成產品數量、質量和生產所耗工時的原始記錄,是會計核算、成本計劃制訂的基礎資料,生產現場的管理人員應積極收集工時記錄的相關資料,為準確核算、控制工時提供依據。
5.入庫單。產品完工經檢驗合格后,應及時根據其用途辦理產品入庫手續,其中產成品入產成品庫、半成品入中間料庫或下道工序領用,同時開具產品入庫單,由繳送部門和接收部門簽字。
6.盤點表。
(1)原材料盤點表:年末由倉儲部統一組織對庫存材料進行盤點,并編制年度材料盤點表,對于發現的盤盈、盤虧、積壓物資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車間接到受托加工材料,應單獨堆放,并單獨設賬保管,月末對受托加工產品要單獨編制盤點表。
(2)在產品盤點表。
①在產品盤點表是工廠在產品實地盤點的原始記錄。每月末由質量管理部、生產安全部、財務部組成盤點小組對各車間在產品進行盤點,盤點應在不影響正常生產的情況下進行。
②對于可以在現場計量的產品,當場計量登記;對于需要折算的產品,由檢驗人員根據定額折算;對于生產線上不能取出觀察的產品(如正在燒結的產品),可以根據物料轉移卡登記盤點數量。
③盤點結束后由檢驗部門編制在產品盤點表,報送生產、財務、檢驗三部門。對于發現的盤盈、盤虧、積壓物資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
④對于生產線上結存的廢品、不合格品應在盤點表上注明,受托加工在產品和材料一樣應單獨編制盤點表。
第9條生產成本記錄。生產管理部應每天收集生產記錄并不定期地進行檢查,確保生產記錄的準確性。
第10條生產成本分析與差異分析。生產管理部在每月末應根據生產記錄計算分析月生產實際成本與成本定額的差異,具體處理方法如下所示。
1.月生產實際成本高于成本定額時,召開生產會議,分析查找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
2.月生產實際成本低于成本定額時,要分析查找原因,若無弄虛作假的情況并且產品符合要求,應召開會議,對相關人員給予獎勵,并推廣借閱成本的辦法。
第11條生產成本定額的改進
生產實際成本與定額成本的比較應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即生產部應每月進行分析、改進,確保生產實際成本始終不高于定額成本。
第4章生產成本核算與分析
第12條成本核算內容。
1.原材料的歸集與分配。
2.輔助材料。
3.燃料及動力。
4.工資及福利費。
5.制造費用,包括以下內容。
(1)工資及福利費,指車間管理人員、輔助工人的工資和按規定計入成本的各種工資性津貼以及按規定提取的職工福利費。
(2)折舊費,指車間的各項固定資產,按規定計提的基本折舊費。
(3)修理費,指車間所用的固定資產,包括年度大修、年檢大修理費用和發生的中小修理費。車間使用的低值易耗品的修理費也包括在本項目內。
(4)辦公費,指車間為管理工作支付的印刷、辦公用品等費用。
(5)水電費,指車間用水和照明用電的費用。
(6)機物料消耗,指車間為進行生產和維護生產設備、環境等所消耗的各種一般材料。
(7)低值易耗品攤銷,指車間所使用的低值易耗品的攤銷費。
(8)勞動保護費,指車間發放勞保用品或實施安全措施所發生的費用。
(9)其他,指不能列入以上各項目的各種車間經費。其中較大的費用支出,應在本項目下增列"其中×××"項目單獨反映。
第13條成本費用分配基礎。
1.財務部根據材料庫領料單分配各車間材料費用。
2.財務部根據實際
發放工資表分配各車間工資費用。
3.福利費按工資的14%提取。
4.財務部根據產量、計劃成本分配各車間氮氣、蒸汽費用。
5.財務部根據各車間相互提供勞務結算單下達機加、模具、化驗、運輸等費用。
6.財務部根據生產管理部提供的水電費用分配表,分攤全工廠的水電費用。
7.財務部根據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按分類直線折舊法,分配各車間折舊費用,殘值率控制在3%。
第14條生產成本核算。財務部應在月、季、年底根據生產成本的實際發生值進行核算,將核算的結果進行生產成本分析。
第15條成本分析的依據。成本分析所依據的資料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1.當月(季、年)度的成本報表資料。
2.上年度同期資料。
3.產品成本計劃。
第16條成本分析對象。
1.基本生產車間成本分析。每月(季、年)末主管會計根據車間成本資料,對當月(季、年)成本計劃完成情況進行分析,主要內容包括消耗定額執行情況分析和費用完成情況分析。
(1)消耗定額執行情況:將當月(季、年)定額消耗與計劃、上年實際平均,同行業先進水平進行比較,分析定額消耗的計劃完成情況,對于完成情況比較好的指標應及時總結經驗,對于完成情況不好的指標進行分析,查明原因。屬于車間自身原因的,應找出對策進行改進;屬于定額本身的原因,應及時通知生產部門修訂定額消耗指標。
(2)費用完成情況:主要將各月費用發生額與計劃和上年實際平均進行相對數、絕對數比較,找出波動較大的指標并查明其原因。
2.輔助部門成本分析
(1)各輔助生產部門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定期對成本進行分析。有消耗定額的,與定額進行對比;沒有定額的,可根據歷史加工同類產品的料、工、費的組成情況進行對比。
(2)對于經常發生項目應及時補充制訂成本計劃,對于當月發生的新項目,應及時、準確核定費用發生額。
第17條成本分析報告。每月(季、年)末財務部根據分析資料編寫成本分析報告,通報給與生產成本管理相關的各個部門,以便各部門全面了解工廠成本運行狀況。
第18條調整成本控制計劃方案。生產部等相關部門根據財務部通告的成本分析報告對沒有達標的項目進行調整,進而調整各自的成本控制計劃與方案,保證各項成本控制指標的完成。
第5章生產成本考核
第19條生產成本考核的周期。工廠企業管理辦公室將在每年的月末、季末、年末對主要生產部門及輔助生產部門的生產成本控制進行考核。
第20條生產成本考核的內容。
1.成本目標、成本計劃完成情況。
2.成本績效定期考核和評價。
第21條生產考核的依據。
1.成本計劃。每年生產部、財務部根據工廠的經營目標,將利潤指標分解到各個部門,制訂各部門的成本費用計劃。成本費用計劃一般一年修訂一次,如果出現材料價格、生產工藝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應及時修改成本計劃。
2.考核資料。考核資料主要包括由財務部提供的經財務部審核的會計核算資料、成本費用報表、客觀調整因素等。工廠根據考核資料(制定當月的獎懲制度)對各車間、部門進行考核。
第22條生產成本考核的方式。
1.工廠根據部門特點以及對工廠總體成本費用的影響程度,制定不同的成本考核方式。
2.對基本生產車間采用成本考核,對輔助生產部門采用內部利潤考核,對工廠直屬部門采用費用考核。
第23條生產成本考核的結果應用。對生產成本的控制考核的結果將與各部門人員的績效獎金直接掛鉤,同時也是各部門相關人員晉升、評級的主要依據。
第6章附則
第24條本辦法由企業管理辦公室制定,解釋權歸企業管理辦公室所有。
第25條本辦法自頒布之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