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企業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EE電池有限公司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為加強和規范對公司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的管理,提高公司處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環境污染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失,保障員工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家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預案。
一、工作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加強對環境事件危險源的監測、監控并實施監督管理,建立環境事件風險防范體系,積極預防、及時控制、消除隱患,提高環境事件防范和處理能力,盡可能地避免或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消除或減輕環境事件造成的中長期影響,最大程度地保障員工健康,保護公司財產安全。
2、堅持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在總經理的統一領導下,加強各部門之間協同與合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針對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危害,實行分類管理,使采取的措施與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圍和社會影響相適應。
3、積極做好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思想準備、物資準備、技術準備、工作準備,加強培訓演練,充分利用現有專業環境應急救援力量。
二、應急組織機構
公司成立應急指揮中心,總經辦為環境污染應急救援歸口部門,總經理/生產部副總負責公司應急求援工作總指揮.負責領導、組織和協調公司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各部門主管為應急救援小組成員。
三、職責分工
1、總指揮職責:負責事故現場應急的指揮工作,進行應急任務分配和人員調度,有效利用各種應急資源,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事故現場的應急行動。發生重大事故時,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指令;組織指揮應急隊伍實施救援行動;向公司領導匯報和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等。
2、應急小組職責:
2.1工作場所內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后,應立即組織人員搶救,疏散工作場所內員工.同時在半小時內報告公司應急小組,如發生人員傷亡時,在第一時間直接打電話報120急救中心。
2.2現場應急救援小組在半小時內組織人員展開搶救傷員和排除險情,防止事故的擴大和蔓延,力求將損失減少至最低程度。同時注意安排做好保護事故現場。
2.3負責指揮事故現場的一切所需的應急救援排險物資和人員參與搶救救援,確保救援工作在統一指揮下有序地進行。
2.4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后,應在1小時內向蔡家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相關環境主管部門報告,并報協助公司和上級部門開展事故調查,接受公司及政府有關部門對事故的調查處理。切實防止類似的事故重復發生。
2.6負責安排專人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理工作,使各級人員都樹立環保意識,在切實做好預防措施和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上報有關上級部門,爭取盡快批準恢復正常生產。
四、應急遵循的原則
1、普及環保意識,建立群眾性義務環保組織,加強學習和訓練,增強自防自救能力;對應急預案小組人員進行崗位教育和環保知識的培訓。
2、對生產現場的設施設備的定期檢查;消防設施要定時檢查,做好標識、防止失效,檢查要有檢查記錄。
3、緊急事故發生后,發現人應立即報警。
4、在報警后,應立即組織自救隊伍,按事先制定的應急方案立即自救;若事態情況嚴重,難以控制和處理,應立即在自救的同時向環境監測部門報告,并密切配合救援隊伍.
5、在遇到威脅人身安全情況時,應首先確保人身安全,迅速組織脫離危險區域或場所后,再采取急救措施。
6、針對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
7、調集環境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確保應急保障工作。
8、緊急事故處理結束后,部門負責人應填寫記錄,并召集相關人員研究防止事故再次發生。
五、突發環境事件報告時限和程序
突發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后公司應在1小時內向蔡家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相關環境主管部門報告,并在0.5小時內由總經理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緊急情況下,可以越級上報。
1、指揮協調主要內容
環境應急小組主要內容包括:
1.1提出現場應急行動原則要求;
1.2派出有關人員參與現場應急救援部門的應急指揮工作;
1.3協調各級、各專業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支援行動;
1.4協調受威脅的周邊地區危險源的監控工作;
1.5根據現場監測結果,確定被轉移、疏散工人返司時間;
1.6及時向政府報告應急行動的進展情況。
2、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現場處置人員應根據不同類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人員出入事發現場程序。
六、預案管理與更新
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或者應急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出現新的情況,應及時修訂完善本預案。
1、獎勵與處罰
1.1獎勵
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事跡依據《獎懲管理制度》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1.1.1出色完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任務,成績顯著的;
1.1.2對防止或挽救突發環境事件中,使公司財產免受或者減少損失的;
1.1.3對事件應急準備與響應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
1.1.4有其他特殊貢獻的。
1.2處罰
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有關法律和規定,對有關責任人員視情節和危害后果進行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2.1不認真履行環保法律、法規,而引發環境事件的;
1.2.2不按照規定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拒絕承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準備義務的;
1.2.3不按規定報告、通報突發環境事件真實情況的;
1.2.4拒不執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不服從命令和指揮,或者在事件應急響應時臨陣脫逃的;
1.2.5盜竊、貪污、挪用環境事件應急工作資金、裝備和物資的;
1.2.6阻礙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或者進行破壞活動的;
1.2.7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
1.2.8有其他對環境
事件應急工作造成危害行為的。
七、預案管理
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或者應急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出現新的情況,應及時修訂完善本預案。
本預案經公司環境污染應急小組審議通過,報總經理審批,由總經辦發布。
篇2:煉化企業防止水體環境污染技術要點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各煉化企業水體污染防控工作,預防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參照國家有關環保標準,編制了技術要點。
第二條本技術要點提出了煉化企業預防控制水體環境污染的技術措施,以防止生產過程和突發性事故產生的污染物進入江、河、湖、海等水體,造成水體環境污染事故。
第三條本技術要點適用于股份公司所屬煉化企業。
第二章分級控制措施
第四條為防止生產過程或事故狀態污染物進入江、河、湖、海等水體,導致水體環境污染事故,必須堅持“以防為主、防控結合”的原則,建立安全有效的污染綜合預防控制體系。針對煉化企業生產原料、中間產品及產品的特點,在裝置、罐區周圍建圍堰、圍堤作為一級預防控制措施,防止污染雨水和輕微事故泄漏造成的環境污染事故。在產生劇毒或者嚴重污染物的裝置或廠區設置事故緩沖池,作為二級防控措施,防止較大生產事故泄漏物料和污染消防水造成的環境污染事故。在進入江、河、湖、??偱趴谇敖ńK端事故池作為三級預防控制措施,防止重大生產事故泄漏物料和污染消防水造成的環境污染。
第五條通過在裝置和罐區周邊設圍堰、圍堤,以防止初期污染雨水和輕微事故泄漏造成環境污染,稱為一級預防控制措施。
第六條通過在單個裝置或多個裝置共用的排水系統建事故緩沖池,切斷污染物與外部的通道,使污染物導入污水處理系統,將污染控制在廠區內,防止大量的事故泄漏物料和污染消防水、污染雨水和事故泄漏造成環境污染的措施,稱為二級預防控制措施。
第七條通過在企業建終端事故池,作為事故狀態下儲存與調控手段,將污染控制在企業內部,防止較大生產事故泄漏物料和污染消防水、污染雨水造成環境污染,稱為三級預防控制措施。
第八條裝置較少或裝置比較集中的企業,二級和三級預防控制措施可以合并實施。
第九條緩沖池和終端事故池要設置回輸及處理設施。
第三章?防控制具體技術措施
第十條一級預防控制中的裝置區圍堰設計與建設應當按照《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GB50160-1992(1999年版)執行,并滿足下列要求。
(一)?凡在裝置開停工、檢修、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含有可燃、有毒、對環境有污染液體漫流的裝置單元區周圍,應新建或完善不低于150mm的圍堰和導流設施。
(二)?圍堰內應設置混凝土地坪,并設置集水溝槽、排水口。
(三)?圍堰外設閘閥切換井,正常情況下雨排水系統閥門關閉,污染雨水排入污水處理系統;無污染雨水切入雨排系統。切換閥宜設在地面操作。切換時間按照《石油化工行業污水處理場設計規范》執行。
(四)?在檢修通道及交通入口的圍堰應當設為梯形緩坡,便于車輛的通行。
(五)?在巡檢通道經過的的圍堰處應設置指示標志和警示標識。
第十一條凡石油化工企業原料、產品、生產中間產品中的可燃液體、有毒有害液體等可帶來環境污染的液體儲罐罐組以及液化烴、可燃氣體、有毒氣體的儲罐罐組應按《石油化工防火堤設計規范》SH3125-20**和《儲罐區防火堤設計規范》GB50351-2005設置圍堤和隔堤,并滿足下列要求。
(一)?圍堤的有效容積:固定頂罐,不應小于罐組內1個最大儲罐的容積;浮頂罐小于罐組內1個最大儲罐容積的一半;混放時按容積較大者設計。低溫液氨儲罐區圍堤容積應為一個最大儲罐容積的60%。
(二)?立式儲罐至圍堤內堤腳線的距離,不應小于罐壁高度的一半;臥式儲罐和液化烴壓力儲罐不應小于3m。
(三)?圍堤外設置切換閥門,正常情況下閥門關閉。污染雨水切換到污水處理系統,無污染雨水切換到雨排水系統;事故狀態下可燃液體、有毒液體罐區污染排水切換到應急排水系統。圍堤內地面應采取防滲措施,并宜坡向四周,可設置集水溝槽。
(四)?苯類儲罐區備有事故處理設施、手段和物資。少量泄漏應準備吸附劑掩蓋吸收,大量泄漏應利用圍堤收容。噴霧水冷卻和稀釋蒸汽、保護現場人員、把泄漏物稀釋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內?;厥栈蜻\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當苯泄漏進排水系統應立即關閉排水系統出口閥門,切斷受污染水體的流動,將苯液引入事故緩沖池,然后再作必要處理;當苯泄漏進土壤中時,應立即將被污染土壤全部收集起來處理,防止污染地下水。
(五)?液氨儲罐區應設吸收、排污措施,采用霧狀水中和、稀釋、溶解,利用圍堤收集產生的大量廢水。
(六)?液氯儲罐不得在露天布置,并設事故備用罐,進出儲罐的管道上應設雙切斷閥門,置換氣體應經堿性溶液處理;設噴霧狀水稀釋、溶解系統;建圍堤或建緩沖池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液氯儲罐存放處設稀堿液或石灰乳事故處理池。
(七)?其他類危險品儲罐結合其危險特性制定相應防控措施。
第十二條對二級預防控制中排污管道的要求有以下方面。
(一)?油品裝卸站臺的雨水排入污水系統。
(二)?生產污水排放應采用暗管或覆土厚度不小于200mm的暗溝。設施內若必須采用明溝排水時,應分段設置,每段長度不宜超過30m,相鄰兩段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2m。
(三)?全廠性生產污水管道,不得穿越工藝裝置、罐組和其他設施。
(四)?污水管線系統應保證不發生向地下或其他管道系統泄漏。
(五)?在工藝裝置圍堰、罐組圍堤、建構筑物、管溝的排水出口,全廠性的支干管與干管交匯處的支干管上,全廠性支干管、干管的管段長度超過300m處,應用水封井隔開。水封高度不得小于250mm。
(六)?車間用防火墻分隔的不同工號污水應設獨立的排出口并設水封。
(七)?甲、乙類工藝裝置內生產污水管道的支干管、干管的最高處檢查井宜設排氣管(排氣管位置、井蓋密封按有關規范執行)。排氣管的管徑不小于100mm,出口高出地面2.5m以上,并高出距排氣管3m范圍內的操作平臺、空氣冷卻器2.5m以上,距明火、散發火花地點15m半徑范圍以外。
第十三條對二級預防控制中雨排水管道的要求有以下方面。
(一)?裝置區、罐區未受污染雨水由切換閥門切換到雨排水系統。
(二)?所有生產污水、循環水排污水、機泵冷卻水、直流冷卻水、檢修沖洗水等不得排入雨排水系統。
(三)?雨排水管道與生產污水管道、生活污水管道要確保不發生串漏,如有串漏需進行修補。
(四)?新改建混凝土雨排水管道宜做混凝土帶型基礎。雨排水管線敷設于土壤冰凍線以上時,應有防止土壤凍脹破壞管道和接口的措施。
第十四條對二級預防控制中檢查井、閥門井、水封井的要求有以下方面。
(一)?新敷設的生產污水管道的檢查井、水封井、跌水井應選用鋼筋混凝土井、管道穿井壁處設防水套管。
(二)?新敷設的酸性下水的檢查井內壁應考慮防腐。
(三)?水封井水封高度不小于250mm;水封井不得設在車行道上,并應遠離可能產生明火的地點。
(四)?管線上的事故切換閘閥井宜設于地面操作,便于人員快速操作、維護,可設電動、手動雙用閘閥。
第十五條對二級預防控制中事故緩沖池的要求有以下方面。
(一)?當發生較大事故,無法利用裝置圍堰、罐區圍堤控制物料和被污染水時,關閉雨排水系統進入江、河、湖、海等水域的閥門、攔污壩上閘板,將事故污染水排入二、三級事故緩沖池。
(二)?事故緩沖池火災危險類別確定為丙類,在事故狀態下按甲類管理。
(三)?事故緩沖池容積建議按不小于6小時所需最大消防水量設計。
(四)?事故緩沖池應采用防滲、防腐、防凍、防洪、抗浮、抗震措施。
(五)?事故緩沖池宜設永久抽水設施(電器按防爆標準選用),并與污水管線連接,按系統排送能力選用適當流量的抽水設施;當污染物是液化烴、揮發性有毒液體時,須經處置達到允許標準后排入污水系統。
(六)?事故緩沖池宜設浮動式分離收集器、液位監視儀、集液區,方便對分層污染物的處理和物料回收。
(七)?事故緩沖池底按水流方向設一定坡度,并應有匯水區、集水坑。
(八)?事故緩沖池加蓋,蓋上設不同高度排氣筒若干。應預留檢修孔和爬梯,設水位標尺。事故緩沖池進口切斷閥門應設在池外的閥門井中。
第十六條對二級預防控制中攔污壩的要求有以下方面。
(一)?在煉油化工廠區的排洪、排雨明渠建攔污壩,在較大事故情況下,由攔污壩攔截可能受污染的雨排水,引入污水系統進行處理。
(二)?攔污壩在正常情況下不得影響雨水排泄和雨季排洪。
(三)?攔污壩應設置便于操作的閘門或設置電動閘板。
(四)?可采取攔污設施,在攔污處附近儲備攔污物資。
第十七條當發生重大事故,一、二級防控系統的圍堰、圍堤、排水系統和緩沖池無法控制污染物料和污染消防水時,應關閉雨排水系統進入江、河、湖、海等水域的閥門、攔污壩上閘板,將事故污染水排入三級終端事故池。
(一)?在污水進入江、河、湖、海等水體前設置三級防控終端事故池。
(二)?三級防控終端事故池其他技術要點按二級防控事故緩沖池要求執行。
第十八條為了貫徹“安全第一,環保優先和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股份公司所屬煉化企業要與本單位共用污水排放系統的其他所有企業,協調控制正常生產過程中的污水達標排放和明確應急防止事故狀態水體環境污染的控制措施。
第十九條上市與非上市的煉化企業要專題研究一、二、三級防止水體環境污染預防控制措施,在裝置、罐區周圍建圍堰、圍堤設置、排水系統建事故緩沖池和建終端事故池等措施,要統一研究落實污水進入江、河、湖、海等水體的預防控制措施。
第二十條各煉化企業要配備足夠的預防控制水體污染所需的應急物資。
第二十一條本技術要點未列入的措施按國家和行業規范、標準執行。
第四章附則
第二十二條本技術要點由中國石油煉油與銷售分公司、化工與銷售分公司負責解釋。
第二十三條本技術要點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
篇3:電池企業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EE電池有限公司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為加強和規范對公司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工作的管理,提高公司處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環境污染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失,保障員工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家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預案。
一、工作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加強對環境事件危險源的監測、監控并實施監督管理,建立環境事件風險防范體系,積極預防、及時控制、消除隱患,提高環境事件防范和處理能力,盡可能地避免或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消除或減輕環境事件造成的中長期影響,最大程度地保障員工健康,保護公司財產安全。
2、堅持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在總經理的統一領導下,加強各部門之間協同與合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針對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危害,實行分類管理,使采取的措施與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圍和社會影響相適應。
3、積極做好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思想準備、物資準備、技術準備、工作準備,加強培訓演練,充分利用現有專業環境應急救援力量。
二、應急組織機構
公司成立應急指揮中心,總經辦為環境污染應急救援歸口部門,總經理/生產部副總負責公司應急求援工作總指揮.負責領導、組織和協調公司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各部門主管為應急救援小組成員。
三、職責分工
1、總指揮職責:負責事故現場應急的指揮工作,進行應急任務分配和人員調度,有效利用各種應急資源,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事故現場的應急行動。發生重大事故時,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指令;組織指揮應急隊伍實施救援行動;向公司領導匯報和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等。
2、應急小組職責:
2.1工作場所內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后,應立即組織人員搶救,疏散工作場所內員工.同時在半小時內報告公司應急小組,如發生人員傷亡時,在第一時間直接打電話報120急救中心。
2.2現場應急救援小組在半小時內組織人員展開搶救傷員和排除險情,防止事故的擴大和蔓延,力求將損失減少至最低程度。同時注意安排做好保護事故現場。
2.3負責指揮事故現場的一切所需的應急救援排險物資和人員參與搶救救援,確保救援工作在統一指揮下有序地進行。
2.4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后,應在1小時內向蔡家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相關環境主管部門報告,并報協助公司和上級部門開展事故調查,接受公司及政府有關部門對事故的調查處理。切實防止類似的事故重復發生。
2.6負責安排專人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理工作,使各級人員都樹立環保意識,在切實做好預防措施和確保安全的情況下,上報有關上級部門,爭取盡快批準恢復正常生產。
四、應急遵循的原則
1、普及環保意識,建立群眾性義務環保組織,加強學習和訓練,增強自防自救能力;對應急預案小組人員進行崗位教育和環保知識的培訓。
2、對生產現場的設施設備的定期檢查;消防設施要定時檢查,做好標識、防止失效,檢查要有檢查記錄。
3、緊急事故發生后,發現人應立即報警。
4、在報警后,應立即組織自救隊伍,按事先制定的應急方案立即自救;若事態情況嚴重,難以控制和處理,應立即在自救的同時向環境監測部門報告,并密切配合救援隊伍.
5、在遇到威脅人身安全情況時,應首先確保人身安全,迅速組織脫離危險區域或場所后,再采取急救措施。
6、針對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
7、調集環境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確保應急保障工作。
8、緊急事故處理結束后,部門負責人應填寫記錄,并召集相關人員研究防止事故再次發生。
五、突發環境事件報告時限和程序
突發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后公司應在1小時內向蔡家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相關環境主管部門報告,并在0.5小時內由總經理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緊急情況下,可以越級上報。
1、指揮協調主要內容
環境應急小組主要內容包括:
1.1提出現場應急行動原則要求;
1.2派出有關人員參與現場應急救援部門的應急指揮工作;
1.3協調各級、各專業應急力量實施應急支援行動;
1.4協調受威脅的周邊地區危險源的監控工作;
1.5根據現場監測結果,確定被轉移、疏散工人返司時間;
1.6及時向政府報告應急行動的進展情況。
2、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現場處置人員應根據不同類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人員出入事發現場程序。
六、預案管理與更新
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或者應急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出現新的情況,應及時修訂完善本預案。
1、獎勵與處罰
1.1獎勵
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事跡依據《獎懲管理制度》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1.1.1出色完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任務,成績顯著的;
1.1.2對防止或挽救突發環境事件中,使公司財產免受或者減少損失的;
1.1.3對事件應急準備與響應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
1.1.4有其他特殊貢獻的。
1.2處罰
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有關法律和規定,對有關責任人員視情節和危害后果進行處罰;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2.1不認真履行環保法律、法規,而引發環境事件的;
1.2.2不按照規定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拒絕承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準備義務的;
1.2.3不按規定報告、通報突發環境事件真實情況的;
1.2.4拒不執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不服從命令和指揮,或者在事件應急響應時臨陣脫逃的;
1.2.5盜竊、貪污、挪用環境事件應急工作資金、裝備和物資的;
1.2.6阻礙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或者進行破壞活動的;
1.2.7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
1.2.8有其他對環境
事件應急工作造成危害行為的。
七、預案管理
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或者應急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出現新的情況,應及時修訂完善本預案。
本預案經公司環境污染應急小組審議通過,報總經理審批,由總經辦發布。