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礦防煤塵管理制度
1、生產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防塵灑水系統,防塵用水量每年進行核算一次,地面要建立永久性防塵靜壓水池,其容量不小于200m3,并有備用水池。每年必須對水池進行一次清理。
2、井下所有主要進回風巷、主要運輸、回風大巷、采區進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進回風、掘進巷道都必須敷設防塵灑水管路,每隔30-50米設一個三通閥門,保證正常的循環灑水滅塵,灑水管理要安設屏障,吊掛牢固,不拐死彎,接頭嚴密不漏水,并有專職管路維修工。采掘工作面巷道管路安設距工作面距離不得大于20m,且工作面供水壓力保證在1.5MPa以上,保證采掘工作面灑水滅塵,任何灑水管路不得兼作排水管。
3、井下各轉載點:溜子機頭、皮帶機頭、煤倉、裝載點都必須安設噴霧灑水裝置,保證正常噴霧灑水,設施要靈敏可靠,霧化程度好,并逐步實現噴霧灑水自動化。
4、井下所有主要進、回風巷,主要運輸回風大巷,采區進、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進回風,掘進工作面都必須安設凈化風流水幕,霧化后覆蓋巷道全斷面,保證靈敏可靠,使用正常,并逐步實現自動化。
5、采煤工作面綜合防塵距工作面回風50米范圍內安裝使用噴霧裝置,連續噴霧不小于10分鐘,霧化好,保證正常使用,綜采工作面要實行煤層注水,并建立注水臺賬,采掘工作面作業人員必須佩帶防塵口罩,并實現濕式打眼。
6、機采和機掘的工作面必須安裝內、外噴霧裝置,采煤機截煤時必須噴霧降塵,內噴霧壓力不小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小于1.5MPa,噴霧流量應與機型相匹配,如果內噴霧不能正常使用,外噴霧壓力不小于4MPa,無水或噴霧裝置損壞時必須停機。掘進機作業時應使用內、外噴霧裝置,內噴霧水壓不小于3MPa,外噴霧水壓不小于1.5MPa。如果內噴霧使用水壓小于3MPa或無內噴霧裝置,則必須使用外噴霧裝置和除塵器。外噴霧必須用噴咀霧化,噴霧流量每個滾筒不低于15L/min,霧化要覆蓋滾筒。綜采工作面必須安裝使用移架噴霧裝置,破碎機必須安裝防塵罩或除塵器,機掘工作面必須安裝使用除塵器或防塵風機或其它有效的降塵措施。
7、建立灑水滅塵制度,配備足夠的專職灑水工,對井下所有巷道必須每周循環灑水一次,對煤塵易堆積的死角必須隨時進行灑水滅塵,對轉載點及易產生煤塵飛揚的地點必須及時進行灑水滅塵,確保各類巷道無煤塵堆積。各主要進風巷、運輸大巷必須每年刷白一次,每月必須填繪防塵系統圖,建立防塵設施管理臺賬,防塵設施檢查記錄。
8、礦井必須有煤塵爆炸性鑒定檢驗報告,確定煤塵爆炸指數。我礦3#、4#煤層煤塵具有爆炸性,必須集中布置隔爆水棚,并符合井下要求,主隔爆水棚設置地點:礦井兩翼與井筒相聯通的主要運輸大巷和回風大巷、相鄰采區之間的運輸巷和回風巷。輔助隔爆水棚設置地點:回采工作面進回風順槽和掘進巷道。隔爆水棚必須符合《煤礦用隔爆水棚通用技術條件》的規定,經國家質檢部門檢驗合格。水棚的用水量按巷道斷面積計算,主要隔爆水棚不少于400L/m2,輔助隔爆水棚不小于200L/m2。水棚排間距應為1.2m-3m,主要水棚區長度不小于30m,輔助水棚區長度不小于20m,水棚之間的間隙與水棚同支架或巷壁之間的間隙之和不得大于1.5m,水棚邊與巷壁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1m,水棚距巷道軌面不應小于1.8m,水棚區內各排水棚的安裝高度應保持一致,水棚區巷道需挑頂時,其斷面積和形狀應與其前后各20m長度的巷道保持一致。水棚應設在巷道的直線段內,與巷道的交叉口、轉彎處距離不得小于50m,當水棚采用易脫鉤的布置方式時,水棚的掛鉤位置要對正,每對掛鉤的方向要相向布置(鉤尖與鉤尖相對)掛鉤角度為60-65度,鉤尖長度為25mm。水棚要經常保持完好和規定水量應每周檢查一次,并建立隔爆設施管理臺賬,檢查記錄。
9、礦井要配備足夠的測塵人員,并成立粉塵化驗室負責測塵和粉塵化驗工作。測塵員應按計劃定期對井上、下作業場所的粉塵進行測定,按規定井上測點每月測定一次,井下每個測點的粉塵濃度每月測定兩次,在測定全塵濃度的同時,還必須測定呼吸性粉塵濃度,測點布置要按規定布置,并開展個體粉塵測定工作,按規定還必須對粉塵分散度每半年測定一次,對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每半年測定一次。每次采樣后及時填寫采樣記錄,采樣結果帶回化驗室進行數據處理,必須當天進行數據分析,結果填寫在測塵記錄表中,上報有關領導及科室。
篇2:S礦防煤塵管理制度
1、生產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防塵灑水系統,防塵用水量每年進行核算一次,地面要建立永久性防塵靜壓水池,其容量不小于200m3,并有備用水池。每年必須對水池進行一次清理。
2、井下所有主要進回風巷、主要運輸、回風大巷、采區進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進回風、掘進巷道都必須敷設防塵灑水管路,每隔30-50米設一個三通閥門,保證正常的循環灑水滅塵,灑水管理要安設屏障,吊掛牢固,不拐死彎,接頭嚴密不漏水,并有專職管路維修工。采掘工作面巷道管路安設距工作面距離不得大于20m,且工作面供水壓力保證在1.5MPa以上,保證采掘工作面灑水滅塵,任何灑水管路不得兼作排水管。
3、井下各轉載點:溜子機頭、皮帶機頭、煤倉、裝載點都必須安設噴霧灑水裝置,保證正常噴霧灑水,設施要靈敏可靠,霧化程度好,并逐步實現噴霧灑水自動化。
4、井下所有主要進、回風巷,主要運輸回風大巷,采區進、回風巷,采煤工作面進回風,掘進工作面都必須安設凈化風流水幕,霧化后覆蓋巷道全斷面,保證靈敏可靠,使用正常,并逐步實現自動化。
5、采煤工作面綜合防塵距工作面回風50米范圍內安裝使用噴霧裝置,連續噴霧不小于10分鐘,霧化好,保證正常使用,綜采工作面要實行煤層注水,并建立注水臺賬,采掘工作面作業人員必須佩帶防塵口罩,并實現濕式打眼。
6、機采和機掘的工作面必須安裝內、外噴霧裝置,采煤機截煤時必須噴霧降塵,內噴霧壓力不小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小于1.5MPa,噴霧流量應與機型相匹配,如果內噴霧不能正常使用,外噴霧壓力不小于4MPa,無水或噴霧裝置損壞時必須停機。掘進機作業時應使用內、外噴霧裝置,內噴霧水壓不小于3MPa,外噴霧水壓不小于1.5MPa。如果內噴霧使用水壓小于3MPa或無內噴霧裝置,則必須使用外噴霧裝置和除塵器。外噴霧必須用噴咀霧化,噴霧流量每個滾筒不低于15L/min,霧化要覆蓋滾筒。綜采工作面必須安裝使用移架噴霧裝置,破碎機必須安裝防塵罩或除塵器,機掘工作面必須安裝使用除塵器或防塵風機或其它有效的降塵措施。
7、建立灑水滅塵制度,配備足夠的專職灑水工,對井下所有巷道必須每周循環灑水一次,對煤塵易堆積的死角必須隨時進行灑水滅塵,對轉載點及易產生煤塵飛揚的地點必須及時進行灑水滅塵,確保各類巷道無煤塵堆積。各主要進風巷、運輸大巷必須每年刷白一次,每月必須填繪防塵系統圖,建立防塵設施管理臺賬,防塵設施檢查記錄。
8、礦井必須有煤塵爆炸性鑒定檢驗報告,確定煤塵爆炸指數。我礦3#、4#煤層煤塵具有爆炸性,必須集中布置隔爆水棚,并符合井下要求,主隔爆水棚設置地點:礦井兩翼與井筒相聯通的主要運輸大巷和回風大巷、相鄰采區之間的運輸巷和回風巷。輔助隔爆水棚設置地點:回采工作面進回風順槽和掘進巷道。隔爆水棚必須符合《煤礦用隔爆水棚通用技術條件》的規定,經國家質檢部門檢驗合格。水棚的用水量按巷道斷面積計算,主要隔爆水棚不少于400L/m2,輔助隔爆水棚不小于200L/m2。水棚排間距應為1.2m-3m,主要水棚區長度不小于30m,輔助水棚區長度不小于20m,水棚之間的間隙與水棚同支架或巷壁之間的間隙之和不得大于1.5m,水棚邊與巷壁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1m,水棚距巷道軌面不應小于1.8m,水棚區內各排水棚的安裝高度應保持一致,水棚區巷道需挑頂時,其斷面積和形狀應與其前后各20m長度的巷道保持一致。水棚應設在巷道的直線段內,與巷道的交叉口、轉彎處距離不得小于50m,當水棚采用易脫鉤的布置方式時,水棚的掛鉤位置要對正,每對掛鉤的方向要相向布置(鉤尖與鉤尖相對)掛鉤角度為60-65度,鉤尖長度為25mm。水棚要經常保持完好和規定水量應每周檢查一次,并建立隔爆設施管理臺賬,檢查記錄。
9、礦井要配備足夠的測塵人員,并成立粉塵化驗室負責測塵和粉塵化驗工作。測塵員應按計劃定期對井上、下作業場所的粉塵進行測定,按規定井上測點每月測定一次,井下每個測點的粉塵濃度每月測定兩次,在測定全塵濃度的同時,還必須測定呼吸性粉塵濃度,測點布置要按規定布置,并開展個體粉塵測定工作,按規定還必須對粉塵分散度每半年測定一次,對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每半年測定一次。每次采樣后及時填寫采樣記錄,采樣結果帶回化驗室進行數據處理,必須當天進行數據分析,結果填寫在測塵記錄表中,上報有關領導及科室。
篇3: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
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
一、目的
為保證臨床路徑工作持續有效深入開展。
二、范圍
適用于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成員。
三、內容
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的工作由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的主任主持。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的工作主要分為日常工作和召開會議兩部分。
1、 日常工作
(1)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所有成員在各自崗位上對于臨床路徑的實施過程進行監督,負責收集各自崗位上發現的臨床路徑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上報給委員會秘書,由秘書負責匯總整理。
(2各成員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學習,積極參加各相關專業的學術活動及臨床路徑方面的會議,不斷更新知識。
2、 召開會議
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各相關部門工作協調會議;每年組織相關專家,對本院臨床路徑實施效果的評估與分析。
(1)由主任委員主持會議,如主任委員不能參會,可由主任委員指定副主任委員主持。
(2)會前成員根據所在醫院分管的工作范圍,收集資料,歸納分析后做出議題。
(3)議題遞交大會秘書,呈遞主任委員審核,并確定會議時間、地點。
(4)會議參會委員盡可能全部參加,部分議題范圍確實局限,可按相關成員選擇參會人員。
(5)建立專門會議登記本,記錄各委員發言,并將結果及時反饋給臨床路徑實施科室。
四、支持性文件
1、《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細則(2011年版)》
2、《醫院工作制度與人員崗位職責》(衛生部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