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應急計劃管理制度
冶金公司應急計劃管理制度
1、根據公司歷年事故、事件的發生與危險源辨識規律,確定以下事件為緊急事件:
a.自然災害b.水災c.地壓災害d.地表塌陷e.墜罐f.火災、爆炸g.突然停電h.中毒和窒息j.冒頂片幫
2、根據事件認定和專業人員的知識識別,確定以下人員為相應緊急事件應急預案的編寫人員。
經理為應急預案編寫領導組組長,分管經理、總工為副組長。
成員:安全技術科科長、有關技術人員、安全管理部門負責人及管理人員。
3、公司要以文件形式下發任命“應急預案”有關的責任人,并明確其職位及職責。(總指揮、副總指揮、指揮部成員、各組組長、應急隊長、技術人員、救護人員等)
3、應急預案的編寫內容要求:
---確定和任命相關責任人員;
---接警與通知;
---指揮與控制;
---警報與緊急公告;
---應急資源;
---通訊;
---事態監測與評估;
---警戒與治安;
---人員疏散;
---醫療與衛生;
---公共關系;
---應急人員安全;
---搜索和救援;
---泄漏物控制;
---恢復;
4、對被任命的應急責任人員要求
1)認真學習掌握緊急事件應急預案及其相關知識。
2)日常要深入已確定的緊急事件實地進行考察,熟悉其環境、路線等。
3)分析了解以往相關事件的過程及預案程序,并與員工溝通,提出合理化建議。
4)接到應急演練或應急救援通知要按預案程序開展工作。
5)對演練和應急救援工作進行回顧總結并寫出書面材料。
5、任命的應急責任人員配備相應的應急工具
1)車輛、救護車(一輛)
2)通訊設備:外部電話、內部電話、手機等。
3)擔架、醫療箱、其它醫療器具。
4)呼吸氣、安全帶、有害氣體檢測器。
5)其它應急需要的工具等。
6)公司三個大倉庫備有其它現場應急需要物質,可供隨時調用。
篇2:港口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有效處置安全生產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根據《安全生產法》,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的應急預案,系指安全生產事故預案。應急預案管理應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監督、指導應急預案的制定、培訓、演練和宣傳教育等工作,協調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對應急預案所涉及的資源和保障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條應急預案必須經制定單位組織論證和審查,并經實施應急預案有關單位認可,由制定單位發布,印送與應急預案實施有關的單位。
生產經營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應急預案的適用范圍;(2)事故可能發生的地點和可能造成的后果;(3)事故應急救援的組織機構及其組成單位、組成人員、職責分工;(4)事故報告的程序、方式和內容;(5)發現事故征兆或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行動和措施;(6)事故應急救援(包括事故傷員救治)資源信息,包括隊伍、裝備、物資、專家等有關信息的情況;(7)事故報告及應急救援有關的具體通信聯系方式;(8)相關的保障措施;(9)與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10)應急預案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送上一級政府及其安監部門備案;政府各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送同級人民政府及其安監部門備案。
第五條生產經營單位所屬各級單位都應當針對本單位可能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制定應急預案和有關作業崗位的應急措施。生產經營單位所屬單位和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報經上一級管理單位審查。
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生產、經營、儲運單位的應急預案,以及生產經營單位涉及重大危險源的應急預案,應當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報安全監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生產經營單位涉及輻射、城市公用事業、道路交通、火災、鐵路、民航、水上交通、漁業船舶水上安全以及特種設備、電網安全等事故的應急預案,依據有關規定報有關部門備案,并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抄報安全監管部門。
第六條應急預案制定單位應當對與實施應急預案有關的人員進行上崗前培訓,使其熟悉相關的職責、程序,對本單位其他人員和相關群眾進行培訓和宣傳教育,使其掌握事故發生后應當采取的自救和救援行動;生產經營單位還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崗位應急措施的培訓;應急預案所涉及的有關單位對應急預案中明確的與其相關的職責應當組織落實。
第七條應急預案在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適用范圍、條件,有關應急資源情況,以及與相關預案的銜接關系等發生變化時,或發現存在問題時,應當及時修訂。
第八條應急預案的演練與實施。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轄區內安全生產工作重點領域的具體情況和需要,組織開展應急預案的演練;高危行業、人員密集場所等生產經營單位,每年應組織一次應急預案演練,其他生產經營單位要結合各自安全生產工作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一旦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或其他突發事件,應按照“分級、屬地”的原則,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規范、迅速、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種損失。
篇3:交通運輸保障應急管理制度
為加強我礦運輸應急運力組織和保障工作,進一步提高應對和處置各類突發事故的能力,維護職工的生命財產安全,結合我礦實際情況,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落實“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方針,以及分工明確、協調一致、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運力保障體系。確保一旦發生突發事故,我礦運輸小組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能做好運輸應急運力的組織、救援和保障工作,完成傷員、應急物資的運輸保障任務,把突發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點。
二、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平急結合、預防為主。
把保障職工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首要任務,高度重視運輸應急保障工作,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提高防范意識,做好預案演練、宣傳和培訓工作,做好有效應對礦井突發事故的各項保障工作。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聯動協調。
本措施確定的礦井運輸應急保障工作在主管部門的統一領導下,由管理部門具體負責,分級響應、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充分發揮運輸應急保障機構的作用。
3、職責明確、規范有序、部門協作。
明確應急管理機構職責,建立統一指揮、分工明確、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工作機制和響應程序,實現應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加強與其他部門密切協作,形成優勢互補的礦井運輸應急保障機制。
三、紀律要求
(一)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并隨時與應急小組保持聯系或電話暢通,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車輛調度及時到位。
(二)執行應急任務的車輛,必須是經檢測合格、車輛技術狀況達二級以上,按規定投保各項保險,且配持有效從業資格證件的駕駛員,方可執行應急任務。
(三)指令性儲備運力,車輛技術狀況和駕駛人員資格除符合第二條要求外,在應急狀況下,應在指定地點集結待令,駕駛人員不得外出,隨時準備接受應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