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盲巷窒息區管理制度

盲巷窒息區管理制度

2024-07-10 閱讀 5041

第一條井下全風壓系統中長度大于6米、局部通風系統中長度大于3米的獨頭巷道均稱之為盲巷。全風壓通風巷道,因冒頂、積水等形成無風或微風狀態,風量不足或各種氣體不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區域,稱為窒息區。按盲巷統計和管理。第二條盲巷、窒息區應在24小時內進行臨時封閉(采用魚鱗板墻全斷面封閉),超過1個月的實施永久封閉,并實行建檔掛牌管理。

(一)嚴禁在柵欄外設材料場及堆放雜物;除執行檢查任務的救護隊員,嚴禁任何人進入盲巷柵欄內。

(二)所有揭煤盲巷必須留有觀察孔并定期檢查墻內外的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氣濃度、空氣溫度、觀測孔風流方向(窒息區)、密閉墻完好狀況。巖石盲巷只對墻外氣體進行檢查。

(三)礦井通風部門必須建立盲巷登記卡和管理臺帳,對盲巷的名稱、位置、形成時間、原因、特征、處理方法、檢查情況及注銷等詳細登記。

(四)所有盲巷必須在通風系統圖上標繪清楚,做到帳卡圖三對口。

(五)盲巷板閉點柱間距500~800mm;柵欄規格應符合通風質量標準化的要求,不得使用金屬網和塑料網等材質,柵欄點柱不少于2根。

(六)盲巷密閉確因爆破震動不適于建筑永久密閉的,可以設置柵欄,但時間不超過1個月。

(七)盲巷需恢復作業,必須編制恢復通風的安全技術措施,經礦總工程師批準,由礦山救護隊負責探險,需排放瓦斯的,嚴格執行排放瓦斯有關規定。

(八)對已恢復正常通風的盲巷,或因開采等原因消失的盲巷,都應當月注銷。

篇2:盲巷窒息區管理制度

第一條井下全風壓系統中長度大于6米、局部通風系統中長度大于3米的獨頭巷道均稱之為盲巷。全風壓通風巷道,因冒頂、積水等形成無風或微風狀態,風量不足或各種氣體不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區域,稱為窒息區。按盲巷統計和管理。第二條盲巷、窒息區應在24小時內進行臨時封閉(采用魚鱗板墻全斷面封閉),超過1個月的實施永久封閉,并實行建檔掛牌管理。

(一)嚴禁在柵欄外設材料場及堆放雜物;除執行檢查任務的救護隊員,嚴禁任何人進入盲巷柵欄內。

(二)所有揭煤盲巷必須留有觀察孔并定期檢查墻內外的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氣濃度、空氣溫度、觀測孔風流方向(窒息區)、密閉墻完好狀況。巖石盲巷只對墻外氣體進行檢查。

(三)礦井通風部門必須建立盲巷登記卡和管理臺帳,對盲巷的名稱、位置、形成時間、原因、特征、處理方法、檢查情況及注銷等詳細登記。

(四)所有盲巷必須在通風系統圖上標繪清楚,做到帳卡圖三對口。

(五)盲巷板閉點柱間距500~800mm;柵欄規格應符合通風質量標準化的要求,不得使用金屬網和塑料網等材質,柵欄點柱不少于2根。

(六)盲巷密閉確因爆破震動不適于建筑永久密閉的,可以設置柵欄,但時間不超過1個月。

(七)盲巷需恢復作業,必須編制恢復通風的安全技術措施,經礦總工程師批準,由礦山救護隊負責探險,需排放瓦斯的,嚴格執行排放瓦斯有關規定。

(八)對已恢復正常通風的盲巷,或因開采等原因消失的盲巷,都應當月注銷。

篇3: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

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

一、目的

  為保證臨床路徑工作持續有效深入開展。

二、范圍

  適用于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成員。

三、內容

  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的工作由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的主任主持。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的工作主要分為日常工作和召開會議兩部分。

  1、 日常工作

  (1)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所有成員在各自崗位上對于臨床路徑的實施過程進行監督,負責收集各自崗位上發現的臨床路徑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上報給委員會秘書,由秘書負責匯總整理。

  (2各成員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學習,積極參加各相關專業的學術活動及臨床路徑方面的會議,不斷更新知識。

  2、 召開會議

  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各相關部門工作協調會議;每年組織相關專家,對本院臨床路徑實施效果的評估與分析。

  (1)由主任委員主持會議,如主任委員不能參會,可由主任委員指定副主任委員主持。

  (2)會前成員根據所在醫院分管的工作范圍,收集資料,歸納分析后做出議題。

  (3)議題遞交大會秘書,呈遞主任委員審核,并確定會議時間、地點。

  (4)會議參會委員盡可能全部參加,部分議題范圍確實局限,可按相關成員選擇參會人員。

  (5)建立專門會議登記本,記錄各委員發言,并將結果及時反饋給臨床路徑實施科室。

四、支持性文件

  1、《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細則(2011年版)》

  2、《醫院工作制度與人員崗位職責》(衛生部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