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野外作業安全規程

野外作業安全規程

2024-07-10 閱讀 5092

第一條:地質勘探單位,應建立地質勘探工作區安全檔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傷害源,流行傳染病種、疫情傳染源,自然環境、人文地理、交通狀況。

地質勘探工作區安全檔案信息和預防措施應及時向野外作業從業人員交底。

第二條:地質勘探單位,應為野外地質勘探作業從業人員配備野外生存指南、救生包,為艱險地區野外地質勘探項目組配備有效的無線電通訊設備。

第三條:禁止單人進行野外地質勘探作業,禁止采、食不識別的野菜、野果。野外地質勘探作業人員應按約定時間和路線返回約定的營地。

第四條:地質勘探單位,應定期為野外地質勘探從業人員進行體檢。野外地質勘探從業人員體質應適應野外工作要求。

第五條:在疫源地區從事野外地質勘探工作的從業人員,應接種疫苗;在傳染病流行區從事野外地質勘探工作的從業人員,應注射預防針劑。

第六條:野外地質勘探施工,應收集歷年山洪和最高洪水水位資料,并采取防洪措施。

第七條:在懸崖、陡坡進行地質勘探作業,應清除上部浮石。進行兩層或多層地質勘探作業,上下層間應有安全防護設施。在2米及以上高差地帶作業,應系安全帶。

第八條:地質勘探設備、材料、工具、儀表和安全設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應符合國家或者行業標準。

第九條:野外地質勘探電力線路應采用電纜。電纜應架空架設,電纜經過通道、設備處應增加防護套。

野外地質勘探電器設備及其啟動開關應安裝在干燥、清潔、通風良好處。

電器設備熔斷絲規格應與設備功率相匹配,禁止使用鐵、鋁等其它金屬絲代替熔斷絲。

第十條:野外電、氣焊作業,電、氣焊工作點與易燃、易爆物品距離應在10米以上。

第十一條:野外地質勘探高架設備應設置避雷裝置。雷雨天氣,禁止在樹木下、山頂避雨。

第十二條:可能危及作業人員或他人人身安全的野外地質勘探作業,應設置安全標志。

第十三條:地質勘探爆破作業,應遵守《爆破安全規程》(GB6722-2003)。

第十四條:地質勘探野外工作車輛,應具有良好越野性能,并在野外作業出隊前進行車輛性能檢測。野外工作車輛駕駛員,應具有10萬公里以上安全行車經歷。

第十五條:野外營地選擇應遵守下列規定:

a借住民房應進行消毒處理,并檢查房屋周邊環境、基礎和結構。

b野外營地應選擇地面干燥、地勢平坦、水源無污染背風場地。

c挖掘鍋灶或者設立廚房,應在營地下風側,并距營地大于5米。

d營地,應設排水溝,懸掛明顯標志。

e在林區、草原建造營地,應開辟防火道。

第十六條:山區(雪地)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每日出發前,應了解氣候、行進路線、路況、作業區地形地貌、地表覆蓋等情況。

b在大于30°的陡坡或者垂直的懸崖峭壁上作業,應使用保險繩、安全帶。

c山區(雪地)作業,兩人間距離應不超出視線。

d冰川、雪地作業,作業人員應成對聯結,彼此間距應不小于15米。

e在雪崩危險帶作業,每個行進小組應保持5人以內。

f在雪線以上高原地區進行地質勘探作業,氣溫低于-30℃時應有防凍措施或者停止作業。

第十七條:林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在林區作業,應隨時確定自己位置,與其他作業人員保持聯系。

b在林區作業,生火時應有專人看守,禁止留下未熄滅的火堆。

c在森林地區進行地質勘探作業,應遵守林區防火規定。

d林區出現火災預兆時,應迅速撤離。林區發生火災時,作業人員應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或者開辟不少于5米的防火線。

第十八條:沙漠、荒漠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作業人員應合理飲水。禁止未經檢驗飲用新發現水源水和未經消毒處理水。

b發生沙塵暴時,作業人員應聚集在背風處坐下,蒙頭,戴護目鏡或者把頭低到膝部。

第十九條:高原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初入高原者,應逐級登高,減小勞動強度,逐步適應高原環境。高原作業,嚴禁飲酒。

b艱險地區野外作業,應配備氧氣袋(瓶)、防寒用品用具。

c人均每日飲用水量,應不少于3.5L。

第二十條:沼澤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在沼澤地區作業,應佩戴黑絹網、皮手套,扎緊袖口和褲腳。

b在沼澤地行走,應隨身攜帶探測棒。

c植物覆蓋的沼澤地段、浮動草地、沼澤深坑地段,應繞道通行,標識已知危險區。

d在沼澤地區作業,應配備救生用品、用具。

第二十一條:水系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水上地質勘探作業,應配備水上救生器具。

b每天應對船和水上救生裝備進行檢查。

c徒步涉水河流,水深應小于0.7m,流速小于3m/s,并采取相應防護措施。

第二十二條:巖溶發育地區及舊礦、老窿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調查、進入舊礦老井、老窿、豎井、探井、探槽,應預先了解有關情況,采取通風措施,并進行有毒有害氣體檢測。

b在垂直、陡斜的舊井壁上取樣,應設置絞車升降作業臺或者吊桶。

c洞穴調查作業,洞口應預留人員,進洞人員應采取安全措施。

第二十三條:特種礦產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在放射性異常地區作業,應進行輻射強度和鈾、鐳、釷、氡濃度檢測,采取防護措施。

b放射性異常礦體露頭取樣,應佩戴防護手套和口罩,盡量減少取樣作業時間。井下作業應佩戴個人劑量計,限額作業時間。

c放射性標本、樣品應及時放入礦樣袋,按規定地點存放、處理。

d氣體礦產取樣,應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

e地下高溫熱水取樣,應采取防護措施。

篇2:野外作業安全規程

第一條:地質勘探單位,應建立地質勘探工作區安全檔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傷害源,流行傳染病種、疫情傳染源,自然環境、人文地理、交通狀況。

地質勘探工作區安全檔案信息和預防措施應及時向野外作業從業人員交底。

第二條:地質勘探單位,應為野外地質勘探作業從業人員配備野外生存指南、救生包,為艱險地區野外地質勘探項目組配備有效的無線電通訊設備。

第三條:禁止單人進行野外地質勘探作業,禁止采、食不識別的野菜、野果。野外地質勘探作業人員應按約定時間和路線返回約定的營地。

第四條:地質勘探單位,應定期為野外地質勘探從業人員進行體檢。野外地質勘探從業人員體質應適應野外工作要求。

第五條:在疫源地區從事野外地質勘探工作的從業人員,應接種疫苗;在傳染病流行區從事野外地質勘探工作的從業人員,應注射預防針劑。

第六條:野外地質勘探施工,應收集歷年山洪和最高洪水水位資料,并采取防洪措施。

第七條:在懸崖、陡坡進行地質勘探作業,應清除上部浮石。進行兩層或多層地質勘探作業,上下層間應有安全防護設施。在2米及以上高差地帶作業,應系安全帶。

第八條:地質勘探設備、材料、工具、儀表和安全設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應符合國家或者行業標準。

第九條:野外地質勘探電力線路應采用電纜。電纜應架空架設,電纜經過通道、設備處應增加防護套。

野外地質勘探電器設備及其啟動開關應安裝在干燥、清潔、通風良好處。

電器設備熔斷絲規格應與設備功率相匹配,禁止使用鐵、鋁等其它金屬絲代替熔斷絲。

第十條:野外電、氣焊作業,電、氣焊工作點與易燃、易爆物品距離應在10米以上。

第十一條:野外地質勘探高架設備應設置避雷裝置。雷雨天氣,禁止在樹木下、山頂避雨。

第十二條:可能危及作業人員或他人人身安全的野外地質勘探作業,應設置安全標志。

第十三條:地質勘探爆破作業,應遵守《爆破安全規程》(GB6722-2003)。

第十四條:地質勘探野外工作車輛,應具有良好越野性能,并在野外作業出隊前進行車輛性能檢測。野外工作車輛駕駛員,應具有10萬公里以上安全行車經歷。

第十五條:野外營地選擇應遵守下列規定:

a借住民房應進行消毒處理,并檢查房屋周邊環境、基礎和結構。

b野外營地應選擇地面干燥、地勢平坦、水源無污染背風場地。

c挖掘鍋灶或者設立廚房,應在營地下風側,并距營地大于5米。

d營地,應設排水溝,懸掛明顯標志。

e在林區、草原建造營地,應開辟防火道。

第十六條:山區(雪地)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每日出發前,應了解氣候、行進路線、路況、作業區地形地貌、地表覆蓋等情況。

b在大于30°的陡坡或者垂直的懸崖峭壁上作業,應使用保險繩、安全帶。

c山區(雪地)作業,兩人間距離應不超出視線。

d冰川、雪地作業,作業人員應成對聯結,彼此間距應不小于15米。

e在雪崩危險帶作業,每個行進小組應保持5人以內。

f在雪線以上高原地區進行地質勘探作業,氣溫低于-30℃時應有防凍措施或者停止作業。

第十七條:林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在林區作業,應隨時確定自己位置,與其他作業人員保持聯系。

b在林區作業,生火時應有專人看守,禁止留下未熄滅的火堆。

c在森林地區進行地質勘探作業,應遵守林區防火規定。

d林區出現火災預兆時,應迅速撤離。林區發生火災時,作業人員應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或者開辟不少于5米的防火線。

第十八條:沙漠、荒漠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作業人員應合理飲水。禁止未經檢驗飲用新發現水源水和未經消毒處理水。

b發生沙塵暴時,作業人員應聚集在背風處坐下,蒙頭,戴護目鏡或者把頭低到膝部。

第十九條:高原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初入高原者,應逐級登高,減小勞動強度,逐步適應高原環境。高原作業,嚴禁飲酒。

b艱險地區野外作業,應配備氧氣袋(瓶)、防寒用品用具。

c人均每日飲用水量,應不少于3.5L。

第二十條:沼澤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在沼澤地區作業,應佩戴黑絹網、皮手套,扎緊袖口和褲腳。

b在沼澤地行走,應隨身攜帶探測棒。

c植物覆蓋的沼澤地段、浮動草地、沼澤深坑地段,應繞道通行,標識已知危險區。

d在沼澤地區作業,應配備救生用品、用具。

第二十一條:水系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水上地質勘探作業,應配備水上救生器具。

b每天應對船和水上救生裝備進行檢查。

c徒步涉水河流,水深應小于0.7m,流速小于3m/s,并采取相應防護措施。

第二十二條:巖溶發育地區及舊礦、老窿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調查、進入舊礦老井、老窿、豎井、探井、探槽,應預先了解有關情況,采取通風措施,并進行有毒有害氣體檢測。

b在垂直、陡斜的舊井壁上取樣,應設置絞車升降作業臺或者吊桶。

c洞穴調查作業,洞口應預留人員,進洞人員應采取安全措施。

第二十三條:特種礦產地區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a在放射性異常地區作業,應進行輻射強度和鈾、鐳、釷、氡濃度檢測,采取防護措施。

b放射性異常礦體露頭取樣,應佩戴防護手套和口罩,盡量減少取樣作業時間。井下作業應佩戴個人劑量計,限額作業時間。

c放射性標本、樣品應及時放入礦樣袋,按規定地點存放、處理。

d氣體礦產取樣,應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

e地下高溫熱水取樣,應采取防護措施。

篇3:野外動火作業安全操作規程

為了規范公司動火作業的安全管理工作,明確動火作業的安全要求、動火作業安全標準、《動火安全作業證》的管理等內容,防范動火作業中的安全事故,根據動火作業安全法的標準,結合公司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規范。

1.動火作業必須辦理《動火安全作業證》。高處、進入受限空間等進行動火作業,還應執行《受限空間作業安全規范》《高處作業安全規范》。

2.工段長在接到任務時,要問清楚作業項目、地點及作業環境安全情況,并及時制定作業安全防范措施,當面向工作人員交代清楚。

2.外出作業必須兩人以上,其中要有一名監護人,要準備好8kg滅火器一個以上。

3.到達作業場所后,作業人員要認真檢查和分析工作當中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如發現其有較大的安全隱患,不能預想到和控制其發生后果的嚴重性時,要及時向安全員或工段長匯報。

4.動火區域與可燃物間的距離要達到10米以上,10米以下禁止動火。工作車輛與動火點間的距離要達到10米以上,10米以下禁止動火。風向和可燃物與動火作業點方向一致時禁止動火。

5.動火期間距動火點30m內不得排放各類可燃氣體;距動火點15m內不得排放各類可燃液體;不得在動火點10m范圍內及用火點下方同時進行可燃溶劑清洗或噴漆等作業。

6.動火作業應有專人監火,動火作業前應清除動火現場及周圍的易燃物品,或采取其它有效的安全措施,配備足夠適用的消防器材。

7.動火作業前,應檢查電焊、氣焊、手持電動工具等動火工器具本質安全程度,保證安全可靠,不準帶病使用。

8.電焊機應放在通風、干燥處、放置平穩。

9.電焊機、焊接、電源線以及各個接頭部位要聯結可靠、絕緣良好、不得有裸露、不得浸泡在水里,應保持干燥;接線端頭不得外露,應用絕緣布包扎好。

10.電焊機回路線不準搭在設備上或接地網上,必須就近搭在焊件上。

11.電焊機與電焊鉗件導線長度不得超過30m,如有特殊需要時,也不得超過50m長。導線有受潮、斷股現象應立即更換。

12.電焊線通過道路時,必須架高或穿入防護管內。

13.焊機工作場地保持干燥、通風良好。移動電焊機,應切換電源,不得用拖拉電纜的方法移動電焊機。

14.手持電動工具手持部位應有可靠絕緣措施,電源線絕緣良好,保持干燥、無裸露。

15.使用氣焊割動火作業時,氧氣瓶與乙炔氣瓶必須符合公司《各類氣瓶管理規定》相關要求。

16.作業人員必須穿戴好勞動防護用品。

17.電焊工必須按規定穿著工作服和使用防護用品(包括絕熱手套、絕緣膠靴、面罩)。

18.檢查焊接面罩、防護眼鏡應無漏光、破損。

19.認真檢查氣帶、氣瓶、割槍有無漏氣、老化、連接是否可靠等現象,要認真檢查氧氣表、乙炔表是否完好,指針失靈禁止使用。

20.五級風以上(含五級風)天氣,禁止露天動火作業。因生產需要確需動火作業時,應升級管理。

21.焊接地線時,地線要與焊接點最近處搭鐵。下雨、下雪天停止外出動火作業。

22.在動火作業過程中中,生產系統如有緊急或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動火作業,待情況恢復正常后方可繼續動火作業

23.動火點附近如有陰井、地溝、水封等應進行檢查、分析,并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24.高空進行動火作業,如下部有可燃物、空洞、陰井、地溝、水封等,應檢查分析,并采取措施,以防火花濺落引起火災爆炸事故。

25.在道路沿線(25米以內)的動火作業,遇裝有化學危險物品的車輛通過或停留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

26.動火作業完畢,應清理現場,確認無殘留火種后,方可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